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為何總提三策?君王又為何不選上策?這權術思維一般人真不懂

2020-12-14 馮記嘉麗

我們看歷史故事或是權謀故事,裡面的謀士都是提出上中下三策,那麼問題來了,裡面的謀士為何要提出上、中、下三個策略?既然有了上策,那為何還要費口舌提下冊?其實是因為,謀士提的的上、中、下三策,被君王採納的卻不是上策。

君王為何不選上策

因為很多時候計謀策略的選擇與君王的政治格局、軍事素養有關,甚至於君王將相的個性品格也有一定的關係。比如,漢朝時,淮南王英布造反,薛公給劉邦列出了英布造反有可能會使得上中下三策,並斷定英布會使用下冊,為什麼?這就與英布的政治格局以及個性品格有關了,英布原來在驪山做奴隸,做到了萬乘大國之王,都是為了自己,他從不懂得替百姓的將來考慮,自然會採用下冊。

這麼多年來,我估計大家是被文學作品騙了,裡面的謀士智謀程度確實誇張了一些,我認為,這君王能做謀士的主人,智謀肯定不在謀士之下。那既然如此,君王為何還要求賢?其實謀士和君王考慮問題是不一樣的,一個優秀的謀士當然應該羅列出來各種策略並附上基本的分析供君王挑選採納

謀士為何總提三策

實際上絕大部分時候,謀士提供的是戰術,是君王將戰略分解為戰術目的,然後謀士對這些戰術目的進行謀劃。而謀士會提供上中下冊只是為了證明自己非常專業。他非常清楚的明白,他和君王對上中下冊的標準不一樣,掌權者要考慮成本,風險,人心,內部平衡,隱藏真實戰略意圖等等。所以有時候,對君王來說謀士所說的上策並不一定就是他內心所想的上策。

比如,613年,楊玄感趁著隋煬帝親徵高麗之時,打算起兵反隋,當時的謀士李密給了他三策:上策是帶兵直上遼東,堵住煬帝徵高麗的大軍,讓他腹背受敵;中策是進軍關中,奪取長安作為根據地;下策是就近攻下東都洛陽,但萬一久攻不下,煬帝的大軍趕回,便十分危險。

隋朝末年,面對李密提出的三策,楊玄感卻認為其中的下策就是上策,他認為遇城不拔,無法顯示他的威風,最後楊玄感棄用上策,選擇下冊,雖然最後敗了,但從歷史的眼光看,當時的隋朝統治還沒分崩離析,楊玄感起兵的時間太早,無論用什麼計策,都可能面例著失敗。

謀士提出三策的權術思維

上文也提到了,首先謀士提出三策能夠完美展示出自己的智慧。謀士就是靠出點子混飯吃的。所以,每次提出一個計謀,這個是讓別人覺得,狹隘的,也是不全面的。這樣顯得自己不夠專業。

其次是謀士認為三種計謀能夠迴避自己的風險。謀士都是聰明人,聰明人辦事就是做事滴水不漏,就是不承擔風險。提出三種策略讓君王自己選擇,即使出了問題,也是君王選擇的問題,自己把什麼事都考慮到了,就不能怪自己了。

最後就是一種維護領導決策權的心理,謀士只有建議權,而建議權就是三策,領導才有決策權,就是自己拿主意決定最佳方案。做出成績了是領導的選擇有方。不過在這裡我認為作為決策者,最重要的是分析決斷的能力。至於上中下三策哪個最好,不僅和方案本身有關,還要從戰略目標和戰略全責著眼,這樣,才能選出最優的辦法。

當然,想要做好一個真正的決策者,只會做決策還不行,最重要的還是還要懂得如何才能讓謀士給你提供有價值的策略,也就是說如何讓屬下臣服。縱覽古今,成大事者無不是馭人高手。比如漢高祖劉邦和宋太祖趙匡胤,無不運用得爐火純青。馭人術,本質也是一種厚黑術。馭,駕馭也。作為一個領導,如果不能駕馭下屬,又怎麼可能有領導力呢!

好的領導者要做到恩威並施?不,最重要的還是要會收買人心。劉邦是一個頂級厚黑高手,所以他的團隊人才濟濟,最終成就了大業。而項羽不厚不黑,只能自刎烏江。其實,厚黑學很簡單,學會了,下屬無不對你死心塌地。看懂厚黑學的人才能明白什麼叫厚黑,根本不是臉皮厚心腸黑的意思。

厚: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錯綜複雜的利益交織關係,一個人的對某種事的態度取決於他在利益網中的位置。人無所謂高尚與卑劣,都是各取所需罷了。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被道德約束,所謂臉皮厚。

黑:您能夠意識到他人的所作所為都是被利益驅使的,您也會意識到正是某種利益目標在驅使你做出這樣那樣的決定,在生活中您會更加習慣於反思「我為何這麼做」,您會更加執著於較遠的目標而不是僅僅「方向正確」,您的思維往往不能被他人預料,這大概就是心腸黑吧?

林語堂是這樣評價的:世間學說,每每誤人,唯有李宗吾鐵論《厚黑學》不會誤人。讀過中外古今書籍,而沒有讀過李宗吾《厚黑學》者,實人生憾事也!

南懷瑾說:李宗吾的厚黑學,聽說還很暢銷,臺灣、香港、大陸、很多人都喜歡看。但是,讀者可能不大了解書的歷史背景,了解李宗吾的人恐怕就更少了。李宗吾是四川人,自稱厚黑「教」「主」。所謂厚黑,臉厚心黑也。我同李宗吾還有一段因緣,在我的印象裡,李宗吾一點也不厚黑,可以說還很厚道。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厚黑學的知識的朋友,一共36元,也就是一兩包煙的價格,卻能讓您提高在職場中工作、談話的技巧。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古代謀士厲害,為何總愛提上中下三策?君王為什麼總是不選上策?
    這是欲擒故縱的話術。謀士,就是出主意的,你不但不明說,反而出一道選擇題,要主公來打鉤,算怎麼一回事兒呢?所謂上中下三策,是後來的評書藝人的發揮,不足為憑。謀士的故事,最集中體現在《戰國策》之中謀士也叫策士,謀士與主公的關係,是上下級的關係,所以,不能打啞謎。
  • 為何安於現狀的百姓如此受到古代君王的「青睞」?
    "只聽任最強有力的和最富足的天性指使令其生存成為可能的東西,即閒情逸緻、冒險、非信仰、放浪形骸本身,假如把此等行為聽任中等天性支配,那真會毀掉他們,但也有可供支配的。這就是:任勞任怨、規規矩矩、自我節制、固定的'信念'——簡言之,'群畜美德'。
  • 張淼和陳宮,曹操最好的朋友和信任的謀士,為何選擇背叛曹操?
    ,那就是自己的家被如同喪家犬一般的呂布一窩端了,而且迎接呂布進來的,正是曹操最好的朋友張淼和曹操非常器重的謀士陳宮。照道理說,這兩人一個受到曹操的信賴,一個受到曹操的寵愛,那麼他們為何還要選擇背叛曹操,轉而將孤單力薄的呂布引進來呢?
  • 曹操有一大批優秀謀士,但在赤壁之戰中,為何無人看出火攻計?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大軍下江南,原本他有著一統全國的機會,卻在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的火攻下慘敗,那麼問題來了,明明曹操手下大批出色謀士,為何在赤壁之戰中,卻無人看出火攻計呢?首先就是曹操集團的謀士們,基本都不是江南人士,本來就缺乏水軍方面的經驗,而且水上使用大規模火攻,赤壁之戰還是中國歷史上的頭一次,估計誰也沒有太往這方面想。第二點,就是太過於輕敵,208年8月,荊州劉表病逝,兒子劉琮舉整個荊州而投降,曹操可以說離統一全國又進了一步,收編了荊州水軍的他,實力上處於碾壓的態勢,怎麼會不對江南而動心呢?
  • 他畫了一堆垃圾,為何價值9千萬?專家:一般人看不懂
    冷軍當然,也有畫壇中人不服氣呀,大家手上不都是一樣的畫筆嗎,咱們畫一大堆金子也沒人要,為何偏偏你冷軍畫一堆垃圾也可以價值九千萬呢?這樣的質疑其實不僅是同行,就是很多不搞藝術的普通看客也挺納悶,難道這冷軍手上的筆就真的有馬良那支「神筆」的魔力嗎?
  • 當運氣不好時,宜靜守一、二年為上策
    每個人都有幾年的高朝、興旺、事業輝煌騰達的時期;也有幾年的低潮、衰落、事業進人低谷的時期。  一般來講,這種規律性或必然性,以十年或十二年(即十天幹代表十年,十二地支代表十二年,但以十天幹為主更為準確)為一個周期,每個人在這十年之內,至少有四年左右的好運,或最多為六年的好運(身旺運好有六年,身弱運不好有四年)。
  • 為何孕婦或新婚臥室內不宜有反光,為何結婚照擺在客廳為上選
    為何孕婦或新婚臥室內不宜有反光反光入室不利感情,也不宜孕婦。新婚洞房或夫妻主臥室的窗囗最忌有反光入室了。若是你的臥室真有強烈反光入內,就要用厚窗簾擋住,也可以用綠色盆栽置於窗臺,既美化了室內環境又可以化去反光煞,一舉兩得。
  • 在吃飯時,有這四種表現的人,往往沒啥真本事,或許不可以去深交
    易經警示你:吃東西時有這「4種主要表現」的人,通常沒啥真才實學,碰到別去深交1、喝醉酒多言的人,《醒世恆言·卷九》云:「觀棋不語真君子,對飲多言是小人」,即看人對弈而能不插話多講的人,是個有禮貌的謙謙君子;一飲酒忍不住插嘴嘮叨的人,大多數是沒涵養的小人
  • 日本滿大街的漢字 為何中國人基本上都看不懂?
    日本滿大街的漢字 為何中國人基本上都看不懂? 全世界除了中國,其實還有很多國家至今都保留漢字。這當中就包括日本,但是很多人去日本旅遊,發現街上的漢字他們基本上都看不懂,這是什麼原因呢?
  • 為何保健品獨愛老年人?經歷者說:父母需要什麼,其實你真不懂!
    花幾萬塊買了藏起來,不敢讓家人孩子知道,騙子太可怕了。今天,小編就講講為何保健品獨愛老人?現實就是這樣的,保健品為何不推薦給年輕人呢?老人認知功能降低,而且身體每況愈下,容易上當受騙!據親身經歷者如是說,父母需要什麼,其實你真不懂。不管是旅遊還是保健品,都是利用套路來騙老人的。
  • 他是蜀漢一流謀士,劉備伐吳連諸葛亮都勸不了,只有此人能勸
    於是鳳雛龐統出現了,龐統填補了劉備沒有一流謀士的空白,劉備在猶豫取不取益州的時候,是龐統為劉備堅定了信心,劉備在猶豫如何取益州的時候,是龐統為劉備提出具體謀取益州的策略,劉備在猶豫如何攻打益州時,是龐統為劉備提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龐統的出現給了劉備這隻老虎如虎添翼的感覺。
  • 為何沒有人敢得罪王陽明?看看他的上中下三策,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是涇渭分明還是同流合汙,或者是以其人之道還人之身呢?被稱為「聖人」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僅用了上中下三策,就將小人制服得非常服帖。早年態度,非常強硬:以剛對小人,實乃下策王陽明早年在刑部提牢時,非常正派,見不得不公平。
  • 讀韓非子:君王系襪帶的故事
    在《韓非子說三》一篇寫到一則故事,即為君王系襪帶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周文王去討伐崇國,路過鳳黃虛的時候,襪帶散了,然後自己停下來自己綁上。旁邊的呂望太公見狀問道:「這種事為何不讓下人來系上?」周文王說,我聞,君王和上等人相處,對之如自己的老師,他們都是自己的老師;與中等人相處,對之都是自己的朋友;與下等人相處,對之都是自己可以呼喚的人。
  • 趨利避害,是人性的弱點,不未知風險的情況下,明哲保身是上策
    要是真有其事就讓你帶著一半家產出國,要是並無其事就讓你恢復原位,到鮑牧出門上路時,則只讓他帶了三分之一財產,走到半路又只讓他帶兩輛車,到潞地就把他捆綁進堿,隨後便殺掉。4、風險太大為何公子們最後向齊悼公告密?難道他們對國君的位置不感興趣?非也,其實公子們誰都想當國君,之所以向齊悼公告密,是因為知道的人太多,風險極大。
  • 人為何會活得很累?或許是拿得起而放不下的太多!
    人最難打敗的是自己,拿得起卻放不下。人往往走不出自己的思維圈子,就如心理學中說道「人勸別人時可以說得頭頭是道、明明白白,但是唯獨到自己決定事情的時候,總會變得猶豫不決」,確實如此,人總是拿得起放不下,最終被自己打敗。
  • 戰國七雄之韓國,「申不害變法」的改革,為何是韓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他在位時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僅僅只是「小康之治」而已?一場變法的收效為何相比同時代的變法差這麼多呢? 不過「術」的使用,也使得一部分大臣也運用權術來應付君主。不過韓國國內政局還是得到了穩定,其內部的貴族特權也受到限制。
  • 法國人:中國與世界格格不入,不懂他們為何不了解水力發電的危害
    中國基建在世界上的名聲確實是非常的響亮,這也是因為中國總是能夠在基建領域做出讓外國人驚嘆不已的操作來。對於外國人來講,工程項目就是在科技產品的加持下,中規中矩地完成就行了,但是中國不一樣,中國總能夠不斷在基建項目中研究出更多更強的技術來。
  • 劉備英明神武,諸葛亮聰明絕頂,可蜀漢為何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呢?
    歷史從來不以成敗論英雄,但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與後來者,我們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權利。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要說哪位歷史人物最可惜,相信大家不約而同的反應,應該都是同一個人,那就是我們的大漢皇叔——劉備。
  • 為何在選擇動車臥鋪時,女孩最好不要選下鋪?不看還真不知道!
    為何在選擇動車臥鋪時,女孩最好不要選下鋪?不看還真不知道!相信喜歡旅行的朋友一定都乘坐過高鐵,因為高鐵安全、高效、便捷,更重要的是性價比非常的高,當然了,很多窮遊的人也會選擇乘坐火車,尤其是遠行,大多都是乘坐臥鋪,作為女生,小李教一下廣大女生如何選擇臥鋪吧!
  • 心理測試:下圖畫師為何不開心?測出你的思維有多高級!
    心理測試:下圖畫師為何不開心?測出你的思維有多高級! 測試開始: 題目:下圖為我從藝術作品中獲得的靈感,用於新主題統覺測驗的素材。仔細觀察圖中的人物和背景,猜測一下他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