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創新,傳統也守不住!國戲研討「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2020-12-12 青瞳視角

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近日在京舉行。

今年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此次學術會議也是校慶系列活動之一。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冉常建在題為《新中國戲曲教育七十年的若干認識與思考》的講話中總結道:國戲70年一是從科班教育向有學歷革命幹部培養的轉化;二是從單一的中專教育向多層次的中轉、大專、本科、研究生教育轉化;三是從建校之初的只有戲曲表演和器樂演奏的主體教育向綜合性藝術門類齊全的戲曲教育轉化。

會議設主題發言、專家論壇、學術論文交流、戲曲現場觀摩等內容,努力為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者們搭建學術平臺。

在主題發言中,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楊乾武表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個人不根植傳統,他的文藝創作包括學術不可能有創新,同時如果不堅持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統也是守不住的。

院校領導主題論壇中提到,當前要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去探討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連續七年召開的研討會在不斷發掘其理論層面的意義,同時也注重實踐層面的不斷推進。理論專家主題論壇,就戲劇藝術與市場的關係、梅蘭芳大師推陳出新和開創京劇繁榮發展的時代的事例、從藝術哲學角度看戲曲的規範問題、元曲在戲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現代樣板戲戲的創作等內容,闡述了戲曲藝術發展中的理論問題。

藝術院團院團長主題論壇,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王蓉蓉、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等人,就戲曲藝術的守正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和內涵融入到戲曲專業教學、重視戲曲人才的培養、創排紅色題材現代戲等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主題論壇,則就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理性探究、雲南傣劇在傳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思政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課程思政的意義和價值等課題進行了研討。

與會學者專家還進行了學術論文的交流研討。本次會議共收到30多篇學術論文,以「戲曲藝術生態的審視以及中華民族精神在傳統藝術形式中的體現與發掘」「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挖掘戲曲德育資源,構建專業課程育人研究」為主題。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京召開
    【環球網教育報導】12月5-6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深入探討了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中國戲曲學院召開
    中國網12月9日訊(記者閆景臻)近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的精神,深入探討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此次會議也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 常熟舉辦虞山文化論壇:研討「言子思想的當代傳承和價值」
    新民晚報訊(記者 唐聞宜)今天上午,「2020虞山文化論壇——言子思想的當代傳承和價值」在常熟舉行,來自孔子研究院、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江蘇省區域發展研究會等儒學研究機構、高校的30餘名文史哲研究專家、學者和言氏宗親代表出席論壇,共同圍繞「南方夫子」言子思想的當代傳承和價值主題進行研討交流
  • 浸潤傳統文化 創新通識教育
    該成果依託山東大學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立足立德樹人模式創新和通識教育改革,圍繞「中華文化體驗與傳播」課程群建設,歷時八年積澱而成。儘管一時間大家不能描述出「想要什麼」,究竟要打造怎樣一種教學設計、實施怎樣的教育理念,但是首先想清楚了「不想要什麼」:希望摒棄言說式、宣教式、自上而下灌輸式的傳統文化課堂,取而代之的是研討式、自我意義建構式的學習安靜環境。這個願望就是教學團隊的共識,也是教學改革與創新的目標與動力。
  • 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變遷與創新
    【摘要】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需要秉持「根在傳承、本在創新」的原則,在認識創新是傳統民居本體文化發展本義前提下,發現束縛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的三大問題,分別來自物質文化層、非物質文化層和制度文化層,而核心隱性問題則是大眾忽視了傳統營造技藝與當代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
  • 傳統文化的傳承,克己復禮在當代的價值
    眾所周知,個體存有差異,這種差異性是不可抹滅,現實存在的,因此僅僅立足個體生命的價值規範不可能成為社會價值規範,社會價值規範乃是基於個體生命而在其間形成差異平衡的結果。因此,「克己復禮」似乎不能夠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公共原則。而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 發掘江南儒家思想當代價值 常熟舉辦2020虞山文化論壇
    8月21日,「2020虞山文化論壇——言子思想的當代傳承和價值」在常熟會議中心舉行,來自孔子研究院、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江蘇省區域發展研究會等儒學研究機構、高校的30餘名文史哲研究專家、學者和言氏宗親代表出席論壇,共同圍繞「南方夫子」言子思想的當代傳承和價值主題進行研討交流。
  • 傳統與創新|竹工藝與當代設計
  • 「聚焦學理中國」中國傳統民本文化的價值底蘊及繼承創新
    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等在內的民本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本文化在推動中華文明發展、促進民族融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對近現代諸如「三民主義」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的形成,對當代中國制度的建立、發展和完善產生了深遠影響。傳統民本文化強調以人為尊、以民為貴、以仁為本等理念。西周 「禮樂文化」是傳統民本文化的開端。
  • 傳統與當代的交融 在東華大學感受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
    傳統與當代的交融 在東華大學感受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時間:2020/12/24 15:25:12 來源:上海教育新聞網    作者:徐小雯 吳婭琳 劉時玉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
  • 袁武:大澤人的畫既傳統又當代
    在大澤人看來,優秀的藝術創作應該具備三種價值: 藝術價值,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文化」成為他探索藝術的關鍵詞之一。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不僅體現在他創作的一系列以詩文為題的作品如《群賢畢至》等。在介紹自己的作品時,他也常常把唐宋的名篇信手拈來流利朗誦,雖旅美三十餘年,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愈發深厚:「千年來把中華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就是中華文化」。
  • 弘揚傳統文化不等於復古!封建糟粕不能與優秀傳統文化混為一談
    傳統文化與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生活息息相關,小到人民的衣食住行,大到人民的家國情懷國家的治理體系,無一不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千百年來,各類文化層出不窮。我國以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教思想,韓非子的法家思想等等。這些立足於中華民族經久不息的文化,雖然給我們創造了萬千財富,但是立足於飛速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一些傳統文化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潮流。
  • ​傳統與當代的交融,在東華大學感受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
    最讓人欣喜和感動的是,這些作品都在悠久的、優雅的、優秀的大都市著裝傳統的基礎之上,從設計、理念和裁剪都發生著一系列新的創意。置身沙龍秀,領略海派時尚的視覺盛宴歷史的摩登,時尚的魔都呈現在同一視野下,在傳統服飾背景及散布於背景中的中國時裝金頂獎設計師陳聞手繪的時裝設計稿和插圖營造的濃厚藝術氛圍中,32位模特在展廳現場演繹海派現代時尚設計,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動與靜的演繹,從歷史到當下,靈動展現海派時尚的新特點。
  • 河南省當代陶瓷藝術研究展刷新傳統認知
    《燕雲臺》海報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  陶瓷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遺產,歷經數千年發展,陶瓷藝術在日用品之外還有多少可能性?  眼下,正在河南省美術館開展的「黃河落天走東海」河南省當代陶瓷藝術研究展,打破了許多觀眾對陶瓷藝術的傳統印象。參展作品跳出了杯瓶盤碗等日用品的實用性,而是通過獨特的藝術語言讓陶瓷講故事、傳達審美觀念,讓觀眾感受到不一樣的陶瓷藝術魅力。  據悉,該展覽為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入選項目,由河南省美術館主辦,展覽時間自11月7日持續至12月6日。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三宅一生、高田賢三、川保久玲、山本耀司等日本設計師的服裝設計作品而被世界所知,他們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在巴黎時裝界掀起了一股「東方風」,如惠英森常用裝飾有日本傳統花卉圖案的絲綢來製作服裝;三宅一生創作寬鬆褶皺衣;高田賢三將嬉皮士風格與日本傳統風格結合;川保久玲將日本傳統美學融合到幾何輪廓服中;山本耀司則強調服裝的自然內涵,主張用披掛式和包纏式的自然不對稱方法來設計服裝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書法的時尚
    書法時尚時尚的生發與更新隱含著社會發展變化走向,蘊含多種複雜的社會因素,集中表現出對傳統生活方式與文化心理模式的求新當代社會流動性增強,區別於傳統社會以血統、家族、身份、地位等為衡量要求。市場經濟推動了社會階層的分化與階層內部的分化,人身依附關係得以解除,身份的構建和重組,加上文化教育普及,個體獲得更多發展的可能性,加劇了時尚的擴散效應。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
    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聚焦「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開展深入研討。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理事會理事長靳諾,山東省委副書記楊東奇,濟寧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傅明先出席座談會。
  • 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在當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首先復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九州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劉餘莉傳統文化十二講》,作者是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劉餘莉教授。在本書中,劉教授首先從重新認識傳統文化開始,破除對中華傳統文化先入為主的偏見和斷章取義的理解,以達到破邪顯正、為傳統文化正名的目的。
  • 弘揚傳統文化 當代國學智慧傳承人物
    (原標題:弘揚傳統文化 當代國學智慧傳承人物) 周納羽,山東青島膠州人
  • 高考作文輔導122:創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3.價值判斷的限制。高鐵開通能讓更多遊客參觀河南周邊的文化名城,《故宮日曆》能讓人足不出戶就了解故宮建築的相關文化內容,李子染的視頻則以視頻的形式讓國內外人民直觀真實地知曉中國傳統美食文化。三則材料介紹了三種不同的宣傳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考生要抓住三則材料的共同點,可以從不同形式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具體影響角度立意,可以從不同形式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角度立意,可以從選擇不同形式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因角度立意,也可以從為何要創新形式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角度立意。應該說,考生可選取的角度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