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潤傳統文化 創新通識教育

2020-12-23 中國教育新聞網

日前,山東大學開展了校級本科教學成果獎評審工作,在全校範圍內評選出50項優秀教學成果,其中《體驗式文化教學課程體系與通識教育創新》由寧繼鳴教授帶領教學團隊共同完成。該成果依託山東大學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立足立德樹人模式創新和通識教育改革,圍繞「中華文化體驗與傳播」課程群建設,歷時八年積澱而成。

成果抓住了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育人資源的關鍵環節,著力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與立德樹人相結合的大學路徑,將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器物、觀念、習俗、工藝等轉化為學生可以動手參與、沉浸體驗的教育教學模式,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中心,實現知識、技能、情感教育相統一,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審美教育相統一,彰顯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山大特色。

    傳統文化現代教育

實施這一教學創新嘗試的出發點,來源於「三個一」:一個疑問、一種現實的困惑和一個樸素的願望。

如何更好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以別開生面的方式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文化從根本上講是一種生活方式,相對於學科知識和專業學習,其內容有特殊性,有自身的特質和屬性。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會或多或少接觸到一些傳統文化的要素,那麼,課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能否打破對慣性思維的依賴,重新思考和審視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初心,實施教學革新呢?

帶著這個困惑,教學團隊共同邁上了通識教育改革與創新的徵程。做學術研究需要有研究假設,教學改革同樣需要發揮想像力,要大膽地設想、小心地求證。儘管一時間大家不能描述出「想要什麼」,究竟要打造怎樣一種教學設計、實施怎樣的教育理念,但是首先想清楚了「不想要什麼」:希望摒棄言說式、宣教式、自上而下灌輸式的傳統文化課堂,取而代之的是研討式、自我意義建構式的學習安靜環境。這個願望就是教學團隊的共識,也是教學改革與創新的目標與動力。

一個願望的達成,一種創新性教育理念的實施,一種理想教學模式的實現,一定要基於天時地利人和,做到「開天窗、接地氣」,既要符合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又要具備實施的基礎。時逢國家實施文化復興戰略,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臺《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文件,提出「完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堅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等要求。同時,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要走向世界,如何向世界闡釋介紹蘊含中國智慧和特色的優秀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命題。在此背景下,教育理念的革新、內容的精選、形式的創新、內涵的提升和效果的跟進,既是國家的需要,更是大學的使命和擔當。

2007年,山東大學申報承建國家首批漢語國際推廣基地,依託語言與文化傳播學科建設,服務中國語言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傳承創新戰略。寧繼鳴教授作為孔子學院總部特聘專家,代表學校組織申報,從頂層設計到理念達成、從內容建設概念到實施步驟,精心籌備。2008年,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落戶山東大學。2011年,一所集文化體驗與教學、人才培養與培訓、理論探索與創新的綜合性國家平臺正式運行,為該教學項目的落地、教學創新的探索實踐及其教學教研成果的凝練提供了空間和條件保障,也為進一步發展創造了空間。

    如何更好實現以學生為中心

教學成果不僅是物化的課程、教材、獎項,通識教育在立德樹人方面有其天然優勢,該項目的理念之一是把學生作為被文化化育的文創成果,引導學生通過親身沉浸體驗,在學習技能、增長知識的同時,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開展文創實踐,達到文化認知、情感認同、文化技藝和能力才幹相統一的學習效果。

教學團隊重點圍繞「館、選、器、論」四個字開展工作,將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深度合作學習落在實處。

「館」指建設了中華文化體驗館,2600平方米,創設了聖賢智慧、民間工藝、藝術長廊、飲食服飾等16個文化體驗區和100多個體驗教學點,這些以默會學習原理為指導、負載教育特質和文創意義的教學情境,為課程實施提供了空間和物質保障。

「選」主要是教學內容的甄選。中華文化內容宏富,課程容量有限,如何選擇是一個難題。經過研討,課程最終確立了「呈現生活中的中國文化,以促進實現中國文化的生活化」的指導思想,注重在現代語境下,選擇那些涵攝中國人生活日用、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的知識點,挖掘它們在當今生活中的表徵與變遷、內涵與意義。課程組將教學內容總體劃分為思想與智慧、工藝與科技、習俗與儀式、藝術生活與審美四個模塊,統攝100餘個不同的體驗教學環節。

「器」指的是研發多種類型的教具,為創意體驗設計和教學實施提供教學資源保障。課程組先後研製了「版畫上的世界文明」「古法雕版與印刷術」「甲骨文十二生肖」「傳統造紙」「書畫裝裱」「筆墨紙硯牆」「茶文化一覽通」「中國書畫推拉門」「鬥拱與榫卯」等系列教具,為課程實施創設了基礎。

「論」是「坐而論道」的意思,指課堂互動與討論,組織小組協作與深度合作學習,加強生生交流、師生互動,實現課堂的翻轉,全面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

課程內容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一是儀式化課程,如華夏成人禮、節慶習俗體驗等;二是沙龍類課程,如對話藝術家、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與文化熱點等;三是動手操作類課程,如中國畫、雕版印刷等。基本的課堂結構是:沉浸體驗+教師講授+合作學習+體驗與文創成果展示。

如「中式藝術生活」課。課程的教學目標容知識、技能、素養和課程思政於一體,使學生體驗中式藝術生活中所涵蓋的「琴棋書畫詩酒茶」,即書法、繪畫、詩歌、茶道、插花、香道和古琴等多種藝術形式;感知感受中華文化雅生活,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當下,正確認識「新中式」流行的生活現象,整堂課可以看作是對中國當代活態藝術的踐行與集成性學習。

    教學成果應用於社會服務

教學團隊發揮國家和高校平臺對周邊優秀文化資源的創新驅動作用,注重高校和地方的聯動互動,實現優質資源的互系互惠,不斷擴展項目的受益群體和獲益幅度。項目負責人寧繼鳴教授是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曲阜)建設的首席專家,參與山東省嘉祥政德教育基地等項目的設計和孵化建設工作,使項目成果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和應用。與此同時,兄弟院校前來考察交流,上海財經大學、魯東大學等相繼建成主題文化體驗教學空間。

除了發揮體驗教育模式和通識教育的公共服務價值,教學團隊還不斷出版教材和中華文化普及讀物,擴大課程受益面。通識教育課程的教材相對於專業課程有其自身特色,項目組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當代轉化的探索和研究,注重傳統文化精華與當代社會語境、話語表述、思想觀念的有機結合,啟動並實施了「生活中的中國文化」系列教材以及「中華文化讀本」的編撰工作。

2019年,教學團隊與校內部門聯合舉辦「傳統文化涵養師德師風系列研修活動」,將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實踐延伸到教師層面,應用於全校師德師風建設和新進教師入職教育,包括傳統文化與經典教育思想——涵養師德,法律法規和法治素養提升——依法執教,職業道德和專業倫理教育——行為世範,三全育人和課程思政教育——以德育德等專題。活動服務骨幹教師培訓、促進教師發展,體現了成果立體化的特質,實現了服務本科教學創新、教學改革、立德樹人、社會文化普及、對外交流作用的統一,以教育的形式實現了文化的功能和社會的價值。

教學團隊相信,新時代的科研要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地上,教育改革和教研創新也要體現在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教學實踐中,融入到學生成長的足跡和人文化成的心靈印記中。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21日第6版 

相關焦點

  • 【通識教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簡介
    【編者按】以2003年版本科生教學手冊修訂為標誌,北京大學全面開始了通識教育改革。隨著理念的探討與實踐的深入,從今年開始,北大教務部推出一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推進通識教育的前沿陣地。它凝聚了「閱讀經典、批判思考」「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課後寫作讀書報告」等基本共識,匯集了北大各院系的教學名師及助教團隊,探尋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以期助力於培養引領未來的北大青年。
  • 蘇德超:通識教育與批判性思考
    科學家只關心自然、漠視傳統,人文知識分子則似乎認為,傳統文化就是全部文化,自然秩序好像壓根兒就不存在。基於英國強大的人文傳統,當時的人文知識分子甚至不認為他們的對手也是知識分子。斯諾分析,兩極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盲目信任專門化教育,二是社會形態定形。為了避免悲劇,他提議我們必須反思教育。
  • 「寬泛」並不是通識教育的目的
    「通識教育」就是作為一種與「專業化」「職業化」「功利化」相抗衡的力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美國現代研究型大學的崛起而成為一種教育潮流的。很多人將通識教育視為對知識之「寬度」的追求,相對於專業化對知識之「深度」的追求。
  • 北大教授李猛:為什麼中國學生特別需要通識教育?
    從美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看,大學教育融匯了來自英國與德國的不同傳統:像哈佛這樣的本科學院強調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而像約翰 霍普金斯這樣的現代研究型大學則比較重視精深的學術研究。 這兩個傳統在美國比較好的大學中得到了很好的結合。
  • 《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通識教程》為消費教育提供教材藍本
    中國消費者報廣東訊(李智華 記者 李青山)近日,在廣東省佛山市消費教育基地的揭幕儀式上,《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通識教程》引起了消費者組織和維權專業人士的高度關注。據悉,該書由長期從事市場監管消費維權領域一線實務工作的龔恆超博士主編,其他編者包括市場監管領域政策法規專家、消費維權調解崗位標兵、全國最美維權人物。
  • 河南平頂山市育新幼兒園:傳承傳統文化,浸潤美好童年
    中華民族是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為了進一步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幼兒美好心靈,2020年12月14日—12月17日,河南省平頂山市育新幼兒園開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主題教育活動。
  • 通識教育 中小學學段的推廣之路
    據了解,目前海澱區教科院已經開始向市面上的中小學通識教育機構購買相關課程,作為主科之外的補充課程。而北京商報記者通過梳理目前中小學通識教育賽道的現狀發現,目前進入這一垂直領域的機構並不多。  通識教育教什麼?
  • 山東非遺傳人「花樣忙年」 讓傳統文化浸潤「中國年」
    趙曉 攝(新春走基層)山東非遺傳人「花樣忙年」 讓傳統文化浸潤「中國年」中新網濟南1月15日電 題:山東非遺傳人「花樣忙年」 讓傳統文化浸潤「中國年」作者 趙曉象徵「與人為善」的扇型中國結、代表年年有餘的魚型掛飾……
  • 全力成為新時代下教育創新的領航者——金鄉縣香城小學傳統文化...
    學校堅持「高定位、高起點、高效率」的發展原則,把創新作為學校發展的基本理念,開展創新實驗室建設工程,將多項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實現了傳統文化項目教育與電教裝備現代化的新融合,成效顯著。茶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點符號。
  • 山水教育點滴浸潤 澆灌文化育人之花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文化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育人」的關鍵是從學校的土壤裡生長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然後用這種文化潛移默化、浸潤身心、化育英才。華南實驗學校受2004年江蘇高考作文題《山的穩重 水的靈動》啟示,提出了富有華校基因的「山水」哲理:水——至柔至韌。溫柔,處下不爭,遇圓則圓,遇方則方。山——至高至穩。敦厚,腳踏實地,低調沉穩。
  • 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香江觀察)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
  • ...黃岡師範學院鄂東教育與文化研究中心深入開展U-S創新合作顯...
    原標題:合作·共贏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黃岡師範學院鄂東教育與文化研究中心深入開展U-S創新合作顯成效地方高校作為區域優秀文化的引領者和踐行者,如何觀瀾索源,激發和運用地方歷史文化寶藏,使之與時代精神相容相通,並推動優秀文化進校園,共同服務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是時代賦予高校的重大課題。
  • 專注美妝通識教育,打造美妝全產業鏈,艾尼斯稱霸「中國第一美妝...
    注重通識教育,打造東方美妝教育頂級殿堂艾尼斯美妝學院向來非常注重通識教育,在22年的發展歷程中,早已超越了傳聲筒和教學工廠的教學模式因此,艾尼斯倡導「教—研—產—院」的通識教育,即:培養學員的生存力——讓學員成為一個可以依靠手藝吃飯的人培養學員的藝術力——讓學員成為一個動手能力極強的藝術家培養學員的領導力——讓學員成為一個有管理能力的掌控者培養學員的融合力——讓學員成為行業裡最討人喜歡的人培養學員的腔調——讓學員成為社會中一個高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
  • 不創新,傳統也守不住!國戲研討「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近日在京舉行。今年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此次學術會議也是校慶系列活動之一。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冉常建在題為《新中國戲曲教育七十年的若干認識與思考》的講話中總結道:國戲70年一是從科班教育向有學歷革命幹部培養的轉化;二是從單一的中專教育向多層次的中轉、大專、本科、研究生教育轉化;三是從建校之初的只有戲曲表演和器樂演奏的主體教育向綜合性藝術門類齊全的戲曲教育轉化。
  • 運用「智媒體」創新紅色文化教育
    與此同時,紅色文化教育也面臨一些新挑戰,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如何精準把握在網際網路環境中成長起來的90後、00後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加強方法手段創新,增強紅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當前,5G、人工智慧、大數據、虛擬實境等新技術,正推動傳媒領域從「傳統媒體」到「融媒體」再到「智媒體」的深刻變革,給紅色文化教育帶來了創新機遇。
  • 山水教育點滴浸潤 澆灌文化育人之花——江蘇省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
    2018年學校獲丹陽市中學生文藝會演一等獎江蘇省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就是這方土地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教育新星!成立於2004年的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距今辦學僅16年,是丹陽市政府部門為「策應新城市發展進程,順應新教育辦學理念,展現新時代學校風貌」創建的九年一貫制現代化學校。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文化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育人」的關鍵是從學校的土壤裡生長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然後用這種文化潛移默化、浸潤身心、化育英才。
  • 河南大學2020高度重視本科教育不斷推動學生創新
    歲月與書香的浸潤使這所大學生發出獨有的文化特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學子成長成才的同時,也在不斷彰顯著這所大學的文化魅力。在2017年中國大學的文化影響力排名中,河南大學全國高校排名第26位,由此可見一斑。獨特的文化是河南大學的精神底色,更是萬千河大人得以團結、凝聚的精神力量,也使得散布於世界各地的萬千河大學子具備了一種共同的文化品質。
  • 循中醫之法,築育人之道 成都「錦小娃」浸潤在「國醫」教育中
    6月17日,四川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評審組專家走進成都市錦裡小學進行實地考察,評審組由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校長王飛、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副館長譚紅兵、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二級主任科員王文憑組成,武侯區衛健局醫政科科長蒲曉東、武侯區教育局體衛藝科負責人等全程參與。
  • 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變遷與創新
    【摘要】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需要秉持「根在傳承、本在創新」的原則,在認識創新是傳統民居本體文化發展本義前提下,發現束縛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的三大問題,分別來自物質文化層、非物質文化層和制度文化層,而核心隱性問題則是大眾忽視了傳統營造技藝與當代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
  • 港媒驚人發現:香港高校的通識教育很大程度上由美國操控!
    有港媒16日調查發現,由美國駐港總領館主導及撥款資助的中文大學香港美國中心(即「港美中心」),執行美國國務院教育及文化事務局轄下的「傅爾布萊特計劃」(Fulbright Program),聲稱推動學術交流,其實是滲透香港八所大學,設計通識教育課程等,變相操控香港高等教育重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