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麥當勞中國官方宣布,即日起將停用塑料吸管,消費者可通過新型直飲杯蓋直接飲用不含固形物的冷飲,實現在食品包裝上進一步減塑;該措施將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近千家餐廳率先施行,並在2020年內覆蓋中國內地所有餐廳。
麥當勞的這一新舉措即時地受到了網友關注,自@麥當勞 於9:00發布消息後,話題熱度迅速攀升至峰值,並登上了熱搜。而一根小小吸管的改變為何能引起網友熱議?這小小的改變是否代表著什麼風向?
環保意識與使用感的對撞
據識微科技統計,網友們主要以討論的形式參與話題,佔比達54%,大家積極表達意見,且觀點多樣。
對於吸管的停用,首先會受到影響的是消費者的飲用體驗,吸管作為一種便利工具而生,長時間下大家已習慣了對其的使用,而現在要讓人們改變這個習慣,確實難以讓大家都快速接受。
而要戒掉吸管,改成對杯口直接飲用的習慣,還得考慮一個重要問題。在飲品紙杯軟化,或飲料加冰的情況下,對口飲用時容易發生杯口鬆動,飲料直接傾倒在身上的情況,這能和開零食包裝袋時用力過猛,直接對半撕開,零食崩了一地的情況共同列於「吃貨絕望瞬間」榜首。有網友對此表示,可能會因此轉向選擇其他餐飲店。
還有網友提出利用可降解吸管替代塑料吸管的建議,其中被提名最多的是玉米吸管、小麥秸稈吸管,像玉米吸管——不但環保,用完了以後還能吃掉,確是個不錯的選擇。而在這項討論中,紙吸管被網友們特別提出來「拉踩」,如星巴克已在推廣使用紙吸管,但大家對其多持負面評價,表示紙吸管容易被飲品泡軟,使用起來並不方便。
麥當勞此次停用塑料吸管是以宣揚並執行綠色環保理念,而做出的減塑行動。部分網友在理念上對此表示支持與贊成,但也有部分網友表示,即使取消了吸管,麥當勞還是在使用塑料杯蓋,也稱不上什麼環保,杯水車薪的假把式罷了,對此有網友反駁到:「難道考試考不到滿分,就不考了?」以此表達對麥當勞循序漸進的改變的支持。
在各方意見的對撞下,大多數網友對麥當勞停用塑料吸管這一行為選擇了接受的態度,正面情緒達79%。
細節決定成敗,即使是包裝、配置上的一點點改變,在規模化品牌的效應累積下,都可能形成大的影響,麥當勞顯然也考慮到這點,在施行上做出了「逐漸」、「30座城市先行」兩項決策,來增加消費者的適應時間,提高接受度。
「減塑潮」下的餐飲企業
作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連鎖企業身份,使得在它們在謀求盈利的同時,也需主動擔起社會責任,麥當勞此次停用塑料吸管的行為在餐飲界也不能算是新奇事兒。
麥當勞自2007年就開始策劃『綠色包裝』行動,率先將外帶塑膠袋換為紙袋,而後累計減少超過25億個塑膠袋;2010年,麥旋風被改為紙杯包裝,累計減少超過5億個塑料杯;2015年,麥當勞優化塑料刀叉尺寸,降低約10%的塑料用量;且預計停用塑料吸管措施完全落實後,每年將約減少400噸塑料用量。
據了解,喜茶也從2019年開始推行紙質吸管;星巴克部分門店已實現了紙吸管和直飲杯蓋的覆蓋,且決定2020年前淘汰全球所有店面的一次性塑料吸管,預計此舉每年可減少超過10億根塑料吸管的消耗。
在多家頭部連鎖餐飲企業的帶領下,很難說這不會成為一股餐飲行業的包裝配置變化趨勢。麥當勞中國執行長張家茵表示:「我們相信,利用麥當勞的規模,減少吸管的『一小步』,也能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大步』。
「新限塑令」強勢加碼
自2008年中旬下發執行「限塑令」以來,各行各業都依此進行了一些行動,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從近年中國塑料製品產量上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對塑料製品的使用總體上成增加狀態,且總量龐大,「限塑令」的成果並不理想。
在今年1月19日,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被稱為加強版的「新限塑令」,其中詳細的規矩了2020年至2025年間的規範目標。北京、山東、河南等地也自5月起相繼落實了規範準則,「新限塑令」此番也是來勢洶洶。
麥當勞此舉倒也是像感應到政策風頭,率先順應趨勢做出改變,在政策的加碼下,不但餐飲行業會需對此響應,其他各行業也將受到影響。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項目官員蔣南青博士表示:「減塑是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麥當勞在減少塑料吸管方面積極行動,將對全社會共同減塑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即使撇開麥當勞此舉對銷售與環境實質影響,也算是乘風達成了一波宣傳,標榜出了麥當勞「環保」的良好企業形象,也希望「環保」理念也能乘風影響到更多的消費者與行業,共同保護綠色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