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地大物博的中國通過歷史的長河一步步孕育出如今呈現在我們面前璀璨的農耕文明。它經歷過諸多戰爭的洗禮,也曾成為朝堂上群臣們唇槍舌戰的焦點,它被大刀闊斧的改革過,也被無情冰冷的摧殘過,居於歷朝歷代都成為首當其衝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此也正好能夠看出以「農」為本的「農」的重要性。
每個朝代都根據自身穩定和發展的需要,對於農業這方面的政策進行調整。在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原本在北方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方優良的農耕環境與北方先進的農耕技術逐漸結合起來,我國古代的農業開始了巨大的轉型和發展。明代的農業政策從明初到明末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重農減徵」到「竭農重徵」也同樣見證了明朝的發展與滅亡。
一、出生貧窮的朱元璋在元朝的腐敗統治之下,聚攏有識之士創建明朝,並在農業生產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明朝農業取得的成就雖然不能太誇張太具讚美的稱之為「飛躍」,但也是取得了較多比較著名矚目的成就。
被歐洲學者稱之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天工開物》就是明朝的科學家宋應星所撰寫,徐光啟所寫的《農政全書》也是在明朝萬曆年間出世的。
除此之外,在農產品方面,除了傳統一貫種植的稻、麥、稷以外,又引入眾多外土產品,玉米、胡蘿蔔、紅薯等。在種植物這方面不僅僅只停留在糧食作物,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種植經濟作物,蔬菜水果。
「洪、永、熙、宣之際,百姓充實,府藏衍溢。蓋是時劭農務墾闢,土無萊蕪,人敦本業」。
農業生產的生產工具得到多方面的發展,種植技術也在多個方面得到了改善和提高,這是明朝時期的農業取得的一大進步。
在元朝末年它的政治極其腐敗,經濟也分崩離析,各大地區的自然災害霍亂頻發,農民們的莊稼也陷入歉收狀態,不僅如此,元朝朝廷還進行野蠻統治,對於中原地區的漢人進行強力的打壓,激發了漢人對於這樣的朝廷嚴重的不滿。
廣大人民沒有辦法忍受再在這樣的腐敗糜爛的統治下繼續卑微艱難的生存下去,於是全國各地逐漸掀起或大或小的不同規模的反元鬥爭,漢人揭竿而起,拉開元朝覆滅的帷幕。
元朝就這樣沒落於處於社會下層的農民階級手中,也正因如此,起義軍首領大部分都是出生在貧困家庭,自小並沒有受到過多少啟蒙教育,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具有巨大的局限性。
但是同樣是貧困的朱元璋並沒有被所謂「骯髒」的社會同化,而是由內而外的發出正義之聲,在他的身邊聚攏了諸多的有識之士,促就了他輝煌的一身,也從而創建了大明王朝。
二、明朝建國初期為了恢復民生,設置了「屯田制度」,實行「重農減徵」的農業政策
在明朝開國之初,社會諸多方面都陷入混亂明朝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恢復民生。災亂頻頻發生,戰火的蔓延和硝煙席捲了無數的無辜百姓,百姓的生存維繫基本的生活成了一大難題。朱元璋認為,要穩定天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農民問題,注重以民為本才得以穩定朝政。
這不僅僅是由於吸取了元朝滅亡的的教訓,更深層次的緣由是來自於朱元璋本身,即便他與其他同階層的人士相比,沒有停留在眼界的局限上。
但是根深蒂固的貧困本性依舊是存在的,因而開國初期,順應民心從農業開始抓起。為了給農民一個調養生息的機會,朱元璋下旨實行「重農減徵」的政策。
在明朝開國建立直至70年間,是明朝農業逐步恢復和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樣的一整個時期以內,明朝採取的政策一直都是「重農減徵」。明朝初期的農業發展不僅僅局限在農業的措施,它的恢復還得益於明朝政策中為此實施的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其一是明朝政府為了保證國庫財政的收入達到穩定,強行的要求百姓歸農復業,這也是後來明朝一系列的政策能夠順利實施的良好法律基礎。
其二是朝廷制定了相關的規定,將農業的發展情況和成就作為對官員們的考核標準以及晉升業績的標準,這促進了小農經濟的模式在全國的推廣實施。
其三是為了安置這明朝初期留下的龐大的軍隊,朱元璋開闢新思路,設置了「屯田制度」
「雖王府護衛軍人,亦照例下屯。」
這是明朝農業的快速發展的根本良策,形式各異的「屯田制度」,不僅解決了軍隊的軍餉不足的問題,而且是具有深遠影響的減輕賦稅的措施。
這些措施很有效的促使了明初的農業恢復發展,然而在江南的農業區卻飽受重賦苛徵的殘害。為了其他地區的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對他們實行減稅政策,而為了保證國庫充盈,課稅穩定,壓榨被人們美言稱讚的富庶江南,江南在此政策下迅速的走向了衰敗。
三、明朝中後期實行衛所制,由於過度依賴小農經濟,經濟逐漸走向沒落
明朝國運時至中後期,開始略有頹敗之勢。在明朝初期,朱元璋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於是他另闢蹊徑開創了衛所制。
所謂衛所制,就是軍人之後其世世代代皆為兵,並在各個地區進行保護和守衛,不僅能夠保衛明朝的江山領土,而且能夠在人員緊缺必要之時參與到農業耕種當中去,進行農業生產。
這一舉措的目的是想把軍士世襲服兵役與設置的屯田制度有效的利用與結合起來。
這樣一來,能夠出現另朱元璋滿意的兩全其美的局面,即其一解決了國家兵源緊缺的問題,減去了徵兵所帶來的一系列煩惱問題和多餘的財政支出。
其二還解決了國家糧食供應的問題,人力得到充分的調配和利用。此規定一出臺,舉國上下的軍隊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屯田行為,滿足軍隊的人員需求和糧食需求,同時還減輕了農民的農作產出的壓力。
在古代時期,徵收各地的農業糧食主要的目的就是滿足對軍隊的供應,而軍隊的糧食得到保障,農民農業上的負擔就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
然而,這一「兩全其美」的政策卻也為明朝的沒落走向埋下伏筆。明朝立於世300多年,著實過分的依賴於小農經濟。
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同時去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如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等等。關於大明王朝的滅亡,站在農業的方面的農業政策來看,是由於明朝在逐步發展的過程中相關的農業政策調整不到位,調整失敗所導致的。
明朝所採取的農業政策以及其配套措施,有效的保證了國家和軍隊的開支,但是在和平年代卻也是腐敗滋生的開始,所以說,明朝滅亡,一大部分的原因是在於農業,但是深刻洞察此事件的導火索就是由於衛所制的破壞而造成的結果。
四.明朝中後期的農業政策之反思—「竭農重徵」
那這是為何,明明在開國初期的時候農業上最大的問題——軍糧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尋求到了最佳的解決辦法,各個地區的農民也有充足的糧食進行自給自足,不僅如此,就連資本主義的初步萌芽都在這個時期出現,明朝滅亡,所為何故?
究其更本,緣於那「兩全其美」的舉措,衛所制。在衛所制的前期,這的確是一個為人讚不絕口的好舉措,軍隊都獲得了自給自足的能力。
然而這樣一個好的政策,國家和平的年代裡,腐敗的問題猶如蛀蟲般滋生出來,越腐蝕越龐大,各個腐敗的軍官將世襲下來的士兵當作自己的奴隸,任意使喚。他們拼命的壓榨這些士兵,逼迫他們長期耕種土地,以便於他們自己中飽私囊牟取私利。
這樣一來,此項制度就變了一個性質,世襲的士兵成了奴隸,軍官則成了地主的別稱,衛所制也變為了所謂的地主制,真正作為軍糧的儲備變成了軍官們肆意揮霍的銀兩。
在萬曆年後期,女真部落迅速崛起,嚴重的威脅到了明朝的統治與威信。為了減緩女真部落的威脅,明朝每年都要對該地投放大量的軍隊,調撥大量的錢財與物資來阻止他們前進的腳步。
然而戰事持續不斷,國庫不斷衰竭,農民的壓力呈幾何型攀升,朝廷卻由於戰事的吃緊以及皇帝的權威下降,無力去糾察整治貪官汙吏,只能對農民不斷施壓,早已廢除「重農減徵」的措施,而是舉國之力對抗來敵,採取「竭農重徵」勉強維持前方戰事。
為了儘早的結束遼東方面的戰事,崇禎帝說
「當此三空四盡之日,竭天下之力以養飢軍而軍愈嬌,聚天下之軍以冀一戰而戰無日」。
此類情況一直持續到崇禎年間,嚴重課稅加上天災不斷,百姓的反抗最終被激起,明朝落下其時代的帷幕。
結語
明朝所實施的「竭農重徵」很明顯是逆百姓之民意而行之,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模式難以持久的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一味的壓榨最終的結果往往都是不盡人意的。
然而再來反觀在明朝初期實行的「重農減徵」的政策,似乎更多了一絲耐人尋味的意味。明朝從一開始便採取了不公平的賦稅制度,以強制性的手段重農抑商,過分的依賴小農經濟與而今提倡的重農愛農有很大的區別,也為大明王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太祖實錄》
《萬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