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不只是一部電影名字,更是臺灣繁華的起點與另一面

2020-12-15 一棵樹的微旅行

電影,曾經是我們了解臺灣最主要的一種方式。那些後來熟悉的建築、耳熟能詳的地名很多都是從臺灣電影中認識的。

一部華麗生猛的青春片《艋舺》,讓很多人對臺灣這個有點怪怪的地名產生了興趣,「艋舺」又到底是哪裡呢?

電影《艋舺》

「艋舺」當地人讀作「Monga」,指的是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的獨木小舟。因為平埔族以捕魚為生,還將特產番薯順著淡水河而上,和漢人進行交易,後來漢人便將他們獨木舟聚集的地方也稱作了「艋舺」。

電影裡的「艋舺」是個宗教信仰、各式建築極為多樣又魚龍混雜的江湖之地。《艋舺》的故事不算很豐滿,但是導演鈕承澤卻將它拍得很飽滿,暗黃的懷舊色調,八十年代的臺灣,背景中傳統的閩南民居,日治下遺存的氣息,繁華的高樓大廈之外的另一面:幫派的恩怨情仇、底層的市井生活一一展現出來。

老街

「艋舺」今何在?就是現今臺北市萬華區一帶。清朝同治年間,它是臺灣對大陸貿易的重要港口,在清道光時候最繁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後來因為河床淤塞,港口和市場便下移到了附近的大稻埕。

簡單一句,「艋舺」曾是臺灣繁華的起點!

早期的臺灣,移民在一個地方落腳定居,都會抱團以尋求保護,所以第一件事便是建廟,除了對神靈的敬畏是一個原因外,廟還是這塊地區裡處理各種事物的中心,有自己的勢力範圍,也就是劇中提到的「角頭」了。

所以影片中大量的場景都與寺廟相關。

寺廟

01清水巖祖師廟

祖師廟是「艋舺」裡出現最多的寺廟鏡頭,影片中太子幫結拜,到後面發生大變故、兄弟背叛、那些讓人心顫的械鬥場面很多都是在這裡拍的,電影中所說的「廟前」,廟指的就是這個祖師廟。

祖師廟

祖師廟其實不大,但是頂部裝飾很精美,雕梁畫棟的繁複彰顯出工藝的細膩與用心。 清水祖師是福建安溪縣人們的守護神,傳說在中法戰爭時期,淡水的戰況危急,百姓便恭請清水祖師前往助陣,後來臺北才得以保住。

面前祭祀活動

02青山宮

真實的青山宮是個常常不小心就會走過的地方,在一個窄窄的巷子裡。在電影《艋舺》裡面,青山宮的鏡頭也不少。整個廟宇其實小小的,導演鈕承澤卻在這裡拍出了各路人馬混鬥的霸氣場面,幫派議事、做決定的場景,拍出了少年的江湖義氣。

青山宮供奉的是青山王,三國時,孫權手下有為將軍叫張滾,對泉州惠安治理有方,去世後被後人尊為青山王,視作惠安先民的守護神,在閩南一帶,青山王被認為是可以消除瘟疫災難的神靈。

青山宮修建的相當精美,華麗的八角形藻井,青山王塑像的眼神犀利,從不同角度看過去,都有不同的感覺。每年農曆10月23日是青山王聖誕的日子,當地便會在22日舉辦青山王神轎的夜間繞境活動,「艋舺」的百姓便會在家門前擺上供品,規模很大,便是有名的「艋舺大拜拜」。

巡遊

03龍山寺

「艋舺」的龍山寺,又叫萬華龍山寺,在電影裡龍山寺金碧輝煌的山門也出現過。

從地鐵口出來,尋著香火味就能準確地找到龍山寺了,這裡是全臺北香火最旺盛的寺廟。

龍山寺

八十年代初期,龍山寺前的廣場是個民眾經常自由議論的地方,有不滿就用大字報寫了貼在龍山寺的牆上。

時至今日,當地人小到日常生活瑣事、經濟活動,大到訴訟、和解、議事等等難解之事都會到這裡來拜拜。每逢重要的日子,寺前的廣場上還會有盛大的民俗表演。

巡遊

04剝皮寮

電影還讓一條名叫「剝皮寮」的老街聲名大噪。劇中大佬GETA的家便是在街上的「原太陽制本所」中拍的。

「剝皮寮」這個聽上去有點嚇人的名字,其由來是因為清朝時,運往臺灣各地的木材運到了「艋舺」之後,要在這條街上先剝去樹皮,再運到其它地方,所以當地人便稱其為「剝皮寮」了。歷經了一百多年的變遷,直興市場街道兩側的紅磚樓房是保留得最好的「艋舺」的舊建築。

「剝皮寮」

現在的剝皮寮老街上的老房子、舊店鋪、老字號被當做了寶貝一樣保護起來了,一二層高的磚木結構房屋,三四百米長的老街上,有清代的老屋、精緻的日式洋樓、還有閩南中西結合的騎樓建築。樓下開著各式店鋪,茶館、米鋪、理髮店。

「剝皮寮」

而在電影中,這條街背景中俗豔的配色、花襯衫、拖鞋、那個時代的「潮」髮型、聲色犬馬......將人瞬間拉回四十年前的臺灣。

05番薯市街

番薯市街是「艋舺」最老的街,也就是今天的貴陽街。這裡是先民開拓「艋舺」的起點,早期漢人防堤外向內開拓,並和原住民進行番薯交易,所以便將「番薯市」定做了街名。

電影中龍蛇雜處,追來逐去的狹窄街巷,煙花巷等等便是此地頻頻取景。

貴陽街

早期的「番薯市」相當的熱鬧,戲院的歌仔戲天天高朋滿座,小巷裡紅燈高掛的香豔之地,人潮的川流不息。

貴陽街

06華西街夜市

夜市是臺灣的一大特色,也是草根飲食文化的聚集地,臺灣知名的夜市很多,相較起來這裡不算太出名,但這裡的小吃密度與數量卻在臺灣數一數二,

影片開始不久500人聚集打鬥的場面就是在華西街夜市牌坊前拍攝的。

華西街夜市

也因為所處地段在商業區,是臺北的第一家旅遊商業夜市,從這裡到附近的景點非常近,加之賣各種百貨服飾、飲品小吃、廟宇祈福等等都很集中,所以也是難得的兼具美食和文化氣息的觀光地。

華西街夜市除了遊客之外也有很多的本地忠實粉絲,什麼當歸豬腳湯、胡椒餅、燒酒蝦、肉羹、還有各種甜湯,在滿足了口腹之慾的同時,你還可以順便欣賞一下小吃攤前店家的各種口若懸河的推銷口才,鮮活靈動的解說和堪比精彩的脫口秀。

華西街夜市

07古山園旅社

電影中還有一個頻繁出現的場景,男女主角第一次見面初生情愫的地方,是在華西街的一家特色旅店「古山園旅社」拍攝的,據說當時為了讓演員拍攝時更有帶入感,全劇組人員入住了這間「古山園旅社」,旅社內也能看到劇組演員與店家的許多合影。

古山園

這間代表著華西街文化的小旅社,還完整的保留著50年代的復古裝修,雖然到如今,房間設備早已換新,但房間內部還特意保存了60年代的臺灣浴室風格,成為體驗另類文化的住宿地。

08後記

電影,可以讓人對從未踏足的地方也熟悉起來,旅行則能讓人看到真實的世界,景色之外更應關注歷史與文化,這些便可藉助導演的視角去找去看,「艋舺」有著美景之外的另一個臺灣,不可錯過。

相關焦點

  • 全方位解讀《艋舺》:近年最出色的臺灣黑幫片
    [提要] 《艋舺》的出現讓人們對臺灣商業電影重新拾起了信心,猛增的票房數字,眼看就要趕上《海角七號》的勢頭。這是部青春片,披上了黑道的外衣,難得地做到了兩方面的平衡,該是臺灣電影復甦口號的又一催化劑……[娛論:祭奠殘酷而壯美的烈火青春][我來說兩句] 第1頁:《艋舺》江湖雜談 第2頁:《艋舺》主創說法:重現80年代繁華   《艋舺》是部青春片,披上了黑道的外衣,難得地做到了兩方面的平衡,該是臺灣電影復甦口號的又一催化劑。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如今到臺北旅遊,一個之前略顯陌生的名字——「剝皮寮老街」引來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不少遊客是看完電影《艋舺(註:měngxiá)》之後,才想來這裡看看的。   在今年的臺灣電影市場上,《艋舺》創下了多項紀錄:臺灣本土電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電影;僅花6天票房破億(新臺幣,下同),破億速度為臺灣本土電影之冠;臺灣本土電影播放廳最多紀錄,超過160個廳同步上映;20年來首部擠入賀歲檔期的臺灣本土電影。
  • 隱藏在臺北的百年古寺,設計精美,因一部電影《艋舺》而世人皆知
    臺灣的寺廟讓人印象深刻,不同於大陸的古樸幽居,這裡的寺廟華麗輝煌,與其說是寺廟,更像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艋舺,因以之命名的電影廣為人知,是臺北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毫不誇張地說,臺北如今的所有繁華都從這裡走來。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 艋舺食肆,黑道般熱血的臺灣美食!
    杭城的臺灣小吃店、餐廳茫茫多,為什麼說他道地?一起去的還有熱狗啊,一起說唱的盆友,濃濃的臺灣腔頓時充滿了整個食肆,看阿嶽這放鬆的趕腳,不知道的還以為就是他半夜出來臺灣街頭,在某個店吃吃喝喝了呢。(唔,阿嶽你四不四好減肥了)這家店,名字就很「臺灣」—艋舺(Monga),熱鬧的港口、高掛的紅色燈籠、滿目的食肆招牌,電影裡的臺灣市井氣,漫溢屏幕。
  • 迪化街、剝皮寮、艋舺大道,臺灣這些老街區竟然變成這樣了!
    臺灣業者 劉銘我們改造完之後大概(營業額)增長兩三成左右很多人來第一印象就是看到我們店變漂亮當時改造的時候我是有和設計師他們說希望是文創和歷久彌新的感覺臺灣業者 陳名邦我們店改造之前就只有一個通道裡面這些通道因為很小所以客人都無法走進去也不知道裡面到底有些什麼東西現在改造之後它的路線的迴圈變好了大家可以繞一圈裡面的東西大家都可以看清楚
  • 這裡文藝氣息濃厚,因電影《艋舺》而爆紅,吸引無數影迷慕名而來
    艋鉀,臺版古惑仔發源地,作為艋舺地區唯一留下的清代漢人街道,熱映的臺灣電影《艋舺》中,趙又廷、阮經天等黑幫少年風行的地方,就是在剝皮寮老街取景拍攝臺灣 導演侯孝賢的《戀戀風塵》就在剝皮寮「太陽制本所」取景,電影《霓虹心》裡,剝皮寮也是阿Ken小旅館的所在地。
  • 臺灣著名的寺廟,因為一部電影名聲鵲起,眾多遊客會專程來祈福
    在走向世界的路上,很多人都會愛上臺北,還記得看電影《艋舺》的時候,到處都是花裡胡哨的色彩和海報圖騰的艋舺成了意志堅強的代表。曾經,我很嚮往。後來才知道原來艋舺就是臺北市發展的起點。艋舺是臺北最早的市場,是因河運而開始發展的內港,百年風雨變遷,使它盛產文勝古蹟,其中最著名的是龍山寺,龍山寺建於清代乾隆三年,一直有著崇高的社會地位。與其他寺廟不同,龍山寺廟的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還供奉道教神靈媽祖、關帝君等。據說這是因為當時臺北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為了兼顧各個地區的信仰,乾脆在這裡供奉各家神明。
  • 百年迪化老街,給你一個古早味的臺灣,看疫情下的臺北年貨街氛圍
    若想感受一下老臺灣昔日風華的話,一定不能錯過臺北的迪化老街,它是臺北現存最完整也是最有歷史意義的老街。走進迪化老街,閩南傳統民居、洋樓、現代主義以及巴洛克式的建築特色一一呈現在你眼前,有著多元文化和中國傳統簡樸的一面。
  • 《艋舺》:我們一起走進大人的世界,一去不復返
    說這部電影之前,想先提一下讀音:艋舺(meng xia),好像很多人都只讀一邊,念mengjia,是一個平埔族用語,指的是小船。臺灣本地人多念monga。今天寫下艋舺時,鈕承澤還卷在性侵的案件裡,實在讓我生氣和失望,我不太了解他的為人和生活,但我看過他太多作品,每一部都讓我印象深刻。《風櫃來的人》和《艋舺》尤其難以割捨,總想拿出來回味一番,是常看常新的作品。他就像賈樟柯電影裡的王宏偉,都是不像演員的好演員,身上帶著最原始的真實和普通,天然可以弱化「演」的痕跡,增加故事的真實性。
  • 【臺灣行】跟著電影溫存臺灣 40部電影帶你輕鬆暢遊臺灣
    而在蔡明亮的電影裡,它不止描繪了這些繁華的表象,也將鏡頭轉向光怪陸離背後的孤寂陰影,還有那些游離在社會邊緣的少年們茫然不安的心。蔡明亮借《不散》向臺灣老戲院和老電影致敬,而這部影片也令福和大戲院聲名大噪。
  • 《艋舺》裡趙又廷阮經天拜把子的龍山寺,居然是求姻緣最靈的寺廟
    龍山寺,位於 臺北 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亦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是 臺北 著名的文化古蹟,與 臺北 101、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 臺北 旅遊之四大勝地;這裡也是 臺北 香火最旺的寺廟,與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 臺北 三大廟。
  • 《東北插班生》,一部電影讓你知道是臺灣話,還是東北話更厲害!
    今天一部有點沙雕型的電影《東北插班生》登上了熱搜榜。很多人都表示雖然有點兒傻裡傻氣的,但是或許因為每個人都有個難忘的高中吧?所以,很多人看過都表示還是值得一看的,每個人的高中都會有值得回憶的經歷。《東北插班生》講述了東北黑道之子王虎轉學到臺灣一所問題高中,無意間撞壞高校總長交接儀式,得罪臺北高校老大,而由於王虎個性鮮明及南北文化差異,東北熱血少年與臺灣艋舺少年之間碰撞出一系列爆笑故事。影片以南北少年間文化衝突為主線,抓取典型場景,表現東北扛把子與臺北艋舺少年間難以調和矛盾的同時,在打鬧中又把雙方惺惺相惜的熱血氣表現的淋漓盡致。
  • 此地是電影《艋舺》的取景地,特色小吃應有盡有,是吃貨的天堂!
    艋舺夜市不同與其他夜市的地方,是其他的地方目標人群是年輕群體,而艋舺透著一股老態龍鐘的味道,來逛的話都是老年人,賣的東西,也是各種古董一樣的玩具擺件。各種青銅佛像,八卦鏡,地攤上遍地都是。按摩店,也充滿著老臺灣的味道,透著昏暗紅色燈光。
  • 臺灣寫真: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題: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記者 王健  近來臺灣鄉土影片《艋舺》在島內走熱,其主角阮經天也頗有問鼎金馬影帝之勢。位於臺北西側老城區淡水河畔的「艋舺」老街因此人氣躥升,更顯熱鬧。
  • 《艋舺》:三層主題後的青春巡遊
    導語鈕承澤導演的這部《艋舺》,讓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那種不回頭,不轉彎的叛逆青春。隨後我意外地發現電影和五月天的歌曲《盛夏光年》很搭——兩者描述的主題都是無法迴轉的青春,這裡順便推薦給大家一起欣賞。《艋舺》劇情主要講述了一九八零年代在臺灣黑幫盛行的時期,四個少年的友誼隨著黑道中錯綜複雜的勢力鬥爭和恩怨情仇從而分崩離析的故事。人物塑造各有特色,富有青春的活力與張力,動作戲不含糊,情感戲細膩得讓我覺得導演仿佛被王家衛附體。
  • 龍山寺隔壁街就是著名的艋舺夜市了
    第一次去臺灣,竟然只去了臺北!很多人表示了驚訝。可是臺北想要逛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啊。在小清新的臺北,走著走著就發現了她小清新了另一面,而我,則沉浸在她的方方面面……象山的迷幻夜色;誠品的文藝生活;國父紀念館與中正紀念堂的莊重;大學校園的書生氣;還有夜市令人垂涎的小吃……這些都是臺北,可臺北不止這些。
  • 再訪臺北艋舺龍山寺,「單身狗」必拜的臺灣最靈驗的「月老」
    但為時尚早,先去艋舺龍山寺看看去吧。其實前日晚上已經參拜過艋舺龍山寺,今天想再瞻仰下著名古寺白天裡的神採。龍山寺也因為電影《艋舺》而出名,這裡是電影中趙又廷和兄弟們拜把子的地方。華麗的山門龍山寺位於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故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這也是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 臺灣寫真: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其名字來歷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來源於早年剝樹皮的營生,也有人認為是日據時代「北皮寮」的音譯。剝皮寮的出名,不僅因為它有一個奇怪的名字,還因為臺北市政府歷經6年的整修,將這條曾經繁華的老街整修成都市藝文空間,令其多元文化交融的建築重現往日風華。而曾在此取景的《艋舺》、《戀戀風塵》等臺灣賣座電影更助其聲名遠播。  走進長三四百米,寬約三米的老街,一幕幕不同年代的空間場景,躍然眼前。
  • 《艋舺》導演獲刑4年,有人說不夠
    說到鈕承澤,可能很多人不清楚他是誰,但說到他導演過電影《艋舺》,大家可能會有所印象。左圖鈕承澤現年54歲的鈕承澤,曾是臺灣導演,男演員戲劇製作人。早年作為演員,出演過《包青天》鍘龐昱單元、《臺灣靈異事件》等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