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學理中國」中國傳統民本文化的價值底蘊及繼承創新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於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等在內的民本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本文化在推動中華文明發展、促進民族融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對近現代諸如「三民主義」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的形成,對當代中國制度的建立、發展和完善產生了深遠影響。

傳統民本文化強調以人為尊、以民為貴、以仁為本等理念。西周 「禮樂文化」是傳統民本文化的開端。在經歷了巫覡文化、祭祀文化之後,熱忱人道的「禮樂文化」在西周后期開始定型,產生了「敬德保民」之說,確立了中國文化「遠神近人」的人文精神。孔子繼承了周代禮樂文化,提出「天下為公」「民惟邦本」等民本文化的基本理念。孟子、荀子接續予以系統論述和解讀,奠定了傳統民本文化的基體。總的來看,儒、道、墨等不同思想流派對傳統民本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均有重要貢獻,其中以儒家的貢獻最為重大。自秦漢至清末,民本文化一直是封建社會的主流政治文化,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維護安定有序的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民惟邦本」的執政理念。「民」在傳統文化語境下被視為國家之本和天下之本。強調「政之所要,在乎民心」;「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在傳統民本文化看來,「民意」即人民的要求被規定為一切政治的終極合法性。主張以民為本、克己愛人、重視民眾意願的傳統民本文化,充分肯定了民眾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看到了人民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

第二,「保民養民」的施政目標。《管子·牧民》指明了傳統「治民」之術的精髓,即「治國必先富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執政者要施行「仁政」,保民、養民是其最大職責。強調「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主張輕徭薄賦,滋養民眾。孟子還提出「制民之產」的主張,認為有恆產才有恆心,執政者要使百姓富裕起來,才能實現教化民眾的目的,這在今天看來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除儒家外,道家「無為而治」、墨家「兼愛」「節用」的理念,也大大豐富了傳統民本文化。道家以「治大國若烹小鮮」為喻,主張執政者要尊重國家治理的規律,要「善為」;墨家則反對鋪張浪費,通過減少不必要的損耗,以安百姓。

第三,「為政以德」的價值取向。傳統民本文化肯定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推崇有道德的政治,主張將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強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德」與「法」在構建理想社會秩序的過程中都有其價值和作用,但「道德」對於形成和維護社會秩序更為重要。從宏觀層面來看,具有道德感的政府是「仁慈」的政府,道德既是執政者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同時以「道德」為核心,根據「禮」的規範所建構起來的社會秩序也是更高層次的;從微觀層面來看,執政者個人道德素質對「善治」的實現也有重要作用。「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傳統民本文化注重從民眾的角度來判斷執政者的賢能與否,主張執政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後的傳統民本文化,與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根本旨趣和奮鬥目標高度契合,並在實踐探索中建立起了深得人民擁護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形成了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

第一,傳統民本文化中的「民惟邦本」執政理念與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高度契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黨執政最深厚的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緊密相連,密不可分。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繫群眾的治理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處處彰顯了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對於執政者個人而言,傳統民本文化正是涵養「以百姓之心為心」人民情懷的源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深厚的人民情懷應該是每一名共產黨員都應擁有的崇高境界。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和抗洪搶險過程中,黨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這也是對傳統民本文化的創造性繼承與弘揚。

第二,傳統民本文化的「保民養民」施政目標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價值目標高度一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多方面的需要,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成為執政者所考慮的最緊迫的任務。傳統民本文化中「制民之產」「無為而治」等理念,對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建設服務型政府,在統籌做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各領域民生工作,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

第三,傳統民本文化的價值取向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崇高理想高度吻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著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嚮往的最大公約數。」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作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當今世界,各國人民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民本文化「為政以德」的價值取向不僅對解決國內的民生問題有借鑑意義,而且對推動全球治理走向善治也具有重大意義。中國人歷來主張「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世界各國人民都過得好。政府作為國際治理的主體,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無法替代。傳統民本文化「為政以德」的價值取向賦予政府「善」的道德屬性,摒棄了西方政府理論中「政府為惡」的偏失,為全球治理貢獻了獨特的中國智慧。

中國傳統民本文化是中國制度的重要文化底蘊。傳統民本文化已經成為植根在中國人民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就鮮明特色地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貫穿始終,體現了傳統民本文化的深遠影響。今天,中華民族要繼續前進,就必須根據時代條件,繼承和弘揚民本文化,使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西部項目「習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研究」(20XJC710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郭佳鑫

精彩推薦:

推進城市形象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補齊智庫短板 服務一帶一路

抗戰文獻數據平臺的使命與擔當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平語新時代」高度重視傳統民本思想的新時代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發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武器和科學指南。這一卷特別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等主題的相關論述,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高度重視,並在新時代對其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我國傳統民本倫理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民本倫理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政治倫理思想。民本倫理作為重要的文化歷史資源,構成了現代民主思想的主要內容。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革命和建設的政治理念建立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礎之上。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近代以來,每一次大的社會轉型甚至社會進步都會出現文化選擇和走向問題。因此,怎樣看待傳統文化的價值,怎樣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就成為我們社會前進、我們黨治國理政一個繞不開的問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五千多年並一以貫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包容和諧、厚德載物、生生不息的哲學傳統,儒道法等文化傳統的交匯融合及其開放、轉化,協和萬邦、天下一家的精神等。
  • 這家開發商,將中國的文化底蘊滲透進了骨子裡
    01前些日子,跟兩個朋友聊天,一人問了一個特別有趣的問題:中國的文化底蘊究竟有多高深?朋友答:南宋有個畫家,叫馬遠,畫了一卷《水圖》,後來《水圖》傳入日本,葛飾北齋受啟發繪得霓虹國寶《神奈川沖浪裏》,再後來《神奈川沖浪裏》傳入荷蘭,梵谷受此影響創作出《星空》。我說:對的,中國的文化底蘊有多高,無法丈量。
  • 濃濃中國風的建築,就是日本京都清水寺,完美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
    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清水寺,在主體建築上沒有採用一根釘子,把中國的榫卯文化發揮到了極致,讓遊客們不禁遐想連篇清水寺旁邊的小鎮則為每一位遊客提供了吃喝玩樂最佳的地點,在世俗與脫俗之間,去發現最真實的自我,這也是旅行的意義之一夜色中的清水寺,蟲鳴陣陣,卻顯得更加的靜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文學到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求大同等思想,無數文化瑰寶熠熠生輝,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一是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我認同。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上,中國共產黨不僅是清醒的認知者,而且是卓越的踐行者。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中國戲曲學院召開
    中國網12月9日訊(記者閆景臻)近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的精神,深入探討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此次會議也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 ...錦江酒店(中國區)榮獲「高參獎」「2020年度投資價值酒店集團」
    而此次榮獲第四屆「高參獎」的「2020年度投資價值酒店集團」榮譽,正是行業對於錦江酒店(中國區)的認可。從投資的角度而言,錦江酒店(中國區)已經實現了投資選擇的多維覆蓋,投資人可根據市場、區位的特性選擇不同風格的酒店品牌,結合消費趨勢、在地文化等要素最大程度地挖掘品牌特質,實現價值變現。
  • 中國「五大國粹」,文化價值與底蘊,延古至今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見證著中國幾千年來的發展,然而,你知道中國「五大國粹」是什麼嗎?相信很多人都會對它們有所了解,還會有很多人將它們視為自己的興趣愛好乃至目標,甚至已經在某些方面小有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說,它們早已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熟悉不已的存在,在特定的地方散發著別樣的光芒,顯示著文化的底蘊,一起和小亭子來深入了解一下吧。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邵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創新領域,要「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 小劇場戲曲:繼承是本 創新是魂
    小劇場戲曲以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新穎的呈現形式,先鋒的理念探索而備受觀眾關注。近日,北京市文聯就「北京小劇場戲曲發展的現狀及未來」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與會的專家學者認為,小劇場戲曲既是繼承發揚戲曲文化的新嘗試,也是把戲曲帶入更寬廣視野的新探索。小劇場戲曲前行的動力,仍然在於利用小劇場的特點進行創新。1、最吸引人的就是創新中國小劇場戲曲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小品熱潮。
  • 中國傳統服飾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傳統服飾的傳承與創新 —— 借鑑國際服飾品牌的創新思維和方法 發表時間:2018/4/11 文 | 方 憬
  • 周大生中國婚嫁文創系列「幸福花嫁」,帶你感悟中國式幸福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婚嫁文化更是中國式幸福的情感載體,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貫穿於傳統民俗文化始終。許多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婚嫁元素如繁星閃耀,表達著靈動的中國式美學,承載著中國人樸素而美好的情感。
  • 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 傳統色彩文化 企業形象設計 啟示      在中國色彩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傳統色彩的形成與發展是和一定的思想觀念相聯繫的,這就是五行學說。以五行學說為根本,產生了極具民族特性的五行色彩文化。貫穿於整個中華民族色彩審美意識之中,並對中國文化、服飾、繪畫、宗教以及諸多方面的色彩應用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 不創新,傳統也守不住!國戲研討「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近日在京舉行。今年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此次學術會議也是校慶系列活動之一。會議設主題發言、專家論壇、學術論文交流、戲曲現場觀摩等內容,努力為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者們搭建學術平臺。在主題發言中,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楊乾武表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個人不根植傳統,他的文藝創作包括學術不可能有創新,同時如果不堅持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統也是守不住的。
  • 不同的時代,人們是如何繼承和傳播傳統文化的?
    知中君發現,曾經不那麼「時髦」的國產貨,如今卻深受追捧。同時,文化領域的「國產貨」也進入了開掛模式。近年一路走紅的故宮博物院,最近又有了新動作。真人秀節目《上新了,故宮》,明星跟隨專家進宮識寶,穿梭古今,全新的綜藝形式獲得網友們一致好評。
  • 【學理書簡】《新經學講演錄》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新視角
    「分論」分述十部儒家經典(包括「五經」「四書」和《孝經》,將三《禮》和春秋三《傳》分別歸入《禮》和《春秋》),詳細闡發「六經」何以成為中華文化的「根」,及其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即「民本」思想、「德治」思想、「修身」思想、「孝道」思想、「仁愛」思想、「中和」思想、「誠信」思想、「大一統」的國家觀念、「天人合一」思想、「協和萬邦」理念等等,它們為什麼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魂」。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京召開
    【環球網教育報導】12月5-6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深入探討了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
  • 西雅視覺:聚焦時尚中國風
    西雅視覺:聚焦時尚中國風 中國風,即中國風格,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蘊含大量中國元素並適應全球流行趨勢的藝術形式或生活方式。 近年來,尤其是08年之後,中國風開始流行於攝影、廣告、電影、音樂、服飾、建築等。
  • 「老外有話說」「生命價值」和「團結互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
    當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打交道時,很容易錯誤地從自身價值觀出發對其進行評判,但由於特定文化背景的獨特性,呈現出來的結果往往有所不同,比如人的生命價值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會體現差異。考慮到歷史和文化的不同,西方國家和中國在傳統觀念上對生命價值的看法略有不同,但要想全面解析這樣一個宏大且複雜的主題,幾千頁紙都不足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