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和張居正看似都是一代權臣,可實際上他們二人卻有著本質上的分別。
嚴嵩之所以貪權,是為了自己。
而張居正之所以貪權,則是為了大明。
嚴嵩之所以會被史書定為「奸臣」,張居正則受史書稱讚,原因也就在於此。
不可否認,嚴嵩的確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不過,他更多的是將能力用來對嘉靖皇帝阿諛奉承,或者是用來打擊異己,用來為自己攬權斂財。
而且還不止嚴嵩自己攬權斂財,他的兒子嚴世蕃也仗著嚴嵩的威勢而擅權弄勢,雖無功名而為大官。
嚴嵩身為內閣首輔,被人稱為閣老,而嚴世蕃就被稱為小閣老。
嚴嵩雖然貪權斂財,可也有一個度。
然而嚴世蕃這個被稱為「鬼才」的人,其貪婪之心卻遠甚其父,可以說是鬧得朝野上下一片怨言。
然而嚴嵩既是內閣首輔,又頗得嘉靖信賴和重用,這才讓朝野上下對嚴氏父子二人敢怒不敢言。
嚴嵩之所以如此弄權,是為了大明?並不是,完全就是為了一己私心而已。
只要能夠獲得嘉靖重用,只要手上能掌控權力,那麼嚴嵩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放低自己的底線。
或者說,嚴嵩唯一的底線其實就是不觸及嘉靖的底線。
因為只有獲得了嘉靖重用,才能擁有權力。
而擁有了權力,才能夠擁有榮華富貴。
至於大明將來如何,嚴嵩其實並不怎麼關心。
否則嚴嵩絕對不會那麼肆意妄為,絕對不會為了無時不刻不在打壓異己,絕對不會為了一己私慾而將朝堂弄得烏煙瘴氣。
他若忠於大明,哪怕無法違逆嘉靖之意,也會竭盡全力去維護大明。
可是,嚴嵩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為了一己私慾而肆意妄為,從而破壞大明的根基。
而嘉靖之所以會重用他,不外乎就是嚴嵩的唯一底線就是不觸及嘉靖的底線,又能為嘉靖排憂而已。
然而同樣做到了內閣首輔的張居正,卻和嚴嵩有著本質的不同。
張居正雖然也一樣有著貪權之心,可張居正之所以貪權,卻是為了大明。
或者說,他之所以貪權,其實是為了推行變法。
而張居正之所以執意推行變法,實際上就是為了富國強兵,就是為了扭轉大明的頹勢,讓大明恢復國力。
自古變法都會遭受到了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極力阻撓,如果推行變法之人沒有擁有絕對的權力,那麼變法絕對無法進行。
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獲得了擁有絕對權力的秦孝公的支持。
反觀王安石變法之所以失敗,就在於宋神宗此人不如秦孝公有魄力,選擇了向士大夫集團低頭妥協。
而張居正變法之時,萬曆皇帝年幼不能親政。
他要想在這個時候順利推行變法,那麼他就必須得要擁有別人所難以撼動的權力。
所以,張居正可以說是不得不貪權。
而也正因為張居正的貪權,讓他擁有了絕對的權力,才順利地推行了變法,從而稍微扭轉了大明的頹勢。
大明之所以能夠在嘉靖之後還能繼續支撐六十年,張居正絕對功不可沒。
倘若沒有張居正,大明基本上可以說熬不過萬曆三大徵。
同樣是貪權,可是嚴嵩和張居正貪權的結果卻完全不同。
嚴嵩貪權是在毀壞大明根基,而張居正貪權則是在修補大明根基。
此外,張居正是真正掌控了實權,而嚴嵩並不是。
自從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之後,雖然內閣首輔也被稱之為相,然而內閣首輔歸根結底不過是皇帝的文秘之一。
內閣首輔看似風光無限,可卻不可能再像丞相那樣對皇權擁有掣肘之力。
換而言之,內閣首輔只不過是皇權的附庸而已,根本不是一人之下而萬人之上的宰相。
可是張居雖然也是內閣首輔,卻真正掌控了實權,成為了有明一代唯一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宰相。
張居正之權,甚至還在宰相之上。
張居正也因此放出了狂言:「吾非相,乃攝也。」
何謂攝政?
其實就是代替皇帝行使皇權,為皇帝處理天下大事。
萬曆前十年,朝野上下無人不仰張居正鼻息而生存,哪怕是萬曆皇帝也不敢輕易忤逆張居正之意。
而且張居正又得李太后和馮保二人支持,更可用「橫行無忌」來形容。
天下大事,皆由張居正一人而決。
張居正雖然沒有攝政之名,但的確已經有了攝政之實。
反觀嚴嵩,他有張居正這樣的權柄?
並沒有。
不僅沒有,而且他連嚴格意義上的宰相都算不上,而張居正卻擁有攝政的權力。
這一點,嚴嵩可比不上張居正。
而且嚴嵩完完全全就是嘉靖的附庸,嘉靖讓他往東,那他就絕對不敢往西。
嘉靖讓他當內閣首輔,那他就能當內閣首輔。
可嚴嵩如果哪天惹嘉靖不高興了,或者說嘉靖不想再用嚴嵩了,那麼嘉靖讓他滾蛋,他就得滾蛋。
嚴嵩真要是一個宰相的話,嘉靖可做不到這樣。
朱元璋未廢丞相制度之前,或者說還設相之時,皇權很多時候都會受到相權的掣肘。
哪怕朱元璋有心想要廢除丞相制度,也是一等再等或者說一忍再忍。
一直到了胡惟庸案出來了之後,朱元璋才趁機廢除了丞相制度並且不再設相,從而進一步鞏固了皇權。
至於嚴嵩?不過是皇權所豢養的一條會咬人的走狗而已。
從以上所述這兩點而言,嚴嵩其實並沒有資格和張居正一比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