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了」,查驗過新版出入證,管軍從天倫錦城社區的東門卡口走出。
天倫錦城社區位於豐臺區花鄉地區,距離新發地市場約「一站地」。這一天是7月7日,管軍在小區封閉隔離24天後第一次跨過這道大門。
管軍知道解封的日子遲早會來。回看自己的18篇隔離日記,管軍說,一切似乎很平常了,平安就好。
天倫錦城社區的封閉管控通知。受訪者供圖
6月13日 我家小區封閉了
6月11日,北京通報了此輪疫情的首例確診病例,隨後兩天更多確診病例的流調信息指向新發地批發市場。受此影響,包括天倫錦城在內的市場周邊12個小區從6月13日起封閉管控。
被隔離的第一天,管軍寫下了第一篇日記。「睡了一覺,天兒就變了。聽到一位大爺在打電話,說小區封閉了,進不去也出不來了。我一聽心裡一顫,不會吧,昨天吵吵鬧鬧地說新發地的疫情難道升級了?不信。」
6月13日小區正式封閉之前,管軍並不認為北京的這次疫情會與自己扯上什麼聯繫。
直到13日早上5點,他像平常一樣出門跑步,小區封閉管控的消息開始在居民中間漸漸傳開。為求證真偽,他改變了固定路線,先是跑到南門,之後折返北門,兩頁落款豐臺區疾控中心的封閉通知將他的目的地指向小區東門。
上一輪疫情封閉管理期間,東門是小區唯一開放的行人出口。「還沒到東門就有社區工作人員攔住我們,說小區封閉了,出不去都回吧。」管軍記得,有身穿公交制服的人,提著兩瓶剛剛有些解凍的礦泉水往回走,小聲嘟囔著自己今天還要出「二班車」。
6月11日,北京通報了此輪疫情的首例確診病例,隨後兩天更多確診病例的流調信息指向新發地批發市場。受此影響,包括天倫錦城在內的市場周邊12個小區從6月13日起封閉管控。
管軍家裡有5口人,嶽父嶽母和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確認封閉管控的當下,管軍迅速「過」了一遍家裡的存糧,然後直奔超市。
天倫錦城社區內部有一個大型超市和兩三個小超市,這也是小區居民平日最常選擇的補給渠道。當天,大超市沒有開門,等他7點多趕到小超市時,只剩下一些零食和調料,鮮菜早被更早得知消息的人搶購一空。周邊道路封閉管控,線上訂購蔬菜也落空。
最終,他只買到了一些調味品,好在家中還有備菜,西紅柿、黃瓜、茄子和土豆尚能維持幾天生活,「但我們並不知道這次封閉要到什麼時候才結束。」管軍說。
管軍冒雨為社區居民送貨。受訪者供圖
6月14日 應該不會是我吧
「新發地上了頭條,波及了我們的小區,我還去新發地市場買過東西。越想越擔心,就怕因為自己影響到家人和同事。身在疫情的暴發地,說不緊張是瞎扯,但又有什麼辦法呢?」
管軍居住的天倫錦城社區與新發地批發市場僅「一站地」距離,小區東門與新發地市場佳農門不過一道馬路之隔。
6月8日下午4點,管軍曾跨過這道馬路,進入新發地市場地下一層。他先是穿過牛羊肉區域,然後經過海鮮區,到禽類攤位買好雞肉後原路返回,路上還順便帶上了一些雞蛋,前後不過半個小時。「我女兒那天不太舒服,她說想喝點雞湯。」
居家隔離初期,這段「高風險」經歷被管軍反覆復盤,當天的付款截圖、停車的位置、交易的店家、所戴的口罩,甚至當天旁人經過身邊時有沒有不經意地咳嗽,都讓管軍感到焦慮。
「挺害怕的,害怕自己被傳染,害怕家人和同事受影響」,一直到居家隔離之前,管軍都在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他擔心一旦自己出現病情,家人怎麼辦?同事怎麼辦?「我自己怎麼辦?」
他也會僥倖地寬慰自己,「應該不會是我吧。」管軍回憶,當天他的防護比較到位,口罩一直沒有摘,上輪疫情中也早就養成了回家立刻洗手消毒、換衣服的好習慣,加上平時堅持運動,免疫力應該不錯。
時常焦慮、偶爾僥倖,這樣的情緒拉扯管軍並沒有向其他人提起。反倒是家人,偶爾會關心地嗔怪,「你那天要是沒去多好。」
對突然而至的封閉隔離,一家人都表現得很淡定。上網課、練古箏、考試、遠程辦公、看電視、居家鍛鍊,「生活還是正常的。」管軍說。
隔離期間,管軍家的晚餐。受訪者供圖
6月15日 家裡開始「減菜」了
只是蔬菜,真的不夠了。
「封閉管控的第三天,聽說今天社區開始配送蔬菜了。小區裡的超市貨源緊張,一天去三次還是沒有買到雞蛋和牛奶。要知道,我們已經好幾天沒吃雞蛋了,家中的存貨不多,吃麵條都不捨得一人『臥』一個雞蛋,連雞蛋湯都不喝了。」
其實,從隔離的第二天開始,管軍家裡就開始有意識地「減菜」。每天只吃兩頓,每頓減一個菜,「早飯吃得晚一些,晚飯開得早一些,每頓炒三四個菜,只要吃飽就可以了,得為下面打算。」
好在第三天開始社區聯繫了蔬菜公司,30元一份的「蔬菜包」,免費送貨上門。蔬菜包裡,土豆、茄子、洋蔥居多,偶爾有西紅柿、胡蘿蔔和油麥菜,「不要挑,特殊時期有什麼吃什麼。」
家家都「拮据」的日子,也讓管軍對這個生活了10多年的社區真正地熟悉起來。封閉管控期間,管軍進入社區大大小小的微信群,不能走門串戶,但各家的「珍貴」物資卻沒少流動。
「有一天就在我們樓的群裡,有人腰扭了,問誰家有雲南白藥膏」,管軍說,找藥的工夫,群裡就刷過了10多條信息,家家都說有,最快的已經送到了人家門口。「這些人見面恐怕不認得,但在群裡就像一家人,患難見真情也算是這次隔離的收穫。」
6月16日 管控升級,不能出樓門了
「今天是真正意義上的隔離管控。早上本想出去試探一下,剛到單元門口,就被保安員喝住了,沒事兒不要出來,快回去吧。」
封閉管控再度升級。6月15日晚間開始,天倫錦城社區的微信群裡,各種「小道消息」不脛而走:「不準出樓門了,不遛狗、不遛彎、不鍛鍊、不打球、不散步。」
6月16日,原定於晚上8時召開的北京市第120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遲遲沒有開始,直播畫面前,管軍和他的鄰居們焦急地等待,希望從這場發布會裡確認一些傳言。
發布會推遲至當晚10時,例行介紹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有關情況。緊接著,發布現場LED上字幕切換,第121場新聞發布會開始。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蓓宣布,即時起,北京應急響應等級由三級調至二級。恢復社區封閉式管理,高風險街道(鄉鎮)所轄小區(村)全封閉管控,人員只進不出、進行居家觀察並做核酸檢測。
「確認了」,管軍感到氣氛陡然緊張起來,單元門口拉起了警戒線,志願者守著樓門挨個勸返。更令他擔憂的是,6月17日北京新增確診病例中,出現了天倫錦城社區的活動軌跡。
「你不知道周圍有沒有人感染,確診病例是哪個單元?哪個樓層?」人們的防護意識再一次提高,「踏踏實實在家待著,別瞎亂串了,為了自己,也為了家人。」管軍說。
北京市每天召開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成了那一時期社區居民最關注的事。「從15日、16日以後我們每天關注下午4點的發布會,有時候是下午6點,有時候一天開兩次。」
管軍說,一段時間小區幾乎每天都有確診病例,所有人都在一種持續緊張的狀態裡,「哪一天沒有我們,群裡都在『放鞭炮』。」
管軍參與社區志願服務的第一天,張貼訂購生活必需品的通知。受訪者供圖
6月18日 當上了志願者
「真的禁足了。幹點兒什麼好呢?報名做了志願者,可等了一天也沒派上什麼活兒。是不是我剛剛報名還沒人知道呢?大道理咱講不好,也不能說咱們黨性有多強,能夠多為鄰居們做些事情,多出出力,就可以了。」
一早管軍就有報名志願者的打算,但因為去過牛羊肉大廳,他心裡有顧忌,直到第一次核酸檢測呈陰性,這才報名。「我是一名郵政人,我知道,這時候的快遞包裹都是生活的必需品,我有經驗,也有能力,哪怕一袋米、一袋面,及時送到就能解大家的燃眉之急。」
入戶發放通知單、送快遞、協助社區上門送水果,這些工作管軍都參與過。比起蔬菜,水果的供應難度似乎更大。管軍說,後面幾天各家各戶幾乎都沒有水果了。社區分三次送去的哈密瓜、蘋果和西瓜很及時,讓大家感到滿意和欣慰。
封閉管控期間,居民的快遞全部由黨員志願者和下沉幹部集中代取,從放置點轉運至小區,再由小區志願者投遞到單元門口,挨門挨戶打電話通知取件。
快遞的放置點是小區三公裡外的一處鐵路道口,由於周邊封路,這個道口成了連接天倫錦城社區與外界唯一通道。
隔離期間,社區志願者挨家挨戶送去生活必需品。受訪者供圖
6月25日 在隔離期過了端午節
6月25日是端午節,找不到粽葉,管軍和家人做了一個帶棗的糯米飯,用盆盛著,配上四道家常小炒,端午節就算過完了。
管軍在隔離日記裡寫道,「時間過得真快,轉眼是我們封閉隔離的第13天了。今天是端午佳節,在這裡向大家道一聲端午安康。真心祝願大家五毒不侵,如意吉祥!」
封閉管控的日子,他常常會扒著窗戶向外看,除了偶爾出現的志願者,小區裡一個人都沒有。在這裡生活了10多年,這樣的清靜他還是第一次見。
「適應了」,雖然遲遲沒有解封的消息,但大家似乎可以坦然對待了。管軍說,大家都清楚,這個疫情不是一兩天就能過去的,我們小區一天有病例一天就不能解封。
好在基本生活物資已經無虞,肉蛋菜奶前一天定,第二天就能送到。管軍偶爾會翻翻冰箱,以往被遺忘在冷凍層的肉和海鮮這回都被擺上了餐桌,「正好幫我清清冰箱」,管軍自嘲。
封閉管控也讓管軍雷打不動的晨跑暫停了,他只能在家裡來回踱步,健身軟體記錄了他隔離期間的運動量,平均每天1萬多步,路線是從客廳到臥室來回折返。
管軍的隔離日記已經記了有10多天。管軍說,「隔離的日子很快就會過去,沒有這些記錄日後回憶起來的時候總不會那麼完整。」
他本以為,隔離日記記滿14天,自己就能解封了。在6月27日第15天的隔離日記裡,管軍寫道,「按照要求今天是第二次核酸檢測的日子,半個月了,還沒有解封的消息,但是聽說這次核酸檢測後就能解封,我一個勁兒地竊喜,下周一就可以正常上班了。」
6月30日 平安就好
管軍的隔離日記停在6月30日。隨著與新發地直接關聯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從6月30日起,新發地周邊12個實行封閉管控的小區開始依規解封。
「解封了!解封了!」當天的隔離日記裡有他難掩的興奮,他說,興奮是因為自由,因為平安,「大家覺得疫情好像過去了。」
不過,由於曾去過新發地市場地下一層的牛羊肉大廳,按要求,管軍一家要在第二次核酸檢測結果出爐後繼續居家隔離觀察7天,期滿時進行第三次核酸檢測,結果陰性才能解封。
7月4日管軍一家人在社區的安排下進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核酸檢測,7月5日結果出爐顯示陰性,「一塊石頭落地了。」管軍說。
回看隔離的24天,他覺得一切似乎很平常了,「我不會盼著人生裡再有一次這樣的24天,但是回憶裡有很多體會和感悟,同事、家人、社區、志願者,真的非常感謝他們。」
他時常後怕,如果經過牛羊肉大廳那天,自己摘掉了口罩,結果還會是這樣嗎?
7月6日,辦理好新版出入證的管軍徑直走回了家,全然沒有想像中的興奮。24天過去,管軍說,「平安就好。」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陳思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