「文中有畫意,畫裡蘊文心」——「汪曾祺百年書畫展」讀後

2020-12-23 澎湃新聞
一代文學大家汪曾祺第一次真正的書畫展「嶺上多白雲——汪曾祺百年誕辰書畫展」上月底已在浙江美術館落幕,然而,這一展覽引發的中國文人與書畫的話題卻一直在持續。

汪曾祺的字畫,與他的散文和小說,是息息相通、互為表裡的。汪曾祺的文字,純正,乾淨。他自小習畫,天份又高。他的畫,從筆墨到線條到構圖,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更難得的是,他的畫作和他的文學作品一樣,天然、通透、溫暖、自在,充滿著對人世間、對一草一木一蔬一花的溫情。這是汪曾祺最動人的地方,也是尋常畫家最缺失的。

 

浙江美術館「汪曾祺書畫展」現場

雨絲細密,空氣溼重,連日的陰雨,讓庚子年的秋日,直如梅雨季。

陰雨是煩人的,口裡,則說著「晴湖不如雨湖」,仿佛喜歡這雨。那天一早,與顧村言、石建邦二兄,由上海虹橋登車,去西湖邊。其實,我們要去看的,不是雨湖,是汪曾祺。

十多年前,顧村言曾寫了兩本汪味十足的書,喚作《人間有味》《人間優遊》。有趣的是,這次汪曾祺書畫展,分三個板塊,曰「人間草木」「人間至味」「人間有戲」,可算巧合。十年前,汪曾祺九十誕辰時,顧村言在《東方早報》上撰寫了萬字長文,我讀了,激賞,自說自話發了簡訊給他說好。這是我們訂交之始。現在,他的文字早就有了自己的風格面貌,但對汪曾祺的喜愛,是不會變的。汪展開幕日,村言兄就在,還與策展人陳緯一起組織了「汪曾祺文與畫」座談會。我和建邦兄本來就要到杭州與出版社談事,便在朋友圈裡約著一起看展。村言兄看到,說要陪我們再看一次。這個待遇,不可不記也。

西湖之畔,與柳浪聞鶯,隔著一條南山路,坐著浙江美術館。這是很讓上海人羨慕的。原先的上海美術館,不但退出了核心地段,連「上海美術館」這五個字,也沒了。這樣也好,我們就多了不少奔到周邊看展的理由。

要講汪曾祺的書畫,還是先從他的文字說起。汪曾祺的文字,好在什麼地方。我以為,是純正。白話文寫作,始於「五四」。從魯迅到徐志摩等等,無論左右,皆受翻譯腔影響深重,而且有的往往還要政治正確。自覺地游離於這二者之外,做得最出色的,是汪曾祺的老師沈從文。1950年代以後,運動頻仍,口號震天,這樣的政治氛圍,對寫作者的影響幾乎深入骨髓。所以,當八十年代初,汪曾祺冒出文壇,每一個讀者都眼睛一亮:中文原來還可這麼寫!雖然汪曾祺總是說自己「非主流」「上不了雜誌頭條」,但他的意義,恰恰在此。汪曾祺告訴我們,用沒有政治烙印,甚至沒有時代痕跡的文字來寫作,是可行的。也正因此,汪曾祺的讀者,是穿越時代的,他不僅對六七十年出生的這一代人影響巨大,在九零後,甚至零零後中,也知音不少。

汪曾祺(1920-1997)

汪曾祺,《荷塘月色》

為這樣一位文學大家辦畫展,自然要觀照他的文字。展覽的策劃者之一、汪曾祺的外孫女齊方為每一幅畫配上了一段汪曾祺的文字。於是,看畫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讀畫」。文畫對讀,這是只有汪曾祺才能帶給我們的奇妙體驗——所謂「文中有畫意,畫裡蘊文心」,再不只是一個空靈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享受。這個享受奇妙到什麼程度,讓我舉兩個關於花的例子。

例一,《紫藤》。文章摘錄是:

「葉三大都能一句話說出好在何處。季匋民畫了一幅紫藤,問葉三。葉三說:『紫藤裡有風。』『唔!你怎麼知道?』『花是亂的。』『對極了!』」

於是,愚笨如我,也看到了汪曾祺畫的紫藤裡有風。

汪曾祺,《紫薇花對紫薇郎》,紙本設色,1988年

例二,《紫薇花對紫薇郎》。文章摘錄是:

「對於年輕的讀者,需要做一點解釋,『紫薇花對紫薇郎』是什麼意思。紫薇花亦作紫薇郎,唐代官名。白居易曾為中書侍郎,故自稱紫薇郎。……『紫薇花對紫薇郎』使人覺得有一點羅曼蒂克的聯想,也可以。石濤和尚畫過一幅紫薇花,題的就是白居易的這首詩。紫薇顏色很嬌,畫面很美,更易使人產生這是一首情詩的錯覺。」

於是,遲鈍如我,也不由得把汪曾祺的這幅畫當作一首情詩來讀呢。

汪曾祺,《水仙》,紙本設色

如果說,為畫配文,再精再妙,總也是出自齊方的主觀感受。那麼,不妨讓我們再收攏眼光,來看一看汪曾祺自己題在畫上的字句。身為一個作家,汪曾祺在寫作時,自然會字斟句酌,而他在「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的畫作上寫字,要隨性、自在得多。題得最多的,是寫記憶中的花花草草,且容我多抄幾則:

「後園有紫藤一架,無人管理。任其恣意攀盤,而極旺茂。花盛時,仰臥架下使人醺然有醉意。」「昔在伊犁見伊犁河邊長蓼花,甚喜。喜伊犁亦有蓼花,喜伊犁有水也。我到伊犁在一九八二年,距今十年矣。」「盈江縣委招待所有香樟樹,熱帶蘭多寄生於枝杈之間,虎頭蘭乃最常見者。一年之後,汪曾祺憶寫於北京。」「故園有金銀花一株,自我記事從不開花,小時不知此為何種植物。一年夏,忽開繁花無數,令人驚駭,亦不見其主何災祥。此後每年開花,但花稍稀少耳。一九八四年六月偶憶往事,提筆寫此。」「昆明楊梅色如熾炭,名火炭梅,味極甜濃,雨季常有。苗族女孩叫賣聲音嬌柔。」

除了汪曾祺,還有誰會這樣題畫?最著名的,是那幅只有聊聊幾筆的《晴蜓荷花》,題

「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午,煮麵條,等水開,作此。」

連署名也沒有。最好玩的,是《種菊不安籬,任它姿意長》,題完詩後,署日期,竟是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不是七日就是八日」

,籤罷

「汪曾祺」

後,意猶未盡,還加了一句

「時女兒汪明在旁瞎出主意。」

汪明在座談會上回憶說:「其實在家裡,他沒有地位,他的畫在家裡也從來沒有地位。」也是因為「從來沒有地位」,才會有這份隨意到極點的自在。當然,一派安祥、溫和的汪曾祺,內心裡也是有著狂狷意氣的。兩幅不多見的人物畫題字令我們看得一凜。一幅質問:

「甚麼?」

一幅則乾脆痛罵:

「狗矢!」

請注意,前面引的那些花鳥畫上的句子的標點,是策展人加的。而這兩幅上的問號和驚嘆號,則是汪曾祺親自按在畫上的。對此,汪曾祺的女兒汪朝回憶道,這些畫在什麼情形之下畫的,不太清楚。他肯定有憤憤不平的時候。他不高興喝了酒,拿起電話就跟好朋友林斤瀾又說又罵。

汪曾祺,《蜻蜓荷花》,1984年

 

汪曾祺畫作

摘了這麼多題畫字句,想表明,汪曾祺的字畫,與他的散文和小說,是息息相通、互為表裡的。汪曾祺自小習畫,天分又高。他的畫,從筆墨到線條到構圖,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更難得的是,他的畫作和他的文學作品一樣,天然、通透、溫暖、自在,充滿著對人世間、對一草一木一蔬一花的溫情。這是汪曾祺最動人的地方,也是尋常畫家最缺失的。

浙江美術館三樓,「秋蕊香——齊白石黃賓虹花鳥畫展」現場

在汪曾祺展的樓下,同時辦著《秋蕊香——齊白石黃賓虹花鳥畫展》,看了汪畫看齊黃,這種觀展體驗,真是百年一遇。我在朋友圈的這樣一句感慨,被村言兄拿去作了文章題目。與汪曾祺相比,齊黃的畫,是尋常可見的。但這個展中白石老人的課徒稿和賓翁不落款的花鳥畫,都極難得一見。齊黃對展,更是天才的想法。美術館應該怎樣辦展?我想,道理與藝術創作是一樣的:自己要有想像力,還要給觀者留足思考和想像的空間。如果只是把畫掛在牆上,那與拍賣會有什麼兩樣?浙江美術館的「樓上讀汪,樓下齊黃」,堪稱範本。

齊白石《草蟲秋海棠》,68×33.5cm,北京畫院藏.

黃賓虹,《芙蓉》,68.5×33.2cm,1953年,浙江省博物館藏

走出美術館,建邦兄帶我走過南山路,來到錢王祠,這裡有蘇東坡的《表忠觀碑》石刻。此為明嘉靖年刻,四石八面,現存其三。我來西湖幾十次,竟不知有此碑,自然佩服建邦兄見識多廣。現場有幾塊殘石,這是今年錢王祠整修時發現的,經考證這正是來自此碑佚失的那一塊,建邦兄也未曾見過。對他而言,也是意外收穫。看著蘇字,我們自然聊到正在北京故宮舉辦的蘇東坡大展。一南一北,從蘇到汪,同時展陳,意味深長。古代文人中,若是拿文章、詩詞、書法、繪畫分別打分,總分最高的,是東坡無疑了;當代文人中,若是拿散文、小說、書法、繪畫分別打分,總分最高的,大抵是汪曾祺罷?從蘇東坡到汪曾祺,文人畫的千年曆程,這個話題太值得回味了。

《表忠觀碑》石刻

錢王祠邊的西湖    顧村言 圖

出錢王祠,信步走到湖邊,來看一眼比晴湖好的雨湖。庚子多艱,湖山依然。那天,杭州的桂花今秋第一次開放,秋雨秋風,又把新綻的花擊落泰半,原本馥鬱襲人的桂香,變得清淡而悠遠,如汪曾祺一般。

2020年9月28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讀汪曾祺書畫展②|樓上讀汪,樓下齊黃,文人畫中的百年一遇
    這或許可算是中國文人畫史上百年一遇的一次觀展體驗。一代文學大家汪曾祺第一次真正的書畫展「嶺上多白雲——汪曾祺百年誕辰書畫展」(9月1日〜25日)今天在浙江美術館進入最後一天,汪曾祺書畫展因與齊白石、黃賓虹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對比展同在浙江美術館展出,且有大段的展期重疊,樓上樓下對比讀之,汪與二翁之間有傳承,也有不同,一種淡然曠遠與無意之妙,更能見出中國文人畫百年來的一些變遷。
  • 圓桌|文與畫背後的汪曾祺,何止是「人間送小溫」
    以下為發言實錄:正在揮毫的汪曾祺(1920-1997)「汪曾祺百年座談會」現場他畫中的氣息是真正的文人氣息陳緯(浙江美術館典藏部主任、策展人):今年是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我們很有幸策劃推出汪曾祺先生的書畫展。
  • 文心、詩情、畫意——讀李建春保護野生動物百幀題詩畫
    關於題畫詩,多出自文人畫,亦稱「士大夫寫意畫」,有著特殊的審美標準:畫美、書工、詩妙,是一種畫中蘊含著文人情趣,畫外流露出文人思想的一種繪畫形式,具有文心、詩情、畫意三個特徵。【題詩】 迎福圖福字濫觴蝙蝠延,殿堂廟宇置中天。愚人負義陷饕餮,因果報應難過年。
  • 文心蔚然——文蔚書畫展在深圳開展
    開幕式現場,各位嘉賓先後對活動進行了言簡意賅的介紹和評價,從各個角度全方位透徹分析本次畫展開幕的意義與博雅藝術書店日後的發展目標。《文心蔚然》的展覽作品來自崔如琢的弟子,當代畫家——文蔚。文蔚女士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其畫作筆暢墨清,光華內斂,富有典雅之美,無論山水、花鳥抑或工筆仕女系列,均深得傳統筆墨靈韻,清新雅致,意蘊悠長。而書法則真力彌滿,風致豪邁,清標可賞。
  • 中原一點紅|讀汪曾祺瑣記
    公交站旁邊有個不小的新華書店,是我常流連的去處。一次在書店牆角書架的第二層,看到兩本裝幀完全一樣的書。我有些好奇,抽出仔細一看,是《汪曾祺小說經典》《林斤瀾小說經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兩個人的書為什麼用相同的裝幀,又同時出?這其中自然有些緣故,我後來讀了更多汪曾祺的文章就明白了。說不上為什麼,我只拿了《汪曾祺小說經典》,到收銀臺付了錢,坐車回單位。
  • 一周觀展指南|穿越紫禁城六百年,走近蘇東坡汪曾祺
    近期,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剛開幕的故宮600年的特展「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和即將到來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前者以中國文人畫的推行者與實踐者蘇軾為核心,多方位呈現平常而偉大的東坡先生;後者是鎖定了18個關鍵年份,以文物來回望紫禁城600年歷史。
  • 被遺忘的汪曾祺文稿:喜愛書畫的他曾為三位書畫家寫序
    近世書家用力多在毫之中部,即筆在「肚子」上,痴重癱軟,遂成「墨豬」,成君書作注重多力豐筋。成君結體,楷書近顏,而用筆有晉人意。隸書似多從張遷碑出,以少少變化,平穩中稍取欹側為勢,於侵奪退讓間致意。王羲之字單看一個字,左右常不平衡,從整體看,各字之間痛癢相關,顧盼有情。隸書中《石門頌》、《西狹頌》每個字並非皆中規矩,通體則放逸有致。成君致力於此,已見成就。
  • 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他到底是「士大夫」還是「現代派」?
    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他到底是「士大夫」還是「現代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今年3月5日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系列線上活動,邀請學者孫鬱、楊早等人進行線上分享,緬懷汪曾祺先生的為人為文。汪曾祺(1920-1997),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 汪曾祺文學自傳《寧作我》問世, 「佛系」不是汪老的底色
    小孫女覺得爺爺畫的鳥醜,於是到商店買了個鳥窩的模型回來。「爺爺,你畫的鳥太醜了,老是瞪著大眼睛,脖子還梗著。以後照著這個鳥好好畫啊。」結果呢,汪曾祺笑呵呵地把鳥窩放進了書櫃,不過他畫的鳥還是原來的樣子。汪曾祺外圓內方的個性,就在一件件小事中體現出來。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百家故事
    汪朗從房間裡走出,他今年69歲,頭髮漸白,說話的時候,眉眼像極了他的父親汪曾祺。今年是汪曾祺的百年誕辰,他比以往更忙碌。我們見面的那個周六,他要趕往高郵,參加會議、拍紀錄片,沒有多少休息的時間。他像汪曾祺一樣溫和,不慍不怒,服從安排。汪曾祺紀念館開幕那天,輪到汪朗講話,他蹦著上臺,遇人就笑,很頑皮的笑容。
  • 線上迷你畫展丨心有遠景,畫裡有話
    ,或是未來,他們畫裡的故事,你讀懂了嗎?今天,遠景SUV幸福圓夢車#線上迷你畫展#第二期上線,帶你走進畫作背後的故事。劉翔等 三年級 雅安晏場中心校這幅畫裡,我想表現的是有一個個大大的室外足球場,周圍有花草樹木和鳥兒環繞,我和小夥伴們在足球場上興高採烈地踢足球。
  • 汪曾祺《大淖記事》一書介紹 汪曾祺作品的經典語句
    汪曾祺: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師從沈從文,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純粹的文人」「士大夫」。他用一生的沉澱,寫出至淡至濃的優雅與情致。其文章樸實平淡,有空山新雨後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往往於不經意中滲出人性的美好與詩意的享受。
  • 桐蔭幼鶴——周慄畫展在君匋藝術院開展
    畫展主題「桐蔭幼鶴」便是他對家鄉眷戀之情的最好註解。2005年,周慄負篋北上,寓居北京,得著名學者、藝術評論家許宏泉等眾師友的佑護和提攜,加之自己的潛心研究,如今在全國書畫界乃至收藏界均有一定的知名度。周慄學畫以來,鍾情仕女,近30年間,遍覽古代粉本。所謂「畫如其人」,他讀書、填詞、拍曲、作畫,以一個江南讀書人的悠然心態,去解讀舊時文人的筆情墨韻和精神狀態。其畫作發乎文心、溢於性情,觀其筆下的女子,略有風情、絕無煙火。
  • 汪曾祺的「自畫像」
    其中,編者的態度也足夠鮮明,有意突出了汪曾祺性格中「執」的色彩:封面上,汪曾祺畫的一隻鳥兒梗著脖子,面帶嘲弄地傲視天空;書名則來自《世說新語》,汪曾祺很喜歡這句話——「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上世紀80年代末,汪曾祺在家中寫作。
  • 汪曾祺是骨子裡現代的作家,而非「最後的士大夫」
    書鄉:這本文學自傳的書名是《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同時封面上還有一隻桀驁不馴的鳥,這是不是都在有意避開汪曾祺身上最醒目的一些標籤,而去突出他性格中可能不太被留意的那一面?楊早:設計封面的時候,我們原本也找了一隻汪曾祺畫的鳥,去找汪曾祺的女兒汪朝授權時,她說:「可以倒是可以,但是為什麼要用這隻鳥啊?看著老老實實的。」
  • 詩情·書風·畫意——淺談李學功書畫藝術
    他是藝術的多面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近李學功的詩情·書風·畫意......他用筆大膽潑辣,布局錯落講究,用墨厚重華滋用色濃淡相宜,幅幅精絕,懸之素壁令人頓覺若聽簌簌過耳風聲,若聞陣陣十裡蛙鳴。實在妙哉。李學功先生所畫大都平日最常見之物,用最樸素之語言,最誇張之手法,力求達到最能感動人之境地,可謂大俗中之大雅者也。
  • 劉墉上海辦畫展,自稱「老頑童」,想在畫裡表現「趣」
    繼去年和前年在遼寧博物館和浙江美術館舉辦畫展之後,知名作家劉墉攜其繪畫作品來到上海,這是他首次在上海舉辦畫展。4月23日,「花月春風·劉墉作品展」在上海中心大廈37樓的寶庫藝術中心開幕,展出劉墉歷年創作的花鳥畫作48幅。作為一位暢銷書作家,公眾對劉墉的印象多半來自於那些著作扉頁上劉墉的照片,有點白淨、文雅,襯衫外面總要系一條背帶。
  • 每有鬱悶,總想起看看汪曾祺先生的畫
    黑暗中摸過手機,一張一張翻汪曾祺的舊畫。有一張,設色老舊。兩桿菊,墨梗,墨葉,黃瓣,其中一朵蕊芯上,著一點點紅。菊旁蹲一茶壺,酒杯一對。壺身是汝窯的淡青,上覆菊瓣式樣壺蓋,酒杯外層月白,裡面鋪一層松花黃。兩朵黃菊,繁而垂,似沉迷於烈酒的寒冽裡……題款標明,作於一九九三年冬月。自古殘菊不過冬。老先生何以冬天畫菊?莫非無人陪飲,寂寞之餘,描兩梗菊代之?
  • 汪曾祺《自得其樂》:當你煩躁的時候,讀讀它,你就平靜下來了
    而倘若只能讓我選一個人,我首選汪曾祺。汪曾祺的散文中有一種淡淡的溫情,那一句「家人閒坐,燈火可親」便由淡到濃地渲染了一幅團聚溫暖的圖景,讓多少人內心安寧,心生嚮往。他的筆下有美食、有柴火、有故鄉,除此之外,汪曾祺的文中還記錄了很多自己的樂趣,也就是這些樂趣讓汪曾祺的人生多了一些層次感,增了幾分厚度。
  • 煮麵條,我在等水,蜻蜓等我:汪曾祺的繪畫情趣,這老頭真可愛
    雖然知道讀汪曾祺有種『文中有畫,畫中有文』的感受,但一向只關注他的文字,還真沒想到他在繪畫上也是頗有研究的。汪曾祺的兒子曾說:「父親會畫畫,喜歡畫」,「父親把作畫的手法融進了小說,他喜歡舒朗清淡的風格,不喜歡繁複濃重。他說,他畫的是對生活的喜悅。」看汪曾祺的畫,也和看他的文一樣,清新淡雅,令人舒適,畫裡藏著他對生活真摯的感受與個人的藝術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