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和萬曆這爺孫倆是大明朝非常獨特的皇帝,兩人當政期間都有很長時間不上朝。雖然嘉靖、萬曆兩朝並沒有因為皇帝長期「曠工」而引發政治危機,但是這兩朝給大明王朝還是埋下了覆滅的禍根。
嘉靖、萬曆爺倆長期不上朝都有各自的特殊原因,由於明朝特有的政權制度,既然皇帝不上朝也並不會失去去朝局的掌控。
明朝特有的「票擬」、「批紅」制度讓皇帝完全可以宅在後宮,不需要時時上朝與朝臣事事商議。
三省六部的奏章遞交給內閣,內閣成員分別對每一份奏疏進行摘要,並將內閣的處理意見寫成票擬貼在奏疏上遞交給皇帝,其中內閣只將一些重要的票擬呈遞上去;皇帝一般只看票擬上面內閣的意見,覺得處理沒有問題就交給秉筆太監用硃筆批示「同意」,再交給掌印太監蓋玉璽,發還給內閣,奏疏上的事情就算處理完了。
明朝的這套流程非常的精妙,內閣、太監成為互相制衡的政治勢力,內閣的權力無法逾越皇權,太監的勢力也只能染指內廷,無法對外廷事務進行過多幹涉,特別是軍權,而皇帝卻完全依靠內閣和宦官處理朝政。
皇帝並沒有失去對權力的把控,處理政務的一撥人提供意見;批紅、蓋章的一撥人對他們進行監督;皇帝既可以任免內閣,更能替換宦官,簡單地說,內閣和宦官都在給皇帝打工。
搞清楚了明朝內閣、宦官的制衡原理,就能明白為何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完全可以幾十年不用上朝去,卻可以完全把控朝局不失控,這爺倆也全靠這套制度才能悠閒地躲在後宮忙自己的事情。
嘉靖和萬曆不上朝有自己的原因,但是又有很大的區別:一個不需要上朝;一個不願意上朝。
嘉靖皇帝不需要上朝,他是整個明朝十多個皇帝中最聰明,最具有帝王權術,最有把控能力的皇帝。他將權謀詐術玩弄得爐火純青,他完全沒有必要天天上朝去面對一群言官清流,對嘉靖皇帝來說,上朝其實是浪費時間。
嘉靖皇帝的時間很緊張,因為他要修道煉丹,從17歲當皇帝就開始信奉道教的嘉靖皇帝從來沒有放棄自己得道成仙的願望。已經是九五之尊的嘉靖皇帝在皇宮裡依然如同道士般虔誠的修煉。
修道的嘉靖皇帝並沒有放棄對權力的把控,在嘉靖朝,從楊廷和到嚴嵩、徐階,中間好幾任內閣首輔,這些都是大明朝赫赫有名的名臣或者名奸,但在嘉靖皇帝手裡完全就是提線木偶,除了給嘉靖皇帝幹活外,就是幫他找錢修道觀,建宮殿。
嘉靖皇帝沒有時間上朝,完全不影響大明帝國正常運轉,這既源於那套權力制衡的制度,也源於嘉靖皇帝對內閣閣員及朝中重臣的完全把控。
嘉靖皇帝的孫子萬曆皇帝也有二十多年不上朝,他卻完全出於無奈。
萬曆皇帝前十多年有名臣張居正幫他打理一切,一代名相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將明朝的國運至少延續了50年。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以為不再受到亦臣亦父的張居正的強勢控制,卻沒有想到沒有了張居正,萬曆皇帝完全搞不定朝中那幫油滑了200年的文官們。
萬曆皇帝想立自己喜愛的兒子為太子,卻無法得到朝臣的同意,這要是放在嘉靖皇帝那裡,幾乎都不是個事兒,但是萬曆皇帝卻毫無辦法,和朝臣們鬥爭了很多年,甚至連內閣首輔都鬥垮了幾任,依然無法實現自己的心願。
萬曆皇帝對政事越來越失望,他無法想像自己作為皇帝,前十年受制於權臣張居正,好不容易熬了張居正,依然無法逃脫朝臣對皇權的影響。萬曆皇帝倦了,他開始消極的怠工,於是就選擇了不上朝,既少與朝臣磨嘴皮子,又能給自己一些清淨。
萬曆皇帝不上朝,並不等於放棄權力,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放棄這至高無上的權力。萬曆皇帝依然是靠著內閣、宦官這套制衡班子來達到對朝局的把控,只是他完全沒有爺爺嘉靖皇帝那麼用心而已。
萬曆皇帝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不願意上朝,他在萬曆十五年左右發生過意外,導致腿有殘疾,皇帝走路是瘸的,這有損大明顏面,所以萬曆皇帝基於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就徹底的不上朝了。
嘉靖、萬曆爺倆怠政幾十年,他們對大明帝國的傷害非常的大,文官集團日益坐大,並且加劇了派系黨爭,文官集團和宦官逐漸失去了皇權的約束,他們對明朝的政治腐敗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皇帝逐步放鬆了對權力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