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動物解放》聊聊平等、動物權益和素食主義

2021-02-08 秀子Discovery

2019的新年期許中,有一條我寫到希望今年能有100天完全吃素,這樣算下來每個月能有8-9天時間完全素食即可,以這種靈活性高一點的方式,幫助自己養成素食習慣。到目前這個計劃在穩步進行,今天是這個月第9個完全素食日,已經算是完成了一月份的目標。


其實我個人對於「動物保護」意識的產生是一個循序漸進,十分緩慢的過程。小的時候我也喜歡去動物園和海洋館,那個時候我以為動物園裡的動物就是它們應該有的樣子;去泰國旅行的時候我也去騎了大象,雖然也能隱約感覺到大象好像看起來不太健康,但是因為大家都騎了,我也就心安理得地跟著騎了;也去了老虎園跟老虎照了相後來還用來當頭像因為覺得很酷;同大多數人一樣喜歡吃肉,因為從小到大都是這麼吃肉長大的,對我來說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慢慢長大有機會跳出自己原本的圈子,文化和信仰,遇到一些新的人,經歷了一些事情後發現,我們做許多的事情只不過是長期養成的習慣,並且很多習慣是在我們所處的教育環境中被迫養成的,並不是我們知情的情況下有意識地決定。當然有很多習慣是前人的經驗,我們繼承有利於提高效率也對於我們生活有積極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也有許多習慣是由社會趨同的壓力造成的偏見所促進的。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因為缺乏知識而被迫接受,那當然不怪我們。但是當我們有了獨立的認知和思考能力,有資源接觸到更接近事實的知識,我們應該有勇氣面對真相,並且根據自我的判斷和認知再次做出選擇,選擇我們認為對的生活方式。即使新的選擇會完全突破我們過往的常識,也應當堅持。


我第一次感受到動物園可能是一種錯誤的存在是在挪威念書的時候,這個故事我很早也分享過。因為這件小事可以說是我對於動物保護意識的啟蒙,所以想在這裡再重述一遍:


Shukriya是我研究生的同班同學,來自塔吉克斯坦,是一個極端素食主義者。

所謂極端,就是除了不吃肉以外,所有動物製品也都不會吃,比如雞蛋,牛奶,黃油,奶酪這些由動物產生的食品。

周末一起去公園燒烤的時候,當然因為大部分人都吃肉,所以我們也有烤肉,不過會把她的食物單獨分開,儘量不沾到肉類食品。在我們快結束時,大家商量著要去哪裡時,有人提議公園中心有一個動物園,那裡有海獅還有企鵝,正當大家都熱烈響應時,

Shukriya說道:

"Sorry guys, I think I'm gonna leave now. "

(不好意思啊大家,我要先走了)

"Oh you don't want to go to the zoo?"

(你不想去動物園嗎?)有一個女生問到。

「No.」 

(我不想去)

"You don't like animals?" 

(你是不喜歡動物嗎?) 那個女生又追問道。

"I love animals, I just don't like zoo cuz I don't want to see animals in cages." 

(我愛所有的動物,只是我不喜歡動物園,我不想看到那些動物被關在籠子裡。)她回答道。


「I love animals, I just don't like zoo cuz I don't want to see animals in cages.」 我當時聽到她這麼說心理還是受到了一定的觸動。後來她回家了,我們其他人還是去了公園中心的動物園,看到來自阿根廷的企鵝被放在挪威公園中心的一個小池子裡,旁邊的介紹上說:「這種企鵝可以潛入海下兩百米,每天大部分時間在水裡。」 突然覺得很諷刺,又想到Shukriya那句話,所以我們是真的把這群小企鵝們關進了牢房。這裡沒有大海,只有一個小水池,它們可能一生都無法再潛入海裡。


在烏幹達的那個學期,去了北部的一個國家公園。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在野外中看到動物群。不得不說,真的被震撼到了。我看到了很多我熟悉的動物,比如大象、長頸鹿、還有各種小鹿、豺狼、各種猴子、獅子還有鱷魚。我同時看到了許多我從未見過的場景,比如成群奔跑的長頸鹿,吃飽了的獅子在叢林裡閒逛,大象家族在河邊喝水。看到一望無際的原野,和無數能夠自由奔跑的生靈。這些場景深深印在腦海中,顛覆了動物園中的動物形象。


(在烏幹達國家公園遇到的大象)

(在烏幹達國家公園遇到的小鹿們)


從烏幹達回北京在埃及轉機,順便待了五天。當時在開羅街上溜達,莫名其妙被帶到了動物園。那次的動物園經歷真的讓我後怕,看到豺狼被關在幾平米的籠子裡只能來回踱步,幾隻老虎擠在一起看著人來人往已經麻木,長頸鹿根本不可能有能夠跑動起來的區域,所有的動物在我看來都非常焦慮,精神應該已經在崩潰的邊緣。如果不是見過它們真正健康的樣子,我永遠也看不出來。


後來看過一些紀錄片和書籍講述泰國用大象成為旅遊業的一大吸引力。那些會畫畫的大象,被人們騎在身上的,都是在小象生下來沒多久就跟母象分離,剛開始小象是會反抗的,通過不斷地虐待讓小象精神崩潰,習得性無助,放棄反抗,開始遵從人類的命令,那也就是人們成功馴化象的過程。


因為能夠直接感受到動物的痛苦,後來我就再也不去動物園,不再參與一切與動物相關的娛樂活動。


選擇吃肉還是吃素,是一個更加緩慢的過程。因為在這麼多年吃肉已經習慣的情況下,我還比較難在我吃肉的時候感受到情感上的觸動。因為對我來說,吃肉就是很正常,並且吃的時候也想不到動物經歷過什麼才變成了我眼前的這盤肉。因此自然而然,吃素的動力就沒有那麼強。但是我很清楚,我只有更加了解,才可能做出更好的選擇。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選擇了《動物解放》這本書,我希望通過閱讀,獲取更多我不知道的信息,對於人類的所作所為有更清楚的認識。


以上,說了很多自己的一些經歷。以下,聊聊《動物解放》這本書。



接觸到這本書也是看到朋友的推薦,先是被一些頭銜吸引——「動物保護的聖經」,「素食主義最強宣言」。而後了解到作者Peter Singer是一名道德哲學家,也是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覺得這應該是一本靠譜的書。


其實讀完整本書並不是一個享受的過程,剛開始每次打開書都有一種本能的抗拒,因為裡面很多段落其實是自己特別不願意面對的事實,而且作者從一開始就以他的價值觀和認知來批判許多我世界觀裡正常的認知在我看來十分強硬,甚至多次引起了生理上的不適。但與此同時,我又深知了解這些真相的重要性,我們人類是如何對待動物並不會因為我假裝不知道就會有所改變,不管我喜歡與否,這就是事實


這本書分了幾大部分,書一開始就探討了「平等」的概念,以及當我們聊到「平等對待動物」,到底是指的什麼?以及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之後兩章就可以說是用血淋淋的事實展現人類造成最大範圍動物痛苦的兩大原因:動物實驗和工廠化的飼養。人類常常頂著「科學」的名義大量使用動物做實驗,作者在摘出了許多涉及動物實驗的研究報告,直接明了地展示人類如何將動物視為同試管一般的實驗工具,對它們的生命與痛苦置之不理,抨擊在這個過程中給動物造成了許許多多本沒有必要產生的痛苦與傷害。而另一章則展現了我們常吃的雞、雞蛋、牛、牛奶和豬肉到達我們餐桌前它們所經歷的一切。這兩章的內容可以說是我認為全書最具有衝擊力之處。之後作者也運用了大量篇幅解讀了西方最近幾百年對待動物的主流思想,也介紹了當今社會之所以這部分事實都被不斷掩蓋,不僅是因為會觸及到許多產業鏈巨大的利益,而人類在利益面前可以不擇手段去欺騙,去為兒童構建一個虛假的「童話世界」,讓所有人從小就心安理得地去吃肉,讓「物種歧視」在每個人的觀念中都根深蒂固。


書中有非常多的細節和事實的展現就不在此重複,有興趣的可以去讀這本書。以下摘錄幾點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引發的思考。


「平等是一種道德的觀念,而不是一種事實的認定。」


對於許多人來說,「平等」的概念容易被理解成「平等地對待」,而一旦這樣去理解就會發現對於任何與「平等」相關的議題都會變得困難起來。作者在文中強調,「平等是一種道德的觀念,而不是一種事實的認定。」 也就是說,我們說「物種平等」,並不是說我們要以對待人的方式去對待動物,而是應該把動物的需求也平等地納入我們對待它們方式地考量之中。這句話可能有點繞口,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認為人類有受教育的權利和需求於是我們為每個人都爭取受教育的權利,但是不是說我們也要為動物爭取受教育的權利,動物的需求也許僅僅是更為寬敞的飼養環境,那我們需要爭取的就是改善它們的飼養環境,將動物的痛苦同樣平等地視作痛苦。所以作者在文中其實在反覆強調,我們需要的是以「平等的道德觀」去對待所有能夠感知痛苦的物種。


「反對動物實驗不是要呼籲立即停止所有的實驗,而應當停止目的不明確和非急需的動物實驗,其餘的研究領域應當儘可能用不需要動物的替代方法進行實驗。」


說到動物實驗,同樣可以看到作者接納和承認動物實驗在一定程度上嫩鞏固為人類的科學做出貢獻。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忽視動物在這個過程中的犧牲。我們反而更加應該小心翼翼,如果註定要犧牲,我們需要這個動物犧牲的更加有價值。而不是像現在許多的動物實驗都以「科學」的名義對動物進行反覆折磨,大量實驗,不經過權衡,徹底忽視動物的感受。


「經過訓練,我們都在感受他者的痛苦時變得遲鈍。」


這是我們人類非常擅長的一件事,長時間的刺激之後,我們將感受不到他者的痛苦,而心靈上不再有波瀾,我們便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傷害其他生靈。這的確是一件難事,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太多自己需要去面對和解決的問題,許多人在做選擇時都只是依據是否有眼前即刻可得的利益。這是人類的通病,也正因為此我們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不負責任。人類是貪婪的,且貪婪暢行無阻。


寫在最後


書中還有很多觀點還是會讓我覺得困惑,比如作者將「物種歧視」與「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進行類比,認為如果我們有「物種歧視」,便無法為「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辯護。但是真的可以這樣類比嗎?還有,科學究竟需要受到倫理的約束嗎?如果需要,又多大程度上進行約束呢?人們常常說,連人都還在忍受飢餓,怎麼顧及動物?這是詭辯嗎?在人類利益面前,動物做出多大程度的犧牲才是符合倫理的呢?


許多的問題仍舊需要去探索。


「無知是動物歧視者的第一道防線。」


希望我們都能夠勇敢求知。即使是需要很大的勇氣挑戰常識,即使是要冒著被嘲笑的危險,但與最後能求得的真理相比,都不值得一提


相關焦點

  • 看過「小丑」傑昆奧斯卡感言後,我理解了動物權利和素食主義
    ▲關注動物福利的養豬場——良好的環境、提供玩具而動物權利主義者則認為,動物能感知痛苦,因此其權利來自"天賦";所有動物與人一樣,應該擁有獲得尊重與平等對待的權利。他們認為人類對動物的任何利用方式都是錯誤的,人類應該完全廢除對動物的利用。對比來看,兩個概念有著「可不可以利用動物」的本質區別。
  • 人類該吃動物嗎?17世紀以來素食主義觀念的演變
    根據《聖經》記載,一開始,人類統治的,包括動物,但不包括可以宰殺它們。上帝對亞當和夏娃說的第二句話是:「看哪,我把全地一切含種子的五穀菜蔬和一切會結果子、果子裡有種子的樹,都賜給你們;這些都可作食物。」(《創世記》1: 29)17和18世紀的神學家由此斷定亞當與夏娃只吃蔬菜和水果,而所有生物世界也都因食素而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 《深層素食主義》百科全書
    深層素食主義的「深層」也有這兩層含義,既是素食方式九種多樣性,也有在歷史、哲學、環境、世界、饑荒、女性主義、動物保護深刻分析,暗示了素食與深層生態主義之間的深刻關係,可以說這是一本《深層素食主義》的百科全書。
  • 素食主義:是一種心靈革命,就是宣示自己的心靈不再沉淪
    內容摘要:素食主義其實就是一種心靈革命。  我常想,薩睡太子真是體現「眾生平等」的極致典範,我們一般凡人,當然沒有這種捨身救虎的悲壯情懷,但是每個人應該具有起碼的反省能力,認識到生命都是難得的,人類的肉食文化既然建立在在對無數動物的殘酷殺戮之上,難道沒有改進的可能嗎?  人們為了口腹之慾,每年殺生無數,有必要嗎?身體會更健康嗎?其中多少又是我們倒在廚餘廢棄物裡的?生命竟可以這樣糟蹋嗎?
  •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與動物牽手,和生命交流
    在場的每個朋友將自己想像成一種動物,隨後所有人手牽手,一起歡呼:歡迎來到動物世界!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午後,大家和身邊的「老虎」「花豹」一起展開一場生命交流會。貼合「與動物牽手,和生命交流」的發布會主題。令人驚喜的是,在場的所有嘉賓均保有一顆頑童之心,在主持人介紹嘉賓入場時,以央視《讀書》欄目主持人李潘為首的「動物代表們」紛紛學起了動物的叫聲。
  • 世界讀書日,和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一起走進動物的世界
    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卓越教育聯合南方周末邀請統編版必讀課外書作者、中國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為孩子們帶來了一節不一樣的「閱讀課」。平時的閱讀課都是由老師來主講名家經典,老師和孩子們一起透過文字探尋作者的思想軌跡。
  • 為什麼那些偉大的人都推崇素食主義?
    在美國有1/10人口、英國有1/6人口已經或正在考慮成為素食者。悄然傳播的素食文化,使得素食越來越成為一個全球時尚的標籤。素食,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環保、健康生活方式。概念素食主義(英語:vegetarianism)是一種有關飲食的文化,實踐這種飲食文化的人被稱為素食主義者(英語:vegetarian)。
  • 金球獎的「全素菜單」上了熱搜,「素食主義」具體怎麼操作?
    傻傻分不清楚「素食」並不是個新鮮概念,在歷史上,受宗教和文化習俗的影響,很多國家和民族都有素食的習慣(不一定是長期的),一般來說,素食有以下這麼幾種主流分類:Veganism(全素食):避免食用所有由動物製成的食品,例如蛋、奶類、乾酪和蜂蜜。
  • 素食主義真的是所有人的未來嗎?
    其實,素食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它在數千年前的古希臘和印度就已經是有跡可循的。它源於一種萬物平等、不殺生、慈悲為懷的古老哲學。隨著佛教和其他東方哲學地傳播,大舉流行。肉食者通常指雜食動物,意味著動物和植物都吃,人類被認為是雜食動物。素食主義者與食草動物的飲食習性十分相似。
  • 偽素食動物大全,看起來吃素卻愛吃肉的動物有哪些?
    動物界也有「偽素食主義」?這些原本在你的認知中應該是愛吃素的動物,沒想到居然是喜歡吃肉的肉食狂歡者。被稱為「偽素食者」的動物都有哪些?兔子誰能想到印象中愛吃青青草的小兔子,居然是回收幼崽的小動物。而在兔子之中尤以北極兔為最,這是一種群居動物,雖然平常會吃一些植物,但是有時也會吃肉,膽子還比一般的兔子更大,只要感知到危險就會快速逃走。
  • 素食主義我明白,但素食主義套房是什麼??
    有趣/新鮮 滿足你對生活的一切好奇心隨著崇尚素食的人日益增多食品設計工作室 Bompas & Parr 近期給倫敦河畔希爾頓酒店設計了「世界首間」素食主義套房首先,入住這裡的客人能享用到純素的飲食,並且套房內所有物品都與動物羽毛、皮革等無關。替代皮革的是一種由廢菠蘿葉中纖維製成的新材料Pinatex。也被稱為「素皮革」。
  • 扎克伯格和李開復都堅持的素食主義,到底有什麼好處 M周刊
    >;有些則是環保主義者,認為減少用於食用的動物養殖可以減少碳排放量;減少飼養家畜省下來的農作物和糧食可以幫助到真正的受災飢餓人群。這是一種相對常見的半素食主義,以雞鴨鵝蛋以及牛奶、奶酪等奶製品為主,食材常見且便宜,而且也能滿足日常所需的蛋白質和鈣。對於乳糖不耐症患者來說,可以選擇吃雞鴨鵝蛋,稱為蛋素素食主義;如果對蛋過敏,可以選擇吃奶製品,稱為奶素素食主義。要是你恰好對兩者都過敏,那你或許可以成為食氣食光主義者,據說這類人已經學會在空氣和陽光中吸取養分。
  • 我為什麼走上素食主義
    就我自身而言,儘管自己欣賞和堅持素食主義,既不是出於宗教的原因(自己目前不信仰任何宗教),也不是出於「強身健體」的一己私念考慮,但卻仍然與自己的道德理念有關。素食一旦變成為素食主義,就會發生一場「形而下」至「形而上」的裂變。我自己是深深地感受到了發生在自己心靈上的那場裂變的。  事實上,素食主義最本質的東西就是尊重、敬畏每一條生命。
  • 不要使你自己的胃成為動物的墳場...
    「不要使你自己的胃成為動物的墳場。」早在孔孟時代,孔子和孟子就紛紛預言食素才是人類飲食的方向標。當人們愈加重視素食給生活和身體帶來的改變時,才發現素食無論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都是主潮流。林肯(Abraham Lincoln)——「我對人權和動物權益一樣重視,這也應是全體人類該有的共識。」
  • 【西湖課堂】素食主義新定義
    信仰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填補了人類精神世界的空白,素食主義作為信仰的副產物也逐漸盛行起來。傳統意義上的素食主義是指飲食中完全排除肉類以及肉製品、動物產物(包括蛋、奶等)等的行為,這一行為的習得多半是由於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環境保護(「低碳」)、文化習俗、健康考慮甚至是美學因素等。
  • 素食主義家居才是未來美的趨勢
    不,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素食主義家居。Cruelty-Free家居所謂Cruelty-Free家居,即零殘忍、零虐待。素食意識小組和動物權益組織PETA於2017年推出了素食家庭用品獎。沒有羽毛的溫暖和柔軟,或沒有羊皮的羊皮地毯?
  • Lacoste換LOGO為呼籲保護動物,PETA組織是否該給一顆糖吃?
    今年的「SOS」系列POLO衫可供購買的數量與每種現存的瀕臨動物數量一致,僅有1775件。這次,它們會不會被立馬搶光呢?從品牌與公益結合的角度看,Lacoste這次LOGO的換新玩法算是來呼籲大眾一起來保護動物。而實際上,呼籲保護動物的可不止Lacoste和IUCN,在它們的身邊,還有一個更大的組織:PETA(善待動物組織)。
  • 長期「素食主義」真的健康嗎?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植物性飲食和純素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各地的受歡迎程度顯著上升,消費者們日益意識到肉類供應鏈的不安全以及肉類本身所帶給人體的威脅,於是紛紛走進一個新的潮流領域——素食主義。但,長期秉持「素食主義」不見得就真的和「健康生活」掛鈎。
  • 日常胡思 | 我們能否從徹底的素食主義中活下來?(上)
    對於素食主義的形態分類:徹底的素食主義——🌟純素食主義或嚴守素食主義(俗稱「全素」):會避免食用所有由動物製成的食品,例如蛋、奶類、起司和蜂蜜。除了食物之外,部分嚴格素食主義者(Vegan)也不使用動物製成的商品,例如皮革、皮草和含動物性成分的化妝品。
  • 接力出版社推出全新版《我的野生動物朋友》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貴勇)「如果有更多的人關愛野生動物,在做出每個選擇時能考慮人與自然的關係,那麼地球將大不一樣。每個人都應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學習生命之間的尊重與平等。據悉,《我的野生動物朋友》是蒂皮年僅10歲創作的非虛構類作用,攝影師父母阿蘭·德格雷和茜爾維·羅伯特共同拍攝作圖,講述了出生在非洲納米比亞的蒂皮,從小跟隨拍攝野生動物的父母在叢林長大,並和野生動物朋友親密相處的故事。書中的蒂皮或坐在鴕鳥背上玩耍,或親大象的鼻子,或和花豹一起散步,或跟著狒狒爬樹……在130多幅原生態照片裡,能真切感受到蒂皮與每個野生動物的友情、野生動物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