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萬曆十五年》是一本著名的書,其作者是美籍華人,教授,學者黃仁宇。此書出版後,立即在中國史界引起轟動,引起很大關注。1587年,萬曆十五年,是非常平常的一年,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卻引起了許多歷史學家的研究。
使用「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這一英文名稱,黃仁宇直譯過來就是1587年的意思。雖然名字很平常,但黃仁宇卻認為這一年對明朝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年。黃仁宇說:
「在那一年,明朝發生了許多歷史學者容易忽略的事情。這幾件事,表面看來雖似末節,實質上卻是前世大事的癥結,也是後世風波的緣由。其中的因果關係,恰巧是歷史的焦點。」
當年說是沒有發生什麼大事,實際上卻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自明神宗朱翊鈞繼位以來,一直沒有上朝,那時皇帝才24歲,已在位15年。大明帝國在小萬曆和張居正的支持下,在萬曆十年間蓬勃發展起來,而他也死於此。
對張居正之死,黃仁宇如此評價,「張居正之死,使我們這個大帝國失去重心,步履蹣跚,最終跌落深淵。」黃仁宇在創作此書時,採用了一種新的寫法,他把自己的作品稱為「大歷史觀」。
以這種寫作方式,即使不太懂歷史的人,也能很有興趣讀完它。這種「大歷史觀」,並不象編年體史書那樣,也不象紀傳體史書那樣,分別敘述每個歷史人物,而是將歷史分成若干部分,用群象式的敘述方式來敘述皇帝和重要大臣所在的時代。
在張居正死後不到半年,他的一切功績幾乎全部實現,政敵空前地攻擊他。最後,張居正被判以「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的罪名,大明帝國卻已無法與龐大的文官集團分開。
同時,萬曆從小就厭倦了各種繁瑣的禮節。張居正不在,可各種典禮還要進行。明朝人不太喜歡自己的皇后,只喜歡鄭貴妃。年僅18歲時,鄭貴妃就給了萬曆無限的關懷,也只有鄭貴妃能給萬曆以安慰。萬曆想冊立鄭貴妃之子為太子,即廢長立幼,文官當然不贊成。萬曆生氣了,但他仍然需要依賴於一個龐大的文官集團來支撐整個帝國。萬曆暴跳如雷,從此不再上朝。大明皇帝與文官進入了一種對抗模式,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在《明史》中,對此毫不客氣地評價道:「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