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赴香港特派記者 張妮】在香港國際機場的出發大廳,近兩米高的微信支付廣告牌在人流中很顯眼。香港沙田區一家車仔面餐廳門口,結帳機上並排貼著綠色的微信支付標誌和藍色的支付寶標誌。其隔壁的一家藥行,則在沿街擺放的藥品上立了一個微信支付宣傳牌,上面寫著:掃碼領紅包,最高得60人民幣。雖然廣告已陸續鋪開,但內地行動支付在香港的普及率仍很低。在沙田區一家「711」便利店,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20名消費者中,僅有2人使用手機二維碼支付,其他消費者約七成使用八達通支付,三成使用現金。而香港的計程車更是「現金為王」,無法使用手機支付。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打造過程中,如何實現金融互通已經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6月6日,由騰訊公司、香港科技園公司聯合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論壇在香港舉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並致辭,約300位來自粵港澳三地的政產學研代表,共議金融互通這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金融科技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引擎
「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3月被首次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同年7月1日,三地領導人在香港共同籤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偉大構想的全面落地。廣深港高速鐵路的開通和港珠澳大橋的落成,將使三地的基礎設施融為一體。
具體來說,什麼是粵港澳大灣區合作?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李達志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論壇上講了一個故事。大疆無人機的創始人汪滔,在內地出生,在香港讀大學,讀大學期間產生了做無人機的想法。但畢竟香港的工業基礎不太好,所以他在深圳成立了公司,同時在香港有很多業務和網點。「宏觀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大灣區多方位合作的案例,畢竟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優勢、不同的定位。」李達志說。
當然,合作不止於此。「各界熱切期待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將為香港帶來無限機遇,包括在發展金融科技方面。」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論壇上致辭稱,香港是結合創科和金融的理想之地。過去3年間,投資在香港的金融科技公司的累計款額已達9.4億美元,差不多是在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的總和。香港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在香港金融科技的發展中,特區政府很願意扮演一個『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
「金融科技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引擎。」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金融學院院長賴智明表示,粵港澳三地獨有的產業互補,在全球所有灣區中都是獨一無二的。產業發展的背後需要金融科技的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又可以帶來產業創新,最終吸引人才的流動和文化的融合發展。「金融科技不是一個簡單的產業概念,而是大灣區發展的基礎設施。與舊金山、東京等灣區不同,粵港澳是一個跨行政區劃的灣區,三地在文化環境、基礎設施等方面有諸多不同,發展創新存在天然痛點。」賴智明說:「我有一個大膽的暢想。提到紐約灣區,人們想到金融;提到舊金山灣區,人們想到網際網路;提到東京灣區,能想到消費電子和高端製造。那麼,未來,提到粵港澳大灣區,我們希望金融科技能夠成為它的一個標籤、一張名片和一大品牌。」
只憑一部手機就可實現三地便捷掃碼通關
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互通,三地已初步採取一系列措施。據林鄭月娥介紹,香港金融管理局和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發展服務辦公室於去年6月籤訂諒解備忘錄,加強金融科技合作,合辦了深港金融科技創新獎,表揚和鼓勵兩地金融機構開發傑出金融科技產品及金融合作項目。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香港金管局最快將於今年9月推出快速支付系統(FPS),打通各電子支付工具。香港早在20年前已廣泛使用八達通,目前香港已有16個儲值支付工具牌照。FPS推出後,微信支付、支付寶等支付工具都能使用FPS網絡連接各家機構。此外,香港金管局今年內有望批准虛擬銀行牌照,虛擬銀行不設實體分行,完全依靠網絡或手機提供低額金融服務特別是小額貸款。
除支付方式不同外,通關仍是阻礙人才在粵港澳大灣區內便捷流動的一大障礙。「證件電子化和行動支付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一樣,都是身份認證。」據賴智明介紹,騰訊正在和有關方面合作,計劃推出基於生物識別技術的E證通電子證件服務。願景是只憑一部手機就可實現便捷掃碼通關,自由往來粵港澳三地。基於身份認證能力,未來E證通還有望在大灣區內提供跨境遠程開戶、掃碼購票、寄快遞等一系列服務。
澳門通公司董事廖卓然表示,該公司在澳門做了第一個手機錢包。「作為澳門人,我們最清楚澳門的環境及問題。我們先在澳門打造好自己的系統,在澳門居民的生活繳費等方面做到儘可能便利,然後再和大家開放合作。」
發紅包並非行動支付在港普及的靈丹妙藥
「三種貨幣、三個關稅區,資金流、物流、人流怎麼轉起來?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面臨的最大問題。」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發展服務辦公室主任何曉軍表示,新加坡在打造金融中心時曾成立了一個委員會,由政府和民營機構一起成立了7個小組,每個小組提出相關戰略。何曉軍建議,粵港澳大灣區成立後的當務之急是港澳和內地核心城市一起,就粵港澳大灣區應該著力解決的問題成立工作小組,由各領域最專業的人士就人流、物流、資金流三方面的融通制定戰略。「像金融科技這個領域至少要有一個相當強大的專責小組進行頂層設計,這個設計應該超越以往的區域界限,有更大的影響力。」
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陳起儒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科技企業來說,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互聯互通還面臨以下障礙。一是三地監管環境不一樣,監管者的重點、面臨的困難、具體法律等都不同。企業首先要與各地監管方深入溝通,找出更優的解決方案並結合當地特點作出合理轉換。二是,從騰訊做香港錢包的經驗看,香港市民對於隱私、數據非常敏感,需要行之有效的數據保護方式,讓他們在使用的時候更加放心。第三,對於好的支付體驗和需求的理解,三地並不一樣。香港社會對於微信掃碼支付習慣的培養需要時間,也需要尋找需求痛點。
談到行動支付在香港推廣面臨的挑戰,陳起儒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內地發展行動支付有兩個主要的驅動因素:電商和紅包。而在香港,你在樓下一家小店就可以買到想要的東西。香港使用微信紅包的活躍度也不像內地那麼高頻,因為香港還有很多人使用其他社交系統。另外,香港在金融應用方面過於成熟,痛點不強烈。「在香港發展行動支付不能只是支付。如果只是刷卡,沒必要非得掃碼。我們希望藉助小程序、公眾號等把一些有趣的經驗、玩法帶到香港。比如,我們在內地嘗試過用AR找紅包,是非常有趣的想法。」陳起儒說,「行動支付是非常好的解決方案。不僅在中國,在全球都有很大市場需求。但各地區的切入點並不一樣,不要以為發一個紅包即可,必須結合當地文化和特色去制定一個路徑切入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