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將近三十年不上朝,是懶惰怠政,還是有難言之隱?

2020-12-21 闡史官曉悅

中國歷史上不愛上朝理政的皇帝大有人在,如果搞個不愛上朝大賽,評選出其中之最的話,那麼這個冠軍,恐怕是非明朝的萬曆皇帝朱翊鈞莫屬,且沒有之一。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萬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可是在這48年中,這位仁兄居然創造了將近30年不上朝的記錄!您說他不奪冠,誰還能爭這個第一?

由於皇帝長期不臨朝,跟自己的臣屬壓根兒見不著面,漸漸地,大臣們連皇帝的模樣都記不清了。於是言官們不幹了,紛紛上書要求皇帝臨朝理政,一次兩次沒有結果,就繼續三次四次……

可是每次上書,宮裡給的答覆都是萬歲身體抱恙,可大臣們不信,一致認為皇帝是極度沉迷酒色,懶惰怠政才不理政事的。即便是後世的史學家,很多也持有這種觀點,甚至清人還將明朝滅亡的原因,歸咎於萬曆皇帝疏於政事。

那麼這個不看別人臉色,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只要待遇,不去「上班」的「懶」皇帝,真的像一些言官和史學家認為的那樣不堪嗎?還是說他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有自己的難言之隱呢?

一、當政之初的萬曆,是個好皇帝

其實萬曆皇帝登基之時,還是個十歲的孩子。自古英雄出少年,剛剛當上皇帝的朱翊鈞不僅沒有被後人所詬病的那些荒淫無度的毛病,而且還非常親政勵志,一心想當一名好皇帝。當然這與他得到名臣張居正的傾力輔佐也是分不開的,但無論如何,那時候的萬曆皇帝,總體來說帶給人們的還是一副積極正面的形象。

即便有能幹的大臣,如果沒有皇帝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很難做成大事的,在萬曆執政初期,萬曆皇帝不僅不怠政,而且還非常勤政,對國家的大事小情,文韜武略都非常上心。

在國家治理上,他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任賢舉能,清丈田地,推行「一條鞭」法,讓國民經濟一度出現了「萬曆中興」的繁榮景象。

萬曆皇帝重視農桑,心懷百姓。他曾親自步行二十公裡為百姓祈雨,只為百姓能有個好收成,過上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這樣的皇帝,在民間的聲望如何會差?

在軍事上,他親自部署完成了三次成功的軍事行動:平定拜叛亂、援朝戰爭、平定楊應龍叛變。

真要是按這個勢頭發展下去,萬曆皇帝恐怕將與歷史上的盛世明君相媲美,甚至成為一名貨真價實的千古一帝。可是這樣一位看起來無懈可擊的好皇帝,為何轉了性,甘願背負罵名,連早朝都懶得上了呢?

二、有人說,萬曆不上朝是對文官集團的消極抵制

從萬曆十四年起,朱翊鈞臨朝的次數便開始大大減少了,萬曆十七年的元旦,他更是以發生日食為由,免去了元旦的朝賀。從那之後,朝堂之上,便再也沒有看見萬曆皇帝的身影。

可能有人會問:皇帝不上朝了,難道不會天下大亂嗎?可事實是:即便是在朱翊鈞壓根兒不上朝的幾十年中,國事也沒有因此荒廢,國家更沒有產生動蕩的局面,相反國家事務依然被安排得井井有條,張弛得當。

要這麼看來,萬曆皇帝並非有意荒廢國家政事,他就是單純地不想臨朝,或者換個思路:他是壓根兒不想見到那些朝臣罷了!

可能有人會大不以為然了:一個當皇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難道還會害怕見自己的下屬嗎?至於嗎?要真是有哪個大臣不聽話,下聖旨推出午門斬首不就得了。

這要是在其他朝代,這種一言不合,諫臣便被皇帝殺掉的事,可能還真不是什麼新鮮事,可是在明朝,出現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太可能的。

明朝自朱元璋時代起,便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御史監察制度,所以明代的「言官」具有相當大的「言論自由」,諫臣們可以放心大膽地提意見,上至皇帝,下到官吏,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後宮家常,只要有被「言官」看不順眼的事情,都可以提出意見,甚至加以批判。

而明朝的皇帝,因為有「祖訓」的管制,也形成了寬待「言官」的傳統。在明代,皇帝再殘暴,也不敢輕易違背祖訓誅殺諫臣,因為那樣不僅會招致朝野的憤怒,留下「罵名」,更是會被看作違背祖制,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即使皇帝被「言官「們氣得當朝」翻白眼兒「,頂多也就是判處個」廷杖「,拉出去打一頓板子,出出氣了事。

凡事皆有兩面性,明代對「言官「的包容,確實對朝政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但同時也滋生了一批腐儒。這些人別的不會,卻特別會找茬罵人(當然是那種不帶髒字的罵),上到皇帝,下到朝臣,看見啥不合心意的,便上書」大罵「不止,甚至勾連權貴,謀取私利,還沒有人能把他們怎麼樣,真是誰見了都頭疼。

除了「言官「,明代後期文官集團人數眾多,朝內黨爭普遍。這些人往往為了各自集團的利益,不斷地進行政治鬥爭,而作為皇帝,則必須在這些不同的利益派系中進行周旋與制衡,會消耗非常巨大的精力。

作為權力中心的萬曆皇帝,自然希望自己的臣屬們都是忠誠、順從和大公無私的,然而在與眾多文人集團的長期消耗戰中,萬曆皇帝深感眾臣的離心離德與利慾薰心,逐漸感到失落和失望,慢慢更會滋生「高處不勝寒「的絕望心情,別說上朝面對面議政,就連看到這些人都心煩。

既然「惹」不起,難道還「躲」不起嗎?苦悶難當的萬曆皇帝,最後乾脆選擇了逃避,搞起了「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的消極抵制,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當然這樣的舉動,更是激起了「言官」的不滿和強烈批評。

可對於滿懷鬱悶的萬曆皇帝來說,批評就批評,你們說我怠政,那我就怠政好了,你們說我荒淫,那我就真的幹點荒淫的事情,免得對不起你們的「忠心」,做皇帝被「逼」到這個份兒上,箇中無奈,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才能體會了。

三、萬曆皇帝的身子骨,著實不怎麼樣

除了政治上的不如意,朱翊鈞的身體狀況也著實不怎麼樣,宮裡回復大臣:「皇帝身體抱恙。」並非推諉搪塞,說的還真是實際情況。

著名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郭沫若,在1958年打開了萬曆皇帝的陵寢:定陵,發現了萬曆皇帝的遺骸,並對遺骸進行了科學檢測。

經過檢測鑑定,發現萬曆皇帝的左右腿並不一樣長,右腿比左腿不僅要長出來一截,而且右腿的腿骨還呈現出蜷曲的狀態。據專家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產生的,很可能是由於長期的肌肉萎縮造成的。

按照定陵發現的狀況,稍微發揮一下想像,就能得知萬曆皇帝在腿部肌肉萎縮的情況下,行走應該已經是相當困難的了。作為一國之君,如果以瘸腿或者癱瘓的形象出現在眾臣面前,實在是過於損害皇家的威儀。

所以說,除了與朝中的文官鬥氣,消極抵制外,萬曆皇帝不希望自己的臣子,看到自己病入膏肓的樣子,惡化天家形象,應該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甚至鑑於當時萬曆皇帝的身體狀況,也並非是他不想臨朝,只是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也是很有可能的。

都說皇帝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可誰會想到在金碧輝煌的宮牆之內,君王也會有各種各樣、卻又不能與人言說的困擾和煩惱呢。就如萬曆皇帝,抱負滿懷卻受到環境的嚴酷制約,有治國安邦的雄心卻沒有能過與之匹配的身子骨,在筆者看來,這種狀況與其說是被苦惱和無奈纏繞著,還不如直接定義為人生與時代的悲哀與悲劇更為恰當。

相關焦點

  • 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考古專家挖掘其陵墓,才知道錯怪了他400年
    歷史上,萬曆皇帝是有名的曠工皇帝。他自1573年登基,到1620年駕崩,在皇位上超長待機48年。而不上班、不開會、不見大臣、不批文件地消極怠工,則長達近30年。遍覽明朝史學資料,學者們對萬曆的評價幾乎一致:「明實亡於萬曆」。他除了不上朝,他還貪財、好色、任性妄為、做事拖拖拉拉,立太子之事扯了15年才搞定。
  • 明朝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
    對於明朝的覆滅,有很多原因。而在文史界流行著「明朝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萬曆之怠惰」的說法。史學家們對此也是爭論不休,各有看法。不可否認,明朝自萬曆開始便已經顯出頹敗之勢,而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便是作為一國之君的萬曆連續幾十年不曾上朝,實為明朝「曠朝第一人」。
  • 嘉靖萬曆爺倆幾十年不上朝,他們又如何把控朝局不失控呢?
    嘉靖和萬曆這爺孫倆是大明朝非常獨特的皇帝,兩人當政期間都有很長時間不上朝。雖然嘉靖、萬曆兩朝並沒有因為皇帝長期「曠工」而引發政治危機,但是這兩朝給大明王朝還是埋下了覆滅的禍根。 嘉靖、萬曆爺倆長期不上朝都有各自的特殊原因,由於明朝特有的政權制度,既然皇帝不上朝也並不會失去去朝局的掌控。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近三十年不上朝還能牢牢掌握皇權?憑的是什麼?
    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並不是說他對朝政不聞不問,他是個聰明的人,對時局看得很清楚。當時文官集團勢力太大,而且非常團結,作為皇帝,很多事情無法做出決策,而是被文官集團把持著。為了不讓自己被架空,他牢牢抓住皇權,只要權力不旁落他人之手,那些文官再怎麼折騰也翻不了天。
  • 萬曆皇帝為什麼由勤奮轉而長達三十餘年的「罷工」?
    導語:說起大明王朝的萬曆皇帝大家都知道他是明代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而且後期長期不上朝、不理政,致使官員空額嚴重朝廷運轉嚴重不良加速了明朝終結的進程,但在前期萬曆皇帝是十分勤奮的皇帝,經常處理政務到半夜今日的事不管多晚堅決今日畢。
  • 萬曆30年不上朝是真的懶?郭沫若打開他的棺材,恍然大悟!
    萬曆30年不上朝是真的懶?郭沫若打開他的棺材,恍然大悟!文|雯雯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而其中萬曆年間的朱翊鈞(明神宗)在位的時間是最長的,可這位明神宗作為皇帝卻頗具爭議,縱使他在位長達幾十年之久,卻因為幾乎就從來不怎麼上早朝,因此有人稱他是明朝最懶的皇上。
  • 萬曆皇帝10歲即位,在位48年,卻有28年沒上朝,不是因為懶
    自從因為幫著自己寵愛的妃子和最喜歡的兒子爭國本之後,遭到大臣們迎頭暴擊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造成的心理陰影面積很大。從這件事情之後,萬曆皇帝越來越少出現在公開的場合。作為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四十八年,即位的時間中有著二十八年不上班的情況。和歷史上不少皇帝一樣,萬曆皇帝也經歷了一段前明後昏的人生政治生涯。那麼這二十八年躲在後宮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到底是為什麼?是因為懶?
  •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掌控帝國大權,不旁落的
    明朝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朝代,朱元璋出身貧寒,元末亂局中衝出重圍建立了大明王朝,並經過明朝歷代帝王的勵精圖治,萬曆登基之後,大明王朝已經有了很好的政治制度,可以保證萬曆皇帝可以很好的掌控局勢。
  • 同樣是幾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二人誰的能力更強?
    明朝皇帝多奇葩,但神奇的是,皇帝再怎麼奇葩,朝廷都能運轉下去,這得益於明朝獨特的內閣制。皇帝有沒有坐在龍椅上不要緊,只要內閣存在,政務就不會混亂。因而,明朝皇帝是好是壞,不能以上不上朝作為評判的標準。嘉靖皇帝朱厚熜和孫子萬曆皇帝朱翊鈞都有一樣的毛病,不愛上朝。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看英女皇信中對萬曆皇帝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1583年我國處在明朝萬曆十一年,距今已經四百多年了,放眼西方的英國,正是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英國經歷了他最輝煌的黃金時代,中國同樣如此,在首輔張居正的輔佐下,出現了短暫中興局面。1582年首輔張居正逝世,萬曆皇帝漸漸出現了怠政的心理,後來甚至有20年沒有上朝,國政荒廢,奸臣並起,而他每天沉浸在奢華享樂中。
  • 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他在宮裡幹什麼,君權的掌握情況如何?
    歷史上人們只知道萬曆皇帝多年懶政,不上朝,不作為。而對其具體原因知之不多,尤其我們普通大眾不太了解。張居正首輔十年萬曆皇帝朱翊鈞,九歲登基,對朝政不可能有多明白。這期間有兩個重要人物,張居正,馮保。張居正是大學士,後被封為首輔,元輔。馮保是陪著萬曆長大的太監,被萬曆親切地稱為大伴,執掌司禮監。
  • 明朝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難道不怕自己江山被他人架空嗎?
    而追究起來明朝滅亡的原因,說法更是眾多,從一開始的討論明朝內鬥消耗太大到崇禎皇帝在做藩王時沒有受到過系統的帝王教育,甚至還有人提出來了明朝的滅亡,實際上是從萬曆皇帝開始的,因為他的不上朝,讓明朝內外癱瘓,那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就真的不怕被別人架空奪取江山嗎?
  • 萬曆皇帝的另一面
    潞王也是這樣的情形,茲不贅述。再說萬曆貪財,其實是萬曆時期大部分財政開支皇帝無權任意支配,皇室費用花銷動輒受到牽掣,以至於皇帝常常覺得手頭緊,有時候甚至還不如一個富商來得寬裕,所以不得不想方設法去獲得一些私房收入,這才是所謂貪財的實質。
  • 萬曆再也不上朝了
    公元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年輕的萬曆皇帝才不過24歲,但已經御宇十五年之久。
  • 萬曆皇帝二十餘年不上朝,為什麼沒有被架空?從國本之爭拆解端倪
    1581年,冬,萬曆皇帝朱翊鈞,前往慈寧宮向太后請安。但太后不在。恰巧,太后的一名宮女,端水伺候朱翊鈞洗手。這一年萬曆皇帝剛滿18歲,正是荷爾蒙極為旺盛的年歲。於是,肌膚相觸,萬曆心血來潮,當即脫了褲子,把這名宮女寵幸了。
  • 「紅顏禍國」之萬曆 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之謎?
    萬曆皇帝是明朝第十三任皇帝,即明神宗(1563-1620),明朝之所以會滅亡,史學家稱都是萬曆皇帝惹的貨,眾所周知萬曆皇帝有三不政策,不早朝,不接見大臣,不批閱奏章,整整二十八年不上朝。萬曆除此之外史學家還稱萬曆之所以怠政,是因為他的幕後推手鄭妃,那麼鄭妃又是誰呢?她百般迷惑萬曆又有什麼目的呢?
  • 盤點明朝3位長期不上朝的皇帝,其中有一位二十多年都不上朝
    明朝是歷史上一個比較奇葩的朝代,據記載,明朝共傳16位皇帝,享國276年,其中皇帝不上朝的時間長達121年,幾乎佔了一半;但偏偏在這種情況下,明朝的經濟、文化,包括軍事等,都發展很快,這在歷史上也算是個奇蹟了。而這裡就來盤點下明朝不上朝時間最長的三位皇帝,來看看都有誰吧。
  • 曾經誤認萬曆和嘉靖,因為他們都不上朝,其實兩者相差太大
    以前看明史時,可能受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所以總以為萬曆皇帝和嘉靖皇帝是一類人,因為在以往的史書中,常強調明史中的皇帝不學無術,萬曆和嘉靖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因為他們為了國事不顧一切,成天躲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根本不上朝,如果沒有明朝的制度慣性,大明王朝就完蛋了。
  •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
    明神宗萬曆皇帝帝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相對於其他幾位皇帝而言,萬曆皇帝可以說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皇帝,當然,他的出名源於偷懶和怠政。萬曆帝死後24年,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宣告了結束。而明實亡於萬曆這個觀點在某些方面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社會風氣轉變明朝萬曆時期,是整個明朝的社會風氣大轉變的時期,明朝的商品經濟發展很快,社會頂層在生活上越發奢侈。「今貴臣大眾,爭為奢侈,眾庶仿效,沿習成風,服食器用,逾僭凌逼。」
  • 嘉靖帝和萬曆帝皆幾十年不上朝,看似一樣,專家:有本質區別
    嘉靖帝和萬曆帝皆幾十年不上朝,看似一樣,專家:有本質區別大家都知道,在明朝有這樣的兩位皇帝,在位的時間都長達四十多年,但是也都有著幾十年不上朝的事情發生,他們就是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這是一對爺孫,兩人都非常的任性,但是不上朝歸不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