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投意合的鄭貴妃面前,萬曆才感到作為一個人的真實存在

2020-12-13 蕭家老大a

在情投意合的鄭貴妃面前,萬曆才感到作為一個人的真實存在

鄭氏,生於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明神宗朱翊鈞之皇貴妃。大興(今北京大興)人,父鄭承憲。

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八月,朝廷下詔選美備嬪妃。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二月,冊鄭氏為淑嬪。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八月,晉德妃。

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十一月乙巳日,鄭德妃生皇次女(雲和公主朱軒姝)。

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正月五日,貴妃鄭氏生皇三子(福王朱常洵,追尊恭宗)。三月,進封皇貴妃。

萬曆十五年 (公元1587年)九月乙未日午時,鄭皇貴妃生皇四子(沅懷王朱常治)。

萬曆二十年 (公元1592年)三月庚辰日,鄭皇貴妃生皇七女(壽寧公主朱軒媁)。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神宗崩,遺命封鄭皇貴妃為皇后,以大臣反對乃止。

鄭貴妃能贏得萬曆皇帝的歡心,並不只是因為她的美貌,更多的是由於她的聰明機警,通曉詩文等才華。如果專恃色相,則寵愛絕不可能如此歷久不衰。

鄭妃透徹地看清了作為一個異性伴侶,所能起到的作用,應該怎樣以自己的青春熱情去填補皇帝精神上的寂寞。別的妃嬪對皇帝百依百順,心靈深處卻保持著距離和警惕,唯獨鄭妃是那樣天真爛漫、無所顧忌。她敢於挑逗和諷刺皇帝,同時又能聆聽皇帝的傾訴,替他排憂解愁。

在名分上,她屬於姬妾,但在精神上,她不把自己看成姬妾,而萬曆也真正感到了這種精神交流的力量。她不但不像別的妃嬪一樣跟皇帝說話時低首彎腰,一副奴才相,反而公然抱住皇帝摸他的腦袋。這種「大不敬」的「野蠻」行為,除她之外,是無人敢做的。也正是她表現的不同,萬曆皇帝才把她引為知己,更加寵愛,不到三年,就把她由淑嬪升為德妃再升為貴妃。

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鄭貴妃生下兒子朱常洵。由於萬曆皇帝對王恭妃和鄭貴妃的待遇不同,長達幾十年的「國本之爭」,由此揭開了帷幕。

還在朱常洵出生以前,首輔申時行就曾建議萬曆早立太子。但萬曆皇帝不願把自己不喜歡的女人生的兒子立為帝位的合法繼承人,便以皇長子年齡尚小為藉口,推託過去。朱常洛五歲時,王恭妃還未受封,而朱常洵剛剛出生,鄭貴妃即被封為皇貴妃,這不能不令那些早就疑心重重的大臣們,懷疑萬曆皇帝要廢長立幼。他們不願因對此事讓步而被記入史冊,讓後世覺得朝中無忠君愛國之人。

就在冊封鄭貴妃的當天,戶科給事姜應麟即上疏,給正熱血沸騰的萬曆心中潑了一瓢冷水。姜應麟在疏中用的言辭極為尖銳沉重,他無非是希望萬曆皇帝能收回成命,名義上說先封王恭妃,而實際則是要萬曆封皇長子為太子。結果,使得姜應麟及後來為姜說情的吏部員外郎沈、刑部主事孫如法一併獲罪。

接著,又有南北兩京數十人上疏申救,萬曆對此雖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但心中卻極其惱火。近四百年年後,明史研究學者黃仁宇先生在論述萬曆這一時期的生活和政見時,曾有過獨特的見地:萬曆皇帝對於自己的「私生活」被人幹預感到難以忍受,他覺得這如同把金銀首飾、玉器古玩賞賜給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別人無權幹涉。而此時的臣僚對萬曆皇帝越來越「出格」的作為,同樣感到困惑:你貴為天子,怎好如常人那樣感情用事、為所欲為呢?像歷朝大臣一樣,他們總是把希望寄托在一個好皇帝身上,而最要緊的就是那個「好皇帝」是他們輔佐之人。這樣,他們獲得賞賜時,不管是官階或者財物,都會隨著皇帝的聲望而提高欣賞之物的價值。

張居正改革社會的試驗和培養皇帝的努力,雖然以身敗名裂而告終,但大臣中仍不乏繼續奮鬥者,他們尤其不願看到萬曆皇帝被一個女人「勾引」而誤國誤民。

自從冊封鄭貴妃為皇貴妃引起群臣幾乎一致的反對以來,萬曆對臨朝聽政十分厭惡。這時候,慈聖太后已經在慈寧宮中安度晚年,五更時分不再到萬曆住所呼喊「帝起」,並攜之登輦上朝了,張居正已死,馮保被貶,那位被稱為「和事佬」的當權者首輔申時行,抱著萬曆有朝一日自會覺悟的幻想,對皇帝一再遷就。

這樣,萬曆皇帝在那些國色天香、銷魂蕩魄的六宮佳麗與板著面孔吹毛求疵的大臣之間,選擇了前者。只有置身其中,他才能感到片刻寧靜與歡樂。尤其是在那位體態嬌柔、情投意合的鄭貴妃面前,他才感到作為一個人的真實存在。

既然大臣敢放膽抨擊萬曆隱私,那麼皇帝身邊的宦官也就不再為向外廷傳遞一些秘聞,而感到忐忑不安。萬曆皇帝日常生活放縱的消息不斷傳出,加上皇帝不時以「頭眩」為由,不舉行早朝,那些虎視眈眈糾偏的大臣又發起新的一輪「攻擊」。

萬曆皇帝被激怒了,上疏幹涉皇帝「私生活」的禮部尚書洪乃春被拖到午門外廷杖六十,然後削職為民,以致最後憤鬱而死。

這以後,廷杖幾乎成了萬曆皇帝對付那些對他和鄭貴妃之間的關係敢於置喙的大臣們最主要的手段了。

就像黃仁宇先生指出的那樣,大臣們被杖之後,立即以敢於廷爭面折而聲名天下,並且名垂「竹帛」。死是人人都懼怕的,但只是屁股上挨幾板子就可以名垂千古,為此而冒險的也就大有人在。萬曆皇帝在這些前僕後繼的勸諫者面前,到底還是筋疲力盡了,他頭腦中自當皇帝始,就存在著的那點兒幻想也隨之破滅。

母親和張居正賦予了他滿腹經綸、道德倫理、為君準則、三綱五常,似乎一切都已具備,但就是沒有賦予他堅強的意志和自信,而這一點,恰是一個人最應該具備的精神財富。正因為如此,他才失去了祖宗們那樣的真正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權威。

表面看來,他是因為鄭妃而萬念俱灰,走上了一條自我毀滅的不歸路,而實際上,他的灰心是因為他無力駕馭這個龐大的帝國機器造成的。貪財好色並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來世,只是他消極對抗的手段,既然這個帝國機器造就了這樣一個皇帝,那麼,歷史也只能讓他沿著這個軌道走下去了。

在慈聖皇太后的幹預下,萬曆無可奈何地立朱常洛為「皇太子」

鄭貴妃聽到萬曆要立常洛為太子的消息,雖然感到大勢已去,但她還是要作最後一搏。

早在幾年前,萬曆皇帝為討鄭貴妃的歡心,曾許願將來封朱常洵為太子。鄭貴妃施展聰明,讓皇帝寫下手諭,珍重地裝在錦匣裡,放在自己宮中的梁上,作為日後憑據。可是,當鄭貴妃滿懷希望地打開錦匣時,不禁大吃一驚:一紙手諭讓衣魚(蠹蟲)咬得殘破不堪,「常洵」兩字也進了衣魚腹中!迷信的皇帝長嘆一聲:「此乃天意也。」終於不顧鄭貴妃的淚眼,而把朱常洛封為「太子」,常洵封為「福王」,封地洛陽。

至此,前後爭吵達十五年,使無數大臣被斥被貶被杖打,讓萬曆皇帝身心交瘁,也讓鄭貴妃悒鬱不樂,並使整個帝國不得安寧的「國本之爭」,才算告一段落。但事情遠沒有結束。

(本篇完)

相關焦點

  • 鬼首天龍 | 萬曆皇帝與鄭貴妃
    這個福王是萬曆皇帝的鄭貴妃生的兒子,是萬曆皇帝的皇三子。既不是嫡長子也不是庶長子。按照嫡長子繼承制,怎麼也輪不到這個大胖小子做太子。因為萬曆皇帝對鄭貴妃情有獨鍾且一往情深,動了廢嫡廢長的念頭,想冊立這個他深愛著的女人鄭貴妃所生的兒子當太子。遭到群臣強烈反對。於是萬曆皇帝開始鬧情緒不再上朝,作為老闆的他消極怠工甚至無辜曠工28年,這是一個非常荒誕的節奏,可以說前所未聞,前所未有。
  • 萬曆皇帝與鄭貴妃的愛情 竟背負著千古罵名
    她在萬曆十一年(1583)被冊封為德妃。很多記載描述鄭貴妃是「相貌妖豔,陰狠毒辣」,「禍國殃民的妖孽」,「專權和嫉妒」,「覬覦皇后寶座」,「嗜權如命,野心勃勃,不擇手段,詭計多端」等等。總而言之,都是極盡輕蔑、惡罵的詞句。明朝名士夏允彝也把萬曆怠於臨朝的原因,歸咎為寵幸鄭貴妃。有人還說鄭貴妃「智商水平……到市場罵個街而已」。史家幾乎是異口同聲貶抑她。
  • 談資 | 鄭貴妃遭遇的是不是愛情?
    很多人都將鄭貴妃描述成一個美貌妖豔、野心勃勃、陰險毒辣的女人,認定她是禍國殃民的妖孽,如果沒有她的枕邊風,萬曆帝就不會那麼固執地想立她的兒子為太子了。正是因為她,萬曆一朝的宮廷鬥爭才波瀾起伏。其實,如果沒有鄭貴妃,也會出現張貴妃、李貴妃等其他貴妃,去徵服萬曆帝的心。最為關鍵的是當時的大臣也好,後來的評說者也罷,根本不從人性的角度去理會萬曆帝的感情生活。
  • 明朝萬曆皇帝有多可愛,說一說他與文臣30年之久的拉鋸戰
    其實,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才算是手握實權的皇帝,他不用聽從任何的建議,但是這種無限制的權利往往滋生很多事情,尤其像萬曆皇帝這樣被壓制很久之人。萬曆皇帝與文臣的拉鋸戰就在張居正死不久,文臣們開始琢磨立皇太子的事情,這是歷朝歷代的規矩,在皇帝還健在的時期就擁立太子,教導太子治國理政的方法,這樣的做法能夠傳承千年,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萬曆皇帝的皇后未能生下兒子,那就再找其他的女人生下的兒子做太子不就好了嗎?
  • 廢長立幼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數,為什麼萬曆皇帝就是做不成呢?
    演員蕭薔飾演的鄭貴妃這兩個案例擺在萬曆皇帝面前,自然是漢景帝和他的情況更為相似,可參考的東西也更多,萬曆帝只要效仿漢景帝廢掉王皇后,立鄭貴妃為皇后,那朱常洵不就順理成章是嫡長子了,萬曆六年冊立為皇后。性端謹,事孝定太后得其歡心。光宗在東宮,危疑者數矣,調護備至。鄭貴妃顓寵,後不較也。正位中宮者四十二年,以慈孝稱。
  • 萬曆要清算張居正,旁人無法阻止,為何連李太后也不說句話
    萬曆皇帝小的時候,生母李太后對他管教很是嚴格。比如萬曆聽完老師講課,李太后隨即就要考驗一遍。如果萬曆上課不認真,李太后就會讓他長時間罰跪。萬曆即位後,每逢上朝之前,李太后總是五更就叫醒他,洗漱結束後,還親自領著他乘車而出。
  • 萬曆十五年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
    明末清初的《萬曆十五年》是一本著名的書,其作者是美籍華人,教授,學者黃仁宇。此書出版後,立即在中國史界引起轟動,引起很大關注。1587年,萬曆十五年,是非常平常的一年,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卻引起了許多歷史學家的研究。
  • 「紅顏禍國」之萬曆 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之謎?
    說起鄭妃她可是神一般的存在,因為她即不是國色天香的美人,也不是什麼身份尊貴的大小姐,而是典型的窮苦人家出身的女兒。父親鄭承憲是京城的一個小官,因為官職實在太小,所以薪水也少的可憐,所以當時的鄭家,基本上是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直到後來這鄭氏選上了秀女進了宮,之後又一步登天當上了皇貴妃,日子才好過了起來。
  • 萬曆皇帝二十餘年不上朝,為什麼沒有被架空?從國本之爭拆解端倪
    按照規矩,寵幸之後,皇帝要留下一個物件,作為臨幸的憑證,也算是個信物。但是,萬曆卻耍流氓了,提起褲子就走人,沒給宮女信物、也沒跟太后匯報。但是,宮女懷孕了。這就是大事了。關鍵是肯定瞞不住,首先就瞞不住太后。太后發現這名宮女的肚子越來越大,於是就問怎麼回事。皇帝搞臨幸這種事根本無法抵賴,因為有起居注。
  • 情投意合的暗戀,往往是這樣的
    兩情相悅的喜歡,會讓很多人嚮往,但現實往往是,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那個人很難恰好喜歡你。只是,即便如此,也無法否認,真的會有情投意合的存在。正如錢鍾書和楊絳相識時,兩個人便一見鍾情,都很大膽,所以之後便承認了有喜歡的存在,也很快走到了一起。
  • 同樣是幾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二人誰的能力更強?
    皇帝有沒有坐在龍椅上不要緊,只要內閣存在,政務就不會混亂。因而,明朝皇帝是好是壞,不能以上不上朝作為評判的標準。嘉靖皇帝朱厚熜和孫子萬曆皇帝朱翊鈞都有一樣的毛病,不愛上朝。但不上朝不代表不管事,更不代表他們會把軍政大權交付給大臣,祖孫倆通過內閣,依然牢牢地控制著政權,重大事務也必須他們點頭才能實施。說白了,他們只是換個地方上班而已。
  • 萬曆皇帝不立朱常洛為太子,說是宮女生的,其母說你也是宮女生的
    萬曆十年(1582年),萬曆皇帝只好很不情願地冊封這名宮女王氏為恭妃,當年八月,王氏宮女生下一子,取名朱常洛,他是萬曆皇帝的長子。《明史·本紀第二十一·神宗二》記載:諱常洛,神宗長子也。母恭妃王氏。萬曆十年八月生。
  • 萬曆皇帝10歲即位,在位48年,卻有28年沒上朝,不是因為懶
    自從因為幫著自己寵愛的妃子和最喜歡的兒子爭國本之後,遭到大臣們迎頭暴擊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造成的心理陰影面積很大。從這件事情之後,萬曆皇帝越來越少出現在公開的場合。作為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四十八年,即位的時間中有著二十八年不上班的情況。和歷史上不少皇帝一樣,萬曆皇帝也經歷了一段前明後昏的人生政治生涯。那麼這二十八年躲在後宮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到底是為什麼?是因為懶?
  • 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他在宮裡幹什麼,君權的掌握情況如何?
    歷史上人們只知道萬曆皇帝多年懶政,不上朝,不作為。而對其具體原因知之不多,尤其我們普通大眾不太了解。張居正首輔十年萬曆皇帝朱翊鈞,九歲登基,對朝政不可能有多明白。這期間有兩個重要人物,張居正,馮保。張居正是大學士,後被封為首輔,元輔。馮保是陪著萬曆長大的太監,被萬曆親切地稱為大伴,執掌司禮監。
  • 陳詔:《金瓶梅》諷喻萬曆宮闈寵幸事件嗎?——與臺灣學者魏子云...
    那就是萬曆十八年(1590)大理寺評事雒於仁曾疏四箴以進諫」②。又說:「試想,常洛太子的冊立,自萬曆十四年一月爭起,一直吵到二十九年十月,足足十五年有餘,上章疏請的臣子,直指鄭氏之寵者比比。象雒於仁的《四箴疏》都敢上言,怎的不會有人借小說的形式以諷諫呢!它(《金瓶梅》)最早問世傳抄的時間是萬曆二十四年,正是三王並封的事件才過不久的時期。
  • 12月,有幸相遇,情愫暗生,偶遇愛情,情投意合,愛情重獲新生
    ,他們知道在什麼樣的人面前應該有什麼樣的表現,這樣做就更容易達到目的,摩羯也習慣了扮演不同的角色,去說服別人。對許多人來說,摩羯座的思想一般人都難以猜透,很少有人能真正比他們聰明,因此得意洋洋,他們何嘗不希望能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只是現實的生活讓他們逐漸學會了隨機應變,摩羯座也希望能有一個人能出現,能讓他們感受到真誠的美好,他們不是沒有遇到過,只是在那個懵懂的年齡不知道什麼是愛,還沒有真正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 《萬曆十五年》到底寫了什麼?為什麼在很多電視劇裡都會提到?
    高玉良作為省委政法委書記,經常要拿出一個萬曆十五年的時間來學習。那麼問題來了,這《萬曆十五年》到底寫的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受歡迎?本書初版於1982年,由著名學者黃仁宇撰寫。如今,這本書依然暢銷。萬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那麼這一年,發生了什麼呢?為什麼在很多電視劇中都會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