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於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等在內的民本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本文化在推動中華文明發展、促進民族融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對近現代諸如「三民主義」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的形成,對當代中國制度的建立、發展和完善產生了深遠影響。
傳統民本文化強調以人為尊、以民為貴、以仁為本等理念。西周 「禮樂文化」是傳統民本文化的開端。在經歷了巫覡文化、祭祀文化之後,熱忱人道的「禮樂文化」在西周后期開始定型,產生了「敬德保民」之說,確立了中國文化「遠神近人」的人文精神。孔子繼承了周代禮樂文化,提出「天下為公」「民惟邦本」等民本文化的基本理念。孟子、荀子接續予以系統論述和解讀,奠定了傳統民本文化的基體。總的來看,儒、道、墨等不同思想流派對傳統民本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均有重要貢獻,其中以儒家的貢獻最為重大。自秦漢至清末,民本文化一直是封建社會的主流政治文化,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維護安定有序的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民惟邦本」的執政理念。「民」在傳統文化語境下被視為國家之本和天下之本。強調「政之所要,在乎民心」;「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在傳統民本文化看來,「民意」即人民的要求被規定為一切政治的終極合法性。主張以民為本、克己愛人、重視民眾意願的傳統民本文化,充分肯定了民眾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看到了人民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
第二,「保民養民」的施政目標。《管子·牧民》指明了傳統「治民」之術的精髓,即「治國必先富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執政者要施行「仁政」,保民、養民是其最大職責。強調「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主張輕徭薄賦,滋養民眾。孟子還提出「制民之產」的主張,認為有恆產才有恆心,執政者要使百姓富裕起來,才能實現教化民眾的目的,這在今天看來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除儒家外,道家「無為而治」、墨家「兼愛」「節用」的理念,也大大豐富了傳統民本文化。道家以「治大國若烹小鮮」為喻,主張執政者要尊重國家治理的規律,要「善為」;墨家則反對鋪張浪費,通過減少不必要的損耗,以安百姓。
第三,「為政以德」的價值取向。傳統民本文化肯定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推崇有道德的政治,主張將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強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德」與「法」在構建理想社會秩序的過程中都有其價值和作用,但「道德」對於形成和維護社會秩序更為重要。從宏觀層面來看,具有道德感的政府是「仁慈」的政府,道德既是執政者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同時以「道德」為核心,根據「禮」的規範所建構起來的社會秩序也是更高層次的;從微觀層面來看,執政者個人道德素質對「善治」的實現也有重要作用。「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傳統民本文化注重從民眾的角度來判斷執政者的賢能與否,主張執政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後的傳統民本文化,與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根本旨趣和奮鬥目標高度契合,並在實踐探索中建立起了深得人民擁護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形成了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
第一,傳統民本文化中的「民惟邦本」執政理念與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高度契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黨執政最深厚的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緊密相連,密不可分。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繫群眾的治理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處處彰顯了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對於執政者個人而言,傳統民本文化正是涵養「以百姓之心為心」人民情懷的源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深厚的人民情懷應該是每一名共產黨員都應擁有的崇高境界。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和抗洪搶險過程中,黨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這也是對傳統民本文化的創造性繼承與弘揚。
第二,傳統民本文化的「保民養民」施政目標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價值目標高度一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多方面的需要,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成為執政者所考慮的最緊迫的任務。傳統民本文化中「制民之產」「無為而治」等理念,對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建設服務型政府,在統籌做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各領域民生工作,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
第三,傳統民本文化的價值取向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崇高理想高度吻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著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嚮往的最大公約數。」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作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當今世界,各國人民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民本文化「為政以德」的價值取向不僅對解決國內的民生問題有借鑑意義,而且對推動全球治理走向善治也具有重大意義。中國人歷來主張「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世界各國人民都過得好。政府作為國際治理的主體,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無法替代。傳統民本文化「為政以德」的價值取向賦予政府「善」的道德屬性,摒棄了西方政府理論中「政府為惡」的偏失,為全球治理貢獻了獨特的中國智慧。
中國傳統民本文化是中國制度的重要文化底蘊。傳統民本文化已經成為植根在中國人民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就鮮明特色地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貫穿始終,體現了傳統民本文化的深遠影響。今天,中華民族要繼續前進,就必須根據時代條件,繼承和弘揚民本文化,使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西部項目「習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研究」(20XJC710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郭佳鑫
精彩推薦:
推進城市形象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補齊智庫短板 服務一帶一路
抗戰文獻數據平臺的使命與擔當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