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歷史故事或是權謀故事,裡面的謀士都是提出上中下三策,那麼問題來了,裡面的謀士為何要提出上、中、下三個策略?既然有了上策,那為何還要費口舌提下冊?其實是因為,謀士提的的上、中、下三策,被君王採納的卻不是上策。
君王為何不選上策
因為很多時候計謀策略的選擇與君王的政治格局、軍事素養有關,甚至於君王將相的個性品格也有一定的關係。比如,漢朝時,淮南王英布造反,薛公給劉邦列出了英布造反有可能會使得上中下三策,並斷定英布會使用下冊,為什麼?這就與英布的政治格局以及個性品格有關了,英布原來在驪山做奴隸,做到了萬乘大國之王,都是為了自己,他從不懂得替百姓的將來考慮,自然會採用下冊。
這麼多年來,我估計大家是被文學作品騙了,裡面的謀士智謀程度確實誇張了一些,我認為,這君王能做謀士的主人,智謀肯定不在謀士之下。那既然如此,君王為何還要求賢?其實謀士和君王考慮問題是不一樣的,一個優秀的謀士當然應該羅列出來各種策略並附上基本的分析供君王挑選採納。
謀士為何總提三策
實際上絕大部分時候,謀士提供的是戰術,是君王將戰略分解為戰術目的,然後謀士對這些戰術目的進行謀劃。而謀士會提供上中下冊只是為了證明自己非常專業。他非常清楚的明白,他和君王對上中下冊的標準不一樣,掌權者要考慮成本,風險,人心,內部平衡,隱藏真實戰略意圖等等。所以有時候,對君王來說謀士所說的上策並不一定就是他內心所想的上策。
比如,613年,楊玄感趁著隋煬帝親徵高麗之時,打算起兵反隋,當時的謀士李密給了他三策:上策是帶兵直上遼東,堵住煬帝徵高麗的大軍,讓他腹背受敵;中策是進軍關中,奪取長安作為根據地;下策是就近攻下東都洛陽,但萬一久攻不下,煬帝的大軍趕回,便十分危險。
隋朝末年,面對李密提出的三策,楊玄感卻認為其中的下策就是上策,他認為遇城不拔,無法顯示他的威風,最後楊玄感棄用上策,選擇下冊,雖然最後敗了,但從歷史的眼光看,當時的隋朝統治還沒分崩離析,楊玄感起兵的時間太早,無論用什麼計策,都可能面例著失敗。
謀士提出三策的權術思維
上文也提到了,首先謀士提出三策能夠完美展示出自己的智慧。謀士就是靠出點子混飯吃的。所以,每次提出一個計謀,這個是讓別人覺得,狹隘的,也是不全面的。這樣顯得自己不夠專業。
其次是謀士認為三種計謀能夠迴避自己的風險。謀士都是聰明人,聰明人辦事就是做事滴水不漏,就是不承擔風險。提出三種策略讓君王自己選擇,即使出了問題,也是君王選擇的問題,自己把什麼事都考慮到了,就不能怪自己了。
最後就是一種維護領導決策權的心理,謀士只有建議權,而建議權就是三策,領導才有決策權,就是自己拿主意決定最佳方案。做出成績了是領導的選擇有方。不過在這裡我認為作為決策者,最重要的是分析決斷的能力。至於上中下三策哪個最好,不僅和方案本身有關,還要從戰略目標和戰略全責著眼,這樣,才能選出最優的辦法。
當然,想要做好一個真正的決策者,只會做決策還不行,最重要的還是還要懂得如何才能讓謀士給你提供有價值的策略,也就是說如何讓屬下臣服。縱覽古今,成大事者無不是馭人高手。比如漢高祖劉邦和宋太祖趙匡胤,無不運用得爐火純青。馭人術,本質也是一種厚黑術。馭,駕馭也。作為一個領導,如果不能駕馭下屬,又怎麼可能有領導力呢!
好的領導者要做到恩威並施?不,最重要的還是要會收買人心。劉邦是一個頂級厚黑高手,所以他的團隊人才濟濟,最終成就了大業。而項羽不厚不黑,只能自刎烏江。其實,厚黑學很簡單,學會了,下屬無不對你死心塌地。看懂厚黑學的人才能明白什麼叫厚黑,根本不是臉皮厚心腸黑的意思。
厚: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錯綜複雜的利益交織關係,一個人的對某種事的態度取決於他在利益網中的位置。人無所謂高尚與卑劣,都是各取所需罷了。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被道德約束,所謂臉皮厚。
黑:您能夠意識到他人的所作所為都是被利益驅使的,您也會意識到正是某種利益目標在驅使你做出這樣那樣的決定,在生活中您會更加習慣於反思「我為何這麼做」,您會更加執著於較遠的目標而不是僅僅「方向正確」,您的思維往往不能被他人預料,這大概就是心腸黑吧?
林語堂是這樣評價的:世間學說,每每誤人,唯有李宗吾鐵論《厚黑學》不會誤人。讀過中外古今書籍,而沒有讀過李宗吾《厚黑學》者,實人生憾事也!
南懷瑾說:李宗吾的厚黑學,聽說還很暢銷,臺灣、香港、大陸、很多人都喜歡看。但是,讀者可能不大了解書的歷史背景,了解李宗吾的人恐怕就更少了。李宗吾是四川人,自稱厚黑「教」「主」。所謂厚黑,臉厚心黑也。我同李宗吾還有一段因緣,在我的印象裡,李宗吾一點也不厚黑,可以說還很厚道。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厚黑學的知識的朋友,一共36元,也就是一兩包煙的價格,卻能讓您提高在職場中工作、談話的技巧。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