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念錯許多字而不自知。沒有人給自己糾正,就念錯好幾年,甚至教錯下一代。
姑姑有一個讀小學6年級的兒子小傑。一次,我們一同去廈門枋湖客運汽車站。
坐公交車快到站時,姑姑喊了一句:「枋(fǎng)湖要到了」,提醒我們準備下車。
我一聽,枋(fǎng)湖,不對啊!不是念枋(fāng)湖嗎?
姑姑被質疑後,表示「我也不確定,應該念枋(fǎng)湖吧?!」
問小傑,他也念跟著媽媽念枋(fǎng)湖。
雙方各持己見。只見小傑立馬拿出手機,上網查枋字的讀音。
結果枋,念fāng,不念fǎng,讓大家「恍然大悟」。
01為什麼人經常容易念錯字?
這要追根溯源我們一些常見的3種錯誤行為習慣。
1、看到不認識的字,會按相似的熟悉字念。
比如,楊絳(jiàng),很容易讀成楊絳(xiáng)。是因為我們一看到絳,很容易聯想到更熟知的降(xiáng),於是將絳字錯念成xiáng。
2、看到不認識的字,會按半邊字念。
比如,芭蕾(lěi),很容易讀成芭蕾(léi)。是因為我們看到蕾字,不知道怎麼讀,就會讀這個字的部分字——雷,於是將蕾(lěi)念成蕾(léi)。
3、看到不認識的字,會隨著大眾念。
比如膽怯(qiè),很容易讀錯膽怯(què)。是因為我們常常聽別人這麼念,也跟著這麼念了。
02為什麼我們容易犯這3種錯誤習慣?
這要歸咎於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
1、相似字讀音有同有異。
相似字原本就易被混淆,還有的讀音相同,如馳和弛;有的讀音不同,如染和柒。使得我們在碰到生僻字時,極易偏向常用字的讀音去讀,結果有對有錯。
2、字與「結構」字讀音有同有異。
漢字中,有些字與組成該字的「結構」字讀音相同。如回是茴的一部分,但茴、回兩個字都念huí。而有些字與組成該字的「結構」字讀音不同,如吮(shǔn)和允(yǔn)。
這就導致我們在碰到陌生字時,會下意識地簡單化處理,讀半邊字。至於讀對讀錯,全看「運氣」。
3、多音字的不同讀音。
多音字,在不同的詞語搭配中,有不同的讀法,容易使我們跟隨大眾念。
例如,給(jǐ)予,不念給(gěi)予;角(jué)色,不念角(jiǎo)色;龜(jūn)裂,不念龜(guī)裂;秘(bì)魯,秘(mì)魯等。
綜上因素,致使我們很難在生活和學習中,不念錯字。可是家長念錯了,間接影響孩子也學錯。
03如何避免孩子讀錯音?
1、隨時查閱不懂的字
碰到不懂的字,第一反應不是猜測,而要客觀求證——鼓勵孩子翻翻字典、上網查詢。找到這個字的正確讀音,並通過組詞加以鞏固。
這保證我們一開始學習的知識是正確的。若不懂裝懂,吸收進錯誤的讀音,養成習慣後,不僅鬧笑話,糾正還費時費力。
2、多練習常錯漢字
家長可以搜集網絡上,許多人一讀就錯的漢字,將其匯集成冊。讓孩子同時接觸正確的讀音和錯誤的讀音,通過對比辨別,學習正確的讀音。
家長也可以陪孩子一同練習,還可以互相提問測試,共同學習。
3、整理錯題本糾錯
當練習一段時間後,讓孩子將自己容易讀錯的字,專門整理成錯題本。
然後每天複習一下,不斷強化正確的讀音,糾正自己錯誤的讀音。掌握一個,劃掉一個,直至全部掌握。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最常讀錯的字是哪個字?歡迎在留言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