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當主角,文化享盛宴,豐收迎小康,運城承辦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實踐探索奏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11月13日,《山西日報》整版聚焦運城,刊發題為《凝聚鄉村振興磅礴力量——運城承辦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的實踐與探索》一文。
全文如下:
《山西日報》( 2020年11月13日 05版)
記者:王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落實好黨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大政方針和工作部署,在全社會形成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8年,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每年秋分日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首次走出北京,堅持農民自主、因地制宜、開放創新、節儉熱烈的原則,在運城成功舉辦。作為承辦方,運城緊扣農民需求,讓農民唱主角,為全國農民送上一場節日盛宴。
2020年豐收節已經落幕,但喜悅仍在河東大地瀰漫。
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走進運城。這是山西人民的驕傲,也是運城人民的驕傲。通過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運城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展示了運城優越的區位條件、深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生態環境、獨特的資源稟賦、多元的產業布局、良好的發展基礎。把農民豐收節辦成農業的嘉年華,全面奏響鄉村振興戰略的號角。
歡慶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鑼鼓聲似乎還在耳邊縈繞,河東大地的果農迎來了自己實實在在的豐產增收。「經過霜打之後的蘋果會更甜更脆。」價格微漲,銷量穩定,果農吳中定哼著小曲臉上洋溢著歡樂的笑容。運城農民和他一樣沉浸在喜悅之中,昂首挺胸奔向小康。
登上臺唱主角,展示當代農民風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決勝之年,辦好今年農民豐收節,意義重大。
「我們深刻認識到舉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的重大意義,不斷豐富節慶內容和形式,吸引更多農民群眾參與進來,進一步展示農村發展的巨大成就、農耕文明傳承的無限活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光明前景,提升農民群眾的榮譽感、獲得感、幸福感。」運城市委書記丁小強說。
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上,160名河東漢子,擂動大鼓,震天動地。和著鼓點,「決勝小康、歡慶豐收」的口號聲氣壯山河,鏗鏘有力的鼓聲敲出了農民豐收的喜悅心情,敲出了農民奔小康的精氣神,也敲出了新時代農民努力創造美好生活的豪邁氣魄。
河津市高家灣村鑼鼓隊隊長趙永康介紹,該村的端陽鑼鼓歷史悠久。此次應邀參加豐收節的開場鑼鼓表演後,村民報名踴躍,通過選拔才確定了人選。經過精心編排,他們把「亂颳風」和端陽鑼鼓融合在一起,組成一段45秒的慶豐收鑼鼓。
「以前敲鼓都是給別人慶祝,這次是給自己過節,大家不僅是現場敲得賣力,回家之後身上還有使不完的力,都憋著勁好好在農村幹一番事呢!」43歲的鑼鼓隊隊員李建成躊躇滿志。
國家級節慶活動在家門口舉辦,讓運城一大批像高家灣村鑼鼓隊隊員一樣的村民,有了更大的展示平臺和更多的展示機會。
絳州鼓樂表演《鼓舞中華慶豐收》。
自6月份開始,運城市匯集全市群眾演出的100多個節目,包括絳州鼓樂、高家灣鑼鼓、夏縣背閣、萬榮花鼓、稷山走獸高蹺、永濟花傘、桌子戲、廣場舞、魔術表演等,這批1300多人的文藝表演團隊,大部分來自於民間組織。他們一邊忙著生產勞作,一邊見縫插針組織排練,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了全國觀眾。
參加過開幕式社火表演的9歲背閣小演員張佳樂,再也不抱怨平時訓練枯燥沒意思了:「背閣是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要好好練,以後還要去更遠的地方、更大的舞臺表演呢!」
「背閣表演形式好,寓意也好,孩子站在父輩的肩上,寓意著父輩託起孩子的明天,既是技巧的展演,也是力量的展示,通過背閣表演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曾帶領背閣團隊到現場表演的運城市夏縣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秦喜安說。
永濟市環伍姓湖長跑比賽是農業農村部首次將體育賽事與農民豐收節有機融合的一項國家級體育賽事,也是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一大亮點。
臨汾市鄉寧縣跑步協會的20名農民選手為了能按時參賽,開了4輛車提前一天到達永濟。該協會會長鄭建紅說:「我們都是種糧大戶,今年雨水多,收成好,我們心情也好,我們專程趕來參賽,就是想表達一下我們的激動心情。」
除了上臺演出和臺下欣賞,還有不少的農民朋友以特殊的方式參與著豐收節。無論是在主會場還是分會場,這些農民志願者,戴著紅袖章或穿著紅馬甲,維持交通秩序、引導車輛停放、清掃處理垃圾,為節慶提供著各種志願服務。
今年64歲,專程趕到運城的晉城農民呂學軍就是其中一位。他說:「國家專門給咱農民設立了豐收節,我是專程來幫忙的,這也是我一個農民參與農民豐收節的獨特方式。」
山西中農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良傑這些日子忙得很,作為2017年的「全國十佳農民」,他種植的水果和蔬菜,被很多餐飲連鎖店認為味道最好。「常規品種能種出老味道,秘訣就是用了我們和北京一家公司研發的新型肥料。這是專門針對蔬菜生長需求設計的配方肥,把自然資源『天賦』和現代科技有效結合正是我們今後努力的方向。」楊良傑說。
「在策劃實施中,我們始終堅持以農民自主、因地制宜、開放創新、節儉熱烈的原則,廣泛發動、下沉基層,使農民參與度更廣、基層覆蓋面更大。」運城市委宣傳部長王志峰說。
據不完全統計,線上線下各種方式參與豐收節演出的農民超20萬人,參與豐收節各項活動保障服務的當地幹部群眾達100萬人。
線下,「奔向小康」長跑比賽,吸引了萬餘名農民參與;2000餘名農民楹聯家參與了楹聯邀請賽,收到優秀作品1300餘副;「豐收歌會」40餘名優秀農民歌手和1000餘名優秀農民代表現場講述致富故事、表達喜悅之情;「農民畫展」集中展示了農民藝術家創作的60幅優秀畫作……
線上,「農民拍拍農民」抖音大賽話題閱讀總量突破了6000萬;中國農民豐收節話題閱讀總量增加了1.3億次,超過前兩屆總和。
看實際按需求,精心烹製文化盛宴
從百姓的實際需求出發,按需供給,精準供給,滿足農民從物質到精神、從經濟到文化的全方位需求……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為農民朋友烹製了一場文化盛宴,為農民描繪了未來鄉村產業發展的美好前景。
9月22日舉行的鄉村綠色發展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杜志雄等8位國內頂級專家學者,圍繞「鄉村綠色發展的理念與實踐」「加強數字應用 實現農業增產增收」「從國際經驗看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等內容作主題報告。鹽湖區五曹村村民張利民在現場聆聽了報告後感慨道:「我們國家這麼重視鄉村發展,出臺了那麼多的好政策,我這心裡真亮堂。」
三天的活動裡,不僅有政策解讀,還有來自一線的實踐知識和技能教育。板棗設施農業信息化生產研討會上,專家手把手給棗農演示傳統灌溉技法。臨猗鮮棗種植戶趙春江回家後,和同村的棗農商量了一下,打算開春之後就使用新技術。
除了知識講座外,全市範圍內共組織150餘場戲劇演出、78場群眾文化活動、1400餘場鄉村文藝小分隊演出,和廣大農民群眾一道烹製了一場宏大的文化盛宴。
一條大河向東流,九省蜿蜒不回頭。主會場的黃河流域傳統農耕文化展覽展示活動吸引了年輕一代的新農民,具有運城地域特色的「漆語·漆藝」「刀記·雕刻」「匠心·細工」「花黃·剪紙」「窯火·燒造館」「面魂·花饃」「虎廳·布藝」「鄉憶·編織」「書韻·文房四寶」「時潮·文創」等一大批非遺產品,給父老鄉親呈現了中華農耕文明的深厚底蘊。
主會場上,現場演示用玉米葉做草編枕的聞喜農民葉菊英身旁圍滿了拍照的記者。葉菊英從2014年開始成立了篷笠草編專業合作社,不但過上了好日子,而且解決了許多鄉親的就業問題。
當媒體把更多的鏡頭對準豐收節的主角、農民之時,很多人心中的農民形象也進一步豐滿和生動起來。
本屆豐收節推廣大使、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馮鞏為楹聯大賽獲獎農民聯家頒獎。
作為楹聯文化河東流派的發源地,運城楹聯文化底蘊深厚。豐收節期間,共有2000多名農民楹聯家參與了撰聯擂臺賽,收到佳作1300餘副,更讓新時代新農民增加了「風雅」的新標籤。
「歷朝歷代,誰為農民立節;而歲而今,黨牽繭手賽聯」和「名硯捧懷,恣情潑墨,厲害了文壇聖手;清風對句,明月鋤田,請看咱中國農民」,聞喜縣農民文振西的對聯說出了農民朋友的心聲,受到了大家的稱讚。「我的對聯說的都是心裡話,從『土裡刨食』到『土裡掘金』,不僅讓我們的生活和地位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也讓我們農民變得自信從容有尊嚴。」文振西說。
這幾天,稷山棗農李志清在家裡,正精心伺候他在農產品展銷會上購買的幾棵車釐子苗。「我買這車釐子苗主要是為了觀賞,等果實成熟後,全家人一起欣賞,讓咱農民的生活更有情趣些。」
有情趣的前提是有閒暇。新技術的發展、新機械的運用,不僅減輕了農民的勞動負擔,更為農民提供了享受生活、培養興趣的閒暇。
「以前種地靠體力和腦袋,現在種地靠機械設備、信息技術。專家說,智慧農業會讓農民種地更輕鬆省心。」正在參加「農機地頭展——果園機械走進運城」活動的80後農民李雷對自走式撒肥機、自卸式搬運車等機械裝備興趣十足。
有了閒暇的農民更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近年來,運城市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更加注重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探索形成了「星級戶+大禮堂+新鄉賢」的鄉風文明建設體系,評選出8萬多星級文明戶,建成鄉村文化禮堂203座,培育本土、離土、外來新鄉賢1.2萬人。尤其是在全市發起的「尋鄉賢、選鄉賢、評鄉賢、學鄉賢」活動,吸引了7000多名鄉賢人才回鄉創業,2809位新鄉賢進入村「兩委」班子,625位新鄉賢擔任村「兩委」主幹,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慶豐收迎小康,唱響徵收致富歡歌
作為廣大農民歡慶豐收、享受豐收的嘉年華,運城景區人數大幅增長,關帝廟景區接待人數1.2萬人次,同比增長1.4倍;普救寺景區接待人數4663人次,同比增長1.3倍;鸛雀樓景區接待人數7000人次,同比增長1.2倍;李家大院景區接待人數3.8萬人次,同比增長38倍……
黃河農耕文明博覽園內,11個省區、160多家企業、600餘種產品,直播銷售額達8億元,其中扶貧農產品銷售額近1億元;運城農產品籤約銷售額166萬元、籤訂意向訂單756.8萬元。在分會場稷山板棗公園慶豐收活動上,銷售特色農產品470餘萬元,籤約項目62.83億元;在分會場稷山板棗公園慶豐收活動上,銷售特色農產品470餘萬元,籤約項目62.83億元;在分會場永濟普救寺景區銷售農產品200餘萬元。
「蘋果甜得很,水分很足,大家可以放心拍!」國家一級演員李琦在直播間推介運城的特色優質農產品,短短兩個小時就成交5萬單,銷售額達到300餘萬元。
在中國農民豐收節直播間,主播正在推介運城優質水果。
近幾年,在運城農村,電商、直播已不是新鮮事。對於為數不少的運城農民來講,手機是新農具、直播是新農活、數據是新農資。
萬榮縣王顯村是遠近聞名的「淘寶村」,全村共有700餘戶2886人,其中190戶從事電商。每年的蘋果僅通過電商渠道,銷量就達200萬公斤,銷售額達4000萬元。「豐收節前後,我們的網絡訂單翻了好幾倍。」村民張金娟滿臉喜氣地說。
農民豐收節搭建了城鄉互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大平臺,既打開市場、服務市民、豐富「菜籃子」,又幫助農民增收致富鼓起「錢袋子」,讓廣大農民獲得真金白銀的經濟收益和福利實惠。
而農民的豐收,不僅是農產品豐收,甚至也不僅是收入的增長,還要有宜居的生活環境、豐富的鄉村文化、留得住的鄉情。讓我們一起傾聽他們的心願——
喜獲新「棗王」稱號的稷山縣化峪鎮胡家莊村棗農宗兆瑞說:「今年的豐收節,幫助我們提高了棗園的知名度,拓寬了銷路、提升了銷量,我們發展農業更有信心了。」
「收完蘋果,我家就要搬進新房了。希望以後能像城裡人那樣,生活越來越方便,村裡的人氣越來越旺!」芮城果農王福功兩口子笑意融融地說。
「種田效益提高了,農業才能良性循環,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回到農村、建設農村。」萬榮縣南張鄉太趙村的種糧大戶李挺說。
萬榮華榮果業的員工在分揀準備出口美國的蘋果。
「從咬牙堅持到滿滿的獲得感,投身農業6年來酸甜苦辣嘗了個遍。希望社會對我們這些『新農人』的理解和支持更多。」永濟80後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凡說。
……
一曲鄉村振興的時代之歌,正在廣闊原野激蕩響起!
春華秋實,春種秋收;歲月更替,年復一年。農民的豐收節日不會落幕,運城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中國農民豐收節」舉辦為契機,讓農民豐收的喜悅點亮未來,讓鄉村振興的美好理想照進現實!
來源:山西日報
圖片:高志勇 馮革才
原標題:《《山西日報》深度透視整版推出運城承辦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實踐與探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