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解讀《艋舺》:近年最出色的臺灣黑幫片

2021-01-10 搜狐網
[提要]

《艋舺》的出現讓人們對臺灣商業電影重新拾起了信心,猛增的票房數字,眼看就要趕上《海角七號》的勢頭。這是部青春片,披上了黑道的外衣,難得地做到了兩方面的平衡,該是臺灣電影復甦口號的又一催化劑……

[娛論:祭奠殘酷而壯美的烈火青春][我來說兩句]

第1頁:《艋舺》江湖雜談 第2頁:《艋舺》主創說法:重現80年代繁華

  《艋舺》是部青春片,披上了黑道的外衣,難得地做到了兩方面的平衡,該是臺灣電影復甦口號的又一催化劑。 

    2010年伊始,臺灣電影便博了個很好的頭彩,《艋舺》的出現讓人們對臺灣商業電影重新拾起了信心,猛增的票房數字,眼看就要趕上《海角七號》的勢頭,異常惹人關注。這是部青春片,披上了黑道的外衣,難得地做到了兩方面的平衡,該是臺灣電影復甦口號的又一催化劑,曾經的混混鈕承澤與當紅偶像阮經天(在線看影視作品)、趙又廷,一本一標,功不可沒。

  《艋舺》江湖雜談

  青春歲月現在,混黑幫是混曖昧的

  不知道鈕承澤是如何定義話題蓋天、博得眼球的新作《艋舺》,如果他說是青春片,甚至是偶像片,那我覺得該片質量堪稱上乘,有各色型男,有灑狗血的煽情細節,甚至有能夠讓時尚達人為之興奮的復古元素??難怪連大美女舒淇友情探班時都發嗲給豆導,要軋一角客串下,回味下當年她青春無敵以太妹之姿獨立街頭的派頭。

  前三十分鐘是最讓人滿意的片段,蚊子如何從一個不知道生父是誰的老實孩子,被穿校服的小流氓欺負,逐漸被激發出好鬥、叛逆的性格,特別是和尚教導的那一「金句」:你今天不弄死他們,他們明天就要弄死你們。很簡潔也很生動,帶出了在艋舺的草根生存原則。當蚊子打算翻牆逃課,回首看看校園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他將走上不歸路。如果豆導沒有足夠的控制力,拍出既浪漫又有史詩格局的《美國往事》,那能夠達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水準大部也是善莫大焉。但或許因為拍過數部清新、夠文藝腔的偶像劇如《我在墾丁天氣晴》,越往後就開始不節制地抒情、文藝起來了。本片的最大成功在於青春,但敗也敗在青春,血不是熱的,而是溫吞的曖昧澡堂水。文_林衝

  黑幫格局再血腥暴力也是部娘娘腔的言情劇

  如果你看過鈕承澤拍過的那部大受歡迎的《情非得已》,就不應該被「青春黑幫片」給欺騙了——作為導演,鈕承澤的趣味根本無法讓人聯繫到黑幫,這根本不是一個跟黑幫片有任何關係的電影。黑幫片在楊德昌那裡,是凜冽的不含半點含糊的真實刻畫,是最原生態的粗口和桀驁不馴;在杜琪峯那裡是血肉、殘忍與狡詐的慢動作美學;即便在姜文的小混混黑幫片裡也有一種黑色的殘酷青春;更不用說在馬丁·斯科塞斯、科波拉那裡的宗教般的嚴肅和殘酷的創意美學了,黑幫片至少要保持一個「黑色的幫派」的原始定義。而在《艋舺》這部號稱黑幫片的作品裡,鈕承澤展示的則是一部青春舞動、溫情絢爛,甚至有點娘娘腔的言情劇。這裡的鬥毆、暴力、械鬥、街道.....都是一些佐料,類似於瓊瑤劇中的慘澹的哭、悲戚的哀號或者精緻而虛無的對話。

  鈕承澤深知商業規律,或者說他是一個骨子裡偶像劇的導演,在《情非得已》裡,他有才華、有誠意,但是這部市場叫座的新片兩者都看不到,只有小聰明。這又應了誰說過的一句話,華語導演,不要相信他能連續拍出兩部能看的片子來。看來,臺灣人,也不例外。文_朱白

  懷舊片段為臺北人留存記憶

  蚊子他們是「六年級生」,那時尚未沒落的艋舺,靠近最熱鬧的西門町。金錢與女人匯集在這個區域,也因此這裡角頭林立、龍盤虎踞,一個萬華就有七十幾個角頭,每個角頭都想在這個地區稱王,這些都是臺灣人耳熟能詳深入骨髓的青春往事。歷史感強烈,又不是精英文化主導的產物,才能刺激大眾追看和熱議。艋舺的街頭政治,不限於青年力比多衝動,起點卻是親情、友誼、義氣、生存權。

  正如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留下了1940年代的細節,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重組眷村視野,魏德聖的《海角七號》則是留存臺南的風土人情,而《艋舺》全盤激起臺北人集體記憶。電影的重要功能,在利用光影來記憶和還原時代,費穆的《小城之春》、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杜琪峯的《文雀》、呂樂的《小說》分別呈現江南鄉下、香港的上海人社區、老碼頭和小偷作業、小說家的音容笑貌,都令觀眾目眩神迷。巴黎、紐約、成都等城市,也分別以「我愛你」為敘述母題進行微觀敘事,這些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文化自信。文_雲飛揚

  《艋舺》是部青春片,披上了黑道的外衣,難得地做到了兩方面的平衡,該是臺灣電影復甦口號的又一催化劑。

  偶像當道三分義氣+七分曖昧=十分男色

  曾志偉說《艋舺》令他想到了《英雄本色》,但當你看到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嶽這些典型21世紀審美的偶像臉龐,你怎麼會把他們跟瀟灑的周潤發、正氣的狄龍、衝動的張國榮聯想到一起呢?他們才是真正懷舊的、復古的,但過去再美好,也都俱往矣。

  經由偶像劇打磨成名的阮經天們雖然不會叼牙籤、甩風衣、拿著槍一路打過去設計出英雄的戲劇腔,但他們更善於利用形象上的特質,也似乎更明白什麼樣的舉動能引起女性粉絲的尖叫。展現男兒之間的情義無價,不用靠在生死關頭闖進來以一人之力救兄弟於火海之類的橋段,那是上世紀的事情了,也不用山雞跟浩南那樣從這裡砍到那裡,拼出男人的事業。搞一搞特寫的曖昧眼神,再來點蹙著眉頭的深情,就很容易勾引熱愛捕捉男男之間特有的情愫的族群,在濃濃的「兒女情長」、「你儂我儂」的愛的詠嘆調裡,英雄主義算什麼。最後,再乾脆地脫掉襯衫,露出錘鍊過的健康腹肌,揮灑熱力十足的汗水,就撐起十分的男色誘惑。

相關焦點

  • 臺灣寫真: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題: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記者 王健  近來臺灣鄉土影片《艋舺》在島內走熱,其主角阮經天也頗有問鼎金馬影帝之勢。位於臺北西側老城區淡水河畔的「艋舺」老街因此人氣躥升,更顯熱鬧。
  • 艋舺,不只是一部電影名字,更是臺灣繁華的起點與另一面
    電影,曾經是我們了解臺灣最主要的一種方式。那些後來熟悉的建築、耳熟能詳的地名很多都是從臺灣電影中認識的。一部華麗生猛的青春片《艋舺》,讓很多人對臺灣這個有點怪怪的地名產生了興趣,「艋舺」又到底是哪裡呢?
  • 再訪臺北艋舺龍山寺,「單身狗」必拜的臺灣最靈驗的「月老」
    但為時尚早,先去艋舺龍山寺看看去吧。其實前日晚上已經參拜過艋舺龍山寺,今天想再瞻仰下著名古寺白天裡的神採。龍山寺也因為電影《艋舺》而出名,這裡是電影中趙又廷和兄弟們拜把子的地方。華麗的山門龍山寺位於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故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這也是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 艋舺龍山寺 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艋舺龍山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龍山寺位於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故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這也是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前殿的特色有八角藻井以及全臺灣唯一的鑄銅龍柱。大殿又名圓通寶殿,主祀觀音菩薩。石工為惠安石匠張木成作品,並有金柱撐起的圓形螺旋狀藻井,相當罕見。整體的建築不論是石雕、木雕、彩繪和格局樣貌,都非常的精緻,展現了臺灣傳統寺廟之美,極具藝術價值。 龍山寺的山門華麗而壯觀。
  • 迪化街、剝皮寮、艋舺大道,臺灣這些老街區竟然變成這樣了!
    臺灣業者 劉銘我們改造完之後大概(營業額)增長兩三成左右很多人來第一印象就是看到我們店變漂亮當時改造的時候我是有和設計師他們說希望是文創和歷久彌新的感覺臺灣業者 陳名邦我們店改造之前就只有一個通道裡面這些通道因為很小所以客人都無法走進去也不知道裡面到底有些什麼東西現在改造之後它的路線的迴圈變好了大家可以繞一圈裡面的東西大家都可以看清楚
  • 臺北天后宮,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之一,裡面供奉的神靈好多呀
    聖母媽祖是無數沿海子民的海神信仰,臺灣自古以來便以漁業與海上貿易為生,為祈佑出海漁民平安健康、家園不受災害侵蝕,全臺各地都修建了祭拜媽祖娘娘的天后宮,位於臺北艋舺的天后宮便是其中之一。臺北天后宮始建於清代乾隆十一年,因其緊鄰清代河運非常繁榮的大稻埕碼頭而香火鼎盛,並與艋舺龍山寺與艋舺祖師廟並稱為臺灣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臺灣民眾熟知的古諺,用以形容清代臺灣三大繁華的港口城市,艋舺剝皮寮正是其中之一。該街道約成形於19世紀50年代的清治時期,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而自清朝至今,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長約數百米的街道於1945年之後,列為老松小學的校地預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因此意外被完整保留。
  • 《艋舺》:我們一起走進大人的世界,一去不復返
    說這部電影之前,想先提一下讀音:艋舺(meng xia),好像很多人都只讀一邊,念mengjia,是一個平埔族用語,指的是小船。臺灣本地人多念monga。今天寫下艋舺時,鈕承澤還卷在性侵的案件裡,實在讓我生氣和失望,我不太了解他的為人和生活,但我看過他太多作品,每一部都讓我印象深刻。《風櫃來的人》和《艋舺》尤其難以割捨,總想拿出來回味一番,是常看常新的作品。他就像賈樟柯電影裡的王宏偉,都是不像演員的好演員,身上帶著最原始的真實和普通,天然可以弱化「演」的痕跡,增加故事的真實性。
  • 星巴克艋舺創意門市 當STARBUCKS遇上林宅古宅?
    (統一星巴克提供)       星巴克在臺灣有不少結合在地建築特色,或與在地藝文人士共同合作的門市,像是:舊建築活化的保安門市、結合在地工藝的鹿港門市、精品咖啡旗艦的龍門門市…等,總讓咖啡迷眼睛為之瘋狂,這次又有一處新亮點了!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有不少遊客是看完電影《艋舺(註:měngxiá)》之後,才想來這裡看看的。   在今年的臺灣電影市場上,《艋舺》創下了多項紀錄:臺灣本土電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電影;僅花6天票房破億(新臺幣,下同),破億速度為臺灣本土電影之冠;臺灣本土電影播放廳最多紀錄,超過160個廳同步上映;20年來首部擠入賀歲檔期的臺灣本土電影。
  • 「一府二鹿三艋舺」,臺灣島最初的核心為何是在臺南而不是臺北?
    現在的臺灣省,其第一大都市毫無疑問是臺北,以臺北為中心的都市圈人口有700多萬人(如果再擴大一點,把桃園加上,人口更是達到920萬),經濟佔整個臺灣的大半。不過事實上,臺北並不是臺灣島的傳統中心,臺島在清代的城鎮格局,有這麼一句俗話: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指的是臺灣島最繁榮的三個城鎮。
  • 龍山寺隔壁街就是著名的艋舺夜市了
    第一次去臺灣,竟然只去了臺北!很多人表示了驚訝。可是臺北想要逛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啊。因為住在艋舺龍山寺商圈,臨近剝皮寮歷史街區,所以幾乎每天都會走一遍這裡。對這裡的了解,同樣也是源於《艋舺》《艋舺》的故事,發生在Monga,影片中趙又廷、阮經天兄弟幾人奔跑、互毆、闖黑幫的地方,取景於剝皮寮。
  • 《艋舺》裡趙又廷阮經天拜把子的龍山寺,居然是求姻緣最靈的寺廟
    龍山寺,位於 臺北 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亦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是 臺北 著名的文化古蹟,與 臺北 101、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 臺北 旅遊之四大勝地;這裡也是 臺北 香火最旺的寺廟,與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 臺北 三大廟。
  • 隱藏在臺北的百年古寺,設計精美,因一部電影《艋舺》而世人皆知
    臺灣的寺廟讓人印象深刻,不同於大陸的古樸幽居,這裡的寺廟華麗輝煌,與其說是寺廟,更像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艋舺,因以之命名的電影廣為人知,是臺北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毫不誇張地說,臺北如今的所有繁華都從這裡走來。
  • 《艋舺》:三層主題後的青春巡遊
    《艋舺》劇情主要講述了一九八零年代在臺灣黑幫盛行的時期,四個少年的友誼隨著黑道中錯綜複雜的勢力鬥爭和恩怨情仇從而分崩離析的故事。人物塑造各有特色,富有青春的活力與張力,動作戲不含糊,情感戲細膩得讓我覺得導演仿佛被王家衛附體。
  • 這裡文藝氣息濃厚,因電影《艋舺》而爆紅,吸引無數影迷慕名而來
    艋鉀,臺版古惑仔發源地,作為艋舺地區唯一留下的清代漢人街道,熱映的臺灣電影《艋舺》中,趙又廷、阮經天等黑幫少年風行的地方,就是在剝皮寮老街取景拍攝臺灣 導演侯孝賢的《戀戀風塵》就在剝皮寮「太陽制本所」取景,電影《霓虹心》裡,剝皮寮也是阿Ken小旅館的所在地。
  • 《艋舺》導演獲刑4年,有人說不夠
    說到鈕承澤,可能很多人不清楚他是誰,但說到他導演過電影《艋舺》,大家可能會有所印象。左圖鈕承澤現年54歲的鈕承澤,曾是臺灣導演,男演員戲劇製作人。早年作為演員,出演過《包青天》鍘龐昱單元、《臺灣靈異事件》等電視劇。
  • 此地是電影《艋舺》的取景地,特色小吃應有盡有,是吃貨的天堂!
    艋舺夜市不同與其他夜市的地方,是其他的地方目標人群是年輕群體,而艋舺透著一股老態龍鐘的味道,來逛的話都是老年人,賣的東西,也是各種古董一樣的玩具擺件。各種青銅佛像,八卦鏡,地攤上遍地都是。按摩店,也充滿著老臺灣的味道,透著昏暗紅色燈光。
  • 《艋舺》——一段關於青春的悲情故事
    #趙又廷#2009年,一部影片的上映,將許許多多的人一下子帶回到了那個年少輕狂的時候,讓人們又做了一個關於青春的夢,這部影片就是——《艋舺這部由美國華納兄弟公司臺灣分公司出品的臺灣動作劇情影片,由鈕承澤執導,由阮經天(飾演「何天佑」,外號「和尚」)、趙又廷(飾演「周以文」,外號「蚊子」)、鳳小嶽(飾演「李志龍」)等人主演。到底是什麼樣一個故事,可以如此引發人們的共鳴,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 臺灣旅行十處必去之地,最美的臺灣時光!
    是一個最適合閨蜜黨,情侶黨玩耍浪漫的地方。地址:251臺灣新北市淡水區漁人碼頭(可乘坐捷運淡水線到達淡水站,步行三十分鐘、租自行車、搭乘紅25路到漁人碼頭下車)NO.08 艋舺龍山寺 臺北市萬華區推薦星級 ★★★ 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