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又名嬋娟,據說月亮之上有一座廣寒宮,裡面居住著嫦娥和玉兔,還有吳剛每天不停歇的砍伐桂樹,「丁丁丁……」
自古以來,月亮,在不同人的眼中,始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團聚的人眼中,月亮是團聚的象徵;比如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意喻團圓;在遊子的眼中,是鄉愁的象徵,比如杜荀鶴的「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在詩人的眼中,是思念的象徵,美好的象徵,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不知為何,離鄉的人,在月亮身上,總能看見思念的人的身影,總能通過月亮來遙寄自己的那份思鄉之情;在月亮的那份清輝之下,離鄉的人似乎被月亮本身的那份朦朧和悽清感染了,身陷一種「愁雲慘澹」之中;再加上風聲陣陣,樹葉婆娑作響,月黑風高之下,無人做伴,又想到自己的處境,心中不免生出一種哀愁和鄉愁來。不覺地抬頭,望見那一輪明月,像是親人的面龐,不禁淚眼婆娑。
也許是月亮本身太過的慘澹的原因,總能觸發自己的感受,藉助月亮表達自己的感情,抒發自己的情懷。月亮,可以說是古代詩人最為偏愛的一個意向,古往今來的諸多詩句之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詠月的詩句,或是直接描寫月亮的,比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上青雲端」;或是藉助月亮抒發自己的情懷,比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瀲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或是通過月亮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而這一類,可謂頗多。
比如張九齡的《望月懷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弔影分為千裡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等。
詩人們經常吟詠山川景物,花鳥魚蟲,對於大自然的景物,他們天生有一種親緣的關係,自然萬物都可以「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而對於月亮,他們更是情有獨鍾。詩人與月亮似乎密不可分,身上似乎都帶有一種月亮的情結。這種情結也許是他們自出生以來就有的。
對於月亮的情有獨鍾,還要追溯到遠古神話,月亮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反而帶有一中神秘的色彩,它是伴著遠古神話逐漸進入人們視野之中的,就比如「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在中國的文化之中,月亮,始終佔有一個重要的位置,是傳遞思念的使者。這樣的月亮,是中國人自己的月亮,帶有我國的一方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