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東山草編:枝葉繞指尖 巧手傳非遺

2020-12-10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小巧的耳環、可愛的小鞋子、造型獨特的手提包……看似平淡無奇的植物枝葉,經過袁潔的指尖,變成了一個個造型獨特而生動的草編織物,引得圍觀者一片驚呼。

  在海口東山,有著草編的優秀傳統。據說,這門手藝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傳承。當地一名叫袁潔的70後女子,以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山草編」傳承人的身份,向記者傾訴了她的草編情懷。

  「傳統東山手工編織技藝,運用天然植物編織給人們的生活、生產帶來的恩惠,在今天已不再是基本謀生手段,而是傳統工藝和文化的象徵。它能留住鄉愁、紓解鄉思,喚起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袁潔的草編工坊散發出陣陣草香,她一邊靈活地掐著草辮子,一邊津津樂道地聊著這些年的個人經歷。

  熱心傳藝

  平凡枝葉中注入情感元素

  每個周日,一場具有深厚傳統文化氣息的「傳統非遺文化」手工草編公益課都會在海口市瓊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行。作為海口一名草編傳承人,袁潔熱心在海口多地區開展「草編」技藝進社區活動,義務傳授草編技藝。

  「葉子一分為二,再對摺分為四片,取中間點壓一挑一。」 看似平淡無奇的植物枝葉,經過袁潔的指尖,化成了一個個造型獨特而生動的草編織物,引得大家一片驚呼。

  「讓大家了解非遺,了解草編文化,新生代力量注入傳統文化中,就是一種傳承。」袁潔說。

  「葉子和人一樣,要善待它們才會得到好的反饋。」袁潔在教學中時刻給大家灌輸尊重自然、愛護植物的理念,她希望大家學會的不僅是草編的技藝,還要領會到草編作為非遺背後的價值所在。

袁潔向年老的母親學草編

  力求創新

  將藝術元素融入草編技藝

  從2013年,袁潔開始關注海南的草編時發現,父輩還到處可見的草編工藝品,而如今已經難以尋覓。海南草編技藝保護與傳承迫在眼前,她便纏著年老的母親學草編,先從編草兜開始。

  在被稱為草編之鄉的東山鎮,她為拜師學藝,走村串戶。打聽到紫羅村洪桂英老人會編草蓆,袁潔就三叩家門,最終學有所成。

  為了學習海南草編技藝,袁潔還到屯昌、萬寧及黎族地區,甚至多次出島,到廣州、浙江等地取經。她走遍全國,沉下心去向長輩學手法、討經驗,編寫了《海南草編技藝大全》。

  2018年,袁潔在鄉下建了一座小木屋作為自己的草編工作室,走入其中,只見各種草編作品應有盡有,從早期較為傳統的草蓆、草兜,到她延伸設計和編織的門帘、草帽、草鞋、坐墊、盤、筐、籃等多種工藝品,應有盡有。她的作品工藝考究、樸素大方、細膩精巧,在實用性基礎上增強了觀賞性,將藝術元素融入草編技藝中。

  2019年,東山鎮草編技藝入選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袁潔也成為首批草編技藝的傳承人。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東山人,袁潔希望這份帶著濃濃東山印記的技藝能在創新中傳承下去,「我們想將草編包裝與海南旅遊產品聯繫在一起,探索一條以草編文化傳承發展帶動文創產業經濟發展的新路子。」袁潔說。

  草變成寶

  更為重要的是其環保價值

  作為一名國際低碳環保志願者,袁潔常常擔憂,手工作品在貪圖方便的人群中消失,曾經延續千百年的供普通百姓使用的草編物品也難逃此劫。袁潔說,草編技藝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

  經濟價值方面,改革開放初期,東山鎮草編產品暢銷全島並出口東南亞,年產值近100萬元,是當地的支柱產業。隨著海南建設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草編產品由過去傳統生產生活用品向旅遊工藝品轉型,廣泛應用於旅遊紀念品、裝飾品、收藏品等,經濟潛力大,是百姓致富的好門路之一。

  在袁潔看來,草編更為重要的是其環保價值。純手工製作,無添加任何化學製劑,無汙染,零排放,是綠色健康產業。

  後繼乏人

  草編面臨傳承和發展難題

  7年間,袁潔製作作品千餘件,她不用釘,不用膠,不用繩,不用染色,繼承東山草編的精華,且有創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然而,東山草編因編織複雜、工藝難度大,製作周期長、經濟收益慢,因此這種技藝的傳承成了難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賣出草編產品補貼家用的模式已不再符合時代潮流。草編製品形式單一,色彩單調,導致大家購買慾望降低。年輕人大多不願意再從事草編行業,草編傳承出現了斷層,發展陷入困境。

  「東山草編業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只有更多人的參與,積極開拓市場,才能破解東山草編技藝傳承和發展難題。」袁潔說,她熱心辦「東山草編」公益課堂,想的就是,這些學員裡總有人會把這門手藝傳下去,她希望能打破傳統的家族傳承的方式,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接觸並學習這門技藝。

  東山草編

  海口市級非遺項目東山草編技藝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末元初,以東山鎮盛產的席草(又叫三稜草、三方草,俗稱燈芯草、古稱藺)為主要原材料編織日常生活用品,因而得名。據《瓊山縣誌》載,明末清初,東山草編的工藝達到巔峰,從早期品種較單一的草蓆、草篼,發展到門帘、草帽、草鞋、坐墊、盤、筐、籃等多種產品,工藝也越來越精緻。

  目前,東山草編仍以草蓆和草篼最為出名,它們不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文化藝術作品。東山草編產品和工藝品除滿足本地市場外,在海口乃至整個海南市場上都能看到,甚至遠銷東南亞。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孫春麗  文/圖

相關焦點

  • 耳環、小鞋子、手提包……海口這群孩子花樣學草編
    若不仔細看,還真怕有人誤將其放進鍋裡煮了去,這其實是個草編織物。 8月25日上午,在海口市秀英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局和區文化館的支持下,2020年「我為加快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做貢獻」七彩假期非遺公益課堂「東山草編」培訓活動在秀英派出所向榮警務室三樓舉行。作為市級非遺項目東山草編技藝的傳承人,袁潔為該區的20名小學生帶來了一堂豐富有趣的非遺公益草編手工課。
  • 耳環、小鞋子、手提包 這群孩子花樣學草編
    8月25日上午,在海口市秀英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局和區文化館的支持下,2020年「我為加快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做貢獻」七彩假期非遺公益課堂「東山草編」培訓活動在秀英派出所向榮警務室三樓舉行。作為市級非遺項目東山草編技藝的傳承人,袁潔為該區的20名小學生帶來了一堂豐富有趣的非遺公益草編手工課。袁潔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學東山草編。
  • 用一雙巧手,編織出屬於他的非遺草編情!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呂金六,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呂金六,浙江省金華市草編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
  • 藝苑社區舉辦「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居民文化生活,近日南京市秦淮區鍾曉敏愛心工作室攜手莫愁湖街道藝苑社區,舉辦了「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科普非遺文化: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活動當天,主辦方邀請了非遺麵塑傳承人郭立洋,來給大家普及非遺麵塑傳統文化知識,並手把手教大家製作面人。
  • 【巧手傳非遺】跟著馬老師一起學剪紙
    【巧手傳非遺】跟著馬老師一起學剪紙 2020-12-10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溫嶺市草編非遺保護傳承標準化試點項目成功立項
    長長的紙草纏繞著指尖,阿婆們手指不斷翻飛,草帽在她們的指尖逐漸成型,動作熟練到一氣呵成。走在溫嶺的小巷街弄,在老宅民居裡仍能看到不少人坐在小板凳上,手指捻過雪白的紙草,編織著一頂又一頂草帽,有的為了消磨時光,有的為了賺點零花錢。
  • 屈軍俠:「巧手草編」編出富民大產業
    屈軍俠在介紹草編製品。 近日,在陝西省洛南縣四皓街道撫龍灣社區的巧手草編專業合作社,又有3600多個搖籃將漂洋過海出口去波蘭。該合作社車間內,40多位村民正在製作草編工藝品,一根根不起眼的苞谷葉和麥稈在他們手中飛快地翻轉編織。 「今年疫情對外貿生意影響非常大,慶幸的是手工藝製品不怕存放,而且,現在工人製作的都是付過訂金的訂單。」
  • 巧手匠心·傳統手工藝品及非遺技藝產品展覽開展
    人民網代縣7月23日電(張婷婷)隨著首屆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於7月21日在被譽為「中華第一關」的代縣雁門關開幕,「巧手匠心·傳統手工藝品及非遺技藝產品展覽」於當天在代縣開展。本次展覽共有全省50多名國家、省、市級非遺傳承人,上千件精品參展,展期為七天。
  • 海口83歲「環保奶奶」趙月英用廢布料縫製布袋送市民
    非遺「東山草編」傳承人袁潔編織草筐趙月英奶奶縫製布袋送人,一天製作五六個王小蘭挎的小布袋是自己縫製的袁潔編織的 精美草筐12月1日起,海南省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塑料餐具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
  • 草編、剪紙、木板年畫……高鐵來了 平度非遺產品「火」了
    在大廳東南側,平度非遺產品展吸引了若干旅客和媒體的聚焦、熱捧。新河草編、平度剪紙、宗家莊木板年畫以及國家地標產品馬家溝芹菜、大澤山葡萄等,和新開通的高鐵一樣「備受矚目」。「這是平度新河草編,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龍泉驛區組織青少年傳承非遺草編文化
    傳承柏合由來已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草編文化,大家從草編的原材料——麥稈的來源做起,種下一片麥,收穫一堆稈,再將其變成各種各樣的草編產品。傳承草編文化 學生居民動手體驗勞動樂趣站在剛剛整理過的田裡,一人一個搪瓷碗,碗裡裝著已經微微發芽的麥種,對於柏合九年制學校的10多個學生來說,這樣的勞動體驗有些新奇。
  • 巧娘草編:巧手編出美好生活
    10月19日,巧娘草編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春苗一邊給玉米皮著色,一邊開心地說。 今年52歲的陳春苗是橋南鎮堦子村人,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渭草編」項目傳承人。在她的草編成品展廳裡,擺放著嬰兒搖籃、花瓶、手提包、隔熱墊等各類草編工藝品。「這些工藝品的原料都是農民不要的野草、麥秸稈和玉米皮,我們回收利用,變廢為寶。
  • 臨渭巧娘:人有巧手能致富,玉米皮兒開出花
    12月1日,陝西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劉衛東、研究員楊佩華等一行,在渭南市文旅局非遺科科長楊玉茜、臨渭區文旅局副局長魏永輝、臨渭區文化館館長、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李紅的陪同下,深入橋南鎮草編分館就即將在渭南舉辦的全省非遺助力扶貧工作現場會觀摩點進行考察指導。
  • 草編「編」出幸福夢
    梳理、綑紮、裁剪、卷折……一把不起眼的玉米皮,經朱耀蘭的一番巧手編織後,變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朱耀蘭是通化市輝南縣輝發城鎮新民村村民,是當地有名的草編手藝人,做草編整10年了。一人致富不算富,讓村民都有錢花才是富。
  • 六旬農婦傳承傳統草編技藝 巧手「編織」助脫貧增收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楊金花供圖中新網臨汾12月9日電 題:六旬農婦傳承傳統草編技藝 巧手「編織」助脫貧增收作者 楊靜將玉米皮染色、編織綑紮、用剪刀將多餘的部分精心修剪掉……一根根「廢草」經過楊金花的一雙巧手精心編織後,煥發新生,變成一件件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藝術品。
  • 非遺小視頻丨讓外國人都著迷的通渭草編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通渭不僅是遠近聞名的書法之鄉,也是「草編之鄉」。通渭草編是以麥杆為原料,聚實用性,觀賞性於一體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通渭草編包容了明清以來各個歷史階段中手工技藝的發展史,使其能夠在民間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據資料記載,通渭草編藝術已有上千年歷史。相傳在十七世紀就已遠銷日本、俄羅斯等國。由於通渭草編藝術起源早,原料分布廣泛,能夠就地取材,製作精細,因而深受人們所喜愛,其草帽就是農民下地幹活,商人遠出時用以遮陽擋雨的代表性工藝品。
  • 孫埠中心小學開展「非遺文化草編製作技藝進校園」活動
    11月6日中午,孫埠中心小學開展「非遺文化草編製作技藝進校園」活動。「非遺文化草編製作技藝進校園」是該校少年宮特色品牌項目,由草編藝術傳承人姚華子老師授課。學校按照「一宮一品」要求,紮實推進「非遺進少年宮」,力求讓更多孩子體驗傳統工藝,培養孩子對本地傳統文化的興趣,切實感受非遺魅力,更好地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剛開始,姚老師拿出了自己的部分草編作品,供孩子們欣賞,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欲望。一件件精美逼真的藝術品擺放在眼前,引起陣陣驚嘆聲。
  • 非遺北川倒計時最後一天!羌繡草編,秒變今夏時尚新ICON!
    今年很多品牌陸續出了好多好看的草編產品,早在春夏秀場裡,充滿自然風情、原生態的藤條編織包、草編包就已經吸引了眾多時髦精的目光。>將傳統文化結合進產品本身,他認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還自己找來10位手工藝大師,交流了心得,想著「不如編個包拿出來賣吧,也可以推廣下非遺手藝」由此誕生了今天的爆款草編包。
  • 「視頻」雲南江川非遺:草編技藝
    江川非遺:草編技藝。草鍋蓋,在江川老百姓廚房裡用來蓋甑子、蒸籠用的蓋子。多年來,當地的人們還是習慣吃用草鍋蓋蒸出來的米飯。它下寬上窄,呈喇叭狀,形似草帽,大小依據甑子的大小而定,大的直徑達60釐米,小的只有20釐米左右。如今,那些小巧玲瓏的草鍋蓋也被用來裝飾客廳,作為工藝品觀賞。
  • 「草編」達人 手編「動物」
    在近期我市舉辦的2020國慶中秋嘉年華系列活動上,「草編」達人廖雄標就憑藉一把小剪刀,搭配各種手法,將棕櫚葉編織成蜻蜓、螳螂等各種動物。草編,是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手工藝,各地就地取材,利用所產的「草」,編成各種物品。目前可見到中國最早的草編遺物,是河姆渡人製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