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是明朝第十三任皇帝,即明神宗(1563-1620),明朝之所以會滅亡,史學家稱都是萬曆皇帝惹的貨,眾所周知萬曆皇帝有三不政策,不早朝,不接見大臣,不批閱奏章,整整二十八年不上朝。
除此之外史學家還稱萬曆之所以怠政,是因為他的幕後推手鄭妃,那麼鄭妃又是誰呢?她百般迷惑萬曆又有什麼目的呢?說起鄭妃她可是神一般的存在,因為她即不是國色天香的美人,也不是什麼身份尊貴的大小姐,而是典型的窮苦人家出身的女兒。
父親鄭承憲是京城的一個小官,因為官職實在太小,所以薪水也少的可憐,所以當時的鄭家,基本上是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直到後來這鄭氏選上了秀女進了宮,之後又一步登天當上了皇貴妃,日子才好過了起來。說起鄭氏她11歲就嫁給了一個叫孝廉的做妾,說實話一個11歲的小姑娘,連什麼是妻什麼是妾都還不懂呢,就被孤零零的送到陌生人家裡。由於人小害怕就成天坐在那抹淚,孝廉看這麼小,就又送了回去,但是送回去又能怎樣呢!根本問題還是沒解決,家裡還是窮,還能怎麼辦呢?
三年後這鄭氏又出嫁了,這一回就更悲劇了,不但沒嫁出去,還鬧了一個天大的笑話,本來這回要嫁的是隔壁一個鄰居,也算是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可婚禮當天男方家掉鏈子了,聘禮都還沒湊齊呢,就直接跑來接新娘子了!那新娘家肯定氣不過啊,一言不合雙方就大打出手,加上看熱鬧的多,結果可想而知。這門婚事又黃了。要知道古時候最注重 這名節了, 這鄭氏連續兩次都沒嫁出去,不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這事傳開了以後,她的名節算是徹底毀了,怎麼辦呢?剛好這時侯,宮裡傳來消息說皇上結婚三年了,都還沒有孩子呢,這可是個大問題啊?
而當時皇上也才17歲。按現在的說法都還沒成年呢,幹嘛就火急火燎的要孩子呢?本來還一臉生無可戀的鄭氏,卻無意間聽說了這事,她就想即便是以後嫁人也嫁不到好人家了,要不就趁此機會進宮,心許以後還能有什麼出人頭地的機會。於是鄭氏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參加了選秀,後面呢不但選上了,還直接封了妃嬪
這時我們就想到了,一個涉世未深的姑娘,以後要跟幾十個人搶老公,這日子肯定是水深火熱啊!如果你真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進宮不過個把月的時間,這鄭氏,不、應該是鄭妃!就火速的收服了少年天子。獨得萬曆的專寵,之後還在禍國妖姬的路上執迷不悟,越走越遠。
這鄭妃是怎麼俘獲天子的心的呢!因為萬曆皇帝(朱翊鈞)和鄭妃有共鳴,從小都是「苦命」的娃,萬曆五歲當太子十歲當皇上,朝廷上的事有老師張居正管著,後宮裡的事有母親李太后擔著,看起來好像只要裝模裝樣耍個帥,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其實事實恰恰相反,而且比起鄭妃悲劇的童年,萬曆有過之而無不及,而萬曆的老師張居正,是當時的內閣首輔,不但自己教,還請了六個老師,想要把他教成一位千古名君,對於才10多歲的孩子而言,是不是有些苛刻呢!張居正要求萬曆每天5點起床,寒冬酷暑都是這樣,全能無休,有一年冬天萬曆就賴了一會床起晚了,結果不但被張居正數落半天,還連著罰抄了好幾本書,才總算是過關了。
據說有次萬曆喝了點酒,非逼著兩宮女唱民間時令小曲,宮女不會啊,瑟瑟發抖杵在那,萬曆一氣之下就命人把宮女頭髮剪了,一般來說皇帝別說剪宮女頭髮了,就是直接把宮女殺了也不為過,但這事傳到李太后那裡,太后連辯解的機會都不給,就讓他在眾目睽睽之下跪著,跪了起碼有六七個小時了,太后不但氣沒消,而且越想越來氣,萬曆身為一朝天子,卻逼著宮女唱時令小曲,放浪形骸就不說了,還罔顧人命,這哪是一代天子會做的事情呢!不行,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我還是把他廢了,另立明君吧!本來吧李太后罵也罵了,罰也罰了,也沒鬧出什麼人命來,就這麼收場了吧,可你聽聽廢帝的話都說出來了,直把這萬曆嚇得呀,當下就驚慌失措,六神無主了,只能一個勁的磕頭認錯了,磕的那叫一個狠,沒幾下就頭破血流了,看到這一幕李太后才鬆了鬆口,說;廢帝就算了,但是呢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既然你已經知錯了,就寫個罪己詔,向天下人認個錯吧!
經歷這些事,才知道萬曆的童年有多悲慘了吧!不是一路人,不進一家門,所以萬曆見了鄭妃以後,發現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也就為萬曆專寵鄭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兩人除了經歷相似,脾性也十分對味,都是一樣的特立獨行,荒誕不羈,怎麼說呢?先說這鄭妃,長得楚楚可憐,性格卻大膽直率,經常把那些太監、宮女嚇的夠嗆,比如她會是不是蒙住萬曆的眼睛,摟住萬曆的胳膊,這些行為在現在看來再正常不過了,可如果是在古代,還是發生在女子身上,對象又是九五之尊的皇上,那麼評價就是一個詞『大不敬』!
至於萬曆呢,作風就更加荒唐任性了,其中就有一個著名的宮廷秘聞,能夠證明這一點,說是有一天,萬曆照常去給李太后請安,可沒想到李太后不在宮中,他就四處閒逛了一會,逛著逛著萬曆就發現了一個清秀的小宮女,若在平常,這樣的小宮女萬曆是看都不會看一眼的,可他當時無聊啊,不但看了,還越看越順眼,看順眼了頭腦一熱,把那宮女給寵信了,這行為要是在現代,就構成犯罪了,在古代呢這就更嚴重了,姑娘的清白被毀了,這一輩子算是徹底完了,但是萬曆是皇上啊,他哪會在乎這些呢!寵信之後一句話不說,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之後呢是該選秀選秀,該選妃選妃,早把那宮女忘的是一乾二淨了。對於皇室來說這夠荒唐的,萬曆和鄭妃也是特立獨行的主,自然是越看越對眼,越看越喜歡。鄭妃一進宮就能得到萬曆專寵,而且幾十年來榮寵不衰。由於脾性對味,萬曆放棄了後宮的「一片森林」,獨寵鄭妃這一棵「大樹」,可沒想到,萬曆這一寵不但寵過頭,還接連壞了祖上的規矩,結果引發了一場漫長的君臣大戰,這大戰的一頭是萬曆和鄭妃,另一頭就是滿朝的文武大臣,那麼這場大戰怎麼開演的呢!回答之前還得提到之前那段,萬曆一時興起寵信了一個姓王的宮女的事,這成了萬曆一生中最大的恥辱,原來一夜風流過後,萬曆怎麼也沒想到,那宮女竟然懷上了,之後肚子一天一天變大,這哪能瞞的住呢?很快這事就被李太后給知道了,結果是想當然,事情又鬧大了。
萬曆這時才知道宮女懷孕的事,第一反映就是打死也不能承認,宮女身份低微、姿色也一般,這要是傳出去,不是顯得自己又好色又沒品嘛!所以不管李太后怎麼問,萬曆都是隨口打哈哈,拒不認帳。可是李太后是誰呀!縱橫後宮數十年的女人,隨手拿本書來就把萬曆的老底給揭了!萬曆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身邊一直有個叫《內起居注》的東西,裡面記載了他平時的生活情況,比如去了哪、和誰見面、幹了些什麼都記得一清二楚。
李太后隨手一翻,就找出了萬曆寵信王宮女的證據,讓萬曆是想賴也賴不掉!儘管萬曆一千個不願意,李太后還是逼他把王宮女給娶了,因為王宮女肚裡懷的是萬曆第一個孩子。李太后思孫心切,趕緊把孫兒的名分給定了,所以王宮女一夜之間就麻雀變鳳凰,做了王恭妃,之後也如李太后所願,生了一個大胖小子,他就是皇長子朱常洛。結果所有人都樂開花,唯有萬曆悶悶不樂,怎麼回事呢,原來萬曆的生母李太后,之前也是一個宮女,為此萬曆還看了不少人的臉色,可眼下自己生了個兒子,可親媽也是宮女,更關鍵的是這兒子還是皇長子,這事情就麻煩了,因為明朝有一個規矩,是關於立太子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嫡子就是正宮皇后生的兒子,但是萬曆不待見這皇后,所以可能都不會有兒子了,因此不出意外的話,王恭妃生下的皇長子,就是下一任皇帝了。
也就是說萬曆沒品寵信了宮女,還可能讓宮女的兒子,重蹈自己的覆轍當皇上,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萬曆肯定不樂意啊!為此他就明著暗著開始破壞祖宗定下的規矩,什麼規矩呢?按說皇長子出生應該大大肆慶祝一番,可萬曆以皇長子為恥,哪會慶祝呢一句一切從簡,就把這事打發過去了。
然而幾個月後,鄭妃也生產了,而且生的是位公主,可結果呢,萬曆卻大擺宴席,好好慶祝了一番,你想啊!皇長子出生比公主出生還要簡單,這明顯不合規矩吧,大臣們顯然把這些看在了眼裡,同時也明白萬曆心裡的那點小九九,就都沒說什麼,然而接下來的一件事,徹底打破了大臣們的底線!把他們給惹急了。
隔年的時候,鄭妃又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洵,不但大肆慶祝,還下了一道聖旨:鄭妃賢淑聖德,勞苦功高,升為皇貴妃,大臣們知道這事後,一個個氣的眼圈都紅了,王恭妃生下皇長子後還只是個妃子,鄭妃生了皇三子,卻升了皇貴妃,位份比王恭妃還高,這明顯不是亂了規矩嘛!要知道皇長子可是未來的太子,他的母親位份只能比皇后低,鄭妃又不是皇后,豈能踩在王恭妃頭上,於是大臣們就紛紛開始上書,要求萬曆把鄭妃的位份也提上去,可萬曆不願意,這時鄭貴妃給出了個餿主意,說:乾脆把這些奏章都留在宮中,看那些「老傢伙」能怎麼樣!萬曆一想也是,我是皇上幹嘛要受那些大臣們的威脅!就這樣把奏章都丟到一旁,果然大臣們一看,遞上去的奏章都石沉大海,之後也就不怎麼提這事了。按說這一波過去了,萬曆和鄭貴妃就應該收斂一點了吧!可鄭貴妃越發不安分,心想萬曆兩次為她壞了規矩,結果都相安無事,那麼有萬曆罩著,是不是也能過把皇后的癮呢!於是鄭妃專門找了個機會,有一次出行,她就使用了皇后的排場(絳引幡),這個在古代是不允許的,貴妃有貴妃的幡,不能使用皇后的幡,貴妃擅自使用皇后的排場,這明顯是制國家理法於不顧,很快這事傳到了太后那裡,太后自然是勃然大怒,心想這鄭妃已經被萬曆寵的沒邊了。我這婆婆就得出面管管了,她把萬曆叫到跟前,讓萬曆嚴懲鄭貴妃,萬曆卻說:鄭妃給寡人生了好幾個孩子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要不把她東西全部換成和皇后一樣的吧!
太后一聽,這是要廢后的節奏啊!皇后出身好、性子好又沒犯過錯,怎能輕言廢后呢,太后一句話,不行!這一回試探讓鄭妃徹底明白了一點,有李太后在作梗,自己是不能當上皇后的,怎麼辦呢!鄭貴妃又想了,既然自己當不上皇后,那讓自己兒子當太子也行啊!為此她又給萬曆準備了一場大戲,
一天鄭妃和萬曆來到寺廟祈福,祈福的時候呢,鄭妃說:皇長子生性木訥,當了太子以後大明江山恐不保,要不我們算上一卦,看看洵兒適不適合當太子吧!萬曆本來就不待見皇長子,自然是連聲叫好,結果可想而知,兩人抽了三次籤,次次都是上上籤,於是萬曆就對鄭妃放話了,一定會立皇三子為太子。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整個朝廷都知道了這事,於是萬曆鄭妃和大臣們關於立太子的拉鋸戰開始了!大臣們紛紛上書要求立皇長子為太子,可萬曆卻說了,皇長子年齡尚小,現在還為時過早,大臣們又說了,你也是五歲的時候當的太子,現在皇長子都六歲了,也不小了。萬曆也沒轍,找了個藉口,降了好幾個老臣的官,想殺雞儆猴,讓大臣們別在提及此事,可沒想到,還是有些大臣不怕死,一個個扛著「炸藥包」就往上衝,畢竟為這事死了以後能名垂青史,所以越鬧越大,加上中央官地方官,搞得整個朝廷上下烏煙瘴氣。這時鄭妃說了,老辦法拖著吧,萬曆後來就也拖著,可架不住大臣們天天早朝狂轟亂炸,讓立太子,結果鄭妃又說了,乾脆眼不見為淨,早朝別上了,於是萬曆不但早朝不上,大臣不見,奏章也不批,整日就和鄭妃膩在一塊,要不醉生夢死、要不就歌舞昇平,發生什麼事,都不管不問,就這樣持續了整整二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