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這十句話,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021-02-19 愛尚閱讀會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陽貨》,一般在感情上受過傷害的男人比較喜歡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半句話來憂傷感懷,堅決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但是,卻沒有幾個男人能說出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小編表示,這句話並非歧視女性,孔子也並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

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講述的是相處之道,大概意思是:

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來說,與女子的關係很難處理好;站在官員的角度來說,與平民百姓的關係很難處理好。

因為與他們過分接近了他們就不知道謙遜,過分疏遠了就會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會按照現代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又或者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斷章取義,譬如: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自《孟子·盡心上》),其中的「為」字有兩種讀音,但是正確的讀法是第二聲,這裡的「為」是動詞。

句意為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朽木不可雕也,而並非討伐人類的趨利性。

誤解:這句話出自出自《論語·憲問》,大家常常用這句話去勸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

孔老先生是極力反對打完左臉把右臉也伸過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論語》裡的原文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

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解決。

同樣被人誤解的名句還有「相濡以沫」,多少人借這個詞表達情感,卻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真可謂是南轅北轍。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秦伯》,一般人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理解為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

這句話在現在看來,絕對很明顯就是封建統治階級幾千年來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權術,小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麼多幹什麼?

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輩子,這句訓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封建統治者奉為至寶。

但問題來了,這樣的一條愚民之術,真是孔子這位致力於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真相: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過一個「句讀」的過程。

即是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

我們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

你看,這才是「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斷句的重要性大家都懂,舉以下二例再次強調:

「一男子揚言要整成都教授,成都教授紛紛搬家」,

「草帽路飛說要當上海賊王,上海居民加緊防盜」。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現在還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這種做法連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年邁在世,儘量不長期在外地。

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裡,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

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

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遊必有方」,重點是對父母盡責。

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

誤解:「愚不可及」出自《論語·公冶長》,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愚蠢到了極點,別人都趕不上。

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卻並非是這個意思。

真相:我們來看原句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原來這是孔老夫子在稱讚一個叫寧武子的人,他說:「寧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時候就展示自己的才華,做一名智者;世道渾濁的時候就裝傻,做一個愚者。

做智者是簡單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裝傻,這是一種高明的舉動,卻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寧武子是春秋時期衛國很有名的大夫,經歷諸多變故,但寧武子卻能夠安然無恙地做兩朝元老。

孔子很佩服他這種明哲保身的處事方式,於是用「愚不可及」這四個字給他以高度評價。下次再有人說你愚不可及,你就笑著給他講這個故事。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很多不願贍養老人的不孝子女會說出這種話來,也有人用這種話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詐的老人。那麼,孔子的意思是什麼呢?

真相:此句原話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大意是說:「年幼時不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長,長大後又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年老了還遲遲不死,這樣的人簡直就是世上的禍害。」

用網友們的話來表示就是: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試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義」的人怎麼可能說出那種被千夫所指的話來,自古最悽涼者,莫過於英雄末路,美人遲暮。

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讓多少人唏噓不已。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多數人將這句話作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實與孔子的想法相左。

這句話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沒有錯誤,但大家卻都不知道這句話還有下半句:「硜硜然小人哉」。

真相:後半句的意思就是:固執的庸士就是這樣子。

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義。「

硜(keng)硜然」形容淺薄而固執。

因此孟子同學直接就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只要合乎道義。

誤解:「三十而立」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一般人都將文中的「立」理解為成家立業。

十一長假又要到了,想必不少父母要拿出這句話來說事兒,下面小編來告訴你真相是什麼。

真相:孔子還說過:「立於禮。」(《論語·泰伯》)

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

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

所以立的不是事業、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

這是一種自我的覺醒,是人格的獨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所以以後再有人用這句話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張》,多少中國父母將這句話視為家訓:

「你好好讀書,將來才能考上公務員!」

「讀好書才能有好仕途!」

「讀書就是為了做官!」這些理解都不對。

真相:這句話的原話是「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總結經驗,從中學習,取得進步;學習學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做事中。

「優」指的是悠閒,學有餘力。

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習」不是複習,而是演習,實習的意思。

出仕就是「時習之」的途徑之一,也就是把所學的、所修的東西應用到從政的實踐之中,但是,修身學習是無止境的,從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所以這句話講的是實踐和理論的辯證關係。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我們現在所翻譯的,把「知」(智)和「仁」分開來說,說什麼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真相:這句其實是互文見義。

其實原意是:「仁智者樂山水,仁智者動靜相融,仁智者樂而壽。」

多少人還在洋洋得意:我喜歡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

相關焦點

  • 孔子的這10句話,我們都理解錯了!
    小編表示,這句話並非歧視女性,孔子也並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 品《論語》:孔子的這句話,至今還有很多人不承認自己做不到
    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是說:算了吧,我還沒有看到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同時又能從自己內心責備自己的人呢。初看這段話,可能有人不服氣,會說,承認自己錯誤也不是太難呢,怎麼做不到,其實從內心自我審視、自我責備是很高的一種境界,並不那麼容易。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論語》大約是孔子最為大家熟悉的言論集了,也是儒家最為經典的作品之一。然而,《論語》這全書開篇第一段話,你理解對了嗎?很多人理解的不準確。其第一句,我們先來看看通常的解釋,一般都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乍看之後,解釋的對呀,不都是這麼解釋的嗎?學了後常常複習,有什麼錯嗎?問題在於,學了而後溫習,和很愉快之間的關係上。這裡的邏輯關係是:因為學了之後常常溫習,所以很愉快。
  • 孔子的一句經典語錄流傳兩千年,殊不知很多人都將其理解錯了
    宋朝以來,孔子的《論語》就已經被確認為儒家的核心經典書籍,每一個想要學習中華文化的學子,《論語》都是必讀之物。可是,這本經典裡卻沒有提到任何孔子夫人的信息,即使是有名的史書《史記》,也沒有這方面的記載。而且,孔子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獨來獨往,在他的家人中,我們只知道他的兒子孔鯉,卻不知道其他人的情況。
  • 「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有正反兩面,許多人都理解錯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有正反兩面,許多人都理解錯了文·段宏剛知書明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是男女老幼,還是達官貴人,抑或是平民百姓,在對待道理、禮節、禮儀等展現自我修養的問題上,都要求以道德服人,以道理贏人,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人見人愛。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是君子要追淑女,很多人天天念卻理解錯
    但總有調皮的孩子拿出陶淵明的一句詩來說事,他們表示五柳先生都說「好讀書,不求甚解」,人家照樣成了文壇巨匠。然而就連這句話的真意他們也理解錯了,這句話應該結合後兩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一起來讀。陶淵明是說自己讀書不逐字逐句理解,而是通過整體融會貫通來領會。大家不要小瞧瞭望文生義的危害,很多時候理解錯了、讀錯了,都是要鬧笑話的。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不孝是啥很多人理解錯了!
    很多人理解錯了我們都知道儒家文化對我國其他文化的影響巨大,比如我們口口相傳的俗語文化。俗語中有很多關於人倫禮數方面的道理和準則。這些俗語就像一條條語言簡潔但內容豐富的社會規則,指引著人們的道德行為。這些俗語隨著時代的變化,它的意思也在不斷變化,比如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個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不孝是啥?很多人理解錯了。這句俗語其實大家應該都十分的熟悉,因為他常常被老人們掛在嘴上。
  • 做銷售對「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這句話,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重點:《孫子兵法》中這句話應用到銷售中的意思就是:你既不了解對方,也不了解自己,那麼你得到的結果一定是失敗的;你雖然了解對方,但不了解自己,那麼你得到的結果也是失敗的;如果你只了解自己,而不了解對方,那麼你得到的結果是勝負的可能性各半;如果你既了解對方,又了解自己,那麼你得到的結果一定是你贏,對方也贏。其中在這句話中,什麼是「彼」?什麼是「己」?肯定有很多小夥伴說「彼」不就是顧客嗎?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但這還只是個美好的願望,很多人往往半途而廢,並沒有沿著自己的理想一直發展下去。可是孔子的這個志向很堅定,學習很努力,很認真,學了十五年,終於到達「三十而立」的境地了。立是什麼意思?《論語註疏》中講:「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
  • 《論語》裡的「君子不器」,如何理解?為何孔子說君子不器?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這簡短的一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來的,很多人也是眾說紛紜。我來談談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器】是什麼意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到:「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守之。」
  • 其實很簡單,很多人卻理解錯了
    比如蘇格拉底,釋迦摩尼,還有中國的孔子和老子等人都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在中國影響最大的兩個學派,一個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另一個則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了。孔子要晚老子一輩,歷史記載中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學。兩位大思想家見面自然是別有一翻盛狀,在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便曾記載過這樣一段兩人相遇的故事。
  • 理解了孔子的四個聖人之道,即可理解太極生兩儀的真正含義
    對於《易經繫辭》中這一段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千古名言: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二千多年來的文人學者,對此也作出過多種多樣的解釋。有很多人認為,這一段話講的是宇宙的生成過程,是中國古代的宇宙生成論。
  • 孔子的君子不器該如何正確理解?看完這篇或許對你有所助益
    ——題記「君子不器」是《論語·為政》中極有爭議的一句話,但不論學者們從什麼角度、用什麼方法來理解這句話,所得出的結論也無外乎關涉技藝、才能、局限性等問題。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孔子的真實含義說的是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呢,還是說君子的技藝應該全知全能,不能局限於一個技能而得意呢?這句話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理解和應用呢?今天就來和哲學詩畫一起探討下這個話題。
  • 每日論語——錯了?三思而後行,其實並不是孔子提倡的
    「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出於《論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要養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過去,我也是屬於做事比較衝動的那種類型的人,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憑第一感覺,憑一時的衝動,結果有很多時候考慮問題不是很周全。比如有的事,是自己找當事人去說,還是讓領導出面去說,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 莫言:自尊其實就是吃飽了撐的,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莫言在獲獎上的演講中說;自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莫言講的有些故事由於創作風格使然,都會讓人感覺雲裡霧裡,不明所以,但又不明覺厲。例如他在文章《吃的恥辱》中曾直言,「所謂自尊,面子,都是吃飽了之後的事情」,要知道我國自古都有著寧死不彎的道德標準,朱自清餓死也沒有吃美國的救濟糧,那麼一代文學大師為何會說出這樣的話呢?有句俗話說:吃人家的嘴短。
  • 很多人都誤解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真的是孔子說的嗎?答:的確是孔子他老人家所說,但這句話被世人所誤解,斷章取義了。這句話是有具體語境的,並非是孔夫子在「口吐芬芳"。話說,孔子有個老相識,名叫原壤。有一天, 原壤的母親死了,孔子聽說了,就帶著弟子前去探望。
  • 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耳尖的網友一聽就發現了毛病,原來這句經典彭敏竟然讀錯了。這是怎麼回事呢?「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是一句許多人長期掛在嘴邊的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是曾入選一些地方版課本的作品,但這個「樂樂」什麼意思很多人都不理解。
  • 請牢記孔子的這句話,會讓你豁然開朗
    請牢記孔子的這句話,會讓你豁然開朗!酒肉朋友多,交心知己少。從小到大我們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就像是匆匆過客,春夢無痕,有些人卻走入了我們的人生軌跡,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眾多角色中,朋友這個角色永遠佔據一席之地。
  • 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該怎麼理解?看完能幫助您提升
    在《論語·為政》一篇中,這句「君子不器」最為爭議,不管從學者角度,還是別的角度來解釋,最終的結果都是關乎於才能,跟一些技巧方法,它有局限性的一些問題。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孔子所說的意思,都是由人來解釋,肯定會有一定的局限性。
  • 很多人理解錯了
    這句話相對來說被誤讀的不算太多,它的意思是說:君子應該專注於根本的事務,根本的事務建立起來了,做人處世治國之道也就有了。何為「本」?即根本,最重要的東西。何為最重要的東西?孔子後面緊接著說道:「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即孝敬父母、順從兄長,是仁的根本。這實際上是說出了「本」的具體表現之一,即孝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