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嘉靖後有萬曆,隆慶朝持續不足六年,為何反而是明朝中興關鍵

2020-12-21 史論縱橫

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說,明清時期的皇帝我們是能夠了解一二的,但是我相信喜歡看熱鬧的同學,並不熟悉隆慶帝,也很少有影視劇演繹隆慶皇帝的事跡,然而很多史學者卻認為隆慶時期是明朝中興的關鍵,自然是引發人們的好奇,一個僅僅在位不到六年的皇帝,他到底做了哪些事,竟然是明朝中興的關鍵?

其實,影視劇不願意演繹隆慶帝,實在是因為他真的沒幹多少事,相比於他的父親嘉靖,他的兒子萬曆,人們自然對「幾乎什麼也沒幹」的隆慶不敢興趣了。

嘉靖和萬曆都是明朝時期在位時間較長的皇帝,嘉靖在位44年,萬曆在位47年,然而這爺孫倆個都創造了二三十年不上朝的歷史記錄,堪稱世界帝王史上的兩朵奇葩,而關於他們的各種故事,真實的、杜撰的、史實添油加醋演繹的,那是相當熱鬧,引人注目,相較之下,在位時間較短,默默修補明朝積弊的隆慶是那麼的不起眼。

其實隆慶帝的貢獻,從時間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從空間上解決了「南倭北蒙」的問題,為明朝中興的關鍵,絲毫不為過。

儘管萬曆皇帝不靠譜,尤其在後期也是幾十年不上朝,但是在萬曆前期,也就是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在首輔張居正新政的運作下,萬曆初期還是一波中興的局面。

嘉靖在位期間,迷信道教,煉製長生不老丹,長達20年不上朝,皇室的支出大增,大興土木,建造宮殿、皇城、永陵等大型建造。從而使嚴嵩專政20年,黨史之爭也愈演愈烈,官員諂媚逢迎,導致官僚腐敗極其嚴重,逐步走向不可控制的局面。

同時,嘉靖期間實行了最為嚴厲的閉關鎖國政策,阻斷了明朝與諸國的文化貿易往來,對明朝的經濟文化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海禁政策,其實是與蒙古的貿易,這也導致了倭寇劫掠橫行,北方遊牧民族的擾邊頻繁的現象。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從永樂皇帝到嘉靖皇帝之前,倭寇侵擾的次數僅有17次,然而嘉靖時期,切斷了一切與日本有關的貿易,致使日本人不得不投入到搶掠中國物資的行動中來,所以,嘉靖一朝,倭寇侵擾最為嚴重,有記載的次數多達628次,佔據整個明朝時期倭寇侵擾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有戰爭就有英雄,抗倭英雄戚繼光就是在這個時期崛起的,前面說到影視劇都喜歡嘉靖、萬曆朝的事,主要是因為他有事,所以才演,真正的盛世,是沒有這些戰爭的。

除了倭寇侵擾,北方的遊牧民族也對中原虎視眈眈,在嘉靖四十五年的英明領導下,明朝已經出現亡國之象。

隆慶帝最大的貢獻就是調整對外貿易策略,改變過去嘉靖時期的「完全閉關鎖國」政策,由於隆慶開放,允許「民間海外貿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倭寇問題,倭寇說到底是一種搶劫行為,如果正常開展貿易,以商業化手段解決兩國物資不對稱而帶來的暴利,必然能夠讓搶掠行為失去意義,就像大禹治水,疏通有時候比堵更有效。

在對待北方遊牧問題上,隆慶帝也很有手段,隆慶四年,蒙古韃靼部落首領俺答由於內部權力紛爭,俺答的孫子逃亡至明朝,俺答在明朝邊境駐軍,事態劍拔弩張。

隆慶聽從張居正的建議,與俺答談判,並且與蒙古進行官方的貿易往來,緩解了與北方蒙古族的矛盾,使北方百姓有安定的生活環境,自此蒙古與明朝迎來五十年的和平時期。

在對外事務上,隆慶帝的這些做法,極大地解決了明朝中期以來的外患問題,使得明朝能夠有一個能夠自我內部優化的良好外部環境。

在對內問題上,隆慶帝也不遺餘力,不但嚴格要求自己,也給萬曆帝留下一個良好的政治班底。

在隆慶剛登基的時候,國庫存銀只有二百多萬兩,而國家的支出卻不止這些,國家這時就是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隆慶便下令「開源節流」,宮內有的物品停止採辦,號召勤儉持家,這種行為明顯與只知道練丹藥的嘉靖帝不知強了多少倍。

在整頓吏治方面,為在嘉靖朝期間直言進諫卻獲罪的官員平反,以「存者召用,沒者恤錄」為原則,進行平反活動,其中明朝著名清官海瑞就被官復原職。

除此之外,隆慶帝重用徐階、李春芳、郭樸、高拱、陳以勤、張居正六位內閣大臣,尤其是張居正,更是「治世之能臣」,在張居正的治理下,給萬曆留下一個大好河山。

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幾乎沒有什麼作為的隆慶帝,沒有抗擊倭寇的戰績,沒有北徵蒙古的氣魄,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忽視隆慶帝的作用,真正的能人是把危機扼殺在搖籃裡面!沒有大事,恰恰說明他做了很多事,防止產生大事!

相關焦點

  • 嘉靖萬曆爺倆幾十年不上朝,他們又如何把控朝局不失控呢?
    嘉靖和萬曆這爺孫倆是大明朝非常獨特的皇帝,兩人當政期間都有很長時間不上朝。雖然嘉靖、萬曆兩朝並沒有因為皇帝長期「曠工」而引發政治危機,但是這兩朝給大明王朝還是埋下了覆滅的禍根。 嘉靖、萬曆爺倆長期不上朝都有各自的特殊原因,由於明朝特有的政權制度,既然皇帝不上朝也並不會失去去朝局的掌控。
  • 同樣是幾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二人誰的能力更強?
    明朝皇帝多奇葩,但神奇的是,皇帝再怎麼奇葩,朝廷都能運轉下去,這得益於明朝獨特的內閣制。皇帝有沒有坐在龍椅上不要緊,只要內閣存在,政務就不會混亂。因而,明朝皇帝是好是壞,不能以上不上朝作為評判的標準。嘉靖皇帝朱厚熜和孫子萬曆皇帝朱翊鈞都有一樣的毛病,不愛上朝。
  • 劉煥讀《易中天中華史》5——嘉靖和萬曆,是不是昏君混蛋?
    因為《萬曆十五年》等書珠玉在前,這本書看上去頗為順暢,史實早已清楚,但是易中天的敘述還是十分精簡,同時,提出了一個問題。嘉靖是聰明人,萬曆從小就接受張居正古今文史的教育,這兩個人為何會蛻變為昏君混蛋?嘉靖到最後幾乎只會玩權術了,遇到事情時,第一想的不是怎樣把國家治理好,而是如何最大程度上維護他個人的利益,所以只要對他本人有利的,他就想方設法地幹,對他本人沒有直接利益的,他就愛管不管,他個人的位子是穩固了,明朝的老百姓可就慘了。這些禮儀、權術,對民生有用嗎?
  • 明朝太監馮保,陪伴了萬曆皇帝整個童年,最後因為貪汙被萬曆抄家
    明朝第十位皇帝正德是一位個性很強的皇帝,在他的統治期間,他經常離開京都幾個月甚至一年,以前的朝代都有早期朝代,但正德皇帝開了開夜宵的先例,正德皇帝在位僅16年,死時31歲,沒有留下繼承人。經大臣與太皇太后商議,由後代,萬曆皇帝的祖父繼承大一統,他就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在位45年,僅次於明朝萬曆皇帝,嘉靖在位的前二十年,盡職盡責,但當他到了中年,他把精力轉向鍊金術和追求長生不老。萬曆的祖父嘉靖死後,父親繼承了他的王位,他就是隆慶皇帝,在位五年半,明朝期間,國家恢復了繁榮,隆慶也被稱為繁榮之王。
  • 曾經誤認萬曆和嘉靖,因為他們都不上朝,其實兩者相差太大
    以前看明史時,可能受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所以總以為萬曆皇帝和嘉靖皇帝是一類人,因為在以往的史書中,常強調明史中的皇帝不學無術,萬曆和嘉靖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因為他們為了國事不顧一切,成天躲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根本不上朝,如果沒有明朝的制度慣性,大明王朝就完蛋了。
  • 明朝有多少個皇帝,具體都有什麼功績?
    明朝一共有十六皇帝,這裡面不包括死後追諡的,如朱標和嘉靖帝的父親等。明朝皇帝個個都是奇葩,都有一段傳奇故事,不過對明朝皇帝後人還是有一個不錯的總結: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算是恰與其分吧。明世宗的主要歷史功績表現在: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仁待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重振國政;開創嘉靖中興局面,為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奠定了基礎。12、明穆宗朱載垕(1537~1572年)朱載垕功績主要表現在:重用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等一批賢能,改革前朝弊政;同蒙古俺答議和,促成隆慶和議;廢除海禁,打開國門。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在張居正身後對其家族抄家殺戮?信仰崩了!
    大明萬曆年間,這是一個極為重要,也撲朔迷離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之初,原本日薄西山的大明朝竟是陡然止住了頹勢,隱隱有了中興之兆;也同樣是在這個時代,大明朝在國勢糜爛中,最終不可逆轉的滑向了深淵。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思,所以在萬曆皇帝親政之前一心想要按照張居正的規劃,將來要做大明的中興之君!三、變化出現在張居正死後一代首輔張居正也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原本平靜的朝堂頃刻間開始暗潮洶湧起來。
  • 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萬曆不背這個鍋!
    關於明朝的滅亡,最多的評價是:明亡於萬曆。就連《明史·神宗本紀》也持這種觀點,但是明朝真的是被萬曆皇帝搞垮的嗎?恐怕不是。本文就為您闡述一下我的理由:特別是在萬曆年間,理財大師張居正搞了「一條鞭法」後,明朝的財政迅速轉好,甚至國庫的糧食可以保證四到六年的使用,張居正還大力興修水利,保證了農業生產。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山東大旱,明朝投入了23萬兩白銀,成功救災。所以,如果說萬曆年間明朝就不行了恐怕有些牽強。
  • 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瓷器,你最愛哪一款?
    雖然明代嘉靖、隆慶、萬曆朝御窯瓷器自問世以來已經過400餘年風雨的洗禮,但這些造型豐富、釉彩華麗、紋樣紛繁的瓷中佳品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仍會引人入勝,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嘉靖皇帝朱厚熜年少登基,即位之初,在群臣輔佐下針對前朝弊政,採取整頓官制、開放言路、清查土地等措施,起到了撥亂反正、重振人心之作用,開創了明代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看英女皇信中對萬曆皇帝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1583年我國處在明朝萬曆十一年,距今已經四百多年了,放眼西方的英國,正是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英國經歷了他最輝煌的黃金時代,中國同樣如此,在首輔張居正的輔佐下,出現了短暫中興局面。1582年首輔張居正逝世,萬曆皇帝漸漸出現了怠政的心理,後來甚至有20年沒有上朝,國政荒廢,奸臣並起,而他每天沉浸在奢華享樂中。
  • 如何正確的看待明朝的皇帝,換一個角度可能更好
    至於晉朝麼,司馬家的孝子賢孫我就不說了,大家也不想聽,所以從優秀帝王的產出數量角度,明朝算是優秀。不能因為有竇建德就說沒有李世民也能怎樣怎樣,開國皇帝一統中國,其實宋元清就沒那麼乾脆利落,他們的太祖都差點意思,徵服蒙古確實沒成功,但我感覺唐也沒徹底消滅突厥啊,否則就不會有後突厥和沙陀後唐這種存在了,何況還有吐蕃,蒙古畢竟是遊牧的終極形態,不是那麼好搞,生在元這種前史未有的特殊時期,出身又這麼低,還在南京稱吳王西徵北伐成功,這些都是史上罕見的硬核成就。
  • 明朝萬曆年間,一小偷走水溝潛入國庫,結果怎樣?
    有一天,一個小偷跑到了鄭板橋的屋裡,想要偷竊財物。鄭板橋看到之後非常無奈,說自己也很窮,還不如趁著時間正好去達官家看一看呢?乍一看,鄭板橋寫的關於小偷的詩詞都很有趣。如果要去看看中國小偷歷史,大家也會發現更多好玩的事情。被稱之為最膽大的小偷,是萬曆年間敢偷國庫的小偷。萬曆皇帝是明神宗的年號,該皇帝名叫朱翊鈞,出生於1573年。
  • 嘉靖不算是庸君,因為他聰明至極,善於權謀,但治國上絕對算昏君
    ——易中天談到明朝皇帝中的心眼最多,幾十年不上朝的,那首屈一指肯定是嘉靖,此人絕頂聰明,知人善任,權謀過硬,大權獨攬,只不過他將上述優點全部用於個人享樂,以至於萬千黎民無以為生,流民紛紛嘉靖,一個完全沒有接受過帝王教育的皇帝,卻在十幾歲入繼大統,沒兩年就能在「大禮議」之爭中,鬥倒了老江湖楊廷和,繼而掌控大權
  • 為什麼明朝在明英宗朱祁鎮之後的皇帝都沒有什麼名氣?
    明朝十六帝各個都是有名氣的,雖然前面的皇帝的正面的,但是後面的名氣一點都不比以前的差,只不過不是什么正面名氣。先來說朱見深,就憑姐弟戀這一點,讓他聲名鵲起,再加上他安置了荊襄流民,又打的女真抱頭鼠竄的成化犁庭,他的名氣很大的。
  • 明朝16帝的年號,分別有什麼寓意,其中哪些與別人重複
    到了明清時期,皇帝往往就一人一個年號,所以這時稱呼他們,大多就用年號代替了,就好比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等等。年號除了用來紀年外,一般還會有特殊寓意,不然皇帝也不會用。那麼明朝16帝的年號,分別都有什麼寓意呢?其中哪些又與別人重複的,我們一起來了解下。1、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建立了明朝,擁有洪大的武功。
  • 明朝萬曆皇帝有多可愛,說一說他與文臣30年之久的拉鋸戰
    為什麼能夠持續如此之久?有為明朝帶來了哪些危機?萬曆皇帝在位期間,明朝也是能人輩出,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李如松等等,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這樣說的話,明朝在萬曆皇帝手中還能有一絲轉機的希望,但事情就在張居正死後開始走向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 明朝存在感較低的皇帝—明穆宗朱載坖
    明穆宗是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他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子,從小因為母親不受寵,父親嘉靖也不喜歡他,一直再父親哪裡存在感比較低,一直戰戰兢兢,小心謹慎的活著。公元1549年,嘉慶帝的第二子也就是太子去世,本來按照順序,三子朱載坖最有可能被立為太子,但是無奈嘉靖皇帝實在不喜歡他們母子,所以遲遲不商議立儲君之事。 相比朱載坖,嘉靖皇帝更喜歡四子景王朱載圳,朱載圳在父親面前很是高調,但是嘉靖皇帝卻越看這個兒子越喜歡,反而朱載坖唯唯諾諾,謹小慎微,要更加招致嘉靖皇帝對他的厭惡。
  • 盤點明朝3位長期不上朝的皇帝,其中有一位二十多年都不上朝
    明朝是歷史上一個比較奇葩的朝代,據記載,明朝共傳16位皇帝,享國276年,其中皇帝不上朝的時間長達121年,幾乎佔了一半;但偏偏在這種情況下,明朝的經濟、文化,包括軍事等,都發展很快,這在歷史上也算是個奇蹟了。而這裡就來盤點下明朝不上朝時間最長的三位皇帝,來看看都有誰吧。
  • 嘉靖、嘉靖,家家乾淨,為何聰明的嘉靖會成為昏君?
    當然,無論是稱讚還是貶低嘉靖,嘉靖身上有一個特點是得到人們承認的,那就是他絕對是一個天才,嘉靖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為聰明的皇帝之一。按理說聰明的皇帝往往能把國家治理好,可現實是,不是聰明人就能辦好事的,有的時候,聰明的皇帝不見得就能把國家給治理好。
  • 明朝最有爭議的太監馮保:題跋《清明上河圖》,成全名相張居正
    在明朝眾多的專權太監中,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太監馮保似乎是個另類——他對皇室忠心耿耿,盡職盡責督促小皇帝(明神宗即位時只有10歲)學習進步,並嚴格約束家人遵紀守法,頗受時人稱道。他是張居正最堅定的政治盟友,沒有他的支持,就沒有張居正改革和明朝後期短暫的"萬曆中興"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