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和張居正都是一代內閣首輔,柄權一時,他們二人有什麼不同?

2020-12-12 史不知味

嚴嵩和張居正看似都是一代權臣,可實際上他們二人卻有著本質上的分別。

嚴嵩之所以貪權,是為了自己。

而張居正之所以貪權,則是為了大明。

嚴嵩之所以會被史書定為「奸臣」,張居正則受史書稱讚,原因也就在於此。

不可否認,嚴嵩的確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不過,他更多的是將能力用來對嘉靖皇帝阿諛奉承,或者是用來打擊異己,用來為自己攬權斂財。

而且還不止嚴嵩自己攬權斂財,他的兒子嚴世蕃也仗著嚴嵩的威勢而擅權弄勢,雖無功名而為大官。

嚴嵩身為內閣首輔,被人稱為閣老,而嚴世蕃就被稱為小閣老。

嚴嵩雖然貪權斂財,可也有一個度。

然而嚴世蕃這個被稱為「鬼才」的人,其貪婪之心卻遠甚其父,可以說是鬧得朝野上下一片怨言。

然而嚴嵩既是內閣首輔,又頗得嘉靖信賴和重用,這才讓朝野上下對嚴氏父子二人敢怒不敢言。

嚴嵩之所以如此弄權,是為了大明?並不是,完全就是為了一己私心而已。

只要能夠獲得嘉靖重用,只要手上能掌控權力,那麼嚴嵩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放低自己的底線。

或者說,嚴嵩唯一的底線其實就是不觸及嘉靖的底線。

因為只有獲得了嘉靖重用,才能擁有權力。

而擁有了權力,才能夠擁有榮華富貴。

至於大明將來如何,嚴嵩其實並不怎麼關心。

否則嚴嵩絕對不會那麼肆意妄為,絕對不會為了無時不刻不在打壓異己,絕對不會為了一己私慾而將朝堂弄得烏煙瘴氣。

他若忠於大明,哪怕無法違逆嘉靖之意,也會竭盡全力去維護大明。

可是,嚴嵩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為了一己私慾而肆意妄為,從而破壞大明的根基。

而嘉靖之所以會重用他,不外乎就是嚴嵩的唯一底線就是不觸及嘉靖的底線,又能為嘉靖排憂而已。

然而同樣做到了內閣首輔的張居正,卻和嚴嵩有著本質的不同。

張居正雖然也一樣有著貪權之心,可張居正之所以貪權,卻是為了大明。

或者說,他之所以貪權,其實是為了推行變法。

而張居正之所以執意推行變法,實際上就是為了富國強兵,就是為了扭轉大明的頹勢,讓大明恢復國力。

自古變法都會遭受到了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極力阻撓,如果推行變法之人沒有擁有絕對的權力,那麼變法絕對無法進行。

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獲得了擁有絕對權力的秦孝公的支持。

反觀王安石變法之所以失敗,就在於宋神宗此人不如秦孝公有魄力,選擇了向士大夫集團低頭妥協。

而張居正變法之時,萬曆皇帝年幼不能親政。

他要想在這個時候順利推行變法,那麼他就必須得要擁有別人所難以撼動的權力。

所以,張居正可以說是不得不貪權。

而也正因為張居正的貪權,讓他擁有了絕對的權力,才順利地推行了變法,從而稍微扭轉了大明的頹勢。

大明之所以能夠在嘉靖之後還能繼續支撐六十年,張居正絕對功不可沒。

倘若沒有張居正,大明基本上可以說熬不過萬曆三大徵。

同樣是貪權,可是嚴嵩和張居正貪權的結果卻完全不同。

嚴嵩貪權是在毀壞大明根基,而張居正貪權則是在修補大明根基。

此外,張居正是真正掌控了實權,而嚴嵩並不是。

自從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之後,雖然內閣首輔也被稱之為相,然而內閣首輔歸根結底不過是皇帝的文秘之一。

內閣首輔看似風光無限,可卻不可能再像丞相那樣對皇權擁有掣肘之力。

換而言之,內閣首輔只不過是皇權的附庸而已,根本不是一人之下而萬人之上的宰相。

可是張居雖然也是內閣首輔,卻真正掌控了實權,成為了有明一代唯一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宰相。

張居正之權,甚至還在宰相之上。

張居正也因此放出了狂言:「吾非相,乃攝也。」

何謂攝政?

其實就是代替皇帝行使皇權,為皇帝處理天下大事。

萬曆前十年,朝野上下無人不仰張居正鼻息而生存,哪怕是萬曆皇帝也不敢輕易忤逆張居正之意。

而且張居正又得李太后和馮保二人支持,更可用「橫行無忌」來形容。

天下大事,皆由張居正一人而決。

張居正雖然沒有攝政之名,但的確已經有了攝政之實。

反觀嚴嵩,他有張居正這樣的權柄?

並沒有。

不僅沒有,而且他連嚴格意義上的宰相都算不上,而張居正卻擁有攝政的權力。

這一點,嚴嵩可比不上張居正。

而且嚴嵩完完全全就是嘉靖的附庸,嘉靖讓他往東,那他就絕對不敢往西。

嘉靖讓他當內閣首輔,那他就能當內閣首輔。

可嚴嵩如果哪天惹嘉靖不高興了,或者說嘉靖不想再用嚴嵩了,那麼嘉靖讓他滾蛋,他就得滾蛋。

嚴嵩真要是一個宰相的話,嘉靖可做不到這樣。

朱元璋未廢丞相制度之前,或者說還設相之時,皇權很多時候都會受到相權的掣肘。

哪怕朱元璋有心想要廢除丞相制度,也是一等再等或者說一忍再忍。

一直到了胡惟庸案出來了之後,朱元璋才趁機廢除了丞相制度並且不再設相,從而進一步鞏固了皇權。

至於嚴嵩?不過是皇權所豢養的一條會咬人的走狗而已。

從以上所述這兩點而言,嚴嵩其實並沒有資格和張居正一比高低。

相關焦點

  • 明朝內閣首輔是宰相?「內閣非相論」的觀點,看看明朝人怎麼說?
    在很多明朝人眼裡,內閣首輔雖然也是皇帝第一輔臣,職權和以前的相國、丞相好像差不多,但是真正的明眼人裡,內閣首輔在制度設定、機構運行、職責定位,尤其是權力性質方面與丞相制度完全不同,不能將內閣首輔等同於丞相,內閣首輔更不可自命為相國。
  • 嘉靖時期歷任內閣首輔(下),黨派之爭的衰弱蛻變期
    接上文,嘉靖時期歷任內閣首輔(上),名家輩出的穩定發展期。在嘉靖皇帝在位的前期,從楊廷和到張璁,六位內閣首輔,以剛正不阿的性格在首輔的位置上推行益民政策,使得嘉靖前期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繁榮。任職嘉靖時期第七任內閣首輔為翟鑾。嘉靖十年七月進,十月降,即1531年。嘉靖二十年八月進,十月降,即1541年。嘉靖二十一年七月進,二十三年八月罷,即1542年-1544年。崔巒是個為名的好官,在前歷任首輔罷官以後,他第一次接管內閣,兩個月後母親去世,回家守靈三年,後夏言罷官,他繼續接任內閣首輔,但實權在嚴嵩之下,受嚴嵩排擠,暗算,罷官為民。
  • 在豪橫中崛起又在豪橫中滅亡的大明內閣首輔高拱
    穆宗皇帝在位時間雖短,但圍繞他發生的精彩故事卻一點都不少。尤其是,他當政前後的眾多首輔們,一個個都稱得上是超級無敵大牛人,比如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今天,我們著重聊一聊大明王朝的第三十五位內閣首輔高拱。
  • 張居正為什麼被稱為「明朝第一首輔」,他一生幹過哪些事?
    張居正也當得上「明朝第一首輔」這個稱謂,在他之前沒有哪一個首輔擁有他那樣的權力,在他之後更沒有。他之所以能夠創造萬曆中興,也正是因為他手裡所擁有的權力讓他能夠隨心所欲地施展他的能力。他的權力有多大?張居正曾經說過一句話,「吾非相,乃攝也」!
  • 正職領導與副職領導都想拉攏你,他們之間有矛盾,作為下屬怎麼辦
    從通俗的定義上來說,正職擁有管理層或者董事會賦予的完整的,高級別的管理權限,當然他(自身)也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和義務。在正職之下才會設立一個或者幾個副職來輔助正職更好地完成,他們只被賦予一部分的管理職權,即俗稱分管領導,而他們都必須接受正職的管理和監督,都必須對正職進行匯報。
  • 文官集團首腦——明朝內閣首輔的壽命為啥這麼長?
    不過我們今天要聊的不是他們這些人,而是明朝文官首領——內閣首輔的壽命。自從明太祖殺掉最後一個丞相胡惟庸後,明朝就再也不設立中書省和丞相,代之以大學士輔政。而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了加強皇權,設立了內閣制,其中尤以內閣首輔最為位高權重,相當於以前的宰相。
  • 張居正去世後,申時行為何能成為首輔?他把一副好牌打了個稀巴爛
    內閣首輔從來都是個苦差事,尤其是到了中晚明時期,累死了張居正,逼死了夏言,簡直不是人幹的事情。要說最差勁的內閣首輔,我覺得是申時行。申時行這哥們是怎麼當上內閣首輔的呢?不是靠他的努力競爭得來的,而是他前面排著的幾個要麼回家丁憂了,要麼死了,一不小心就輪到他了。
  • 張居正和李太后真的有關係麼?難怪萬曆如此氣惱
    張居正最初也不是首輔大臣,他早先是跟著徐階混的,徐階把嚴嵩扳倒以後,一不小心也把自己給搞倒了。 此後高拱上臺做了內閣首輔,張居正則緊隨其後。為了能夠完成改革大業,張居正必須要想辦法把高拱給趕走。 誠等將至,荊州守令先期錄人口,錮其門,子女多遁避空室中。閉門啟,餓死者十餘輩。
  • 張居正:以大學士的職權衡量有越權之處,但特殊的機遇造就了專擅
    一、一代明相張居正的歷史作用隆慶六年,穆宗皇帝朱載垕去世,太子朱翊鈞登基,即為明神宗萬曆。萬曆皇帝繼位還小,內閣首輔張居正受先帝顧命,兼任帝師,輔佐小皇帝。張居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很有作為的顧命大臣,他針對萬曆初年官風不正、吏治頹廢、宗室驕恣等積弊。
  • 明世宗提升內閣權力,使其凌駕六部百司,就不擔心內閣擅權嗎?
    明世宗提升內閣權力就好比明朝著名內閣首輔張熜,其就在入閣拜相以後,向明神宗提出了一個「今內閣擇其人焉,責之以擇九卿」的主張。相信大家對於「九卿」多少都有點理解吧,張熜的這個主張,幾乎就等同於是讓明朝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以其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諸多大權在握的政治機構的主要負責人。統統成為內閣閣臣的選拔來源之一。
  • 沈一貫擔任內閣首輔後,明朝開始了無休無止的黨爭
    伴隨著「國本之爭」的持續進行,申時行、王家屏、王錫爵這幾位內閣首輔都相繼離職。於是,沈一貫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四十二位內閣首輔,以他為標誌,明朝的黨爭已經公開化。沈一貫(1531年——1615年),字肩吾,又字不疑,號龍江,南直隸鄞縣(今浙江省寧波鄞州區)人。
  • 兩個超一流的大明首輔是如何相愛相殺的?
    從大明嘉靖一朝,歷經隆慶,一直到萬曆年間,大明朝堂之上的首輔位置一直是名臣輩出。張璁、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哪一個不令我們印象深刻?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其中的兩個人高拱和徐階,聊一聊他們的恩怨情仇!
  • 明朝的內閣首輔只是五品官,但為什麼看起來權力比皇帝還大呢?
    按照朱棣的設計,內閣中的少數大學士只是五品小官。然而,這位小官每天都在打理,卻關係著整個世界的運轉。原來的宰相同時擁有議事、決策和行政的權力,地位僅次於皇帝。但在朱棣的設計下,內閣只有審議權,決策權在自己手裡,行政權給了六個部。再加上內閣本身級別不高,在朱棣看來,這已經是最好的制度了。
  • 嚴嵩不是奸臣誰是奸臣,易中天要為嚴嵩翻案嗎?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十三歲時入閣,加少傅兼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士,後改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誣害夏言,再任內閣首輔。清張廷玉主持修編的《明史》,將嚴嵩列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
  • 明朝最有爭議的太監馮保:題跋《清明上河圖》,成全名相張居正
    馮保劇照他陰險狡詐,矯昭輔政,爬上高位後,專權跋扈,結黨營私,打壓異己,聯手張居正,以不光彩手段扳倒一代名臣、內閣首輔高拱。而位列次輔的大學士張居正,是高拱以前老對手、前內閣首輔徐階的學生,早有取代高拱之心。馮保於是主動與張居正結交,密謀除去高拱,張居正也正想藉助內廷宦官的力量對抗高拱,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二人一拍即合,成了政治盟友。"保疾拱彌甚,乃與張居正深相結,謀去之。
  • 明朝內閣首輔夏言為啥死的那麼慘?先得罪了皇帝,後得罪了小人!
    他從政期間,以正直敢言聞名,明世宗繼位後,他上疏革除弊政,裁汰冗員,清查皇族莊田,幹出不少成績,1539年被提拔為內閣首輔。1548年,他支持收復河套地區,受到嚴嵩、陸炳聯合誣陷,被砍頭處死,時年六十七歲。他的妻子蘇氏流放廣西,侄兒夏克承、侄孫夏朝慶都被削職為民。可以說結局十分悲慘。夏言之所以死得如此悲慘,主要是兩大原因。第一,反對嘉靖崇信道教,惹得龍顏大怒;第二,得罪了官場小人,埋下殺身之禍。
  • 從首輔集權說起:張居正變法做了什麼,為何死後會遭到殘酷清算?
    滿朝文武百官和皇帝的促使下,張居正變法成為人人喊打的臭老鼠,沒人願意談論這場變法,即使談及也是對張居正及其變法的抹黑。可變法的成果,像是五嶽之首的泰山,無論發生什麼事,它都存在在哪,供後人讚嘆喜愛。 40年後的天啟二年,大明君臣終於想起昔日重振輝煌的張居正,平反恢復其生前所有榮耀,張氏子孫重新獲得他們應得的萌蔭。
  • 嘉靖和萬曆20多年不上朝,在位時間都40多年,大明王朝靠誰來治理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選擇設立四處大學士作為輔政大臣,他們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內閣制度的雛形也就這麼出現了。建文帝時期,朱允炆將大學士改為了學士,依舊實行朱元璋的政策。一直等到朱棣篡位成功以後,他才真正建立了內閣制度。
  • 明朝太監權力有多大?內閣首輔對其畢恭畢敬,是站著的「皇帝」
    有蠱惑皇帝御駕親徵的王振,有被颳了三千刀的劉瑾,還有做了「九千九百歲」的大太監魏忠賢!明朝太監給人的直觀印象即權力很大,以萬曆時期的掌印太監馮保為例,哪怕是內閣首輔張居正對其也是畢恭畢敬。張居正也是在馮保的支持下才得以推行新法,從而實現萬曆中興。張居正之所以尊敬馮保,除了這個太監本身不算壞以外,重點還是馮大太監真的很有權力。
  • 繼周延儒之後,崇禎時期第二位被寫入奸臣傳的內閣首輔溫體仁
    成基命擔任首輔期間,在周延儒和溫體仁這兩位奸臣的持續禍禍下,終於被逼辭職了。於是,周延儒如願以償的成為了繼任首輔,這下,該溫體仁禍禍他了,因為首輔的交椅只有一把。在溫體仁的「不懈努力」下,首輔周延儒被搞得寢食難安,鋪天蓋地的彈劾飛至沓來。比如,縱子行兇、陷害忠良、排斥異己、結黨營私、科場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