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樹給孤獨園是佛陀講經說法的地方,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則故事,說的是祇樹給孤獨園的由來。
在古印度當時有位須達多長者,是位樂善好施的大慈善家,他喜歡救濟貧窮的人,常常布施他們衣食物品,在舍衛城的全境內,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是困苦的、沒依投的,一旦去求他,他都很樂意地幫助他們,因此大家又稱他為「給孤獨長者。」有一次,須達長者為他最小的兒子,到王舍城首羅長者的家中議親,在無意間拜見到佛陀,及聆聽到佛陀的法音,心中非常高興,當時就發心建築精舍,要請佛陀及比丘們到舍衛城去施行教化。佛陀很喜歡須達長者的發心,就答應他,等精舍完成後,一定前去。
須達長者返抵舍衛城,馬上開始四處探訪合用的地點,在探訪許多地方之中,他看中了祇陀太子所擁有的一座園林,這座園林的面積非常廣闊,園中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所謂山明水秀,樹茂花香,是一個清淨幽美的好地方。如果用這地方來建築精舍,供養佛陀講經說法,及比丘的安住,那是再好也沒有了。可是須達長者又想到這座園林是祇陀太子最喜愛的,要用什麼方法才能使太子肯把這座園林讓下來呢?須達長者思索著。
雖然他覺得困難,但是還是去拜見祇陀太子,要求太子把園林賣給自己。祇陀太子無論如何也不肯答應,經須達長者再三地請求,祇陀太子覺得不好過分拒絕人家,因為須達長者是國中很富有聲望的人,他想說出個最大的數目,使長者買不起,斷了這個念頭,於是說道:「本來我是不願讓的,既然您這樣的需要,好吧,只要您能用黃金把園地都鋪滿,以那鋪滿的黃金為代價,我就可以讓給您。」好不容易,太子說出了這個數目,須達長者高興萬分,立刻回家叫家人用車輛把黃金一車車地拉到園中來鋪地。祇陀太子起先想難道須達長者,叫他買不起,現在目睹此狀,也很受感動,就對長者說:「土地算是您長者的了,但是園中的花草樹木,我並沒有賣給您。」佛陀究竟是什麼人?您肯這樣為他熱心?現在,請允許我把這些樹木供養佛陀好嗎?須達長者聽太子如此一說,就把佛陀如何偉大詳說了一遍,他倆都深受感動,萬分欣慰。
精舍建成,須達長者馬上迎請佛陀及僧眾們到來,因為是給給孤獨長者布施的園,祇陀太子布施的樹,所以佛陀就用他兩人的名字,把這精捨命名為「祇樹給孤獨園。」此事為須達長者生平布施金錢最多的一次,也是促使他赤貧原因的一次。
須達長者因樂善好施,而致赤貧,差點就給餓死。他已經到了庫空如洗,手無一錢的地步,後來,在垃圾堆中撿得一個木鬥,木鬥的質料是個無價之寶的梅檀木,但因為不潔淨,市上很少有人收買,勉勉強強才換得白米四升回來。須達長者的太太,量了一升米,才炊熟,門口站著舍利弗來託缽乞食,她很歡喜地把一升米煮成的熟飯,都供養給舍利弗。他又再拿了一升米去炊,正當炊熟的時候,目犍連又立在門口。於是她又把飯供養給了目犍連。,第三次的熟飯又供養給了大迦葉了,現在只剩下最後的一升米了,正將炊熟,佛陀到了,她想:「剛剩下的這升米,才煮熟,佛陀就到了,莫非是應受的苦報已畢,福報將要現前?」於是把鍋裡所僅餘的飯,悉數供養佛陀。佛陀親口為他們一家人祝願曰:「罪滅福生,從今日起,永恆富饒,更無睏乏。」
一剎那間,家人來報喜訊道:「家裡的金銀錢財,珍珠寶貝,倉庫的米谷布帛,未知何因,堆得滿如山丘,比以前富有的時候還要多。」須達長者心中明白這是佛陀憐念所致,於是大設齋供,供養及僧,虔誠地請求佛陀說法,大家都受到很大的法樂。
把自己的所有,布施給人看是窮了,但是種子埋在土地裡,遲早總會有收穫的。
故事到此就結束了,不算太長,但是須達長者的布施已經供養佛陀的心深深地觸動著我。雖然我們做不到他那樣全心全力的去布施窮人,幫助眾生脫離苦難,但是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去幫助他人,保持一顆真誠的心去幫助他人。廣結善緣,最終收穫的還是我們自己,也讓我們增加慈悲心。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我是舊劇,歡迎關注評論,隨喜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