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祇園四條通/
對於我這個年紀的人,小學時候,男生之間最流行的恐怕要數「街頭霸王」跟「拳皇」,尤其是「拳皇97」版,風靡程度更是一時無兩,那時候偷偷摸摸地跑去地下遊戲廳,在街機上鬥他幾個來回更是放學時分男孩子們的不二選擇。於是整個遊戲廳裡面就會充斥著各類小學生的喊叫,一邊喊著用「陳國漢」,一邊叫囂著說來「草zhì京」,於是「草zhì京」這個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那時候還是小學生的我的腦海裡。等到我看到「拳皇」漫畫的時候,因為「草zhì京」是主角,所以他的名字會經常出現,那個長得像「雉」的「薙」字,就被我想當然地以為念zhì是正確的。結果某一天,小學幾個朋友出去街機的時候,有個朋友突然喊出「草tì京」的時候,我就還糾正對方說,那個念zhì。於是一場論戰開始了,這個字到底念zhì還是tì,籌碼是一個遊戲幣,對方堅稱自己查過字典,肯定沒錯,而我呢,想當然地以為其他那麼多人都念zhì,所以不可能大家多錯了吧,一個人沒去查字典,一百個人裡面還有一個人查麼?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那一百個人都沒查字典,或者說查了字典的人都不在那一百個把這個字念zhì的人裡面了。輸得心服口服,而且也讓小小年紀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考據這個事情,是可以提升逼格的。當一堆小朋友看著我說「哇,你認識這麼多字」的時候,「小孩」得志這個詞彙就可以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那時候也促使我對中國地名人名等各種各樣的奇形怪狀的說法產生了興趣,並且願意去考據一下。
/拳皇/
/不過本人更熟悉存放日本三大神器之一草薙劍的名古屋熱田神宮,所以放一張熱田神宮的外觀/
轉眼間十五年過去,我來到了東方瀛洲一個叫洛的地方(其實就是日本京都,嘿嘿),這裡也個是充斥著漢字的世界。剛剛來到,很自然地要一起去這個城市最熱鬧的地方觀賞一番,而在洛,最熱鬧的地方叫做「ぎおん」(Gion),漢字是「祇園」,一開始我認為這個字念qí,所以一直說是qí園,旁邊的人完全聽不懂我說的是哪裡,而另一個人說zhǐ園的時候,大家恍然大悟,原來是那裡。於是我自己就開始懷疑自己了,難道是zhǐ園?我又念錯了?於是不懂就百度之,回去百度了一下,上面寫的是zhǐ園,京都有名的花街,又怕百度坑爹,於是又谷歌了一下,也還是zhǐ園。於是我就覺得那應該就是念zhǐ了。可是細心如我的發現,如果念zhǐ,那個字應該是這樣的「祗」,如果念qí,那是沒有那一點的,是這樣「祇」,於是我仔細查閱了一下,京都祇園祭和祇園介紹的日語版,確定了裡面是沒有點的「祇」,那麼這個翻譯成漢語會不會就帶點了呢?因為確實見過類似的翻譯,例如日本著名大城市「橫浜」,如果完全是漢字直翻的話,應該是「héngbāng」,但是它卻被翻譯成「橫濱」,因為日語漢字的「浜」就是中國漢字的「濱」,解釋是海岸邊,而中國漢字的「浜」,意思是小河流小水泊,比如「沙家浜」,但是這個意思在日語裡是用「クリーク」的,即英語的「creek」,日語的「浜」雖然也有這個意思,但是幾乎是用不到的。於是我自己就猜想了,有可能,日語的「祇」翻譯到中文就是「祗」。就這樣,一直念zhǐ園的我,兩年後遇到了一個朋友,跟我聊到了一個佛教詞彙,叫做「祇園精舍」,是「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是一個佛教聖地。而這個詞彙裡也出現了這個沒有點的「祇」,但是念做qí園,於是又百度了一下,果然跟京都的祇園不在一個詞條裡,於是想當然地認為,一個是佛教聖地,一個是著名花街,完全挨不上啊,肯定是不一樣的。不過還是有點不甘心的我,去用日本的weblio的翻譯神器,去翻譯一下這個沒有點的「祇」,果不其然,上面寫的是,這是一個多音字,又念zhǐ又念qí,念zhǐ的時候是「只」這個字的繁體,念qí的時候是指大地之神,神明的意思,於是問題迎刃而解,京都的祇園是zhǐ園,佛教的祇園是qí園,百度也終於靠譜一回,這是兩個不同的詞條,皆大歡喜。
/祇園的舞姬/
於是本以為這次考據即將完成而幸災樂禍的時候,問題又出現了,京都祇園坐落在京都著名的八坂神社附近,某一天興致突來,就去搜索了一下八坂神社的相關信息,然後發現了它祭祀的神明是「須佐之男」,我去,這不就是《火影》裡面歐豆豆的無敵外殼麼!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於是又點開了維基百科「須佐之男」的詞條,看得津津有味地時候,在詞條的最下方,一條詞彙讓我震驚了,
摘自維基百科日語詞條「須佐之男」
「後に、仏教における祇園精舎の守護神である牛頭天王と習合した」
也就是說,神佛合一以後,日本神話裡的須佐之男,跟佛教中守護祇園精舍的牛頭天王合併成一個神了。然後默默點開了「祇園精舍」這個詞條。拉到最下面,赫然發現這個句話:
「出自不明の習合神「牛頭天王」は、祇園精舎の守護神とされる。そのため、牛頭天王は別名「祇園天神」と稱す。祇園天神を祀る神社を祇園神社(八坂神社が一般的。天王神社などとも)という。八坂神社の祭禮を祇園祭という。総本社の京都八坂神社の門前町祇園は、花街として有名である。」
意思是,來源不明的合併神牛頭天王是祇園精舍的守護神,所以,牛頭天王又稱為「祇園天神」。祭祀祇園天神的神社被稱為祇園神社(八坂神社的一般稱呼)。八坂神社的祭祀被稱為祇園祭,作為總本社的京都八坂神社前的街道「祇園」,是有名的花街。
/祇園八坂神社/
/祇園蛭子神社/
摔!!!也就是說京都的祇園跟佛教的祇園完完全全就是一回事啊,也就是應該叫做qí園啊,也就是說這麼多年來,中國人都把京都的「祇園」念成了「祗園」,而且還是將錯就錯,大家一致認可了,而且像我這樣念qí園的,完全沒人聽得懂啊!那麼在weblio上「祇」的多音字又是怎麼回事,畢竟「只」字的繁體字是「隻」這樣的啊。於是追根溯源,我把這兩個易混字拿了出來,去查漢語釋義,結果發現了另外兩個長得很像的字,「袛」跟「衹」,我的內心當時是崩潰的。百度釋義裡面,示字旁一個「氏」,只有一個讀音,念qí,意思是大地之神,神祇。示字旁一個「氐」,只有一個讀音zhǐ,是表示敬意的意思,衣補旁一個「氏」,念zhǐ,是「只」的繁體字之一,現在基本不使用,衣補旁一個「氐」,念dī,是短衣汗衫的意思。現在終於搞清楚了所有的意思,所以基本可以推定,weblio的解釋是錯誤的,把示字旁的「祇」跟衣補旁的「衹」搞混了,百度裡面也有部分把示字旁的「祗」錯當成的衣補旁的「衹」,錯誤認定為是「只」字的另一個繁體字。
綜上所屬,京都祇園應該是qí,但是因為現在說qí園幾乎沒人聽懂,所以約定俗成,就叫做zhǐ園了。人民力量是偉大的。
/四字對比圖/
除了中國人犯這樣的錯誤,日本人也會犯,大阪著名景點「心齋橋」的日語是「心斎橋」,中國人一直都念zhaī。有一天我跟一個姓「齋藤」的人聊天,他在北大留過學,所以中文還不錯,我就跟他聊中文,當我喊他是zhaī藤桑的時候,他反駁了我說,他姓齊藤,然後說中國人都把大阪的「心斎橋」念成了「心齋橋」是錯的,應該是「心齊橋」,當時我就震驚了,擦嘞,原來竟如此。於是又是像知道了一個不得了的小知識一樣,覺得可以炫耀一番了。結果某一天,在實驗室換燈管的時候,要把換下來的廢舊燈管做上標記,要在燈管上註明「使用済み」,偶然間注意到了「済」這個字,翻譯成漢語應該是「濟」字,也就是說日語的齊字應該是這樣的「斉」,完全跟「心斎橋」的「斎」是不一樣的啊,但是為了保險起見,因為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一個漢字,在日語有古體跟現代體兩種,在1920年以後,日本也進行了一些漢字簡化工作,說不定「斎」字是簡化前的日語的「齊」字,於是我把「斎」字直接去搜索,發現維基百科有一下的釋義:
仏教寺院における食事。また、仏事の際に寺院で出される料理、斎食。
意思是佛教寺院裡的飯菜。或者在做佛事的時候由寺院拿出來的料理,俗稱齋食。
/大阪心齋橋/
/心齋橋是大阪繁華的市中心之一,然而師弟看來只對牛郎店感興趣/
摔!!被日本人騙了,明明就是漢語的「齋」啊,「心斎橋」就是「心齋橋」啊,那他叫「齊藤」又是怎麼回事,畢竟新選組裡面有個叫「齋藤一」的人,戰國時期也有「美濃之蛇」的「齋藤道三」,難道他們其實都叫「齊藤」?我去,「齊藤一」?「齊藤道三」?瞬間感覺變逗逼了啊。於是不甘心的我直接搜了一下「saitou」這個音,結果驚訝的發現,「斉藤」和「斎藤」兩個都有啊,摔!!於是趕緊去搜了一下「齋藤一」的主頁,果不其然,「斎藤一」就是「齋藤一」,跟「齊」一毛二分錢都沒有,而「斎藤道三」大人呢,也有寫作「齊藤」的時候,也就是說,大多數時候是「齋藤」,時不時的是「齊藤」。於是這場考據也結束了。
/齋藤一的幻想與現實/
經過了這兩次考據,真心發現中日兩國語裡面有很多門道,比如因為我專業的原因,所以覺察到了一個中國人經常用錯,但是日本人也覺得沒錯的錯誤。中國有個姓氏是「沈」,也有個城市叫做「瀋陽」,而日語裡呢,也恰好有這個「沈」字,於是來日本的「沈」姓朋友,或者「瀋陽」來的朋友自然而然地就用這個字了,日本人也沒有覺得有任何的「違和感」。我一開始也是這樣想的,後來一次實驗中,要觀察一個現象,就是「沉澱」,當時他們說「ちんでん」(chin den)的時候,我沒理解是什麼意思,於是讓日本人幫我寫一下漢字,於是漢字出來是這樣的「沈殿」,我嗯了一下,這個不應該是「shin den」麼,因為瀋陽的日語發音是「shin yo」啊,所以難道是多音字?於是不查明白會死星人決定回去查一下,當我搜索「しんよう」(shin yo)的時候,竟然出現的是「瀋陽」,當時我就不好了。。。於是立即又搜索了「沈」字,發現組詞為「沈下」、「沈殿」、「沈痛」等等,天啊,原來是漢語中的「沉」,所以漢語的「沉」對應日語的「沈」,而漢語的「沈」對應的是日語的「瀋」,同時發音也不一樣,日語的「沈」發音為「ちん」(chin),而日語的「瀋」發音為「しん」(shin),是完全不同的漢字。所以以後沈姓朋友或者來自瀋陽的朋友,可要注意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