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萬曆十五年

2020-12-18 智慧沙漏少東家

前段時間少東家分享了一部讓人感動的不一樣的明朝歷史--明朝那些事兒(參考 一種明亮的記憶 一次人性的溫暖 一場永恆的感動—明朝那些事兒),今天少東家分享另一部研究明朝的歷史著作,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萬曆十五年》,這也是美籍華人黃仁宇的代表作。

可能對於很多人而言,喜歡歷史更多是喜歡那些演義性質的人物評傳,或是野史性質的宮闈秘史,而正史對於普通人而言,似乎總是那麼枯燥而晦澀。

少東家可以捧著《三國演義》讀到精彩處夜不能寐,也能抱著薄薄的《三國志》讀到昏昏欲睡。然而黃仁宇卻告訴我們,嚴謹的正史也可以很好看。

在他的筆下,歷史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歸納和羅列,這是因為在這本書中,黃仁宇採用了一種新穎的寫法,這種新穎的寫法,被黃仁宇本人稱為「大歷史觀」。

用這種方式撰寫歷史,不僅能喚起讀者對往昔客觀歷史的記憶,更重要的是讓讀者從深厚的歷史迷霧中走出,進而思索。

所謂「大歷史觀」,少東家理解為既不像編年體史書那樣依照時間脈絡敘述王朝的興衰,也不像紀傳體史書那樣以人物為中心來講述故事。而是把歷史剖開一個橫斷面,分別梳理了當時的萬曆皇帝和在歷史上佔據重要位置的六個典型人物,以一種群像式的敘事手法緩緩展開,將他們的生平紀實或宦海浮沉以時間為軸歸納出來,通過他們的人生軌跡窺探了當時的時代興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道德與法律之爭所帶來的困擾,從中折射出16世紀中國社會的完整面貌,解釋了中國在近代為何會落後於西方的根本原因。

作者獨到的觀點以及結合世界歷史的角度確實令人驚嘆。

以小窺大見微知著,平靜之下暗流湧動,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讓我們走進歷史的橫斷面——《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寫作歷時七年,作者先後翻閱大量史料,在明史研究方面也有非常紮實的功底,因此雖然是橫斷面,但是非常嚴謹。另一方面,作者又用「夢幻般」的筆觸,既敏感又客觀冷靜地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歷史」,使讀者仿佛能夠觸摸到歷史真實的脈搏,感受到一個朝代的呼吸。

這是一部暢銷二十餘年的經典之作。在「大歷史觀」的思維下,黃仁宇從看到的歷史結點,「並無大事可敘」的萬曆十五年入手——1587年,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是無關緊要的一年,卻通過黃仁宇的筆下架起筋骨,血肉飽滿起來,正是通過回顧這不重要的一年,讓讀者看到了一個正在迅速倒塌的大明王朝,使讀者得以窺見明朝晚期歷史命運的癥結所在。中國在歷經千年封建王朝和道德統治之後,表面上四海昇平安逸奢靡,實則弊端早如雜草叢生不可遏制。在西方逐漸步入文明和法治社會繼而強勁趕超時,古老東方的龐大王朝卻行將就木。

這也是一部平衡於學術性與通俗性之間的著作,並呈現出歷史性與文學性相混雜的特點,再加上黃仁宇的敘述恣肆雍容,很多人讀這本書,就會陷進去,產生神龍不見首尾的感覺。黃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了一個王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力量。而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戚戚焉。

明代官吏絲袍上的繡金線,大理石橋及半月形大門,喇嘛寺上方盤旋的白鶴,廟裡的鐘聲,司禮官低沉的唱名……黃仁宇將一個年代的活色聲香鋪陳紙上,將看似細枝末節的小事,有序地聯繫起來,於風調雨順的昇平景象裡,找尋日後天翻地覆的歷史誘因。在《萬曆十五年》中,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後期少東家會分享一部關於他的傳記,這個人真的太偉大了!)、申時行,南京督察院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名士李贄輪番登場,而所有人的努力均顯得徒勞而悲壯——他們不能改變僵化低效的帝國體制,扭轉大廈將傾的崩毀命運。

萬曆皇帝

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僚,將軍還是知識分子,都各有自己的理想,又都各有自己的局限,他們都想努力解決問題,他們都在用自己覺得正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然而無一例外,他們都沒能解決問題!最終在相互制衡衝突中彼此消耗,導致了整個國家的全面平庸與危機。

世間再無張居正

大明王朝到了萬曆時期,上至萬曆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覺得應該通過改革來重振社稷,可到了這個時候,社會經過多年的腐蝕,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什麼,也沒有天災人禍,但是一種歷史的強大慣性拽著大明王朝極速地走向崩潰。這種慣性是政治體制設計的問題,是文武官員制度合作的問題,是地方實際與上層聯繫模糊的問題。

一個社會以一個軌道運行了兩百年,其巨大的歷史慣性不是個人能夠改變的,如果沒有形成統一的社會認知,任何人的努力都將是徒勞的,即使他能力再強!

黃仁宇在全書中,以深厚的史學素養和遠見卓識,用大膽、平實的筆觸評說明史,進而評述中國的歷史。他在這本史著中賦予了歷史真實鮮活的面容,不僅可以使讀者清晰地體驗到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倒退的較量,更重要的是給讀者以遐想的空間和回味的餘地。細心的讀者不僅可以從中品味個人的人生酸楚,而且還會發現隱藏於表面背後的歷史積澱。因此,讀過此書的人都說:「讀《萬曆十五年》給人現實意義上的啟迪遠在其史料價值之上。」

也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讀法,每一個人都能讀出自己的《萬曆十五年》。

「如果你看到了歷史的長期合理性,那麼當你經歷了種種失敗,年老時回望自己人生,才能平靜地接受命運,體會其中的必然,然後靜靜地等待隧道的盡頭開始展現一絲曙光,證明那些企圖逆轉命運的舉動,並非無謂和徒勞,一切自有內在的因果。」

身處黑暗,心向光明。與你們同在!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智慧沙漏少東家!電子書資源後臺留言獲取!

相關焦點

  •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
    「以小見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這是《淮南子·說山》文中之佳句。同樣在《太平御覽》卷中也有「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的記載;梧桐、落葉,既顯浪漫,但又覺蕭瑟。李煜《相見歡》中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鎖窗》中的「梧桐應恨夜來霜」,都寄託了一種悲傷的情懷。
  • 今日立秋丨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立秋氣候Autumn「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後,每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東漢崔 《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到底是因為明天到了寒露緣故,冷的味道已不是初現端倪,冷兮寒切秋的涼,好像大張旗鼓現出雛形。添衣護曖於是也在人這裡紛開始。接下來日子裡,還是照例拂照有陽光,但烘熱撩人已全無。舒適和清涼,會充盈迷人的晚秋一片天。
  •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人間值得
    古人云:「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秋,它是千百年來不曾改變的,它是一個簡單的季節,亦不是一個簡單的季節,它是令遷客悲愁的,令遊子思鄉的,令農婦歡愉的,令詩人感懷的…秋漸深,深秋從不少的是風韻與它獨特的魅力,從杜牧紅於二月花的楓葉到張繼的月落烏啼滿天白霜,從李賀的如雪大漠、似鉤新月到馬致遠的枯藤、西風與瘦馬…秋,一個總是充滿了慷慨與快感的時節,一個總是充滿了悲涼與哀怨的時節,一個詩意的時節。
  • 《萬曆十五年》作者黃仁宇,卻被三流大學解聘,鬱鬱而終無人問津
    一書寫成 名聲大噪將「黃仁宇」式的寫作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的作品,當屬他的成名作《萬曆十五年》。在此之前,他出過《緬北之戰》,《明代的漕運》等書籍,可惜銷售慘澹,不溫不火。結合自己的早年的經歷和時代現狀,黃仁宇決定從『大歷史』下的小節點入手,重點描寫萬曆年間的史實,以此來結合反思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官僚制度,小農經濟的優勢與劣勢。這本書可以說是雅俗共賞,既有思想維度,又通俗易懂。它娓娓道來萬曆十五年的故事,以及明朝興衰的內在聯繫和前因後果。
  • 讓無數官員沉迷的《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一句話就很明顯地道出了歷史的重要性。初次接觸《萬曆十五年》,給我的直覺,無非是寫萬曆十五年那一年發生的歷史事件。以前對於某個朝代的認知,只停留在歷史課本上的出現過的大人物、發生的大事件以及那些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
  • 一葉落知天下秋
    一葉落知天下秋出自《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意思是看到一片樹葉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現代人正好相反,可以說是「漫天落葉不知秋,只會低頭數日子」。對現代人而言,時間觀念只剩下日曆,有時日曆不足以形容,只剩下鐘錶了。誰會去管是什麼節氣什麼日子呢?生產力的發展,使人們春天是早出晚歸,冬天也是早出晚歸;季節和天氣已經沒有明顯的差別了。人離開了「看天吃飯」的陰影,對歲月的感知變化也由立體轉化為平面上的數字。
  •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認識了道的人不僅能夠知小,還能知大;不僅能夠知近,也能知遠;不僅能夠看到事物的表面,還能了解事物的本質;不僅能關注事物的局部,還能體察事物的全貌。老子本身就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傳說孔子曾向他問「禮」。他曾經擔任守藏史,相當於現代國家圖書館館長。在那裡,老子飽讀詩書,形成了豐富的理性認識,也使得他能見普通人所未見,用短短五千言說人間萬象、道古今短長。
  • 《萬曆十五年》高明在哪,高育良讀透它,從書生變成「老謀深算」
    數年前,一部《人民的名義》火遍大江南北。細心的觀眾,有沒有發現劇中的主人公高育良、侯亮平、吳老師、高小鳳都在反覆提到一本書——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在整部劇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高育良與吳惠芬因為喜歡明史結為夫婦,同樣是因為明史,高育良拋棄吳惠芬,又與高小鳳走到一起。
  •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立秋日,適合讀詩!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這句出自屈原《九歌湘夫人》的詩,是我們目前已知的能找到的最早的關於「秋」的詩句,在文學史中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涼爽的秋風不斷吹來,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樹葉飄落。其實唐代還有一首特別著名的「秋」歌,那就是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
  • 《萬曆十五年》到底寫了什麼?為什麼在很多電視劇裡都會提到?
    前幾年有一部非常精彩的電視劇叫《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的出現很受觀眾歡迎,在劇中人們會發現一個細節。高玉良作為省委政法委書記,經常要拿出一個萬曆十五年的時間來學習。那麼問題來了,這《萬曆十五年》到底寫的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受歡迎?本書初版於1982年,由著名學者黃仁宇撰寫。如今,這本書依然暢銷。
  • 《人民的名義》讓高育良書記深深著迷的萬曆十五年,是講什麼的?
    看過熱播劇《人民的名義》的朋友,應該都會注意到,作為前漢東大學教授、省委政法委書記的高育良,經常拿《萬曆十五年》來研究明史。萬曆十五年《萬曆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1918年-2000年)美籍華人,參加過抗日戰爭,後赴美求學。這本書是迄今為止,銷量最多的歷史領域的學術專著。
  • 陳永鏘·一葉落知天下秋
    《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詩人們對於秋來的感慨自古皆然,屈原以「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首發悲秋之聲;宋玉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被譽為"千古悲秋之祖"。
  • 一艘註定要沉沒的船-《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應該是每一個喜歡明史的人必讀的書之一。很少有歷史專著寫的如此受歡迎。可能是由於黃仁宇先生特別的人生經歷:年輕的時候生活在中國,見證了20世紀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中年後去美國,然後也算半路出家,在一個跟中國史學傳統完全不一樣的體系裡研究中國歷史。他的經歷使得他能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來觀察中國歷史,既不會深陷其中,也不至於完全置身事外。
  • 西安交大EMBA讀書分享|《萬曆十五年》換個角度觀史雜記
    如果你對明朝歷史有興趣,相信你一定聽說過這本書《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美籍華裔作家黃仁宇先生(1918-2000)在1976年所著,英文版書名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翻譯過來就是: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
  • 欲成大事者,需要見微知著,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世間萬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聯繫的,蝴蝶效應處處都存在。細節,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很多時候,從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可以折射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識人、識事,固然應從大處著眼,但切不可忽視細節。正可謂:細枝末節,時見閃光之點;點滴毫末,總有端倪可現。
  • 《萬曆十五年》:戚繼光的孤獨,竟揭示了芸芸眾生的掙扎和宿命
    正好,近段時間我正看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其中單篇列出的一個人物,在看到金山嶺長城巨幅畫像時,我就想到他了,這個人,正是金山嶺長城真正的修建者,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其實,這個人值得研究,要不然,歷史專著《萬曆十五年》也不可能單篇去寫他。為什麼值得研究?因為他出現了這種組合 :將領+打仗+功名+謀略+文人+組織管理+政治手腕+廣為流傳的奇聞異事,換句話來講,他是個有故事、耐琢磨、有看點的大人物,能勾起吃瓜群眾的好奇心。
  • 萬曆十五年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
    明末清初的《萬曆十五年》是一本著名的書,其作者是美籍華人,教授,學者黃仁宇。此書出版後,立即在中國史界引起轟動,引起很大關注。1587年,萬曆十五年,是非常平常的一年,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卻引起了許多歷史學家的研究。
  • 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為何眾人都趨之如騖?看完就明白了
    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為何眾人都趨之如騖? 看完就明白了萬曆十五年即公元一五八七年,嚴格來說,這一年當中並沒有發生什麼非常重大的事情,但是許多研究明代歷史的學者都會將這一年當中明朝歷史的轉折點。而萬曆十五年這一本書通過講述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謨等人來表達了明朝萬曆年間各個階級的人生,來表達出明朝衰落和滅亡的原因。首先從萬曆皇帝的角度來說,他從小非常聰明,在張居正的教導之下,教育的極其出色,不止學到了該如何勵精圖治,也學到了要勤儉節約,而在張居正執政的前十年間,明朝的國力日漸強大了起來。
  • 明朝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
    而在文史界流行著「明朝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萬曆之怠惰」的說法。史學家們對此也是爭論不休,各有看法。不可否認,明朝自萬曆開始便已經顯出頹敗之勢,而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便是作為一國之君的萬曆連續幾十年不曾上朝,實為明朝「曠朝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