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及政治思想中佔據重要作用,曾直接在源頭塑造了中華文化。這一思想的產生是歷史進程中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私有制產生,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過程中的必然。
從哲學上看,民本思想的產生是在現實中政治對民本的背離中產生的應激性成果。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極度不發達,沒有部落或團體間的合作很難保持個體的生存和發展,此時產生的是原始共產主義的生產關係,從政治思想上看,部落首領偏向於服務,帶領部落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取得生存和發展,在職能上主要是服務和管理分工,與部落內個體間的關係偏向於平等關係,沒有特權存在。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部落內部有了生產剩餘,私有制隨之產生。
隨著私有制的發展,關於統治的政治思想也應運而生。孔子說 :「夏道尊命 , 事鬼敬神 。」 「殷人尊神 , 率民以事神」 (《禮記 ·表記》)。天命說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夏商兩代,對鬼神之說崇信與宣揚,使得天命說即君主承天命來管理萬民的說法成為主流。商人對天命、鬼神的崇拜在後來達到一種近乎痴迷的程度,以至商王紂在周人「三分天下有其二」(《論語·泰伯》)的情況下,仍然十分自信地說:「嗚 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書·西伯戡黎》)
西周建立後,以鬼神為尊的天命說暴露出了其自身的不足。在三監之亂後,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的思想。將民本思想引入到政治哲學中來,用以解釋商滅周興的正當性。從這個意義上看,是對政權合法性內在解釋的需要促進了民本思想的產生。同時,以宗親為紐帶的權力分封形式使得君主(王候等諸侯國的實際掌控者)成為了基層人民的天然同盟者,出於對自己利益的維護,君主有對民本思想認可的傾向。最後,儒家在構建文化目標和社會目標時也強調了民本的因素,從而促進了民本思想的傳播。
金耀基先生《中國民本思想史》從民本思想的產生,歷史貢獻,及民本思想的內涵,歷史流變分期等幾個方面考察了民本思想的源流史,是近代民本思想研究的一個開創性著作。
民本思想的歷史貢獻。從民本思想的歷史貢獻上看,金耀基先生認為「此重人文精神的儒家之民本思想的巨流衝洗,減殺了專製毒害」故而「中國兩千多年之政治,雖為專制而民氣不斬,雖屬王權而民多生息」。同時也是啟蒙派大師如伏爾泰等一直對中國文化致最大之敬意,以中國為開明專制之模範的原因。而從民本思想的定位上看,金先生認為中國民本思想其實就是儒家之民本思想。
從民本思想的究竟義,從「以人民為政治之主體」「君之居位,必須得到人民之同意」「保民、養民為人君之最大職務」「義利之辨」「王霸之辯」「君臣之際」六個方面闡述了民本思想的內涵。認為人民是政治之目的,人君不過一種工具或手段而已。在此,金先生沒有釐清民本和民主的區別,將目的和手段混為一體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從本質上看,是對君權至上的一種應激性制約,是在統治者對以人民為中心的背離中產生的,是一種為更好的穩定君權而產生的學說。在此學說裡,民本只是工具,而非目的,試圖將民本提高的目的的地位的努力,其學說的傳播在專制日益加深的情況下會受到限制,看孟子之際遇即可知此。故而,從認識的方法論上看,金先生陷入形上學而不自知。此亦此書之一憾。
該書將民本思想的發展史分為六個期。
胚胎時期:從時間上看應當是東周以前,這個階段沒有太多可信的史料。梁任公把東周之前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部落期,唐虞迄殷末約千餘年;第二個時期是封建期,西周約三百年,第三個時期是霸政期,東周遷後至孔子出生前約二百年。第一個時期的可靠史料極少,雖然孔子多言三皇五帝之事,但是都是非原始性文件;第二個時期的史料可信的也非常少,除群經外,唯有《逸周書》六十篇;亦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第三個時期的史料雖然較為豐富,但是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也已經蕩然無存了,推敲之後唯有《詩經》、《尚書》最為可信,其中《尚書》中可信的篇數不過二十八篇,這也是研究商周兩代政治思想的唯一寶典。而「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一語為民本思想的發源地。
民本思想建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考察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剖析了三者對君民認識的演進與異同。
民本思想停滯時期:秦朝兩漢時期。談哲學者,由先秦而入兩漢,如從海洋而入江湖,但覺水波不興,可以扁舟容與,夙物盡有遒美之處,以言壯闊,則瞠乎後矣。兩漢時期哲學,與先秦時的洋洋大觀,相差甚遠。此時應為文化隨經濟政治穩定後的整理時期。從民本思想發展的進程上稱之為停滯亦為正常。
民本思想消沉時期;唐宋元明時期。此一階段,封建制度更為完善,經濟總體上不斷發展。然民本思想處於消沉時期。
民本思想發皇時期:清到民國時期。由於黃宗羲的出現,民本思想出現了新的高度。然而清朝為專制制度之頂峰期,其壓制思想到了極致。
民本思想完成時期:民國後期。將孫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稱之為民本思想的完成。
四、此書的不足之處
金先生此書,於民本思想之產生,發展,分期,貢獻多有闡發,系統考察了民本思想的源流。然不足之處亦非常明顯:金先生頗在研究方法論上不能汲取科學的研究方法。他希望將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和「階級鬥爭」,「唯物辯證」拉開距離,故而在研究上無法看透本質,從而將民本與民主混淆,將民本在古代的地位看錯。其六個分期亦僅以表面來分,無法和政治、經濟的發展聯繫起來,故而多有不妥之處。比如將清朝列為民本思想的發皇期,殊為不智。此書寫成時為1959年,新中國成立已有十年,以新中國提倡的「為人民服務」和真正對勞動者地位的提高之現實,實在是對民本思想最好的發揚,然這些並未在此書中出現。金先生想要在研究中跳出政治對學術的影響,然而卻不知自己的屁股正坐在政治的椅子上。也由此可以看出,學者研究如不能正視自身所在的階層看問題所導致的立場問題,則其學術研究必致偏頗。
此書初步考察了文化戰略研究方法論,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