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講究「禮」。對君子來說,要待人真誠;但是對於小人,應該如何與之相處呢?是涇渭分明還是同流合汙,或者是以其人之道還人之身呢?
被稱為「聖人」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僅用了上中下三策,就將小人制服得非常服帖。
早年態度,非常強硬:以剛對小人,實乃下策
王陽明早年在刑部提牢時,非常正派,見不得不公平。有一次,他在巡牢的時候,發現犯人面黃肌瘦,原來是朝廷撥下來的口糧。被獄卒剋扣,留下來餵年底要殺的豬。
王陽明十分生氣,就跑去跟長官對峙。但是當時這種行為已經被默認了,他的這種做法就相當於自己做了君子,但是陷同僚於不義。正是因為王陽明強硬的性格,他的仕途一直都不順。但是他面對小人的時候,不是第一時間懟回去,因為這很容易給小人機會,折騰自己。
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醒悟,以柔化小人,實乃中策
王陽明在龍場時,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何假外求」的道理,他深信人人生來有良知,即使是壞人,也不例外。所以他與小人打交道的時候,儘量感化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良知。不到逼不得已,絕不做魚死網破的事情。
用小人對付小人,化敵為己,實乃上策
王陽明北上之後,需要找一個人接管寧王朱宸濠。現在的問題就是:朱宸濠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因為朝中還有餘黨,只要接手就會有嫌疑。
當時王陽明想到了張永,但是張永閉門不見。最後王陽明在張永的住處外高喊:「張公公,我為天下蒼生而來,請開門見我。」雖然張永曾是劉瑾八虎中的一員,因為看不慣就與其他人分道揚鑣。王陽明知道他的本質不壞,所以先是戴高帽,給了張永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反正最後張永同意接納叛賊朱宸濠。
張永被王陽明在皇帝面前說好話,非常滿意。後來在王陽明遭受誣陷的時候,張永費力保住了王陽明。這就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用小人對付小人,化敵為己,實乃上策!
王陽明雖然是讀書人,但還會打仗,也非常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把他的哲學和實際問題相結合。王陽明朝「心學」,適合所有人看一看!書中王陽明的人物故事會帶給我們啟發,就像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一樣,可以指明我們工作、生活的方向。
王陽明心學遠不止此,他的思想自從誕生以來,影響了千秋萬代的文人墨客,包括張居正、曾國藩、康有為等人,他們完善、發揚了王陽明的心學。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繼承了王陽明的思想,創作出「稻盛心學」。
當你內心浮躁,難以平靜之時,當你遇到困境,難以逃離之時,不妨看一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無論是給自己,還是給兒女,或者給長輩看,這本書都能使我們獲益匪淺!如果你還身處困境、迷茫,不妨看看王陽明,你人生中遇到的困難,都能在裡面找到應對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