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家裡面多多少少肯定會有一兩個木頭凳子,雖然平常坐在木凳子上感覺不出來什麼,但是你知道嗎,椅子裡所富含的文化,可是非常值得探究的!
雖然我們的新一輩的並不覺得椅子有多麼珍貴,但是椅子在老一輩的眼裡也可以算是一種伴隨他大半輩子的珍惜物品。老一輩的人們很容易就能回憶起他們兒時的記憶,或者說是奮鬥的記憶。而木椅子可能也是他們上一代所遺留下來的家物,正所謂睹物思人,想必這個道理大家都會懂。
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畫就有兩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圖象。257窟壁畫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長凳的婦女;龍門蓮花洞石雕中有坐圓凳婦女。這此圖。生動地再現了南北朝時期椅、凳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
儘管當時的坐具已具備了椅子、凳子的形狀,但因其時沒有椅、凳的稱謂,人們還習慣稱之為「胡床」,在寺廟內,常用於坐禪,故又稱禪床。唐代以後,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椅子的名稱也被廣泛使用,才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因此,論及椅、凳的起源,必須從漢魏時的胡床談起。
同時,說椅子就不能不提凳子,因為沒有凳子就衍生不出後來的椅子。
凳,最早並不是我們今天坐的凳子,它是專指蹬具,相當於腳踏。它作為坐具,是以後的事。這種坐具發展到宋代使用得更為普遍。在坐具中,凳子的等級稍次於椅子,明清時期的凳子形式很多,有大方凳、長方凳、長條凳、圓凳、五方凳、梅花凳等。由此可見,凳子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
受椅子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國人的心理。
在椅子出現之前,跽坐是社交場合的正坐。不論你是天子還是草民,社交場合都必須跽坐。現代人恐怕難以想像:那時候,皇帝和群臣議事,大臣們向皇帝跪拜時,皇帝其實也基本跪著。這種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關係,那時的君臣關係更像是事業上合作的夥伴。跪著沒有現在這種低下的特殊含義,而是一種恭敬虔誠的表現。椅子出現後,跪的意義與內涵發生了重大變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臨下,臣民們則跪拜在地上。這種禮節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們潛移默化地奴顏婢膝起來,這在心理上鞏固了皇權至上的思想,奴化了國人的心理。
可能有人奇怪:歐洲人坐椅子,沒有跽坐,為什麼沒有出現那種奴化的現象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歐洲人的禮儀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雙膝跪下,對任何人都不用跪;就算見了本國的君主,也只是單膝跪而已。而在我國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禮儀。不光是君臣之間,還廣泛用於下級與上級之間,草民與官員之間。椅子出現後,跪的不平等性顯現出來,從而逐漸起了奴化國民的作用。
而明清之後,凳子與椅子的逐漸發展,皇權的加大,已經是被推上了最高峰。
非常感謝大家的閱讀,有什麼想要討論的,歡迎在討論區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