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的耳環、可愛的小鞋子、造型獨特的手提包……看似平淡無奇的植物枝葉,經過袁潔的指尖,變成了一個個造型獨特而生動的草編織物,引得圍觀者一片驚呼。
在海口東山,有著草編的優秀傳統。據說,這門手藝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傳承。當地一名叫袁潔的70後女子,以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山草編」傳承人的身份,向記者傾訴了她的草編情懷。
「傳統東山手工編織技藝,運用天然植物編織給人們的生活、生產帶來的恩惠,在今天已不再是基本謀生手段,而是傳統工藝和文化的象徵。它能留住鄉愁、紓解鄉思,喚起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袁潔的草編工坊散發出陣陣草香,她一邊靈活地掐著草辮子,一邊津津樂道地聊著這些年的個人經歷。
熱心傳藝
平凡枝葉中注入情感元素
每個周日,一場具有深厚傳統文化氣息的「傳統非遺文化」手工草編公益課都會在海口市瓊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行。作為海口一名草編傳承人,袁潔熱心在海口多地區開展「草編」技藝進社區活動,義務傳授草編技藝。
「葉子一分為二,再對摺分為四片,取中間點壓一挑一。」 看似平淡無奇的植物枝葉,經過袁潔的指尖,化成了一個個造型獨特而生動的草編織物,引得大家一片驚呼。
「讓大家了解非遺,了解草編文化,新生代力量注入傳統文化中,就是一種傳承。」袁潔說。
「葉子和人一樣,要善待它們才會得到好的反饋。」袁潔在教學中時刻給大家灌輸尊重自然、愛護植物的理念,她希望大家學會的不僅是草編的技藝,還要領會到草編作為非遺背後的價值所在。
袁潔向年老的母親學草編
力求創新
將藝術元素融入草編技藝
從2013年,袁潔開始關注海南的草編時發現,父輩還到處可見的草編工藝品,而如今已經難以尋覓。海南草編技藝保護與傳承迫在眼前,她便纏著年老的母親學草編,先從編草兜開始。
在被稱為草編之鄉的東山鎮,她為拜師學藝,走村串戶。打聽到紫羅村洪桂英老人會編草蓆,袁潔就三叩家門,最終學有所成。
為了學習海南草編技藝,袁潔還到屯昌、萬寧及黎族地區,甚至多次出島,到廣州、浙江等地取經。她走遍全國,沉下心去向長輩學手法、討經驗,編寫了《海南草編技藝大全》。
2018年,袁潔在鄉下建了一座小木屋作為自己的草編工作室,走入其中,只見各種草編作品應有盡有,從早期較為傳統的草蓆、草兜,到她延伸設計和編織的門帘、草帽、草鞋、坐墊、盤、筐、籃等多種工藝品,應有盡有。她的作品工藝考究、樸素大方、細膩精巧,在實用性基礎上增強了觀賞性,將藝術元素融入草編技藝中。
2019年,東山鎮草編技藝入選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袁潔也成為首批草編技藝的傳承人。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東山人,袁潔希望這份帶著濃濃東山印記的技藝能在創新中傳承下去,「我們想將草編包裝與海南旅遊產品聯繫在一起,探索一條以草編文化傳承發展帶動文創產業經濟發展的新路子。」袁潔說。
草變成寶
更為重要的是其環保價值
作為一名國際低碳環保志願者,袁潔常常擔憂,手工作品在貪圖方便的人群中消失,曾經延續千百年的供普通百姓使用的草編物品也難逃此劫。袁潔說,草編技藝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
經濟價值方面,改革開放初期,東山鎮草編產品暢銷全島並出口東南亞,年產值近100萬元,是當地的支柱產業。隨著海南建設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草編產品由過去傳統生產生活用品向旅遊工藝品轉型,廣泛應用於旅遊紀念品、裝飾品、收藏品等,經濟潛力大,是百姓致富的好門路之一。
在袁潔看來,草編更為重要的是其環保價值。純手工製作,無添加任何化學製劑,無汙染,零排放,是綠色健康產業。
後繼乏人
草編面臨傳承和發展難題
7年間,袁潔製作作品千餘件,她不用釘,不用膠,不用繩,不用染色,繼承東山草編的精華,且有創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然而,東山草編因編織複雜、工藝難度大,製作周期長、經濟收益慢,因此這種技藝的傳承成了難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賣出草編產品補貼家用的模式已不再符合時代潮流。草編製品形式單一,色彩單調,導致大家購買慾望降低。年輕人大多不願意再從事草編行業,草編傳承出現了斷層,發展陷入困境。
「東山草編業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只有更多人的參與,積極開拓市場,才能破解東山草編技藝傳承和發展難題。」袁潔說,她熱心辦「東山草編」公益課堂,想的就是,這些學員裡總有人會把這門手藝傳下去,她希望能打破傳統的家族傳承的方式,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接觸並學習這門技藝。
東山草編
海口市級非遺項目東山草編技藝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末元初,以東山鎮盛產的席草(又叫三稜草、三方草,俗稱燈芯草、古稱藺)為主要原材料編織日常生活用品,因而得名。據《瓊山縣誌》載,明末清初,東山草編的工藝達到巔峰,從早期品種較單一的草蓆、草篼,發展到門帘、草帽、草鞋、坐墊、盤、筐、籃等多種產品,工藝也越來越精緻。
目前,東山草編仍以草蓆和草篼最為出名,它們不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文化藝術作品。東山草編產品和工藝品除滿足本地市場外,在海口乃至整個海南市場上都能看到,甚至遠銷東南亞。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孫春麗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