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兩國之間有著2000多年友好往來的歷史。
早在漢武帝在位時(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中國已經和日本有了交往。《漢書·地理志》中說:「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這是中國史籍中關於日本的最早記載。
公元67年(東漢光武帝中元二年),日本某部落酋長遣使來中國通好,光武帝稱之為「漢倭奴國王」,並贈以印綬。光武帝所贈的金印,已於1784年在日本九州島北部的福岡縣出土,成為中日交往的見證。
公元3世紀,正當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日本已由氏族公社發展為奴隸制國家,與統一中國北部的魏國有使節往來。根據史書記載,當時日本分為100多個小「國」,其中有20多個小「國」是在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的統屬之下。卑彌呼於公元238年(魏明帝景初二年)第一次遣使來魏國通好,贈送禮物。魏明帝回贈了刀劍、銅鏡、錦繡、金銀等物,並派官員陪送日本使者回國。在這以後的10年中,邪馬臺國又先後三次遣使來魏。
公元5世紀後半期,中國歷史上處於兩晉南北朝時期,當時日本列島上的那些小「國」由互相徵伐而趨於合併,出現了大致上統一的大和國家。大和國與中國南朝的宋經常有使節往來。《宋書·蠻夷傳》中就有這方面的記載。這一時期有不少中國人陸續東渡到日本。他們中有農民、織工、陶工、鐵匠、木匠、石匠、武器匠等,帶去了中國農業和工藝方面的知識和技術,以及育蠶繅絲的方法。日本方面則派遣使臣來中國聘請縫紉女工赴日,中國的縫紉和服裝式樣由此而傳入了日本。
此後的隋唐時代,中日兩國的交流更加頻繁。可以說,隋唐對日本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影響,時至今日仍顯露無遺。
文/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