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少東家分享了一部讓人感動的不一樣的明朝歷史--明朝那些事兒(參考 一種明亮的記憶 一次人性的溫暖 一場永恆的感動—明朝那些事兒),今天少東家分享另一部研究明朝的歷史著作,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萬曆十五年》,這也是美籍華人黃仁宇的代表作。
可能對於很多人而言,喜歡歷史更多是喜歡那些演義性質的人物評傳,或是野史性質的宮闈秘史,而正史對於普通人而言,似乎總是那麼枯燥而晦澀。
少東家可以捧著《三國演義》讀到精彩處夜不能寐,也能抱著薄薄的《三國志》讀到昏昏欲睡。然而黃仁宇卻告訴我們,嚴謹的正史也可以很好看。
在他的筆下,歷史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歸納和羅列,這是因為在這本書中,黃仁宇採用了一種新穎的寫法,這種新穎的寫法,被黃仁宇本人稱為「大歷史觀」。
用這種方式撰寫歷史,不僅能喚起讀者對往昔客觀歷史的記憶,更重要的是讓讀者從深厚的歷史迷霧中走出,進而思索。
所謂「大歷史觀」,少東家理解為既不像編年體史書那樣依照時間脈絡敘述王朝的興衰,也不像紀傳體史書那樣以人物為中心來講述故事。而是把歷史剖開一個橫斷面,分別梳理了當時的萬曆皇帝和在歷史上佔據重要位置的六個典型人物,以一種群像式的敘事手法緩緩展開,將他們的生平紀實或宦海浮沉以時間為軸歸納出來,通過他們的人生軌跡窺探了當時的時代興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道德與法律之爭所帶來的困擾,從中折射出16世紀中國社會的完整面貌,解釋了中國在近代為何會落後於西方的根本原因。
作者獨到的觀點以及結合世界歷史的角度確實令人驚嘆。
以小窺大見微知著,平靜之下暗流湧動,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讓我們走進歷史的橫斷面——《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寫作歷時七年,作者先後翻閱大量史料,在明史研究方面也有非常紮實的功底,因此雖然是橫斷面,但是非常嚴謹。另一方面,作者又用「夢幻般」的筆觸,既敏感又客觀冷靜地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歷史」,使讀者仿佛能夠觸摸到歷史真實的脈搏,感受到一個朝代的呼吸。
這是一部暢銷二十餘年的經典之作。在「大歷史觀」的思維下,黃仁宇從看到的歷史結點,「並無大事可敘」的萬曆十五年入手——1587年,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是無關緊要的一年,卻通過黃仁宇的筆下架起筋骨,血肉飽滿起來,正是通過回顧這不重要的一年,讓讀者看到了一個正在迅速倒塌的大明王朝,使讀者得以窺見明朝晚期歷史命運的癥結所在。中國在歷經千年封建王朝和道德統治之後,表面上四海昇平安逸奢靡,實則弊端早如雜草叢生不可遏制。在西方逐漸步入文明和法治社會繼而強勁趕超時,古老東方的龐大王朝卻行將就木。
這也是一部平衡於學術性與通俗性之間的著作,並呈現出歷史性與文學性相混雜的特點,再加上黃仁宇的敘述恣肆雍容,很多人讀這本書,就會陷進去,產生神龍不見首尾的感覺。黃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了一個王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力量。而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戚戚焉。
明代官吏絲袍上的繡金線,大理石橋及半月形大門,喇嘛寺上方盤旋的白鶴,廟裡的鐘聲,司禮官低沉的唱名……黃仁宇將一個年代的活色聲香鋪陳紙上,將看似細枝末節的小事,有序地聯繫起來,於風調雨順的昇平景象裡,找尋日後天翻地覆的歷史誘因。在《萬曆十五年》中,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後期少東家會分享一部關於他的傳記,這個人真的太偉大了!)、申時行,南京督察院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名士李贄輪番登場,而所有人的努力均顯得徒勞而悲壯——他們不能改變僵化低效的帝國體制,扭轉大廈將傾的崩毀命運。
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僚,將軍還是知識分子,都各有自己的理想,又都各有自己的局限,他們都想努力解決問題,他們都在用自己覺得正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然而無一例外,他們都沒能解決問題!最終在相互制衡衝突中彼此消耗,導致了整個國家的全面平庸與危機。
大明王朝到了萬曆時期,上至萬曆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覺得應該通過改革來重振社稷,可到了這個時候,社會經過多年的腐蝕,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什麼,也沒有天災人禍,但是一種歷史的強大慣性拽著大明王朝極速地走向崩潰。這種慣性是政治體制設計的問題,是文武官員制度合作的問題,是地方實際與上層聯繫模糊的問題。
一個社會以一個軌道運行了兩百年,其巨大的歷史慣性不是個人能夠改變的,如果沒有形成統一的社會認知,任何人的努力都將是徒勞的,即使他能力再強!
黃仁宇在全書中,以深厚的史學素養和遠見卓識,用大膽、平實的筆觸評說明史,進而評述中國的歷史。他在這本史著中賦予了歷史真實鮮活的面容,不僅可以使讀者清晰地體驗到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倒退的較量,更重要的是給讀者以遐想的空間和回味的餘地。細心的讀者不僅可以從中品味個人的人生酸楚,而且還會發現隱藏於表面背後的歷史積澱。因此,讀過此書的人都說:「讀《萬曆十五年》給人現實意義上的啟迪遠在其史料價值之上。」
也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讀法,每一個人都能讀出自己的《萬曆十五年》。
「如果你看到了歷史的長期合理性,那麼當你經歷了種種失敗,年老時回望自己人生,才能平靜地接受命運,體會其中的必然,然後靜靜地等待隧道的盡頭開始展現一絲曙光,證明那些企圖逆轉命運的舉動,並非無謂和徒勞,一切自有內在的因果。」
身處黑暗,心向光明。與你們同在!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智慧沙漏少東家!電子書資源後臺留言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