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學習《荷塘月色》,最愛聽老師那磁性的聲音朗讀一遍。然後自己再默默的讀一遍。細品慢嚼文字的味道。
大學時學朱自清,說寫作的背景、寫作的手法,品文字文章的文學地位。
後來當了幾年教書匠,和孩子們品學品讀《荷塘月色》
從來沒有厭倦過《荷塘月色》。
那年在清華參加一場封閉訓練,晚上和友人去荷塘走走。雖然不是北大的荷塘,但是晚秋的荷韻依然在,即使是枯荷聽雨的味道也不錯。
漫步荷塘邊,細回味先生文字之蔓妙,友人竟然可以全篇輕吟「荷塘月色」,真真是太牛了。木文不如。
木文也愛荷塘、愛蓮、愛那晚秋的荷塘月色,聽友人輕吟,品心靈之清高。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這段愛蓮說,木文甚愛,常常將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情,融之於性格、做事、交友,那種清高與孤傲亦有脫俗之感,真真的書呆子一枚。
可以這麼說,對於蓮、對於荷塘與月色的品味,延伸至對生活對生活態度的感悟,皆與先生的《荷塘月色》有關,都能找到文章的影子。
如果說,一篇《荷塘月色》影響了一個人、幾個人、甚至幾代人的生活情趣、生活態度、生活價值觀,那麼就是經典作品了,就是優秀作品了。這麼說,不為過吧?
今天,在信息和網絡非常開放的年代,有人要攻擊朱自清先生了,有家長要求刪除教材中的《荷塘月色》了,為什麼呢?仔細查來:
原來一:
有人用朱自清與他父親不和的關係抨擊他,說他寫的文章有違現實常理。然而,朱自清雖然與自己父親有很大的隔閡,卻不代表他與父親沒有感情。相反,朱自清正是靠著《背影》與父親徹底和好的。可那是人家家裡頭的事情,與外界沒有太大的關係。
但是,《荷塘夜色》就不同了。
原來二:
那些人抨擊《荷塘月色》,是在抨擊朱自清的文學水平,這個抨擊朱自清的人中有餘光中先生!
在我們的學生時代,在我們的生活中。《荷塘月色》的句子優美,先後在多處用比喻手法寫出了夜色下荷塘的美景。
①批評關於荷葉的這段。(下面節選批評內容)
在整篇課文中,餘先生批評得最狠的是關於描寫荷葉的那一段。朱自清先是到把荷葉比喻成姑娘的裙子,接著又把荷塘散發出來的清香,比喻成高樓之上那渺茫的歌聲,把荷葉與荷花的顫抖比喻成閃電。
這三個比喻分別從視覺、聽覺、嗅覺出發,去描寫自己所看到的夜色下的荷塘,(我們在學習和講授中知道了這是一種修辭手法,叫通感。)在朱自清的筆下,夜色下的荷塘呈現出一種朦朧之美。連續的比喻,雖然比較平淡,卻反而讓人覺得充滿了樸素之美。
其次,朱自清在描寫荷塘的時候,多處用形容詞疊詞,比如曲曲折折、田田、層層等一連串的摺疊詞,再配上一連串的比喻,讓讀者就像置身於荷塘中間,親眼看到了滿塘荷花,聞到了荷花的清香一般。
②批評八個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下面節選原文)
如果餘先生單憑這兩點就抨擊朱自清的寫作水平,一般人肯定是不認可的,畢竟每個人閱讀文章的角度不同,不可能完全沒有偏差。
然而,余光中有一點卻引起了家長們的共鳴,而引起大家共鳴的只有短短的八個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家長們一致認為,學生正處於對所有事物最為好奇的年齡階段,朱自清用這八個字去形容荷塘美色,雖然足夠吸引人,但是卻未免讓人浮想聯翩。
這種比喻在文中雖然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學生們在讀到「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時,腦海裡可能會想到一些不太健康的內容。所以,僅僅因為這八個字的出現,家長們竟然建議將這篇文章移出教材。
結論:
當木文看到此時,笑了。
魯迅先生說:
凡為當局所「誅」者皆有「罪」。
劉邦除秦苛暴,「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而後來仍有族誅,仍禁挾書,還是秦法。
法三章者,話一句耳。
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