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夫(中評社 海涵攝)
12月16日,「兩岸關係發展的經驗與啟示」學術研討會暨《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新書發布會在京召開。會議期間,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講座教授孫亞夫接受了中評社記者採訪。孫亞夫表示,進入2021年,臺海形勢在一些最根本的方向上依舊會是緊張的;但是,也可以看到,2021年,兩岸人民的往來,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合作還會繼續發展,大陸也還會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新出臺的「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論述了「融合發展」,闡明了我們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是要達到融合的目的,這樣一來,「和」、「統」的意思更加明顯。這也要求我們推動兩岸各方面交流,達到兩岸融合的目的,使統一的條件越來越充分。
孫亞夫說,回顧2020年,兩岸貿易投資逆勢增長、社會文化各領域交流也在不斷開展,這是兩岸關係中很好的一個面向。在臺海形勢緊張的時候,兩岸同胞之間的交流合作很必要、也很重要,這是兩岸關係很生動的一個方面。
「進入2021年,與臺海形勢相關的一個因素會發生很大變化,即美國執政黨更迭、新政府上臺,這會對臺海形勢產生一定影響,」孫亞夫分析說,把中國作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進行打壓是美國朝野的共識,而長期維持臺海兩岸「不統不獨」的局面、把臺灣抓在手裡,這是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歷屆美國政府的做法。美國新政府上臺之後,這兩點都不會發生變化,這就導致臺海形勢在一些最根本的方向上依舊會是緊張的。
「但是從當前各種情況看,美國新政府也有可能去改變川普任內在臺灣問題上所採取的冒進、愚蠢、刺激『臺獨』勢力作怪的一些做法,」孫亞夫表示,從這個層面上看,臺海形勢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同時,也可以看到,2021年,兩岸人民的往來,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合作還會繼續發展,大陸也還會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被問及如何看待所謂的「兩岸民意對撞」,孫亞夫表示,從我們黨和政府的考慮和方針政策來看,我們依然將團結臺灣同胞視為兩岸關係發展的動力,依然要繼續對臺灣同胞保持一種熱愛和友善的態度。
他表示,雖然部分臺灣同胞個人的政治身份認同和國家認同發生了變化,但是他們依然是我們的同胞,最後兩岸若要和平統一,我們還是要團結他們、同他們一起努力。隨著我們對臺灣同胞的逐漸了解,可以認識到,很多臺灣同胞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份子、亦受中華文化哺育;此外,很多臺灣同胞對於兩岸交流,尤其是經濟交流,還是抱有強烈意願的。即使是在兩岸關係非常緊張的時候,兩岸的經濟交流合作還在進行。
孫亞夫說,交流合作密切了兩岸同胞的共同經濟利益、加固了兩岸同胞的文化紐帶、增強了兩岸同胞的民族感情。近年來臺灣老百姓思想上的變化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這不是交流合作的錯誤,而是由於兩岸的政治分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談及國民黨當前比較消極的兩岸政策態度,孫亞夫認為,國民黨確實在發生變化。九十年代李登輝掌管國民黨的時候,國民黨就已經逐步從統一立場上後退。到了2008年,國民黨重新上臺的時候,宣傳要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臺海現狀,一方面表明了「不獨」,同時也「不喊統」,這個時候國民黨已經從統一的立場上後退了。在維持原來的「不統」立場的前提下,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在2020年確實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九二共識」拉開距離;二是同大陸拉開距離。出於這樣的錯誤立場,同時也出於政治鬥爭的需要,國民黨內部分人士提出了一些非常錯誤的主張,比如「恢復美臺關係」、「以所謂『中華民國』的名義重返聯合國」,這些對兩岸關係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大陸該如何主導兩岸關係發展?孫亞夫指出,我們應該堅持十九大確立的對臺工作基本方略和決策部署,以及最新出臺的「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涉臺部分的內容。
他表示,「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涉及兩岸關係的第58項建議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有著更廣的戰略視野和更遠的戰略眼光。這項建議提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這句話、這樣的組合有很深的含義。這項建議中包含一個基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一個條件——警惕和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除此之外,都在講兩岸要交流合作、密切兩岸經濟文化社會聯繫、深化融合發展。
孫亞夫指出,把「融合發展」這一目標放在這項建議中加以論述,闡明了我們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是要達到融合的目的,這樣一來,「和」、「統」的意思更加明顯。這也要求我們推動兩岸各方面交流,達到兩岸融合的目的,使統一的條件越來越充分。
來源:中評社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