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福州市委、市政府建設「數字福州」有關部署要求,福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對數位化機關後勤管理新模式進行初步探索,將傳統的機關事務後勤管理工作進行數位化改良,將社會上成熟的網際網路經濟的服務運行模式引入機關大院,通過數位化、信息化的技術賦能,形成「新基建」格局下機關服務管理的模式創新。
關鍵詞:數位化、智能化、技術賦能、新基建、網際網路服務模式、管理創新、標準化。
福州市委、市政府機關大院坐落在風景秀麗、綠樹掩映的烏山腳下,在此歷時兩年精心策劃建成的數位化機關事務管理系統平臺一期工程,則被親切地稱為「數字烏山」。
然而,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剛剛完成驗收的「數字烏山」系統立刻被擺上了福州市抗疫戰鬥的核心位置。
憑藉「數字烏山」強大的數位化基礎設施和先進智能的運行管理模式,有效保障了這座城市的指揮中樞在這場「戰疫」中正常運轉,從而為福州這座沿海城市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戰鬥中能夠取得決定性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全國數字經濟高地,福州市在開展數位化機關建設方面一直先行先試。近年來,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福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十三五」規劃中關於信息化建設的部署要求,規劃並實施了福州市政府機關園區數位化建設(烏山機關大院)項目(以下簡稱「數字烏山」),一期項目全系統共完成600餘項功能,涵蓋機關事務管理全業務要素,涉及到烏山機關大院幹部職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9年5月,「數字烏山」項目首次亮相第二屆「數字中國」峰會現場。包括業內知名專家、學者以及各地的城市領導和建設者等在內的參觀人員一致認為在全國範圍內,「數字烏山」項目對政府機關大院的數位化、智能化應用最深、最廣,對「數字烏山」建設思路表示高度肯定與讚賞。同年11月,「數字烏山」項目入選「中國第二十一屆高交會」,助力福州市榮獲「2019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獎。
一、夯實數位化基礎,驅動新技術賦能
機關事務管理是典型的服務型業務管理,要在這一領域實現能力上的提升,就要符合新時代背景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節奏,並且要依照成熟的系統工程方法論,通過先進的數位化技術對傳統的機關事務管理工作模式進行賦能,從而使之發生質的轉變,提高到新的高度。
(一)自頂向下設計,自底向上實施
作為福州市2018年度「數字福州」重點建設項目,福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從「數字烏山」項目建設初期就堅持「全要素、一張網」規劃理念,注重打造「1+8+N」創新模式,率先提出以「全要素一張網、全市一張網」為建設目標,實現「一個規劃、八個業務模塊、N個創新應用」,明確「先總體後局部、先系統後模塊、先規劃後實施」的建設原則,依照系統工程方法論「自頂向下設計,自底向上實施」,科學構建了安防管理、消防管理、後勤管理、資產管理、能耗管理、物業管理、車輛管理、樓宇管理等八個業務模塊,不斷優化頂層設計,合理開展建設布局,按照節奏分步實施,形成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架構。
「數字烏山」團隊通過借鑑國內其他城市在機關後勤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先進做法,結合單位內部各業務處室基礎數據相對完善、大批量數據錄入較為完整方便的實際,「數字烏山」項目提出了「數位化+標準化」為一體的同步進行方案:「標準化」以項目成果「實用、管用、好用」為標準,對後勤服務保障的具體工作標準進行簡化、量化和固化,著力解決誰來做、做什麼、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結果如何等問題,讓服務流程更加清晰、服務行為更加規範、考核指標更加量化。「數位化」是對標準化建設成果的具體運用,即通過運用數據資源和信息化手段,整合服務管理資源,以橫向打通既有系統為目標,為服務對象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保障,同時節約人力、物力,減少資源消耗。這一做法有效避免了建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重複建設、調頭返工、傾斜偏廢等問題,建設理念走在全國前列。這是系統工程方法論賦能的總體規劃設計。
(二)全方位物聯感知,構建數位化底座
在我國長達十餘年的城市現代化建設實踐過程中,無論是大範圍的城市還是小面積的園區,進行徹底的數位化改造是實現所有領域智慧化應用的前提,這也是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最佳實踐。
因此,在「數字烏山」項目建設的第一階段,首要任務就是把整個大院的數位化一張圖的建設擺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所謂的數位化一張圖,就是把整個園區形成一個三維可視化的虛擬場景,並且把園區內需要掌握的信息圖層全部疊加到這個虛擬場景中,儘可能在電腦網路中還原整個園區的管理現狀,形成數字沙盤。這些信息包括但不限於所有建築的室內室外三維模型、地表的綠化植被、古樹名木、地下的綜合管線、室內綜合管線、地形地貌、監控安防出入控制設施的點位等。這是高精度BIM(建築信息管理)技術賦能的園區數字沙盤。
同時,在「數字孿生園區」中並不僅僅包含建築、管線等園區靜態信息,還包括了大量實時更新的動態信息,這些動態信息的採集大大增強了園區實時運轉狀態的感知能力,從而也就提升了園區事件反饋的實時性。這些動態信息主要由遍布全園區的大約1300多個傳感器的感知數據構成,包括了視頻監控、周界安防、溫溼度傳感、環境參數、水位、可燃氣體、井蓋、車位、巡更、遠傳水錶和電錶以及智能化消防設施等。這些傳感器都遵循了最新的NBIoT窄帶物聯網標準,所產生的數據能夠實時傳入相關的資料庫進行分析,一旦出現超過標準的異常情況,就會產生報警事件自動進入事件處理流程,並在一張圖上顯式地呈現。這是新一代物聯網技術賦能的園區全面感知平臺。
「數字烏山」系統平臺在網絡中構建了一個虛擬的、與現實一致的孿生園區——這也是國內首次將「數字孿生」技術應用於小範圍的園區數位化建設工程中。這就形成了整個園區的虛擬化數據底座——它負責打通了所有的既有系統,並把這些數據整合起來在一張圖上進行呈現。在這個數據底座之上可以方便地構建各個領域的應用軟體,從而天然地形成一體化的數據共享與支持,最終徹底打破了各個獨立系統之間的壁壘,構建成園區建設數位化一張圖。
(三)堅持服務導向,管理優勢彰顯
一是通行更高效。自動道閘和人員驗證系統預先錄入近4500名需進入大院工作(辦事)的幹部職工相片信息和約3700輛車輛數據。人員或車輛進出通過刷臉或掃描車牌便可實現一秒自動抬杆,便捷通行。外來人員來訪時,依託「數字烏山」微信服務號簡單輸入訪客信息,來訪者憑藉手機簡訊息自助檢驗,避免「傳聲筒」式迎來送往,帶來優質體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數字烏山」系統對進出車輛、人員軌跡實現了來源可查、目的可查和軌跡可查,更好助力機關大院內疫情防控。這是人工智慧(AI)技術賦能的智慧安防管理。
二是結算更便捷。使用人臉精準識別系統,幹部職工就餐時無需再攜帶餐卡,節省掏卡結算的時間,無懼丟卡風險,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餐排隊壓力,為幹部職工帶來更好的用餐體驗。值得注意的是,整個系統中無論是門禁、消費、食堂還是監控安防,均使用一套人臉資料庫,給更新和管理帶來極大便利。這是現代數據治理技術賦能的數位化園區數據源庫。
三是功能更豐富。「數字烏山」微信服務號持續完善在線車位、在線食堂、一鍵挪車、一站式報修、會議預定等功能。大院內各辦公單位遇到物業、安保等方面問題時,可通過服務號實現一站式報修、全程跟蹤、實時掌控,為廣大領導和機關幹部職工打造一個「安全、舒適、高效」的辦公環境。這是移動網際網路技術賦能的新一代移動物業服務平臺。
截止2020年8月底,「數字烏山」微信服務號已有1814人關注使用,出入口每月刷臉進入大院約6100人次,自動抬槓放行車輛約18100輛,車輛識別正確率97.5%以上。
二、全業務要素覆蓋,數位化模式創新
福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依照「1+8+N」建設模式,對機關後勤管理服務的數位化建設內容進行劃分,使得系統覆蓋了機關事務管理的全業務要素,主要概括為「四數三全」。
「四數」:一是數位化安防管理。為機關大院鑄牢安全防線,實現事前預警、事後追溯。整合匯總周界、消防、車輛、人員等系統的數據信息,結合併集成了人臉、行為識別等智能算法,自動生成目標活動軌跡,提高大院維穩能力。二是數位化能耗管理。通過遍布烏山機關大院約1300餘個傳感器將院內設備設施運行情況匯聚到監控中心;建設機關大院能耗感知物聯網,對院內單位能耗趨勢形成預測,尋找能耗高點,形成數位化節能管理模式。三是數位化資產管理。通過精細三維建模,用配色區分資產使用情況、用圖層剖析內部管線,實現資產智能調配、修繕功能,有效助力政府資產保障工作。同時,通過前期專業勘測,加裝智能傳感器,集成地下管線一張網、室內室外一張圖,在虛擬場景中直觀測量和監控機關大院內隱蔽工程設施,以數位化實現隱蔽工程的智能集成管控。四是數位化後勤服務。使用人臉精準識別的智能消費系統,告別刷卡消費時代。移動端為幹部職工提供「指尖上」的後勤微服務,把日常生活辦公緊密相聯的需求功能帶入機關園區。
「三全」:一是全要素設計。「數字烏山」項目功能覆蓋機關事務管理全業務要素,建設機關事務管理一張圖,並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二是全方位感知。項目通過物聯網技術和遍布機關大院的數千個傳感器,全面感知園區內發生的一切,形成數位化信息採集和量化管理。三是全系統集成。項目在充分保護機關大院早期投資基礎資源的前提下,全面利用既有系統的數據資源,實現新舊系統兼容集成。
隨著「數字烏山」一期項目建設的逐步開展,為新時代機關後勤管理服務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更多思考,與實際管理需求的結合將更加緊密。
一是CIM/BIM技術賦能辦公用房管理。
福州市辦公用房管理範圍涉及總面積大、點位多,面對大量的房產數據信息,現有管理方式仍採用最傳統的Excel表格及紙質材料並存的模式,這也是數位化業務轉型的耦合典型應用場景。結合福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房管處的職責範圍,需打造滿足數據可視、可查、可聯、可調、可監督、可預警等房管業務需求系統。在「數字烏山」的數據平臺上,梳理業務工作流程,遵循市直行政事業單位辦公用房規章制度,打造福州市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權屬、統一調度的辦公用房管理系統一張網(包含六區六縣)。
二是智能算法賦能公務用車管理。
目前福州市車務中心延用省公車平臺對市直公務車輛進行人力調度。在充分考慮公務用車管理與服務便捷及用車的數據安全互通情況下可利用「數字烏山」平臺建立公務車輛自動調度分系統(引入「滴滴出行模式」),增加車輛自動調度並開放司機搶單功能,降低調度員成本,提高駕駛員的工作積極性。在平臺使用上為不同使用角色定製系統,實現公車調度自動化的同時,滿足駕駛員管理精細化的需求並做好公務用車使用登記臺帳。
三是網際網路運營模型賦能後勤服務。
「數字烏山」創新性地將社會網際網路的服務模式引入到機關大院的後勤服務工作模式中。如:類似快餐行業的中央廚房模式;類似美團、餓了麼等點單配送模式;類似支付寶和微信的網絡補貼充值模式;類似滴滴出行的公務用車搶單派單模式等。
在「數字烏山」系統中,後勤服務已實現人臉識別、掃碼消費等在線服務,但幹部職工在消費服務上還有更多需求,目前的消費環境水平還有待提高,如現有大院內簡購點面積小、提供採購物資品種少、大院內物品消費渠道不夠完善等問題,未來可通過「網上商超」、「無人超市」等新理念、新技術賦能的服務模式予以解決。同時,進一步結合已有的人臉識別系統,優化簡購點管理方式,滿足人員進店即管理的需求,提升大院幹部職工「線上消費體驗」。
三、促進標準化建設,提升精細化服務
福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將借力「數字烏山」項目建設,持續挖掘「數位化」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在平凡的機關事務工作中,向科技要編制、向科技要能力、向科技要服務。
(一)推進機關事務管理的標準化建設
加快推進在公務用車、辦公用房等業務實踐中不斷梳理機關業務的標準與需求,不斷完善機關事務辦理流程,遵循市直行政事業單位辦公規章制度設計科學合理的業務評價體系,制定簡便易行的數位化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構建務實管用的業務信息化標準,推進具體業務降本增效。
(二)推進移動微服務的升級開發。
因勢利導地利用「數字烏山」一期建設中微信服務號功能實現移動端後勤服務高效化、管理扁平化、溝通常態化,適時豐富其他功能,滿足更多個性化需求,著力打造「指尖上」的後勤微服務,用數位化手段促進管理模式變革,打造現代化機關服務標準,增強大院幹部職工獲得感和滿意度,旨在機關事務管理和服務保障方面實現質的飛躍。
(三)推進其他集中辦公區管理工作
總結「數字烏山」平臺建設經驗,梳理福州市其他集中辦公區後勤管理服務保障方面的痛點和難點,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集中辦公區後勤管理,進一步推進綜合管理服務數位化信息平臺建設。在不同的集中辦公區以數據聯動、共享和信息公開等「數位化」方式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立體式、全覆蓋」管理模式,進一步保障集中辦公區穩定、高效運行。
(四)推進「一張圖+單模塊」聯動運管體系
以項目建設初期「全業務要素一張圖」規劃,精細化具體業務操作。在今後的建設過程中,根據實際功能需求進行單業務建模,如辦公用房信息化一張網系統,整合大量的房產信息,明確房產權屬,將展示、查詢、分析、匯報融合在一起,通過上下級系統之間的授權,實現上下一體,互聯互通,更能滿足數位化系統下沉區、縣,加強市、區、縣園區數據互動。
在傳統的機關事務管理工作方面,國管局已明確相關業務界定和執行標準,因此各級機關部門能夠且較容易形成統一的工作內容和模式。而「數字烏山」就是基於這樣的良好基礎,將業務流程進行數位化改造,通過數據系統將新的最佳實踐固化下來,使之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新體系,為其他市、區、縣機關節約大量數位化建設資金,不斷探索數位化政府園區建設新理念、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