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

2020-12-21 你陪我到白頭

明末清初的《萬曆十五年》是一本著名的書,其作者是美籍華人,教授,學者黃仁宇。此書出版後,立即在中國史界引起轟動,引起很大關注。1587年,萬曆十五年,是非常平常的一年,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卻引起了許多歷史學家的研究。

使用「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這一英文名稱,黃仁宇直譯過來就是1587年的意思。雖然名字很平常,但黃仁宇卻認為這一年對明朝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年。黃仁宇說:

「在那一年,明朝發生了許多歷史學者容易忽略的事情。這幾件事,表面看來雖似末節,實質上卻是前世大事的癥結,也是後世風波的緣由。其中的因果關係,恰巧是歷史的焦點。」

當年說是沒有發生什麼大事,實際上卻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自明神宗朱翊鈞繼位以來,一直沒有上朝,那時皇帝才24歲,已在位15年。大明帝國在小萬曆和張居正的支持下,在萬曆十年間蓬勃發展起來,而他也死於此。

對張居正之死,黃仁宇如此評價,「張居正之死,使我們這個大帝國失去重心,步履蹣跚,最終跌落深淵。」黃仁宇在創作此書時,採用了一種新的寫法,他把自己的作品稱為「大歷史觀」。

以這種寫作方式,即使不太懂歷史的人,也能很有興趣讀完它。這種「大歷史觀」,並不象編年體史書那樣,也不象紀傳體史書那樣,分別敘述每個歷史人物,而是將歷史分成若干部分,用群象式的敘述方式來敘述皇帝和重要大臣所在的時代。

在張居正死後不到半年,他的一切功績幾乎全部實現,政敵空前地攻擊他。最後,張居正被判以「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的罪名,大明帝國卻已無法與龐大的文官集團分開。

同時,萬曆從小就厭倦了各種繁瑣的禮節。張居正不在,可各種典禮還要進行。明朝人不太喜歡自己的皇后,只喜歡鄭貴妃。年僅18歲時,鄭貴妃就給了萬曆無限的關懷,也只有鄭貴妃能給萬曆以安慰。萬曆想冊立鄭貴妃之子為太子,即廢長立幼,文官當然不贊成。萬曆生氣了,但他仍然需要依賴於一個龐大的文官集團來支撐整個帝國。萬曆暴跳如雷,從此不再上朝。大明皇帝與文官進入了一種對抗模式,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在《明史》中,對此毫不客氣地評價道:「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哀哉?

相關焦點

  • 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為何眾人都趨之如騖?看完就明白了
    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為何眾人都趨之如騖? 看完就明白了萬曆十五年即公元一五八七年,嚴格來說,這一年當中並沒有發生什麼非常重大的事情,但是許多研究明代歷史的學者都會將這一年當中明朝歷史的轉折點。而萬曆十五年這一本書通過講述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謨等人來表達了明朝萬曆年間各個階級的人生,來表達出明朝衰落和滅亡的原因。首先從萬曆皇帝的角度來說,他從小非常聰明,在張居正的教導之下,教育的極其出色,不止學到了該如何勵精圖治,也學到了要勤儉節約,而在張居正執政的前十年間,明朝的國力日漸強大了起來。
  • 西安交大EMBA讀書分享|《萬曆十五年》換個角度觀史雜記
    如果你對明朝歷史有興趣,相信你一定聽說過這本書《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美籍華裔作家黃仁宇先生(1918-2000)在1976年所著,英文版書名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翻譯過來就是: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
  •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萬曆十五年
    以小窺大見微知著,平靜之下暗流湧動,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讓我們走進歷史的橫斷面——《萬曆十五年》。《萬曆十五年》寫作歷時七年,作者先後翻閱大量史料,在明史研究方面也有非常紮實的功底,因此雖然是橫斷面,但是非常嚴謹。
  • 《萬曆十五年》到底寫了什麼?為什麼在很多電視劇裡都會提到?
    前幾年有一部非常精彩的電視劇叫《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的出現很受觀眾歡迎,在劇中人們會發現一個細節。高玉良作為省委政法委書記,經常要拿出一個萬曆十五年的時間來學習。那麼問題來了,這《萬曆十五年》到底寫的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受歡迎?本書初版於1982年,由著名學者黃仁宇撰寫。如今,這本書依然暢銷。
  • 《萬曆十五年》高明在哪,高育良讀透它,從書生變成「老謀深算」
    數年前,一部《人民的名義》火遍大江南北。細心的觀眾,有沒有發現劇中的主人公高育良、侯亮平、吳老師、高小鳳都在反覆提到一本書——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在整部劇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高育良與吳惠芬因為喜歡明史結為夫婦,同樣是因為明史,高育良拋棄吳惠芬,又與高小鳳走到一起。
  • 桑海帝國:淺談最後一個尼格羅黑人土著大帝國走向滅亡的原因
    而在對這一種族進行了解的過程中,桑海帝國的存在也是至關重要的。那麼,作為尼格羅黑人土著的一大帝國,桑海帝國最終為什麼會走向滅亡呢?在其發展的進程中,又經歷過怎樣的波折呢?在不斷發展的進程中,桑海帝國的規模也在逐步擴大,最終,在公元1010年最優的時候,當時的過往迪亞·科所伊就將桑海帝國信奉的宗教改為了伊斯蘭教,與此同時,整個國家也遷都到了加奧地區。
  • 身為國家的最高領袖,他自己撂挑子不幹了,結果國家瞬間就滅亡了
    相反,高小鳳讀的是著名學者黃仁宇先生的著作《萬曆十五年》。高書記自認為對於高小鳳的喜愛是出於對才女的認可,是對於紅顏知己的渴望。所以,當他第一次見到高小鳳的時候,便被這個喜歡讀《萬曆十五年》的女人吸引了。而被貴公子花了一個月培養出來的高小鳳也並不是個金玉其外的花瓶。對於《萬曆十五年》,高小鳳有很多獨特的見解,當然,這些所謂獨特的見解也都是投高書記所好而編造的。
  • 大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幹什麼?清華教授:明朝滅亡出乎意料
    ——文天祥《過零丁洋》1368年-1644年,明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放眼整個歷史長河,這兩百多年的統治壽命都算是比較長的了。在我們眼中,明王朝是一個十分有血性的王朝,但同樣也是一個問題王朝,有的人說他沒什麼文臣武將明君。明王朝的滅亡似乎看著也很倉促,這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從繁盛到滅亡,兩百多年底蘊的王朝頃刻瓦解,著實也讓人唏噓。
  • 明朝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
    而萬曆的「不朝、不郊、不見、不批、不講」的行為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的呢?二、大廈將傾難作為「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幹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這是黃仁宇老先生在《萬曆十五年》裡的開頭。
  •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這場戰爭鮮為人知,卻從此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歷史就是那麼有意思,有時候我們普通人看來非常小的一件事情卻是帝國衰敗的開始,像萬曆十五年。關於我國和阿拉伯帝國的那場戰爭如今還有幾個人知道呢?儘管那僅僅只是一場小小的邊界摩擦戰,雙方一共才傷亡不到3萬人,這對兩個疆域都超過了1000平方公裡的大帝國來說真是不值得一提,但為何從此卻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 明神宗朱翊鈞 :在位48年只會和大臣鬥智鬥勇 親手將大明朝推向滅亡...
    明神宗朱翊鈞 :在位48年只會和大臣鬥智鬥勇 親手將大明朝推向滅亡的深淵時間:2020-05-12 17:02   來源:閒來讀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明神宗朱翊鈞 :在位48年只會和大臣鬥智鬥勇 親手將大明朝推向滅亡的深淵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起於鄉野
  • 曾經誤認萬曆和嘉靖,因為他們都不上朝,其實兩者相差太大
    以前看明史時,可能受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所以總以為萬曆皇帝和嘉靖皇帝是一類人,因為在以往的史書中,常強調明史中的皇帝不學無術,萬曆和嘉靖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因為他們為了國事不顧一切,成天躲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根本不上朝,如果沒有明朝的制度慣性,大明王朝就完蛋了。
  • 嘉靖萬曆爺倆幾十年不上朝,他們又如何把控朝局不失控呢?
    搞清楚了明朝內閣、宦官的制衡原理,就能明白為何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完全可以幾十年不用上朝去,卻可以完全把控朝局不失控,這爺倆也全靠這套制度才能悠閒地躲在後宮忙自己的事情。 嘉靖和萬曆不上朝有自己的原因,但是又有很大的區別:一個不需要上朝;一個不願意上朝。
  •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掌控帝國大權,不旁落的
    明朝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朝代,朱元璋出身貧寒,元末亂局中衝出重圍建立了大明王朝,並經過明朝歷代帝王的勵精圖治,萬曆登基之後,大明王朝已經有了很好的政治制度,可以保證萬曆皇帝可以很好的掌控局勢。
  • 《人民的名義》讓高育良書記深深著迷的萬曆十五年,是講什麼的?
    看過熱播劇《人民的名義》的朋友,應該都會注意到,作為前漢東大學教授、省委政法委書記的高育良,經常拿《萬曆十五年》來研究明史。萬曆十五年《萬曆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1918年-2000年)美籍華人,參加過抗日戰爭,後赴美求學。這本書是迄今為止,銷量最多的歷史領域的學術專著。
  • 萬曆皇帝為什麼由勤奮轉而長達三十餘年的「罷工」?
    導語:說起大明王朝的萬曆皇帝大家都知道他是明代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而且後期長期不上朝、不理政,致使官員空額嚴重朝廷運轉嚴重不良加速了明朝終結的進程,但在前期萬曆皇帝是十分勤奮的皇帝,經常處理政務到半夜今日的事不管多晚堅決今日畢。
  • 嘉靖和萬曆20多年不上朝,在位時間都40多年,大明王朝靠誰來治理
    萬曆皇帝朱翊鈞,大明王朝第13位皇帝,10歲登基,58歲去世,在位48年之久,是大明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創造了28年不上朝的記錄。朱厚熜是朱翊鈞的爺爺,這爺倆加起來有48年不上朝的時間,可是大明王朝依舊運轉如常,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推動大明王朝的日常工作正常運行呢?01朱棣建立的內閣制度,成為大明王朝理政的主要機構。
  • 從首輔集權說起:張居正變法做了什麼,為何死後會遭到殘酷清算?
    前言 萬曆新政,又稱張居正變法,前者是因萬曆年間開展的變法得名,後者是因張居正其人主持的變法,這場變法讓明王朝重回巔峰,讓即將墜入深淵的明王朝重回地面,也讓明帝國的綜合國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和加強,變法意義不可謂不大。
  • 阿拉伯帝國滅亡後,為何是奧斯曼帝國徵服了阿拉伯地區?
    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是中東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兩大帝國,阿拉伯帝國亡於公元1258年,奧斯曼帝國建立於公元1299年。也就是說,阿拉伯帝國的滅亡與奧斯曼帝國的建立相差了41年。但同時我們也很清楚,阿拉伯帝國並非亡於奧斯曼帝國之手,而是被蒙古人所滅,那麼為何統治中東的最終不是蒙古人呢?奧斯曼帝國又來自何方?
  • 看英女王寫信給萬曆皇帝時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王朝,建立於1368年,滅亡於1644年,沒有逃過古代封建王朝三百年一輪的歷史規律,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明朝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奇葩皇帝,有人不愛當皇帝愛幹木匠,有人夢寐以求的當朝大典,所以四處奔走,有人御駕親徵,結果被敵我兩軍對峙,有人懶惰到28年不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