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變遷與創新

2020-12-18 人民論壇網

【摘要】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需要秉持「根在傳承、本在創新」的原則,在認識創新是傳統民居本體文化發展本義前提下,發現束縛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的三大問題,分別來自物質文化層、非物質文化層和制度文化層,而核心隱性問題則是大眾忽視了傳統營造技藝與當代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故以「活化」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為手法,分別從自然生態層、社會生態層和人文文化層與科學性四個維度切入,構建文化創新實踐路徑。

【關鍵詞】傳統民居 營造文化 創新路徑 【文獻標識碼】G127 【中圖分類號】A

傳統民居營造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保護的目的並非是固化,根本目的是對傳統營造文化的傳承與復興,進而實現營造文化的創新。營造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自古與人們的生活休戚相關,至今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傳統文化必須立足於新時代背景,在現代社會文化中發掘自身的優秀基因,獲得創新競爭能力。

「根在傳承、本在創新」,創新是傳統民居本體文化發展本義

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實踐的過程亦是傳承與活化的過程。創新推動傳統技藝文化在空間、形態、工藝原理與方法的活化,以富有感染力的傳統形式激發現代設計與過程的靈感火花,分別從民居聚落的選址生態智慧、民居建築形態的語意、民居建築空間構成形式、木架構技藝的現代化更新和民居建築色彩體系的創新應用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議,將創造性思維映射到現代民居建築實踐活動中,構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且充滿人文關懷的現代人居環境典範。通過創新構建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資料庫、可視化動態模型庫,進一步凝練我國傳統營造文化技藝口訣中的科學原理,科學破譯匠人間的技藝口訣,剖析其基本內涵與工藝特點,結合現存營造技藝的圖檔、典籍,補充測繪現存民居遺址,用數位化手法嚴謹記錄我國傳統營造技藝手法,活化其典型形態特徵,包括其選址、布局、結構、構造、紋飾以及與古建相關的園林小品和環境景觀,活化我國傳統營造技藝文化,為我國傳統民居營造、修繕提供準確的科學依據,完善我國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理論體系。

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創新實踐活動,對於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創新型國家戰略,滿足和引領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發揮重要作用。文化創新是提升原始創新、繼承傳統創新、引進吸收再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將極大提升傳統建築在當代社會的綜合效益,提升節能、降耗、減排的水平,將深度融合傳統化、現代化、數位化、網絡化、城鎮化,優化能源結構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能。通過系統化的文化創新研究,將有助於形成一套完備的教育改革模式,培養更多優秀的創新設計人才,提高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產學研」的科教協同創新能力。因此,創新是新時代條件下傳統營造文化發展的本義,一方面它賦予傳統民居和營造文化更豐富的物質、心理和文化內涵,契合與引領了市場和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創造和升華人的精神需求,創造美好生活。

忽視傳統營造文化與當代社會變遷的關係是構建創新路徑的重要阻礙

傳統民居營造的形成與發展,皆在於為特定人群解決特定的問題。針對當前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研究存在的問題,基於創新路徑視角可以將問題歸納為來自於物質文化層、非物質文化層和制度文化層三大問題,其中最為核心的隱性問題是大眾忽視了傳統民居營造文化與當代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進而束縛了傳統營造文化的創新力。

一是物質文化層的缺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是以物質文化為載體進行的,傳統民居營造文化是依託於我國傳統木架構民居而存在的。這種物質形態包括完整的空間環境及其附屬的民居建築,以及為實現物質層而存在的諸多保障環節。由宏觀到微觀依次為傳統村落與街巷肌理空間、民居建築、鄉土建築材料及其基礎保障設施。物質層首要問題是傳統村落空間秩序的重構產生的街巷肌理割裂。問題的表象是傳統街巷肌理的割裂造成與村落空間重構的矛盾,但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現代工業文明社會結構、生產生活方式對於傳統農耕社會形態的衝擊。其次是傳統民居建築結構損毀。主要表現在存量基數較大的傳統木架構民居原始風貌破壞嚴重,造成缺失的深層原因是傳統民居的功能屬性滯後於現實生活的需求,且維護修繕成本高於現代建築,造成人力物力無法覆蓋到「修舊如舊」的標準。再次是鄉土建築材料的缺失。傳統民居建築文化的基因是鄉土材料,而鄉土材料的原始孕育土壤是農耕社會,從建築學的角度通常與「低技術」劃等號。最後的問題是基礎設施落後。我國傳統民居建築主要存在於鄉村地區,鄉村基礎設施落後是制約傳統民居建築保護、修繕和傳承的現實因素。

二是非物質文化層的缺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體是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文化,但它的系統性、穩定性與科學性的問題一直未得到妥善解決。首先是傳統營造技藝瀕臨失傳。數百年來我國傳統建築營造文化的傳承方式為師徒間的言傳身教,很多營造文化以技藝口訣的方言形式流傳,匠人極少留有科學的理論方法論著。而掌握和運用這些傳統文化是一項「慢功夫」,這與現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相悖,傳統營造文化傳承人斷代問題隱現,很多匠人間傳承的營造技藝瀕臨失傳。其次是傳統營造文化的碎片化。傳統民居營造文化體系量大而面廣,理論與方法極為豐富,工藝也極為複雜,除卻已公開發行的圖檔文獻外,迄今仍有大量散落民間的營造技藝,呈不系統、不規範、不科學的狀態,需要收集相關信息和數據進行科學分類梳理。最後是傳統技藝文化自信的缺失。傳統民居營造文化遺失的根本問題,在於集體無意識下的大眾忽視了傳統營造文化與當代社會變遷的關係。

三是制度文化層客體的滯後。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制度文化層現存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相關政策法規滯後和缺乏適應現代社會的創新機制方面,導致缺乏對傳統建築營造文化創新機制的長遠規劃,生命力不足。由於目前我國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內的相關法律對「非遺」相關產權都沒有明確的制度化釐定,因此,在相關產權轉移的過程中,由於涉及到公眾與具體開發者之間、開發者之間、公眾之間諸多的利益糾葛,各方產生了利益博弈和嚴重內耗等矛盾,客觀上造成產權的「碎片化」,引發產權歸屬的複雜性問題。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發展,大眾對創新機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在目標設定上重經濟輕文化,在文化建設上重眼前利益輕長遠規劃,甚至出現只考慮經濟因素,忽視文化基因,盲目跟風大建設、大發展,甚至破壞自然風貌、傳統聚落、傳統民居遺址等,易出現量小質低,缺乏創新性,無法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支撐引領、提升融合競爭力的問題。

構建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的四個維度

透過傳統營造文化與當代社會變遷的三層問題,映射出由文化維度對「理法用」科學融合的必要性。構建民居營造文化的創新路徑,可由與之相對應的自然生態層、社會生態層和人文文化層與科學性四個維度切入。

尊重自然生態層。我國傳統民居建築屬於鄉土建築範疇,其生成是建立在當地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運用當地現有的自然、經濟和技術條件,滿足居民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對民居營造文化進行創新,對民居建築的建造既要體現時代特徵,融合新時期人們的功能性和文化性需求,又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態圈的思想,「道法自然」「因地制宜」創造相對舒適的人居環境,對民居建築的選址、布局、選材、建築能耗、營造技藝和地域性特色進行有機融合。

深刻理解社會生態層。社會生態主要內核是社會環境,其內涵包括社會生活的全方位,包括我國傳統社會結構形態、組織結構特徵、社會變遷等。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生成、形態、結構與發展深受社會生態圈的影響。現代社會的民居環境憑藉更為發達的社會生產關係,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同步更新,新思想、新材料、新技術快速而普遍的應用,應促使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傳播者主動更新舊思維,對思想觀念、審美心理和創作手法形成新模式,創新完善傳統民居業態功能和建築形式。

充分融合人文文化層。尊重傳統民居營造的人文化、常態化、動態化是其文化創新的前提。傳統民居的建築物質本體形態是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而傳統民居營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形態,其內涵在於對傳統鄉土文脈的傳承、建築風格的發揚和新工程技術的運用。這就需要轉變對民居營造文化的認識角度,將其發展過程代入到更為開放的人文社會系統中去認知。農耕文明時期有與之相對應的內閉型民居營造文化特徵,後工業社會時期必然也要求有與之相對應的開放型文化特徵,要利用當代社會發達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實現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創新。

加強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科學性。將民居建築文化作為跨學科研究的對象,由宏觀建築科學的發展、傳播學基本要義、地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地域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探索,尤其是對跨地域建築文化的交集與傳遞的研究,努力探索現代社會條件下民居建築文化的內涵。將傳統的民居建築文化和現代建築的高技術屬性統籌在更廣泛的學科範疇內研究。以嚴謹的態度追溯民居建築文化的歷史淵源,同時還要對比地域建築風格與現代社會需求碰撞產生的形式變異,新技術、新材料在傳統民居建築修繕、營建中的運用,探索現代社會條件下的民居文化的「場所精神」,構建現代社會條件下的民居營造文化的開放體系。深度探索民居營造文化的創新與相關學科的關聯性、可能性。現代社會是信息開放的新技術時代,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創新,需要緊密結合其他多種學科理論,才能系統、分層次的針對性解決當前的人居環境問題。傳統民居文化能否與當前社會的演變相適應,前提即是拓展對民居文化的認知範疇,融合多學科的概念,滿足當前社會對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創新需求。此外,提高民居建築文化中的傳統技術,融入先進的高科技技術,採用合理的現代建築材料等手法,對提升民居建築文化的科學性和構件與當前社會現實情況相匹配的設計思想有著現實指導意義。

我國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創新需要「知行合一、固本出新」,對承載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創新的依據與前提。這種「根」文化遺產,不僅源於特定的時代精神、建築技術與功能設計,更出自於民居營造、大眾群體的共同經驗與記憶。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路徑,不僅需要對建築聚落規劃理念的整體觀、建築意向「法天象地」的系統論、木結構營造技藝的「天工法」等要素進行創意思維的升華,更應考慮傳統建築營造技藝與現代社會關係的表達,最終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的境界。總之,我國傳統民居營造文化體系具備科學性、系統性與穩定性,繼承與創新這一珍貴營造技藝,有助於我們加深對特定時期我國傳統建築文化本質與功能的理解,有助於為我國古建的營造、修繕、重建提供科學依據和方法,更有助於將傳統民居文化遺產研究引向深入。

(作者為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註: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基於江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創新設計研究」(項目編號:19CG185)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江牧:《專題序言》,《工業工程設計》,2019年1期。

②狄野:《視覺敘事:舞臺美術的敘事系統構建》,《民族藝術研究》,2020年第1期。

③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山東社會科學》2019年第4期。

責編/趙博藝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歷史傳統文化,苗族文化,服飾變遷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研究苗族服飾變遷中,青年學者楊正文指出苗族文化的中心區域的變遷速度往往比僻遠的區域快,這一規律在其他非主體民族中同樣適用。換句話說,非苗族聚居中心區域的群體更能保守古老的服飾造型。
  • ...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
    即使在今天,城市園林建築、寺廟與宮殿建築、廣大鄉鎮地區的民居建築等,依然普遍使用上述營造技藝,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內在的生命活力。結構特點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是由柱、梁、鬥拱等大木構件形成框架結構承受來自屋面、樓面的荷載以及風力、地震力。在漢代就形成了以抬梁式和穿鬥式為代表的兩種主要形式的木結構體系。
  • 藏於蒙古包的傳承與變遷:當傳統民族文化遭遇現代生活
    通訊:藏於蒙古包的傳承與變遷:當傳統民族文化遭遇現代生活  中新網錫林郭勒11月20日電 題:藏於蒙古包的傳承與變遷:當傳統民族文化遭遇現代生活  作者 奧藍  近日,內蒙古多地普降大雪。伊力拉圖坐在暖和的蒙古包中,包外是茫茫錫林郭勒雪原,一派寧靜愜意。
  • 浸潤傳統文化 創新通識教育
    該成果依託山東大學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立足立德樹人模式創新和通識教育改革,圍繞「中華文化體驗與傳播」課程群建設,歷時八年積澱而成。成果抓住了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育人資源的關鍵環節,著力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與立德樹人相結合的大學路徑,將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器物、觀念、習俗、工藝等轉化為學生可以動手參與、沉浸體驗的教育教學模式,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中心,實現知識、技能、情感教育相統一,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審美教育相統一,彰顯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山大特色。
  • 石庫門,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歷史與現代結合的攝影聖地
    石庫門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漢族傳統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築,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舊弄堂一般是石庫門建築,它起源於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的戰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舉家遷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商乘機大量修住宅。
  • 21+1鄉村文化旅遊建築設計:老屋民居改造民宿酒店精粹
    文化強國,鄉村振興。我們看到無數鄉村葳蕤茂盛,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一邊自信滿滿地發展,一邊再次容光煥發,越來越漂亮,越來越富有,越來越發達。此情此景,鄉村旅遊也在井噴,老屋民居被歷史雕刻,為時代照亮,讓巨變喚醒沉睡的價值,開啟改造、設計與重生之路。
  • 正在消失的中國民居文化
    晉中民居體現了中國北方民居質樸不失精巧、嚴謹不失雄渾、聚族而居不失錯落有致的典型風格。除了以上列舉的,中國還有很多特色民居建築,如新疆高臺民居、西藏碉房民居、內蒙古的氈包等。中國傳統民居建築是人類和大自然和諧相處而創造的傑作,時光賦予了她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濃厚的歷史氣息。這些久歷風霜、斑駁古老的歷史建築,一塊塊石磚,一根根梁木,似乎都訴說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的動人故事。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微專題|傳統民居建築與地理環境的綜合思維
    當地的文化傳統總結一些傳統民居與環境的關係建築特點與地理環境屋頂選擇平屋頂還是斜屋頂?平屋頂:降水較少的地區,不需要坡頂排水,例如:熱帶沙漠氣候區、我國西北地區等斜屋頂:降水較多的地區,需要坡頂排水;降雪較多的地區,坡頂利於積雪滑落。例如:熱帶雨林氣候區、我國東北地區、俄羅斯地區等房屋牆體選擇厚牆體還是薄牆體?
  • 民居大師李長傑:傳承華夏建築文化,走中國自己的路
    對一個城市,要能品味到自己最原始的本土文化味,欣賞到傳統特色味,體驗到民族風貌味,聽得到自己的歷史文化故事。要傳承弘揚華夏傳統建築文化,走中國自己的路。建築設計理念要掌握在自己手裡,飯碗要端在自己手上,「夢」要實現自己的夢。
  • 北京頤堤港創新營造街頭文化空間
    以代表熱情、衝擊、融合的炫酷賽博朋克風格打造極具個性的街舞主題空間,跳舞機、螢光霓虹燈、鐵藝絲網、標語牆、交通燈等街頭元素裝置營造出濃厚的街頭氣息。據悉,活動將持續至8月16日。  今夏,北京頤堤港創新營造開放、互動的文化空間,為當代都市人提供一處可娛樂放鬆的「生活遊樂場」。
  • 三晉明珠:山西民居
    山西民居體現了附加在自然景觀之上的人類活動形態,反映著山西文化區域的地理特徵,闡釋著環境與文化的關係以及人類的各種行為系統。以山西歷史地理、農業區劃及方言分區為線索,依據山西民居的內部結構與外部表現特徵,將其劃分為五大區域,即晉中民居、晉南民居、晉西民居、晉北民居和晉東南民居(圖4)。
  • 不創新,傳統也守不住!國戲研討「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近日在京舉行。今年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此次學術會議也是校慶系列活動之一。會議設主題發言、專家論壇、學術論文交流、戲曲現場觀摩等內容,努力為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者們搭建學術平臺。在主題發言中,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楊乾武表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個人不根植傳統,他的文藝創作包括學術不可能有創新,同時如果不堅持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統也是守不住的。
  • 全力成為新時代下教育創新的領航者——金鄉縣香城小學傳統文化...
    學校堅持「高定位、高起點、高效率」的發展原則,把創新作為學校發展的基本理念,開展創新實驗室建設工程,將多項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實現了傳統文化項目教育與電教裝備現代化的新融合,成效顯著。茶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點符號。
  • 金一文化堅守傳統與創新融合 打造中國黃金珠寶的古韻魅力
    近年來,隨著市場上各類黃金珠寶品牌數量的增多,消費者對於高品質、個性化、具備文化內涵的黃金珠寶有著更強烈的需求。北京金一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一文化」)作為國內黃金珠寶文化創意產品行業的領先企業之一,始終秉承「讓黃金講述文化,讓文化詮釋黃金」的產品研發理念,積極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黃金珠寶設計當中,為消費者帶來獨特的體驗。
  • 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鄉土中國及其變遷:在鄉土中理解中國之一...
    2020年9月19日上午,第787期貴陽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在明倫堂明德廳如期進行,中山大學吳重慶教授做客孔學堂,為「鄉土中國」專題系列講座帶來首講——鄉土中國及其變遷:在鄉土中理解中國之一,來自省內外高校師生和市民近100人現場聆聽了講座。
  • 高考作文輔導122:創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三則材料介紹了三種不同的宣傳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考生要抓住三則材料的共同點,可以從不同形式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具體影響角度立意,可以從不同形式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角度立意,可以從選擇不同形式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因角度立意,也可以從為何要創新形式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角度立意。應該說,考生可選取的角度是自由的。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傳統技藝共有27項,國家級1個,泉州市級4個,南安市級22個。
  • 科技文化周:體驗科技魅力 營造創新氛圍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潘麒羽)12月13日,以「傳承南開優良學風 砥礪奮鬥科研報國」為主題的南開大學第三屆科技文化周暨「科技導賞匯」活動在津南校區公共教學樓舉行。活動吸引了諸多南開學子參與,大家一起觀摩第一課堂知識轉化為科技創新的成果,體驗科技魅力。
  • 建水二日遊(1)團山民居和雙龍橋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歷史和自然旅遊資源豐富,1994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建水第一站,我們來到建水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團山民居。  假如僅以歷史、文化、規模和景致來衡量,團山民居自然無法與閬中古城、大研古鎮、和順古鎮等名噪華夏的古城古鎮相提並論,但在滇南一隅,團山民居倒也頗有名氣,因為有自己的歷史文化特色。  團山民居依山而建,四周有寨門,自成一體,和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