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輔集權說起:張居正變法做了什麼,為何死後會遭到殘酷清算?

2020-12-21 騰訊網

前言

萬曆新政,又稱張居正變法,前者是因萬曆年間開展的變法得名,後者是因張居正其人主持的變法,這場變法讓明王朝重回巔峰,讓即將墜入深淵的明王朝重回地面,也讓明帝國的綜合國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和加強,變法意義不可謂不大。這場變法轟轟烈烈地持續了近十年時間,可最終迎來了變法末日:變法主導者兼有救時宰相之稱的張居正於1582年7月9日離世,享年57歲,這場變法隨之戛然而止。這已不是簡單的「人亡政息」,而是蓄謀已久的「政治攻擊」。變法措施被逐條廢止,張居正本人及其家族遭到政治清算,而這一切僅發生在張居正死後一個月內。

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對張居正變法表現出苦大仇深,好似張居正的措施毀滅了他們的所有一切。若說萬曆新政是光明前途,廢止變法就是陰謀深淵。與萬曆皇帝關係不大的「萬曆新政」像是初夏清晨的好夢,一旦醒來就再也回不去,只遺留下對夢中種種美好的回憶。滿朝文武百官和皇帝的促使下,張居正變法成為人人喊打的臭老鼠,沒人願意談論這場變法,即使談及也是對張居正及其變法的抹黑。可變法的成果,像是五嶽之首的泰山,無論發生什麼事,它都存在在哪,供後人讚嘆喜愛。

40年後的天啟二年,大明君臣終於想起昔日重振輝煌的張居正,平反恢復其生前所有榮耀,張氏子孫重新獲得他們應得的萌蔭。當大明統治階級滿心歡喜想迎來下一位張居正時,張居正的慘劇已讓有識之士不願出現,大明頹勢已經無法挽回;22年後,明王朝亡於原本不堪一擊的農民起義軍。回顧這段變法和變法結局,腦海中不禁產生眾多疑問:涉及整個社會的變法運動為何能順利進行?張居正變法為什麼在短時間內就能讓即將衰亡的明王朝迅速重新崛起?為何這場變法以失敗告終一切化為烏有?張居正在變法中發揮著怎樣的巨大作用?張居正變法得罪多少人?張居正到底是心術不正的權臣,還是救國救民的聖人?下面就筆者將揭曉這一個個問題的答案。

變法之根本——獨裁變天下

《陳六事疏》是張居正在隆慶朝提出的施政綱領,隆慶朝沒有為人重視、沒有大放異彩、沒有改變大明,可在萬曆年間卻成為張居正變法至關重要的支柱。《陳六事疏》大致講的是:國家現存弊病以及糾正方法,主要是六件事的提議。這份提議對大明王朝的政治、經濟、民生、軍備等方面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陳六事疏》的本質其實是:獨裁,中央集權,部門集權,個人集權。張居正向隆慶皇帝提出的《陳六事疏》核心意思就是:希望陛下以獨裁政治結束多年以來的混亂朝局,恢復強有力的國防事業,整頓貪汙腐敗的吏治。

張居正清楚知道,大明傾頹的國勢需要一位強權獨裁的領導者才能改變。然而,隆慶皇帝不是這樣一位強權獨裁者,張居正只能蟄伏起來積攢實力,等待一個完美的時機,將自己胸中的抱負宣洩而出,讓整個世界因他而顫抖。終於,盼星星盼月亮的,隆慶皇帝龍馭賓天,年僅十歲的新皇帝登基,首輔高拱被趕出代表權力中樞的內閣,如今內閣中只有張居正和呂調陽兩人,並且呂調陽是張居正一手提拔上來的。因此,張居正是大明朝廷實際掌權者。

皇帝不行,那就自己親自上場。萬曆初年,張居正以內閣首輔大臣的身份啟動變法改革,他自己開始了集權獨裁的道路,這也是他惹人非議的一點——攻訐政敵搞一言堂。張居正這樣做頗有無可奈何的意味,皇帝幼小,群臣各有心思,只能自己進行獨裁,開啟自己的時代。關於張居正本人是法家思想還是儒家思想(人們將王陽明、徐階、張居正並列為明代心學三大名臣),史書上爭論不休。私以為張居正接受的是最純正的儒家思想,可在改革過程中,他海納百川地選擇用最合適的思想去應對複雜詭譎的朝局和國情。可以肯定的是:張居正變法之際,朝野沒有其他的聲音,只有內閣首輔一人的聲音,全國上下共同貫徹著他的意志。

從何而來的獨裁資本?

自秦朝建立以來,至辛亥革命清朝滅亡,中國一直是封建君主專制,皇帝口含天憲,說出的話是金科玉律。皇帝之專制,一個朝代盛過一個朝代,除極個別奇葩王朝外,從未聽過皇帝專制權被削。明王朝是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時代,百官之首的宰相被廢除,內閣雖出現替代,可實質上不過是皇帝位低權重的秘書,皇帝一言可免。在這個特殊的王朝,張居正運籌帷幄之中,避過深溝高山,成功「竊取」來大權進行獨裁。1572年,明帝國第十三位統治者,十歲的萬曆皇帝朱翊鈞登上歷史舞臺,成為大明最高統治者。

當時身為內閣大學士的張居正聯合大太監馮保,陰謀陽謀齊用,輕輕鬆鬆將內閣首輔大臣高拱逐出內閣,不久另一位輔政大臣高儀因病去世(隆慶皇帝臨終前召高拱、張居正及高儀三人為顧命大臣)。現在朝堂上權柄彪悍的輔政大臣僅剩張居正一人,內閣成員也只有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兩人。當時張居正的身份是少師兼太子太師左柱國中極殿大學士。年僅十歲的萬曆皇帝只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因此朱家天下必須仰仗張居正一人。若是其他王朝還有宗室匡扶,可在明王朝這絕無可能。

萬曆皇帝是「傀儡」,他的一舉一動受皇太后控制。皇太后非常重視張居正,屢次選擇他諮詢國事。皇太后還安排萬曆跟隨張居正讀書,要求萬曆要聽張居正的話,以示尊敬必須稱張居正為「元輔」,內閣其餘大學生的選拔皆由張居正舉薦方可,甚至聖旨上直接說明:「輔助元輔辦事。」你們都是給張居正打下手的人。皇帝和皇太后信任地將皇權交託給張居正,而宮中內相司禮監掌印大太監馮保對張居正也是十分尊敬,事事配合著。

這時,我們再來看看張居正的主要身份:先帝託孤輔政大臣、獨攬內閣大權的首輔、皇帝和太后共信賴之人、帝師、司禮監掌印大太監的合作夥伴。就這樣,張居正站在了權力頂峰,皇權和相權集於他一身。如此一來,張居正是不是有獨裁的資本呢?

史料記載,萬曆皇帝從不直呼張居正姓名,即使有外人在場也是稱呼先生。萬曆朝有大臣上疏彈劾張居正僭越弄權,張居正也立即上疏表明真心訴苦,萬曆立馬下旨安撫:「卿精誠可貫天日,雖負重處危,鬼神尤當護佑,讒邪陰計,豈能上幹天道。朕亦知卿貞心不貳,絕非眾口所能動搖,已遣司禮監隨堂官往諭朕意,卿宜即出視事,勉終先帝顧託,勿復再辭。」張居正的確逾越臣子本分,擅用君主權力,可當時之人沒有能撼動他的。中國歷史上同時擁有君相兩權之人少之又少,張居正算一個,其手上的權力已遠在皇帝之上。

萬曆初年,大明上下沒有能反抗張居正的獨裁,變法序幕就此拉開。

集權變法——變法集權

亂世用重典。張居正深諳此道,因此才會集權,對變法道路上的阻礙進行無顧及的清掃,集權和變法兩不誤。張居正集權獨裁是為了變法改革,變法改革又帶來了集權獨裁,集權與變法循環,兩者相互促進著,張居正個人獲得了其他首輔從未有過的權力,如此一來犯下誰也救不了他的彌天大錯。古之變法者,難得善終。商鞅如此,吳起如此,王安石亦是如此。吳起等人的變法失敗是因為奪走部分統治階級原有的利益,而張居正的作為,直接讓包括皇帝在內的統治階層跪在其腳下。

封建歷史,君權是至高無上的,任何挑戰或奪取君權的人,都會被視作這個國家最危險的敵寇。張居正在萬曆元年,就將皇權、內閣、司禮監三者之間的關係處理妥當,三者權力實現高度一致——集中在他一人身上。這樣的情況讓張居正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將變法非常順利的進行下去,可是這也帶來了皇帝的「恐懼」

萬曆皇帝無以復加的「恐懼」

回答文章標題的問題:張居正進行變法的種種措施,讓自身權力擴張到凌駕皇帝之上,所以死後會遭到殘酷清算。而造成這一悲劇的關鍵性人物,就是皇帝朱翊鈞。史書記載,朱翊鈞5歲便可讀書,書法高到讓張居正都認為不用練了,取消學習這門課程。因此朱翊鈞是位實打實的早熟神童皇帝。萬曆在張居正和馮保的安排下每天都有著大量的學習任務,他們想將萬曆培養成一位雄才偉略的明君。早熟意味著不願意任人擺布,剛開始還認真去完成,不打折扣地完成張居正等人想要自己做到的事,但到後來小孩心性發作,認為自己是皇帝,沒必要完全聽別人的話,開始貪玩、叛逆。

這在張居正和李太后的高壓下不斷糾正過來。有一次,少年萬曆受小太監的蠱惑,調戲兩位剛進宮不久的宮女,由於宮女誓死不從的反抗,差點殺死一位。這消息很快傳到馮保耳朵裡,馮保立即報告給李太后。淳樸的李太后聽後勃然大怒,揚言要招張居正來廢黜萬曆皇帝。張居正是位嚴厲的老師,萬曆從小就怕他,而李太后也在不斷灌輸「張居正有廢黜你的能力」的理念。所以張居正是萬曆最害怕的一個人,李太后常拿張居正來「威脅」萬曆,萬曆因此只恐懼張居正,而不害怕李太后。了解到李太后怒氣衝衝的狠話,萬曆驚慌失措,差點魂飛魄散。萬曆被李太后罰在慈寧宮前屈辱的跪了六個時辰,張居正聽從李太后的懿旨批評萬曆,並幫他起草了「罪己詔」。事後萬曆皇帝了解到張居正家中有好多房小妾,而作為君王的自己不過調戲個宮女就差點被廢黜,萬曆恐懼的同時也出現了怨恨。

種種事情堆砌起來,萬曆皇帝的思想發散,張居正在其心目中的形象從有恩自己的嚴師、輔佐自己的良相、正經儒雅的君子、為國為民的聖人,變為心胸狹窄的小人、大逆不道的權臣、表面正經的色狼。因此張居正遭到清算是必然的。萬曆為何死後才殘酷清算張居正呢?實際原因很簡單,張居正權傾朝野十餘年,黨羽遍布天下,宮中李太后和大太監馮保等人信賴他,朝中群臣以他為首;若是萬曆有清算的舉動,指不定誰清算誰,很可能李太后聽到這事立馬下懿旨要廢黜他,這事誰能攔住?所以死後清算張居正是最穩妥的。

然而事實上,萬曆皇帝在張居正死後進行殘酷的清算(收回榮譽賞賜、給予惡名、禍及家人、差點被開棺戮屍等),原因應該只有一個,那就是張居正是萬曆皇帝從小到大的夢魘,這種恐懼一時半會化解不了。張居正聲音一大,萬曆皇帝很可能心裡就會發顫不安,怎麼敢去下令清算?

結語

張居正因集權完成變法,又因集權導致變法廢止;成功因為集權,失敗也因為集權。張居正對萬曆皇帝的確有做的不對的地方,讓萬曆皇帝長年累月的不理解,積攢成為一股恨不得毀其所有的。張居正死後遭到清算的根源本質,就在他的權力凌駕於皇帝,自幼接受正統皇室思想教育的萬曆根本忍不了,沒有哪個皇帝會允許這樣的人物長久存在。因此,張居正遭到殘酷的清算是必然發生,萬曆還能藉以宣告自己「君臨天下」。

參考文獻:《明史》《張居正大傳》《萬曆十五年》

相關焦點

  • 古代變法到底有多危險,因循守舊到底是對還是錯,結局都沒區別
    因為在強烈的變革中,會觸動舊有的利益集團,因此越是變化之大,所招致的報復就越兇險,尤其是古代來說,凡是銳意改革的政治家幾乎沒有一個得以善終的,不光得不到支持,還會被強大的舊有利益集團壓倒甚至被清算。當時由於秦國不斷的吞併戰爭,使得自身國內興起了一股新興勢力,在得到戰功之後要求封賞,這必然會就觸動了舊貴族的蛋糕。於是商鞅的變革就應運而生。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這本書。先是在朝堂之上作為秦孝公的嘴,舌戰群儒。然後立木為信使自己得到百姓的信任。隨後才開始踏出第一步,而第一步就是要百姓遵守法紀,沒有法紀的約束,就什麼都幹不成。
  • 馮保為何會被清算?原因之一他對萬曆皇帝的妹妹做了件很噁心的事
    掌權後,他還全力支持首輔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使大明一度出現復甦局面,是「萬曆新政」的大功臣。然而到了晚年,馮保卻遭到萬曆皇帝的忌恨,被清算後放逐到南京,最終因病而死,家產亦被抄收。那麼問題來了,馮保只是一個太監,對萬曆又沒啥威脅,而且還是「一條鞭」法的主要推動者,為何到最後會被清算?
  • 李太后一直支持張居正,張居正遭萬曆清算,她為什麼沒有阻止?
    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時候,李太后為什麼不出面阻止?因為李太后沒有任何理由阻止萬曆這麼做。李太后是萬曆一朝,尤其是萬曆十年以前,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倘若沒有李太后的存在,萬曆不僅可能會陷入主少國疑的困境,更甚者徹底被權臣操控也未可知。
  • 萬曆要清算張居正,旁人無法阻止,為何連李太后也不說句話
    我們稍後會解釋。李太后對兒子如此嚴厲,自然也是為了他好,希望他能成為一名賢君。但是作為女人,李太后也不好幹政,所以在輔佐兒子方面,她還需要一名幫手。最終,李太后將這個幫手定為張居正。李太后很是欣賞張居正,而張居正為了明朝好,自然也願意幫助李太后,盡力輔佐萬曆皇帝。有一次萬曆喝多了酒,吵著要殺掉內侍,好在被勸了下來。
  • 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結局為何如此悲慘?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名相,張居正生前位極人臣,榮耀滿身;奈何死後遭到清算,身敗名裂不說,家破人亡,掘墳戮屍都安排上了,屬實是有些悽慘張居正此人,歷史評價毀譽參半——有人說他是千古名相,舉世無雙;有人說他是利慾薰心,一代權奸。
  • 張居正去世後,申時行為何能成為首輔?他把一副好牌打了個稀巴爛
    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一定會覺得,爭奪內閣首輔,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徐階在嚴嵩身邊熬了幾十年,才算是熬出了頭,可是沒兩年功夫就被高拱給懟下臺了。高拱好不容易在萬曆初年過上了好日子,成為了內閣首輔,卻因為張居正和太監馮保串通,結果這屁股還沒坐穩就被趕下臺了。
  • 歷代變法為何舉步維艱?改革所面臨的對手是誰?難怪變法屈指可數
    因為大錢會成為剝削的工具,而他另外發明的契刀、錯刀等二十多種貨幣又非常難以流通,所以才會失敗。由此可見,王莽的改革,其實大多數還是惠及老百姓的。可是因為貨幣改革的失敗,最終導致了全民反對。新朝的各項改革措施,也就被那些失去利益的人,一一推翻。
  • 戰國時代的變法為何如此之多?原因何在?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 商君書·更法》 說起變法,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確實,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社會發展進程中變法改革的黃金時段,在那一歷史時期,幾乎每一個諸侯國都曾經進行過變法。
  • 明神宗萬曆,親政後為何抄了他老師張居正的家產,將其家人發配?
    大明首輔張居正,可以說是為大廈將傾的明朝,又續命了近半個世紀的大功臣。張居正成為首輔之後,銳意改革,清除積弊,實行了考成法、一條鞭法等改革措施,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能夠取得成功的改革家之一。張居正肯定是忠臣、能臣;但同時,他也是權臣;而且,還是一個有點私心的貪臣。
  • 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為何眾人都趨之如騖?看完就明白了
    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為何眾人都趨之如騖? 看完就明白了萬曆十五年即公元一五八七年,嚴格來說,這一年當中並沒有發生什麼非常重大的事情,但是許多研究明代歷史的學者都會將這一年當中明朝歷史的轉折點。而萬曆十五年這一本書通過講述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謨等人來表達了明朝萬曆年間各個階級的人生,來表達出明朝衰落和滅亡的原因。首先從萬曆皇帝的角度來說,他從小非常聰明,在張居正的教導之下,教育的極其出色,不止學到了該如何勵精圖治,也學到了要勤儉節約,而在張居正執政的前十年間,明朝的國力日漸強大了起來。
  • 北魏孝文帝改革:敏感的政治判斷成就了中國歷史上一次成功的變法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過幾次大規模的改革,分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漢代的晁錯變法;漢代的王莽新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馮太后、孝文帝變法;唐朝的貞元革新;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的張居正變法;以及清朝的戊戌變法。(張居正「一條鞭法」實施示意圖。)
  •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改變?為何他的死讓秦惠文王抱恨終生
    《墾令》是商鞅來到秦國以後下的第一道變革法令,目的很簡單,就是讓全秦國的人都做老農民。商鞅固執地認為只有老農民才是好人,民風淳樸,其他什麼商人、漁夫都是刁民,只會剝削國家的財富,必須讓他們都去種地,如果有人不願意去種地或者比較懶惰,那就把他歸到惡農這一塊,給他穿小鞋,非要把他整成良民不可。
  • 羅宗強:張居正改革失敗與士人人格之缺陷
    因之他開始在處理張居正的問題時,常有一種適可而止之心態。萬曆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卒,九月,反張居正之風就從翻案的試探開始,之後愈演愈烈。此期間,萬曆皇帝曾於十一年(1583)正月、二月、九月、十月數次表示,應該適可而止。其實,萬曆皇帝在此一問題上並非糊塗者。或者他看到了清算張居正十年的改革若做過了頭,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在張居正身後對其家族抄家殺戮?信仰崩了!
    而內閣重臣張居正卻憑藉著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協助,以及李太后的信任,從而獨掌朝綱、權傾天下!在這同時,張居正卻並非單純做了一個權臣,在他的主持下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萬曆新政」!正是在「一條鞭法」、「考成法」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使得原本日漸衰落的大明王朝開始重新煥發了生機。
  • 李太后對張居正的倚重,讓年輕的皇帝充滿恨意
    李太后對張居正的倚重,讓年輕的皇帝充滿恨意李太后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家。她涉足政治只是出於母愛。她覺得張居正是在真心輔佐她的兒子,所以她對張居正十分倚賴。由於李太后的信任,張居正擔當的角色,有時候,的確有一點尷尬。在朝廷,他是首輔,在皇帝面前,他是老師。作為首輔,他必須聽命於皇上;作為老師,他又得嚴格管教學生;這兩種角色常常產生衝突。李太后是一個嚴厲的慈母,因此,她希望張居正是一個嚴格的老師。小皇帝一直很怕張居正。
  •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是因為跟李太后有染嗎?
    但張居正死後卻被抄家,被後人認為是天使與魔鬼集於一身,飽受非議。有很多關於張居正的負面傳聞,先來說張居正的"風流事"。民間有傳聞說張居正與李太后關係曖昧,「黑心宰相臥龍床」。並且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欣賞、支持從不加掩飾,無論是國事還是對皇帝的教育方面,基本言聽計從。甚至導致了萬曆皇帝害怕被張老師斥責如同怕自己親爹那個程度。
  • 治世之能臣張居正:抗倭寇、推新政、清查土地,依舊是人走茶涼
    百姓需要堂堂正正,愛民如子的官員,可張居正不需要,張居正選官以治世之能為首要,只要你將本職工作做得好,有缺點也用。他自己就是循吏,為大明朝續命百年,但正邪難辨,議論至今。當時夏言和嚴嵩爭奪首輔,徐階在朝中隱忍不發。朝政一片混亂。年少的張居正把一切都看在眼,後來嚴嵩當首輔,結黨營私,將國家弄的烏煙瘴氣,嘉靖帝一心修道,不管嚴嵩。 後張居正因病辭官,在各地遊覽,看到民生疾苦,邊境戰亂不斷遂生起憐憫之心,重新歸朝。
  • 嚴嵩和張居正都是一代內閣首輔,柄權一時,他們二人有什麼不同?
    嚴嵩和張居正看似都是一代權臣,可實際上他們二人卻有著本質上的分別。嚴嵩之所以貪權,是為了自己。而張居正之所以貪權,則是為了大明。嚴嵩之所以會被史書定為「奸臣」,張居正則受史書稱讚,原因也就在於此。他若忠於大明,哪怕無法違逆嘉靖之意,也會竭盡全力去維護大明。可是,嚴嵩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為了一己私慾而肆意妄為,從而破壞大明的根基。而嘉靖之所以會重用他,不外乎就是嚴嵩的唯一底線就是不觸及嘉靖的底線,又能為嘉靖排憂而已。
  •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內閣次輔張居正是徐階的學生,高拱此前曾對徐階進行過打擊,二人之間有一定的仇恨,況且張居正也是胸有抱負的人才,不甘於屈居高拱之下,這使得他的很多為政思路得不到實施,所以也很想扳倒高拱,自己做首輔。於是,李彩鳳、馮保、高拱三人很有默契地結成了同盟,或許三人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利益結盟,但事實上三人互為依仗,將宮內宮外的權力掌握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