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年間,一小偷走水溝潛入國庫,結果怎樣?

2020-12-21 讀文化博今

鄭板橋提到:天寒不及披衣送,趁著月黑趕豪門。有一天,一個小偷跑到了鄭板橋的屋裡,想要偷竊財物。鄭板橋看到之後非常無奈,說自己也很窮,還不如趁著時間正好去達官家看一看呢?乍一看,鄭板橋寫的關於小偷的詩詞都很有趣。如果要去看看中國小偷歷史,大家也會發現更多好玩的事情。

被稱之為最膽大的小偷,是萬曆年間敢偷國庫的小偷。萬曆皇帝是明神宗的年號,該皇帝名叫朱翊鈞,出生於1573年。他和明朝後期皇帝的腐朽無能不一樣,萬曆皇帝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政治特色的皇帝。他不喜歡上早朝,在萬曆年間上早朝的情況很少。

但是也有後人根據這一特點抨擊萬曆皇帝,覺得他是一個不理朝政的人。萬曆皇帝喜歡在自己書房裡辦公,覺得面對一些朝中大臣是在浪費時間。於是就會覺得,有時間去面對一些貪官給機會讓他們進讒言,還不如躲在書房裡認真辦公來的好。

1572年6月份,萬曆皇帝登基。並且通過一步步國策的實施,實現了萬曆中興的景象。中興是史官們用來評價皇帝製造出了一個朝中盛世的景象的美稱。萬曆皇帝不僅積極對外應付戰事,而且獲得了很大的軍事成功。在國內還推出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瞬時間讓明朝的經濟發展上升了一個新高度。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小偷都認為萬曆皇帝的國庫一定非常有錢。所以萬曆皇帝在位48年時間裡面,一直都有很多膽大的小偷惦記國庫。

1612年,有一個姓張的小夥子,當時打聽到萬曆皇帝私自攢下了很多錢,充盈了國庫。當時當時就動了歪心思,打聽到了紫禁城裡面還有一個排風通道,這個排風通道直接連著國庫的地下。只要爬過這個排風口,那麼一定可以進入國庫帶走想要的財寶。

蹲點了半個月之後,張氏終於找到了機會,趁著夜黑風高想要通過排風口去國庫偷錢,可是這個排風口又小又長,奈何張氏身子骨小,花費了很長時間,這才爬過了排風口。可是來到國庫時,卻突然發現裡面已經有了另一個小偷,身子骨同樣很矮小,兩人都盯上了一塊大元寶,想要只帶走一個元寶就行。

沒想到兩人誰也不讓著誰,於是在排風孔裡卡住了,誰也沒出來。直到半個月之後人們發現排風不暢,這才找了很多維修公公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哪裡堵住了?這一排查就看到了已經在排風孔裡面被風乾的兩具屍體,其中張氏就是其中之一。

喜歡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歷經兩百多年歷史,其中也出了不少傳奇人物,比萬曆皇帝和崇禎帝時期所發生的事,筆者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明朝那些事兒》,能讓大家更多的了解明朝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只需要128,絕對的良心推薦。

相關焦點

  • 萬曆年間兩個膽大盜賊,妄圖走排水溝盜國庫,被發現已成「乾屍」
    而且通常小偷的膽子都不大,一般來說他們意在求財,並不會輕易傷人。不過,也有一些膽大包天的小偷,不但偷竊為生,還專門偷盜高門大戶或者官府。在明朝萬曆年間,更是有一位小偷,想方設法進入了太倉庫(國庫)進行偷盜!
  • 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三大案件」,是如何發生的?看完就知道了
    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三大案件」,是如何發生的?看完就知道了!在明朝萬曆年間,萬曆皇帝有意想立次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是卻遭到了官僚集團的反對,認為應該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萬曆皇帝爭論不過,只好以消極怠政的方式來與官僚集團做對抗,因此才出現了萬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的故事。朱常洛出生於萬曆十年,雖然是皇長子,但從小卻不得父愛。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朱常洛是萬曆偶然臨幸一名宮女後生下的,地位很低,因此萬曆皇帝並不喜歡這個兒子。而朱常洵的母親,是萬曆皇帝寵愛的鄭妃。因此萬曆欲想立朱常洵,而不立朱常洛。
  • 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萬曆不背這個鍋!
    關於明朝的滅亡,最多的評價是:明亡於萬曆。就連《明史·神宗本紀》也持這種觀點,但是明朝真的是被萬曆皇帝搞垮的嗎?恐怕不是。本文就為您闡述一下我的理由:特別是在萬曆年間,理財大師張居正搞了「一條鞭法」後,明朝的財政迅速轉好,甚至國庫的糧食可以保證四到六年的使用,張居正還大力興修水利,保證了農業生產。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山東大旱,明朝投入了23萬兩白銀,成功救災。所以,如果說萬曆年間明朝就不行了恐怕有些牽強。
  •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
    明神宗萬曆皇帝帝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相對於其他幾位皇帝而言,萬曆皇帝可以說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皇帝,當然,他的出名源於偷懶和怠政。萬曆帝死後24年,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宣告了結束。而明實亡於萬曆這個觀點在某些方面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社會風氣轉變明朝萬曆時期,是整個明朝的社會風氣大轉變的時期,明朝的商品經濟發展很快,社會頂層在生活上越發奢侈。「今貴臣大眾,爭為奢侈,眾庶仿效,沿習成風,服食器用,逾僭凌逼。」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英女王寫信給萬曆皇帝時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王朝,建立於1368年,滅亡於1644年,沒有逃過古代封建王朝三百年一輪的歷史規律,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明朝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奇葩皇帝,有人不愛當皇帝愛幹木匠,有人夢寐以求的當朝大典,所以四處奔走,有人御駕親徵,結果被敵我兩軍對峙,有人懶惰到28年不上朝。
  • 明朝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
    對於明朝的覆滅,有很多原因。而在文史界流行著「明朝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萬曆之怠惰」的說法。史學家們對此也是爭論不休,各有看法。不可否認,明朝自萬曆開始便已經顯出頹敗之勢,而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便是作為一國之君的萬曆連續幾十年不曾上朝,實為明朝「曠朝第一人」。
  • 把崇禎換了,明朝是否有機會起死回生
    提到明朝,人們心裡總會產生那麼一絲可惜的情緒。主要是因為她的「繼承者」清朝在近代太過丟人現眼,有人幻想如果明朝沒有滅亡,一直延續到近代,比大清應該強很多吧。本文我們不探討明朝到了近代會怎樣,主要說一下明朝滅亡的原因。
  • 明朝滅亡都怨萬曆皇帝嗎?大家都誤會了,他其實是難得的聖君
    明朝前幾任皇帝辛辛苦苦經營的資本,全部都給他敗光了。還有一點就是對百姓他沒有半點仁慈之心,搞了一個礦業稅,增加老百姓的負擔,搞的當時百姓的生活是苦不堪言啊。這也是為什麼,後世人在討論明朝的時候,都覺得是萬曆皇帝加速了明朝的毀滅。乾隆也曾經在長陵碑上寫過一行字: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就是說,並不是那些反賊,讓明朝滅亡的。
  • 從明初到南明末,明朝一系列的轉折點重要事件,探索明朝滅亡根源
    明朝國祚享有276年,從皇覺寺小沙彌創立大明開始,一直到南明永曆帝的覆滅,大明成為歷史,但是也成為了中國人心中最硬氣的朝代,強漢,盛唐,富宋,剛明,不只是說說而已,明朝真正做到了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萬曆年間援助朝鮮的戰爭,明朝軍隊和日軍到底誰更盛勝一籌?
    日軍完勝論從戰爭結果來說就無法自圓其說,1598年11月,日軍從朝鮮撤離,而在撤離之前,日軍就已經被而明朝聯軍給逼到了半島南邊一隅,發動戰爭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是攻略整個朝鮮併入侵中國,豐臣秀吉甚至於有讓日本天皇遷都北京的打算,那麼從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來說,日本勝了嗎?如果日軍完勝,日軍戰鬥力完勝,那為什麼結果是日軍撤離呢?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在張居正身後對其家族抄家殺戮?信仰崩了!
    大明萬曆年間,這是一個極為重要,也撲朔迷離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之初,原本日薄西山的大明朝竟是陡然止住了頹勢,隱隱有了中興之兆;也同樣是在這個時代,大明朝在國勢糜爛中,最終不可逆轉的滑向了深淵。而在這時代中,最為重要的兩個人,莫過於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有最強首輔張居正!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萬曆皇帝與張居正之間複雜的情感!一、帝師張居正,是他一手造就了萬曆皇帝隆慶皇帝早死,萬曆繼位之初尚且年幼。
  • 明朝宗室制度,壓倒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據《明史》記載,明朝親王年俸一萬石,郡王兩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 奉國將軍六百石, 鎮國中尉四百石, 輔國中尉三百石, 奉國中尉兩百石。此外,各路受封藩王都受封自己的領地,能夠自己建立軍隊,有專屬衛軍,與地方大員形成鉗制。
  • 明朝太監馮保,陪伴了萬曆皇帝整個童年,最後因為貪汙被萬曆抄家
    明朝第十位皇帝正德是一位個性很強的皇帝,在他的統治期間,他經常離開京都幾個月甚至一年,以前的朝代都有早期朝代,但正德皇帝開了開夜宵的先例,正德皇帝在位僅16年,死時31歲,沒有留下繼承人。經大臣與太皇太后商議,由後代,萬曆皇帝的祖父繼承大一統,他就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在位45年,僅次於明朝萬曆皇帝,嘉靖在位的前二十年,盡職盡責,但當他到了中年,他把精力轉向鍊金術和追求長生不老。萬曆的祖父嘉靖死後,父親繼承了他的王位,他就是隆慶皇帝,在位五年半,明朝期間,國家恢復了繁榮,隆慶也被稱為繁榮之王。
  • 明朝已亡,朝鮮君臣為什麼一想到萬曆、崇禎皇帝就流淚?
    明朝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昏庸至極;崇禎皇帝亡國辱身,亦無建樹。為什麼在鄰國朝鮮卻受到無比的尊重,乃至於朝鮮君臣一提到這兩個人就痛哭垂淚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從頭說起!萬曆再造之恩朝鮮向中國朝貢稱臣,可以獲得實際的經濟利益,這一點在筆者昨天的文章中已經作出了解釋。在此不再贅述。更為重要的是向明朝稱臣可以受到明朝的保護。
  • 明朝萬曆年:馬鈴薯傳入中國
    明朝萬曆年間,馬鈴薯傳入中國  由於缺乏早期的文字記載,或者文字記載中存在作物名稱混淆等原因,對於馬鈴薯傳入中國的時間專家的說法不一,有的認為在明萬曆年間(1573至1619),有的則認為馬鈴薯最早傳入我國應該是18世紀。
  • 剖析農本思想內涵:從「重農減徵」到「竭農重徵」看明朝的衰落
    被歐洲學者稱之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天工開物》就是明朝的科學家宋應星所撰寫,徐光啟所寫的《農政全書》也是在明朝萬曆年間出世的。除此之外,在農產品方面,除了傳統一貫種植的稻、麥、稷以外,又引入眾多外土產品,玉米、胡蘿蔔、紅薯等。在種植物這方面不僅僅只停留在糧食作物,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種植經濟作物,蔬菜水果。
  • 一艘註定要沉沒的船-《萬曆十五年》
    嘉靖年間的「大禮議」事件,就是文官階層和皇權的一次尖銳碰撞,文官階層通過對道德和禮儀吹毛求疵的強調,來賦予皇位繼承的合法性,從而達到約束皇帝的目的。雖然雙方都心知肚明,這種變態強調禮儀只是個鬥爭的幌子,暗流湧動的卻是權力。隨著內閣掌握權力的常態化,皇帝也只能藉助司禮監和廠衛機構來和文官階層博弈。所以明朝總是權臣和大太監相互交替出現。
  • 被人為製造出來的大太監:明朝成化年間的太監汪直根本不是權宦
    御馬監是明朝宮廷十二監之一,與兵部及督撫共執兵柄,實為內廷「樞府」,此外還有管理御馬草場的職責,在當時可以與東廠抗衡,故而汪直年紀輕輕實際上已經位極人臣。汪直對於女真人的徵剿建州女真大約是明代宣德年間到達婆豬江和蘇子河一帶定居,在明英宗到景泰帝時期發展壯大,在明憲宗時期已經大肆抄掠明朝和朝鮮邊境,尤其是明朝冊封的建州左衛都督董山經常犯邊,在成化三年(1467年),明憲宗派李秉和趙輔徵剿建州女真,明軍大獲全勝,董山被被送往北京處決。
  • 明朝萬曆皇帝有多可愛,說一說他與文臣30年之久的拉鋸戰
    其實明朝萬曆皇帝挺可愛的,他十歲登基當皇帝,在張居正的指導之下,萬曆皇帝知書達理、溫文爾雅,但他也是缺乏魄力,造成了與文臣30年之久的拉鋸戰。這場拉鋸戰是因何而起?有為明朝帶來了哪些危機?萬曆皇帝在位期間,明朝也是能人輩出,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李如松等等,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這樣說的話,明朝在萬曆皇帝手中還能有一絲轉機的希望,但事情就在張居正死後開始走向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 胡衍南:《金瓶梅詞話》與明朝萬曆年間豔情小說性描寫比較研究
    後來劉輝進行考證,知此書卷首序及卷末跋之甲子紀年,當是明正德9年甲午(1514)與正德15年庚辰(1520),較《金瓶梅詞話》萬曆45年丁巳(1617)刻本早了一百年。他同時也總結道:「在《金瓶梅》的成書過程中,《如意君傳》對它的影響是明顯的,尤其在性生活描寫方面,最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