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大學開展了校級本科教學成果獎評審工作,在全校範圍內評選出50項優秀教學成果,其中《體驗式文化教學課程體系與通識教育創新》由寧繼鳴教授帶領教學團隊共同完成。該成果依託山東大學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立足立德樹人模式創新和通識教育改革,圍繞「中華文化體驗與傳播」課程群建設,歷時八年積澱而成。
成果抓住了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育人資源的關鍵環節,著力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與立德樹人相結合的大學路徑,將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器物、觀念、習俗、工藝等轉化為學生可以動手參與、沉浸體驗的教育教學模式,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中心,實現知識、技能、情感教育相統一,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審美教育相統一,彰顯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山大特色。
傳統文化現代教育
實施這一教學創新嘗試的出發點,來源於「三個一」:一個疑問、一種現實的困惑和一個樸素的願望。
如何更好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以別開生面的方式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文化從根本上講是一種生活方式,相對於學科知識和專業學習,其內容有特殊性,有自身的特質和屬性。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會或多或少接觸到一些傳統文化的要素,那麼,課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能否打破對慣性思維的依賴,重新思考和審視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初心,實施教學革新呢?
帶著這個困惑,教學團隊共同邁上了通識教育改革與創新的徵程。做學術研究需要有研究假設,教學改革同樣需要發揮想像力,要大膽地設想、小心地求證。儘管一時間大家不能描述出「想要什麼」,究竟要打造怎樣一種教學設計、實施怎樣的教育理念,但是首先想清楚了「不想要什麼」:希望摒棄言說式、宣教式、自上而下灌輸式的傳統文化課堂,取而代之的是研討式、自我意義建構式的學習安靜環境。這個願望就是教學團隊的共識,也是教學改革與創新的目標與動力。
一個願望的達成,一種創新性教育理念的實施,一種理想教學模式的實現,一定要基於天時地利人和,做到「開天窗、接地氣」,既要符合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又要具備實施的基礎。時逢國家實施文化復興戰略,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臺《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文件,提出「完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堅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等要求。同時,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要走向世界,如何向世界闡釋介紹蘊含中國智慧和特色的優秀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命題。在此背景下,教育理念的革新、內容的精選、形式的創新、內涵的提升和效果的跟進,既是國家的需要,更是大學的使命和擔當。
2007年,山東大學申報承建國家首批漢語國際推廣基地,依託語言與文化傳播學科建設,服務中國語言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傳承創新戰略。寧繼鳴教授作為孔子學院總部特聘專家,代表學校組織申報,從頂層設計到理念達成、從內容建設概念到實施步驟,精心籌備。2008年,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落戶山東大學。2011年,一所集文化體驗與教學、人才培養與培訓、理論探索與創新的綜合性國家平臺正式運行,為該教學項目的落地、教學創新的探索實踐及其教學教研成果的凝練提供了空間和條件保障,也為進一步發展創造了空間。
如何更好實現以學生為中心
教學成果不僅是物化的課程、教材、獎項,通識教育在立德樹人方面有其天然優勢,該項目的理念之一是把學生作為被文化化育的文創成果,引導學生通過親身沉浸體驗,在學習技能、增長知識的同時,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開展文創實踐,達到文化認知、情感認同、文化技藝和能力才幹相統一的學習效果。
教學團隊重點圍繞「館、選、器、論」四個字開展工作,將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深度合作學習落在實處。
「館」指建設了中華文化體驗館,2600平方米,創設了聖賢智慧、民間工藝、藝術長廊、飲食服飾等16個文化體驗區和100多個體驗教學點,這些以默會學習原理為指導、負載教育特質和文創意義的教學情境,為課程實施提供了空間和物質保障。
「選」主要是教學內容的甄選。中華文化內容宏富,課程容量有限,如何選擇是一個難題。經過研討,課程最終確立了「呈現生活中的中國文化,以促進實現中國文化的生活化」的指導思想,注重在現代語境下,選擇那些涵攝中國人生活日用、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的知識點,挖掘它們在當今生活中的表徵與變遷、內涵與意義。課程組將教學內容總體劃分為思想與智慧、工藝與科技、習俗與儀式、藝術生活與審美四個模塊,統攝100餘個不同的體驗教學環節。
「器」指的是研發多種類型的教具,為創意體驗設計和教學實施提供教學資源保障。課程組先後研製了「版畫上的世界文明」「古法雕版與印刷術」「甲骨文十二生肖」「傳統造紙」「書畫裝裱」「筆墨紙硯牆」「茶文化一覽通」「中國書畫推拉門」「鬥拱與榫卯」等系列教具,為課程實施創設了基礎。
「論」是「坐而論道」的意思,指課堂互動與討論,組織小組協作與深度合作學習,加強生生交流、師生互動,實現課堂的翻轉,全面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
課程內容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一是儀式化課程,如華夏成人禮、節慶習俗體驗等;二是沙龍類課程,如對話藝術家、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與文化熱點等;三是動手操作類課程,如中國畫、雕版印刷等。基本的課堂結構是:沉浸體驗+教師講授+合作學習+體驗與文創成果展示。
如「中式藝術生活」課。課程的教學目標容知識、技能、素養和課程思政於一體,使學生體驗中式藝術生活中所涵蓋的「琴棋書畫詩酒茶」,即書法、繪畫、詩歌、茶道、插花、香道和古琴等多種藝術形式;感知感受中華文化雅生活,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當下,正確認識「新中式」流行的生活現象,整堂課可以看作是對中國當代活態藝術的踐行與集成性學習。
教學成果應用於社會服務
教學團隊發揮國家和高校平臺對周邊優秀文化資源的創新驅動作用,注重高校和地方的聯動互動,實現優質資源的互系互惠,不斷擴展項目的受益群體和獲益幅度。項目負責人寧繼鳴教授是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曲阜)建設的首席專家,參與山東省嘉祥政德教育基地等項目的設計和孵化建設工作,使項目成果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和應用。與此同時,兄弟院校前來考察交流,上海財經大學、魯東大學等相繼建成主題文化體驗教學空間。
除了發揮體驗教育模式和通識教育的公共服務價值,教學團隊還不斷出版教材和中華文化普及讀物,擴大課程受益面。通識教育課程的教材相對於專業課程有其自身特色,項目組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當代轉化的探索和研究,注重傳統文化精華與當代社會語境、話語表述、思想觀念的有機結合,啟動並實施了「生活中的中國文化」系列教材以及「中華文化讀本」的編撰工作。
2019年,教學團隊與校內部門聯合舉辦「傳統文化涵養師德師風系列研修活動」,將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實踐延伸到教師層面,應用於全校師德師風建設和新進教師入職教育,包括傳統文化與經典教育思想——涵養師德,法律法規和法治素養提升——依法執教,職業道德和專業倫理教育——行為世範,三全育人和課程思政教育——以德育德等專題。活動服務骨幹教師培訓、促進教師發展,體現了成果立體化的特質,實現了服務本科教學創新、教學改革、立德樹人、社會文化普及、對外交流作用的統一,以教育的形式實現了文化的功能和社會的價值。
教學團隊相信,新時代的科研要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地上,教育改革和教研創新也要體現在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教學實踐中,融入到學生成長的足跡和人文化成的心靈印記中。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21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