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句經典語錄流傳兩千年,殊不知很多人都將其理解錯了

2020-12-26 指點江山

宋朝以來,孔子的《論語》就已經被確認為儒家的核心經典書籍,每一個想要學習中華文化的學子,《論語》都是必讀之物。可是,這本經典裡卻沒有提到任何孔子夫人的信息,即使是有名的史書《史記》,也沒有這方面的記載。

而且,孔子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獨來獨往,在他的家人中,我們只知道他的兒子孔鯉,卻不知道其他人的情況。可見,孔子的家庭似乎不完整。

如果真要深究,那麼,在孔子留下的名言中,就只有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可能會涉及他的妻子,其它名句則沒有這方面的信息。在《論語》中孔子確實說過這樣一句話,但是,後面卻又接了一句:「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孔子將女子和小人歸為一類,還發出了這樣的抱怨:一個人如果和女人走近了,女人就會不講規矩;如果跟女人保持距離,她們又會成為怨婦!

史料記載,孔子在十九歲的時候娶了宋國的亓官氏為妻子。過了一年,亓官氏生下了一名男嬰,即孔鯉。之後,亓官氏跟孔子相處了四十八年,且先於孔子去世。這裡關於孔子妻子的描述只有短短幾句,使我們無法弄清楚這個亓官氏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且她和孔子的關係也沒有怎麼提及。

不過,史書中有記載過「孔氏三世出妻」,這裡面就涉及到了孔子本人。

那麼,孔子為何要休妻呢?

有人說因為他的妻子話太多,經常說一些挑撥離間的事情。

古人說過,話多必失,這個觀點在亓官氏的身上得到了驗證。而且,古人休妻有七個原因:不孝順父母,為其逆德也;沒有子嗣,為其絕世也;淫亂,為其亂族也;嫉妒,為其亂家也;身患疾病,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話太多,為其離親也;偷盜,為其反義也。

可見,孔子就是利用其中一條將妻子給休了,至於休妻的時間,歷史並沒有記載。《禮記》中有關於亓官氏過世場景的記載:「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這裡的伯魚就是孔子的兒子孔鯉,母親過世,兒子痛苦是在所難免。只是在喪禮後,孔鯉還在傷心大哭,便引起了孔子的不滿,他覺得這種行為太過分!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對這個離婚的妻子已經沒有任何感情,甚至,都有些嫌棄她。

而且,孔子的兒子、孫子跟孔子一樣,都把自己的妻子給休了。此外,他的孫子子思更加過分,子思不讓兒子給妻子守喪,理由就是:妻子已經被休,不再是子思的老婆,也不再是兒子的母親。由此可見,儒家所提倡的孝道,其實,也有兩面性。對於休妻,他們充滿怨恨,同時,不讓自己的後代去行孝道。

難道這些聖人的眼裡就沒有好女人嗎?

先秦時期,傳統觀念中的夫妻關係,就像朋友一樣平等對待、輕鬆相處,如果,兩個人合不來,那就應該分開。而且,儒家對夫妻關係保持著一種理解的態度,這一點從孔子允許兒媳婦改嫁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在《禮記》中提及,子思的母親沒有跟他的父親走到最後。

此外,漢代儒學家鄭玄特意註解,說:伯魚過世後,他的妻子就嫁給了衛,跟衛走到了最後。子思是伯魚的兒子,是孔子的孫子。伯魚過世了,他的妻子並沒有守活寡、立牌坊,而是選擇了改嫁,跟其他男子一起過日子。伯魚過世的時候孔子還健在,孔子十分傷心,畢竟是白髮人送黑髮人。

但是,孔子並沒有因為疼愛兒子的關係,就阻止兒媳婦改嫁,這也是他通達的一面。

在這一點上,孔子的處理方式跟自己離婚是一樣的,一切都隨其自然:雙方過不下去,那就離開,各自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只是,孫子子思經歷了喪父之痛,現在母親又離開了這個家,他的心裡難免會有疙瘩。根據史料記載,子思後來也有離婚的經歷。《檀弓上》提到過,子上的母親過世,他不能去參加她的喪禮。鄭玄註解:子上是孔子的曾孫,子思的兒子。子上無法參加母親的葬禮,完全是子思的阻撓。

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本人離過婚,他的兒媳婦改嫁過,他的孫子也離過婚。但是,文獻中卻沒有記載子思離婚的原因,使得我們只能去推測。《檀弓上》記載,子思不允許子上參加葬禮的原因,是他們離婚了,這個女人已經不是子思的妻子,自然也不是子上的母親。所以,子上沒必要參加她的葬禮。

可是,這個女人畢竟是子上的親生母親,這樣做讓子上很難說服自己。在對待離婚的問題上,子思並沒有自己的爺爺那麼豁達,他對離婚的妻子很怨恨,不想再看到她。其實,不管是因為母親改嫁的原因,還是跟妻子感情不和,子思都深受影響,且無法原諒自己的妻子。

而且,孔子一家三代都有離婚或再婚的經歷,這也可以看出早期儒家思想是比較開明的,他們認可男女應該和平相處,並平等對待。

此外,早期的儒家思想認為,男女之間相處的欲望是符合法則的。除了自由選擇婚姻及伴侶外,儒家還提倡一些新式觀點,有點類似現在的「試婚」。

《曾子問》裡說過,新婚的妻子等到三個月後,才能到男方家裡去拜見祖先。如果在三個月的相處時間裡,雙方出現不和諧因素,那麼,這個婚姻就可以取消,妻子也不用到男方家裡去。由此可見,那時候對待婚姻確實是一種豁達的態度,這是宋明道學無法體會的。

參考資料:

【《孔子家語》、《史記·孔子世家》、《孔氏祖庭廣記》】

相關焦點

  • 孔子一句經典「髒話」,想不到流傳千年,如今成為人們的口頭禪
    看這個稱號:七十二賢人,所謂賢人,必定是德才兼備、出類拔萃的人物,然而你可能想不到,這裡面有一個「壞學生」,經常因為不聽話、不努力而被孔子罵,還留下一句「髒話」流傳至今,這個人就是宰予。宰予宰予,字子我,是言語科的佼佼者,他擅長言辭,而且非常具有獨立思考精神。
  • 孔子說了一句「髒話」,流傳千年,成了我們今天老師們的口頭禪
    孔子,孔聖人,萬世之師表,甚至他的每一句話都成為了後世的至理名言。但萬萬沒有想到孔子也說過「髒話」,而他的一句「髒話」,流傳了千年,最後竟然成了至聖名言。那麼,這句「髒話」到底是什麼,孔子為什麼會說了這句「髒話」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歷史真相。
  • 孔子的這十句話,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會按照現代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又或者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斷章取義,譬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自《孟子·盡心上》),其中的「為」字有兩種讀音,但是正確的讀法是第二聲,這裡的「為」是動詞。句意為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朽木不可雕也,而並非討伐人類的趨利性。
  • 常有人曲解《論語》,而孔子罵人的髒話,流傳千年卻成精句
    《論語》是孔孟之道的代表作,孔子作為中國的至聖先師,他講過的許多話都被奉為圭臬,放到今天依舊是行為準則。孔子尚儒,講求事事以禮服人,以德育人。而《論語》中許多經典的句子卻常常被人誤解,認為孔子在罵人。被故意曲解的《論語》《論語》中有許多話都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故意曲解或者斷章取義,以髒話流行語的形式流傳下來。如《論語》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被曲解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孔子的一句「粗話」,流傳了2000多年,如今成為語文老師的口頭禪
    孔子,一個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有著深遠影響的人,一個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人。在中國,提起他可以說得上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創立的儒家學派至今影響著中國人。在人們的印象中,孔子似乎就是儒雅的、祥和的,很多人可能也難以想像這樣的一位聖人「粗話」。不僅說說了,還流傳千年之久,他為什麼會說?這句話又為何會成為班主任的口頭禪?
  • 什麼叫幫人?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倪萍的語錄理解的才對,真知灼見
    人不是獨生的,都是群居的,雖然也有獨自一人生活在我們找不到的深山老林過著隱居的生活,不被任何人打擾,也能做到不幫人任何人,也不需要被任何人幫助,但這種人畢竟很少,不會很多。這種人活著大多數都沒有什麼意義,除非他在寫書立傳,除非他在領悟什麼道理之後還會將這個道理傳到人世間,不然這樣活在深山老林與世隔絕,意義真不大,幫助不到任何人。那麼什麼叫幫人呢?
  • 孔子的這10句話,我們都理解錯了!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會按照現代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又或者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斷章取義,譬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自《孟子·盡心上》),其中的「為」字有兩種讀音,但是正確的讀法是第二聲,這裡的「為」是動詞。句意為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朽木不可雕也,而並非討伐人類的趨利性。
  • 劉備有一句口頭禪流傳了上千年,如今被黑白兩道奉為經典名言
    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三國時有很多名言,伴隨著這些曲折的歷史流傳到了今天,比如像一代梟雄曹操的霸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是曹操出山時,經常掛嘴邊的一句話。霸氣外露,不愧為很多人心目中的梟雄本色。
  • 孔子罵了一句髒話,卻成了千古名言,很多現代人還用作自己口頭禪
    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歷史傳承的大國,在這數千年的歷史傳承中誕生無數的特有文化,不知有多少的門派種類,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發著自己璀璨的光輝,照耀著文明前行之路。但是數千年來唯一被世人所承認的聖人卻只有「孔子」一人。因為他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讀書人,被譽為至聖先師。
  • 「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有正反兩面,許多人都理解錯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有正反兩面,許多人都理解錯了文·段宏剛知書明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是男女老幼,還是達官貴人,抑或是平民百姓,在對待道理、禮節、禮儀等展現自我修養的問題上,都要求以道德服人,以道理贏人,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人見人愛。
  • 孔子脫口而出的兩句髒話,卻流傳千年,如今變成班主任的口頭禪
    近代史上懟人懟得最狠的,無怪乎我們的第一懟人小王子——魯迅。相信各位自課本上魯迅的文章中,應該看出了魯迅筆下的殺傷力。他的問採斐然,自是不必多說。因此先生罵人也是罵得文縐縐的,不帶一點髒字。比如那一句「小時候不把他當人,長大後他也做不了人」抨擊了多少熊孩子的父母。再如那一句「做了人類想升仙,坐在地上又想上天」痛擊那些不自量力之人。自這中間便可看出,先生的筆鋒之犀利。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論語》大約是孔子最為大家熟悉的言論集了,也是儒家最為經典的作品之一。然而,《論語》這全書開篇第一段話,你理解對了嗎?很多人理解的不準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的這段話,對大眾來說,也是再熟悉不過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其第一句,我們先來看看通常的解釋,一般都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乍看之後,解釋的對呀,不都是這麼解釋的嗎?學了後常常複習,有什麼錯嗎?問題在於,學了而後溫習,和很愉快之間的關係上。
  • 熱血傳奇:傳奇中經典語錄,廣為流傳到至今,這些語錄你知道嗎
    如今在浩瀚的網絡海洋中流行著各種經典語錄。傳奇作為網遊界的大佬,擁有無數忠實玩家,並且流傳到至今,同時他也在千萬種網遊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然在傳奇遊戲中也有流傳到至今的傳奇經典語錄。如果是老玩家的話,一定對這也語錄是非常的熟悉。那麼你知道這些語錄嗎?在下方評論區說一說吧,也讓小編開開眼界。
  • 美人拒絕與孔子共乘一車,孔子說了句名言,誰知讓她被罵了兩千年
    窈窕淑女,又或者是美女,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下,都會受到不一樣的對待,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就是,美女在很多方面比起相貌平平的女子都更加有優勢,然而美女雖然很搶手,但是古代的美女常常還有禍國殃民的形象,孔子就曾看到君王與美女同在一輛馬車上,美女卻拒絕和孔子同坐一輛馬車,孔子說出了一句名言,結果這個女子被罵了兩千年。
  • 王陽明:「善不可盡言」,下一句更經典卻很少人知,道出說話智慧
    比如古人常說「言多必敗」,就是這個道理,而古人的智慧流傳了上千年,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處世的哲學,而且這些哲學都經歷了數代人的驗證,可以說是真理。其中哪怕僅僅一句,都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王陽明:「善不可盡言」,下一句更經典卻很少人知,道出說話智慧;先說說「善不可盡言」,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是對一個不要過度讚揚,否則會引起別人反感。生活中也是,雖然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都喜歡聽好話,但是好話要拿捏得當,不然過分地讚揚只會讓別人反感。
  • 趣事:孔子隨口一句「髒話」竟成了後世師長前輩的口頭禪
    趣事:孔子隨口一句「髒話」竟成了後世師長前輩的口頭禪孔子上課幽默風趣,課堂氣氛輕鬆活潑,但他有時也很嚴肅。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言論不管是對於古代還是現在,都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他的言論基本記錄在儒家經典《論語》之中,另外記錄得多的是太史公司馬遷《史記》中的《孔子世家》。孔子的很多言論都流傳至今,被後人一直沿用。據說孔子當時收了一個學生,這個學生就是宰予。宰予,也是非常有才華的,言辭美好,說起話來娓娓動聽。
  • 林肯稱他是美國的孔子,愛默生十句經典語錄,充滿人生哲理
    愛默生被林肯稱做「美國的孔子」,他的全名是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愛默生是美國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詩人,他不僅被稱為「美國的孔子」,也被譽為「美國文明之父」。愛默生出生於1803年5月25日,逝世於1882年4月27日,今天是他誕辰217年紀念日,讓我們用他的十句經典語錄,來紀念這位「美國的孔子」。愛默生出生於一個牧師家庭,他的父親也是一位知名的牧師,在他八歲的時候,愛默生的父親去世,他是由母親和姑姑撫養長大。
  • 孔聖人罵人的一句髒話,流傳數千年
    孔子,我們都很熟悉了,至聖先師。不僅他本人的地位在我國歷史上尤為重要,就連他的後人也可以世代沿襲衍聖公的官職。所謂皇帝輪流做,可衍聖公一直是他們這家。雖然衍聖公並不是從漢朝開始的,歷史上有數位衍聖公的品行也是差強人意,但今天不說衍聖公,說孔子說過的一句髒話。
  • 王者榮耀:峽谷經典甩鍋語錄合集 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王者榮耀的甩鍋行為從來都是一套一套的,甚至有些都成為了經典,可以搬上王者榮耀經典甩鍋語錄選中,下列這些甩鍋語錄中,看看你們曾經中過哪一條。輔助會不會千錯萬錯都是輔助的錯,法師、射手站位太深,輔助的錯;上單被抓,輔助的錯;打野被反野,輔助的錯。
  • 《百年孤獨》中10句經典語錄,或有一句能引起你的共鳴!
    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百年孤獨》中穿透心靈的10句經典語錄,總有一句能引起你的共鳴!一、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裡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