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二十餘年不上朝,為什麼沒有被架空?從國本之爭拆解端倪

2020-12-21 減水書生

1581年,冬,萬曆皇帝朱翊鈞,前往慈寧宮向太后請安。

但太后不在。恰巧,太后的一名宮女,端水伺候朱翊鈞洗手。這一年萬曆皇帝剛滿18歲,正是荷爾蒙極為旺盛的年歲。於是,肌膚相觸,萬曆心血來潮,當即脫了褲子,把這名宮女寵幸了。

按照規矩,寵幸之後,皇帝要留下一個物件,作為臨幸的憑證,也算是個信物。但是,萬曆卻耍流氓了,提起褲子就走人,沒給宮女信物、也沒跟太后匯報。

但是,宮女懷孕了。這就是大事了。關鍵是肯定瞞不住,首先就瞞不住太后。太后發現這名宮女的肚子越來越大,於是就問怎麼回事。皇帝搞臨幸這種事根本無法抵賴,因為有起居注。於是,太后拿著起居注,質問萬曆皇帝:你到底脫沒脫褲子。

萬曆想抵賴但抵賴不成,只能紅著臉說:確實脫褲子了。太后轉怒為喜:既然脫褲子了,那就不能耍流氓,你得照顧皇家體面。母以子貴,只要這個宮女生下兒子,那就是我朱家的長子。

而這個宮女也爭氣。在1582年8月,宮女王氏真給萬曆生了一個兒子。因為萬曆的皇后王喜姐一直沒能生出兒子,所以這個長子也就成了嫡長子。這個人就是朱常洛,後來的明光宗;而這名宮女,就是後來的孝靖皇后。

那麼,這個李太后是怎麼想的?一個宮女怎麼可能在大明後宮逆襲上位呢?沒別的的原因,就是惺惺相惜。因為李太后也是宮女出身,從都人到側妃再到貴妃,最後母以子貴成了太后。

1582年,萬曆皇帝可謂三喜臨門:7月,張居正病逝;隨即,弱冠親政;8月,誕下龍子。所以,從張居正輔政到萬曆親政,非常順暢。根本就不用搞什麼政治鬥爭和權力洗牌,生老病死的自然鐵律就能搞定權力交接。

但是,國本之爭發生了。

1581年,朝廷已為萬曆備選九嬪;1582年,萬曆正式冊封九嬪。九嬪,才是給萬曆皇帝舉國選美的俏佳人。皇后王喜姐在1577年已經入宮,沒人會比皇后更早。而就在這個關鍵點上,你萬曆搞了一出臨幸宮女。如果九嬪姿色平常也就罷了,宮女王氏可以專寵後宮,而王氏之子朱常洛,自是毫無爭議的大明長子。

但,九嬪裡面恰有萬曆皇帝的本命佳人,就是後來的鄭貴妃。宮女王氏,給萬曆生了一個兒子、一個公主;而鄭貴妃給萬曆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公主。除了長子朱常洛外,次子、老三、老四,都是鄭貴妃所生。可見,萬曆對鄭貴妃才是真愛。

愛情,是美好的;可一旦遭遇權力,就要變質為悲劇了。

萬曆皇帝朱翊鈞定要愛情為先,以三子朱常洵為太子;而大臣們非要長子為尊,以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然後,君臣之間就搞起了鬥爭。1589年以後,見鬥不過大臣,萬曆皇帝直接不上朝了。然後,大臣們主動進攻,要求冊立朱常洛為太子。1590年,大臣們集體情願,繼續要求冊立太子,向皇帝施壓。萬曆招架不住,只能勉強答應:等皇子十五歲時,再決定冊立太子。但是,大臣們不幹,再次集體逼宮。

這時候,我們就能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大明官員幹皇帝,根本就不需要帶頭,完全是自組織集結、自動化操作。但,大明朝堂畢竟是有主事人的,皇帝是班主任,怎麼也得任命個班長。這個班長就是當時的首輔申時行。

申時行怎麼玩?他在大臣和皇帝之間玩左右逢源。在大臣跟前,那就跟著大臣一起幹皇帝;在皇帝跟前,那就表示支持皇帝。然後呢?然後申時行悲劇了,被發現首鼠兩端,於是名譽掃地。先不管冊立太子的事情了,大臣們集體搞彈劾、一起幹首輔,硬是把首輔申時行趕回了老家。

1593年,萬曆皇帝開始出手,將皇長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併封王,圈定了一個太子後備軍。但是,大臣們不幹。於是,首輔王錫爵採取折中辦法,建議將長子朱常洛交由太后撫養,從長子變相成為嫡子。但萬曆不幹,堅持三王並封。但大臣們也不幹,首輔王錫爵只能請辭。首輔就是悲催的命,夾在大臣與皇帝之間太難受。大臣們幹廢首輔之後,接著幹皇帝,然後萬曆被幹慫,收回成命。

但是,這事還沒完。萬曆跟大臣們搞起了冷戰,君臣關係也就沒法好了。萬曆說:你們不同意我的太子,我就不幹活;大臣說:你不幹活就不幹活,原則問題死也不能讓。國本之爭,幹了十五年之久。最後,萬曆的母親李太后實在看不下去了,老太后親自出手幹預。

1601年,萬曆皇帝終於讓步,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鄭貴妃之子)為福王、朱常浩(周端妃之子)為瑞王。同時,太子朱常洛開始出閣讀書。這個太子真夠慘的,從小到大被喚「都人子」(都人,就是宮女的意思),就沒受到什麼教育。即便出閣讀書了,朱常洛也沒啥好果子吃。因為皇帝老爹看不上,所以寒冬讀書,太監竟敢不給生火。而比朱常洛更慘的則是他的母親王氏,長期被丈夫冷落、又長期被寵妃刁難,基本就是被幽禁在後宮,最後哭瞎了眼睛、悲憤而死。萬曆皇帝在大臣那裡受的氣,全都撒在這母子倆身上了。

但是,這事還沒完。朱常洵被立為福王之後,卻不就封,賴在京城不走。於是,大臣們只能繼續戰鬥,紛紛上書,要求福王就封。直到1614年,福王朱常洵才趕赴封地。但1615年卻發生了梃擊案:一個叫張差的人,拎著一根的大棒,就衝進了太子居住的慈慶宮,打傷了守門太監。這是公然刺殺太子啊!於是,矛頭所指全都對準了鄭貴妃和福王。

這起小案子在激烈的漩渦中各種激蕩,馬上就要演變成一場宮廷慘劇。福王長期不就封,這是鄭貴妃和福王的問題,因為還在惦記著太子之位;太子長期被虐待,非但太子,連太子他媽都被折磨死了,這應該是萬曆的問題;大臣們因為國本之爭更是受了天大的委屈,所以能搞死鄭貴妃就絕不會手軟。國本之爭以來,光首輔就被逼退了四個,朝堂官員三百多人受到牽連。這已經不是立場之爭了,而是血海深仇。

眼看大臣們要把梃擊案往大裡整,萬裡皇帝立即就慌了。已經不上朝二十五年了,但這一次終於出山見大臣了,讓萬貴妃跟太子道歉、自己跟大臣們拍胸脯,好不容易把此案趕緊了斷。但是,之後呢?

之後,萬裡皇帝繼續不上朝。

但不是有萬曆三大徵嗎?皇帝不上朝,那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和播州之戰,這些仗是怎麼打的?皇帝不出面,但可以出上諭;上諭就是定決策,那就是去打;朝堂立即定攻略,將士馬上行戰陣。大明的官僚機器該怎麼運作就怎麼運作,然後這仗就打勝了。但,後來的薩爾滸之戰卻打得慘敗,遼東完全崩潰。有些仗,靠官僚機器的慣性是可以打贏的;但有些仗,卻真需要君臣一心和勞心謀劃了。

梃擊案之後,鄭貴妃肯定是翻盤無望了。別說他跟大臣拉了仇恨,就是萬曆皇帝也沒法跟大臣們相處了。但大臣們也受到了傷害,首輔憐恤被逼退,朝臣紛紛被收拾,尤其是東林黨,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但最受傷的應該是大明:

臺省空虛,諸務廢墮,上深居二十餘年,未嘗一接見大臣,天下將有陸沉之憂。

「陸沉」,這個詞簡直太形象了。六部、大理寺的幹部,十缺其六,大臣之間各種爭鬥不斷,後期黨派林立。而最直接的傷害就是後金的崛起,大明朝沒能把遼東的女真人給盯住。這時候,女真在遼東已經建國了。

但,難免就要問一個問題:萬曆皇帝為什麼沒被架空?

大明萬曆朝的主旋律就是國本之爭,而主要內容就是君臣冷戰。而從上述國本之爭中就能發現皇帝不能被架空的原因:

一是大明根本就沒有權臣。

要架空皇帝,首先得有亂臣賊子。而且,還不是一般的亂臣賊子,而是董卓、曹操之流。但是,大明朝有嗎?根本就沒有。如果真能有這麼一個能夠壓住大臣、能夠控住皇帝的權臣,那麼,國本之爭也不會爭這麼久。大明最有權勢的大臣,應該是內閣首輔。但內閣首輔的日子一直很悲催:對下,他壓制不住百官;對上,他降服不住皇帝。尤其是君臣鬥爭最激烈的時候,內閣首輔就一直在背鍋,成了風箱老鼠、兩頭受氣。在大明朝,無論是內閣首輔還是司禮監太監,誰也當不了權臣。得罪皇帝肯定不行,但得罪官僚體系,也不行。甚至,那個推進改革的首輔張居正也不行。與其說是萬曆清算張居正,不如說是大臣們要清算他。

二是官僚體系已經相當成熟。

有人說萬曆並非躲在宮裡吃喝玩樂,而是一直盯著朝政的,只不過把辦公地點搬到了後宮。萬曆三大徵都是因為萬曆的英明神武。如果真是如此,那薩爾滸怎麼敗了、女真怎麼建國了?三大徵能成功,主要是官僚體系足夠強。這夥人不僅保障了制度性的皇權,而且也有能力應付國事和戰爭。就大事來說,一個生於深宮、長於婦人的皇帝能幹什麼?也許啥也幹不了,讓官僚系統自己運行,可能更有效率。也正是因為官僚體系足夠成熟,所以,皇帝要任性,大臣們立即群起攻之,根本就不用結黨、搞聯盟。但成熟的官僚體系不能一直被透支,對付女真崛起這件大事,就真需要君臣同心了。

三是忠君思想已經極為深厚。

國本之爭,爭得是什麼?表面上是立誰當太子的問題。但實際上是意識形態的較量。「太子者,國之根本」,就是這個核心觀念,所以大臣們一定要捍衛。而立儲以長,則是大臣們的立場,所以原則問題半步不退。因此,這不是利益之爭、不是小人之爭,而是君子之爭。原因就是忠君思想已經深入人心,爭鬥的雙方都是在為大明好。但這個忠君,不是忠於皇帝個人,而是忠於皇帝制度。皇帝個人要任性,不行;但架空大明皇帝,也肯定不行。

所以,任憑萬曆怎麼不上朝,大明朝堂也不會把他這個皇帝架空。但難受是肯定要有的:該任命的官員不認命、該批覆的奏摺不批覆,甚至連後期的內閣大臣都不認識皇帝了。這種事,也只能發生在大明朝。

相關焦點

  • 同樣是幾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二人誰的能力更強?
    明朝皇帝多奇葩,但神奇的是,皇帝再怎麼奇葩,朝廷都能運轉下去,這得益於明朝獨特的內閣制。皇帝有沒有坐在龍椅上不要緊,只要內閣存在,政務就不會混亂。因而,明朝皇帝是好是壞,不能以上不上朝作為評判的標準。嘉靖皇帝朱厚熜和孫子萬曆皇帝朱翊鈞都有一樣的毛病,不愛上朝。
  • 盤點明朝3位長期不上朝的皇帝,其中有一位二十多年都不上朝
    明朝是歷史上一個比較奇葩的朝代,據記載,明朝共傳16位皇帝,享國276年,其中皇帝不上朝的時間長達121年,幾乎佔了一半;但偏偏在這種情況下,明朝的經濟、文化,包括軍事等,都發展很快,這在歷史上也算是個奇蹟了。而這裡就來盤點下明朝不上朝時間最長的三位皇帝,來看看都有誰吧。
  • 明朝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
    而在文史界流行著「明朝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萬曆之怠惰」的說法。史學家們對此也是爭論不休,各有看法。不可否認,明朝自萬曆開始便已經顯出頹敗之勢,而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便是作為一國之君的萬曆連續幾十年不曾上朝,實為明朝「曠朝第一人」。
  • 萬曆皇帝為什麼由勤奮轉而長達三十餘年的「罷工」?
    造成皇帝與大臣針鋒相對的局面。嘉靖皇帝後期沉迷煉丹,也曾長時間不上朝,朝廷政務由奸相嚴嵩把持長達十餘年,甚至祭祀太廟都由嚴嵩"代祭"。使得邊防廢弛,朝廷內部結黨營私,明王朝在衰落的路上越行越遠。雖然也有大臣不斷上書勸諫皇帝(例如海瑞),但嘉靖駕馭臣子之術高超最終結果皇帝還是該煉丹煉丹,就是不上朝。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近三十年不上朝還能牢牢掌握皇權?憑的是什麼?
    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並不是說他對朝政不聞不問,他是個聰明的人,對時局看得很清楚。當時文官集團勢力太大,而且非常團結,作為皇帝,很多事情無法做出決策,而是被文官集團把持著。為了不讓自己被架空,他牢牢抓住皇權,只要權力不旁落他人之手,那些文官再怎麼折騰也翻不了天。
  • 明朝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難道不怕自己江山被他人架空嗎?
    而追究起來明朝滅亡的原因,說法更是眾多,從一開始的討論明朝內鬥消耗太大到崇禎皇帝在做藩王時沒有受到過系統的帝王教育,甚至還有人提出來了明朝的滅亡,實際上是從萬曆皇帝開始的,因為他的不上朝,讓明朝內外癱瘓,那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就真的不怕被別人架空奪取江山嗎?
  • 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考古專家挖掘其陵墓,才知道錯怪了他400年
    歷史上,萬曆皇帝是有名的曠工皇帝。他自1573年登基,到1620年駕崩,在皇位上超長待機48年。而不上班、不開會、不見大臣、不批文件地消極怠工,則長達近30年。遍覽明朝史學資料,學者們對萬曆的評價幾乎一致:「明實亡於萬曆」。他除了不上朝,他還貪財、好色、任性妄為、做事拖拖拉拉,立太子之事扯了15年才搞定。
  • 嘉靖和萬曆都曾幾十年不上朝,誰的權謀和能力更厲害?
    雖然嘉靖和萬曆同樣是幾十年不上朝,但是如果要說誰能力更強的話,那顯然就是嘉靖更強。我也一直認為嘉靖是一個生而知權謀的人,而萬曆在權謀方面顯然就要遜色很多。嘉靖應該說是明朝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皇帝,因為他一開始只是一個藩王之子,而不是皇帝之子。
  • 萬曆皇帝將近三十年不上朝,是懶惰怠政,還是有難言之隱?
    中國歷史上不愛上朝理政的皇帝大有人在,如果搞個不愛上朝大賽,評選出其中之最的話,那麼這個冠軍,恐怕是非明朝的萬曆皇帝朱翊鈞莫屬,且沒有之一。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萬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可是在這48年中,這位仁兄居然創造了將近30年不上朝的記錄!您說他不奪冠,誰還能爭這個第一?
  • 萬曆再也不上朝了
    公元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年輕的萬曆皇帝才不過24歲,但已經御宇十五年之久。
  •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掌控帝國大權,不旁落的
    有人提出皇帝不上朝不見群臣,如何處理朝政,就不怕群臣架空自己的權利嗎? 無法立自己想要的太子,乾脆就不立太子 萬曆深知他的爺爺嘉靖因為太子的問題跟朝臣發生了很大的矛盾,他一直想立福王朱常洵為太子,無奈朝臣反對他們更願意朱常洛成為太子,這個時候的萬曆也是十分悲屈的,他就一直沒有立下太子,一方面保證了群臣沒有主心骨,就算造反也不知道找誰,保證了萬曆權力的穩定。
  • 廢長立幼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數,為什麼萬曆皇帝就是做不成呢?
    可是在歷史上還是有不少廢長立幼的成功案例,這些案例中的君主雖然廢長立幼,但是國家都平穩過度,也沒有引發大的動亂,有些主動讓賢的長子還被傳為美談,可為什麼落到明朝萬曆皇帝的身上,廢長立幼就是不成呢?漢朝的兩次廢長立幼對萬曆帝的參考萬曆朝的國本之爭是由三個偶然因素造成的必然結果:
  • 嘉靖萬曆爺倆幾十年不上朝,他們又如何把控朝局不失控呢?
    嘉靖和萬曆這爺孫倆是大明朝非常獨特的皇帝,兩人當政期間都有很長時間不上朝。雖然嘉靖、萬曆兩朝並沒有因為皇帝長期「曠工」而引發政治危機,但是這兩朝給大明王朝還是埋下了覆滅的禍根。 嘉靖、萬曆爺倆長期不上朝都有各自的特殊原因,由於明朝特有的政權制度,既然皇帝不上朝也並不會失去去朝局的掌控。
  • 嘉靖帝和萬曆帝皆幾十年不上朝,看似一樣,專家:有本質區別
    嘉靖帝和萬曆帝皆幾十年不上朝,看似一樣,專家:有本質區別大家都知道,在明朝有這樣的兩位皇帝,在位的時間都長達四十多年,但是也都有著幾十年不上朝的事情發生,他們就是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這是一對爺孫,兩人都非常的任性,但是不上朝歸不上朝
  • 萬曆皇帝10歲即位,在位48年,卻有28年沒上朝,不是因為懶
    自從因為幫著自己寵愛的妃子和最喜歡的兒子爭國本之後,遭到大臣們迎頭暴擊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造成的心理陰影面積很大。從這件事情之後,萬曆皇帝越來越少出現在公開的場合。作為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四十八年,即位的時間中有著二十八年不上班的情況。和歷史上不少皇帝一樣,萬曆皇帝也經歷了一段前明後昏的人生政治生涯。那麼這二十八年躲在後宮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到底是為什麼?是因為懶?
  • 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他在宮裡幹什麼,君權的掌握情況如何?
    歷史上人們只知道萬曆皇帝多年懶政,不上朝,不作為。而對其具體原因知之不多,尤其我們普通大眾不太了解。張居正萬曆即位時因年少,張居正建議,一旬之中逢三,六,九早朝,其他時間不上朝,以便年輕的皇帝學習。這一規矩一直執行了十五年。
  • 萬曆30年不上朝是真的懶?郭沫若打開他的棺材,恍然大悟!
    萬曆30年不上朝是真的懶?郭沫若打開他的棺材,恍然大悟!文|雯雯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而其中萬曆年間的朱翊鈞(明神宗)在位的時間是最長的,可這位明神宗作為皇帝卻頗具爭議,縱使他在位長達幾十年之久,卻因為幾乎就從來不怎麼上早朝,因此有人稱他是明朝最懶的皇上。
  • 「紅顏禍國」之萬曆 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之謎?
    萬曆皇帝是明朝第十三任皇帝,即明神宗(1563-1620),明朝之所以會滅亡,史學家稱都是萬曆皇帝惹的貨,眾所周知萬曆皇帝有三不政策,不早朝,不接見大臣,不批閱奏章,整整二十八年不上朝。因為萬曆皇帝(朱翊鈞)和鄭妃有共鳴,從小都是「苦命」的娃,萬曆五歲當太子十歲當皇上,朝廷上的事有老師張居正管著,後宮裡的事有母親李太后擔著,看起來好像只要裝模裝樣耍個帥,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其實事實恰恰相反,而且比起鄭妃悲劇的童年,萬曆有過之而無不及,而萬曆的老師張居正,是當時的內閣首輔,不但自己教,還請了六個老師,想要把他教成一位千古名君,對於才10多歲的孩子而言,是不是有些苛刻呢!
  • 在情投意合的鄭貴妃面前,萬曆才感到作為一個人的真實存在
    萬曆十五年 (公元1587年)九月乙未日午時,鄭皇貴妃生皇四子(沅懷王朱常治)。萬曆二十年 (公元1592年)三月庚辰日,鄭皇貴妃生皇七女(壽寧公主朱軒媁)。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鄭貴妃生下兒子朱常洵。由於萬曆皇帝對王恭妃和鄭貴妃的待遇不同,長達幾十年的「國本之爭」,由此揭開了帷幕。還在朱常洵出生以前,首輔申時行就曾建議萬曆早立太子。
  • 為何明朝皇帝不愛出門,清朝皇帝卻總愛往外跑,三個原因
    今天我們也要做這件事,不知大家發現沒有,明朝的皇帝都不愛出門,而清朝皇帝卻總愛往外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三個原因。一、傳統不同明朝是漢人的天下,漢人一般具有克己奉公、兢兢業業的品質,所以皇帝沒什麼大事,是不會「擅離職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