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泛」並不是通識教育的目的

2020-12-09 言柬six

哈佛大學從一所古老的、地方性的宗教學院蛻變成為全國性現代研究型大學,得益於老校長查爾斯·艾略特一系列的改革。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所學內容,將全人類的知識注入哈佛大學的課堂中。這種教育的「寬度」打破了學科之間的壁壘,但學生真正能從中獲得什麼呢?

在哈佛學什麼

從價值觀到方法論:尋找共同的知識核心

德雷克·博克,哈佛大學前任校長在他的《回歸大學之道》一書中回憶了這樣一件往事:20世紀70年代,在哈佛課程改革期間的一次教師會議上,有人尖銳地質問他:在哈佛新的核心課程中,通過兩學年自然科學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達到怎樣的水平?他鎮定地回答: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一定程度的科學素養,使所有畢業生能夠閱讀並理解發表在《科學美國人》或者《科學》上的論文。會議結束後,慈祥可敬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康拉德·布洛赫找到他。「德雷克,」他帶著德語口音說道,「連我都沒法看懂在《科學》或《科學美國人》上發表的所有論文。」

這個故事很能說明當下大學教育的困境:現代大學是按照專業分工的原則組織起來的,專業化帶來科學的進步與知識總量的增長,但也導致學科之間的壁壘重重,不可溝通。一兩個世紀前,也許還有科學家期望掌握所有領域的知識,比如威廉·詹姆斯,他可以在藝術、醫學、法學、心理學、哲學之間遊刃有餘,多有建樹,但現在已經沒人奢望如此了。但是,對一所真正的大學而言,為學生尋找一個共同的知識核心,在他們各自的天賦與興趣之外,發展他們的綜合知識能力與教養,又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通識教育」就是作為一種與「專業化」「職業化」「功利化」相抗衡的力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美國現代研究型大學的崛起而成為一種教育潮流的。

很多人將通識教育視為對知識之「寬度」的追求,相對於專業化對知識之「深度」的追求。就像哈佛另一位老校長阿伯特·勞倫斯·洛厄爾所說的,「在複雜的現代社會,最理想的自由教育是,廣泛涉獵、學有專攻」。洛厄爾是艾略特(小編注)的繼任者。他對艾略特的改革很不滿,認為選修制雖然給了學生自由,卻也導致他們知識結構的支離破碎。他不能理解「那些研究古生代蟑螂的左後腿」的學生,更公開瞧不起實用性的教育,認為哈佛所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讓年輕人把思考當成「獲得麵包的一種手段」。他在任期間,重新制定了本科生的課程計劃,實行「集中—分配」制度,要求四年16門全課程中有6門集中在一個專業,另外6門分散在專業以外的三大學科領域內(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還有4門課程可以自由選修,這種結構一直延續至今。

查爾斯·威廉·艾略特

(Charles William Eliot,圖片來自網絡)

【艾略特】著名教育家查爾斯·威廉·艾略特,1869年上任哈佛大學校長推行大學改革,推行自由教育,將所有的課程向所有的學生開放,取消一切必修課程,讓學生完全根據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哈佛大學從原來的70多門課程增加到400多門。艾略特在哈佛的改革被評價為不僅是哈佛大學,更是整個美國高等教育關鍵的轉折點。

具備寬廣的視野當然是好事,但「寬度」是否足以成為一種目的?艾倫·布盧姆就曾經諷刺通識教育中所謂「寬泛」的主導思想,就像過去品行放縱的時代裡「開放」一樣。他認為,讓學生隨意挑選一系列不同的專業,鼓勵他們四處看看,在那些從未涉足的專業裡看看是否能發現一些過人之處,這或許是有益的,但根本不是真正的通識教育。「如果我們對於人類共同面臨的那些重大問題沒有真正的認識和了解,就不可能有鄭重嚴肅的通識教育。」在《美國精神的封閉》中,他這樣寫道。

關於美國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的起點,一般會追溯到1917年至1919年的哥倫比亞大學。當時很多美國公民不明白為什麼美國要捲入歐洲事務,美國政府於是認為很有必要對美國公民進行西方文明史教育,讓他們明白美國與歐洲文明的關係,以及美國參與歐洲戰事的必要性。聯邦政府向各個大學撥款,希望建立有關課程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哥倫比亞大學是第一個開設這類課程的學校,課程名字最初就叫「戰爭目的」(War Aims),由哲學教授弗雷德裡克·伍德布裡奇(Frederik Woodbridge)教授。戰後,這門課程逐漸發展成了較系統的「當代文明」課程,規定全校一年級必修,當時是每周上課5天,每天3課時。從此「當代文明」年年教授,從未間斷過。

1943年,同樣在戰爭最激烈的歲月裡,哈佛大學的12位教授與校外專家每周聚會一次,反覆商討「通識教育」的問題。兩年後,一份被稱為「哈佛紅皮書」(以下簡稱「紅皮書」)的報告正式出臺,名為《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

「紅皮書」一開始就對「通識教育」做了明確的定義:它並不是關於「一般」知識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義上的針對所有人的教育。它指學生整個教育中的一部分,該部分旨在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

當時的校長詹姆斯·科南特(James B.Conant)說:「無論在資訊時代可以獲取多少信息,無論在技術時代發展多少專業技術,無論數學、物理、生物、科學如何發達,無論可以掌握多少門外國語言,所有這些都加起來仍然不足以提供一個真正充分的教育基礎。因為這樣的教育計劃既缺乏與作為個體人的情感經歷的聯繫,又缺乏與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實際經歷的接觸。」它沒有觸及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美國的文化模式」,或什麼是在古老的「傳統中形成的智慧」。

科南特曾經任駐德國大使,十分崇拜德國的高等教育,認為德國的大學才是真正自由研究的天堂,而就在這樣一個高等教育如此發達的國家,究竟是什麼產生了集權統治的溫床?是什麼原因導致自由德國的滅亡?大學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科南特(前排左四)同愛因斯坦(前排左三)等12名哈佛大學榮譽博士合影

事實上,自美國建國以來,大學一直自覺承擔著某種程度的國家使命。它們不是國家機器,不是政府附屬機構,卻作為相對獨立的思想智庫,為國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資源。當整個西方世界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時,大學又決定承擔起美國作為一個自由和民主社會的價值的守護者角色,而把自己的學生培養成一名負責任的公民,為他們參與政治活動和公共事務做好準備,則是最基本的目標——「美國教育的要務不是使少數幸運的年輕紳士學會欣賞『美好生活』……我們的目的是培養最大量的未來公民,理解自己的責任與利益,因為他們是美國人,是自由的人。」

「紅皮書」被奉為美國通識教育的「聖經」,但它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哈佛學院或者高等教育設計通識教育課程計劃,而是為美國社會草擬一份完整的教育哲學。科南特要尋找的「共同知識核心」,不僅是一所大學的共同文化基礎,也是整個美國現代社會的共同文化基礎。

根據「紅皮書」的建議,完整的大學教育必須包括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兩個部分,前者旨在培養學生將來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能力——畢竟,現代社會絕大多數年輕人都必須為謀生做準備,而他們的成功之路往往在於選擇一種專門化程度較高的職業,比如化學家、工程師、醫生、商人等;後者則從「人的完整性」的角度,而非從狹義上「個人能力」的角度,探討教育如何為人生做準備,旨在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

無論作為一個「整全的人」,還是一個「負責任的公民」,他們需要具備4種品質或能力: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當判斷的能力、辨別價值的能力。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判斷力,因為在專業化時代,沒有人能成為所有領域的專家,每個人都必須信任絕大多數領域裡造詣更深的其他人的意見,因此特別需要具有一種智慧,藉以判斷:誰是專家,誰是冒牌貨;誰是水平較高的專家,誰是水平較低的專家。

哈佛學生正在上一堂天文課

桑德斯劇場旁的安納伯格餐廳

擁有9000平方英尺的就餐大廳

哈佛中心校園

哈佛大學與康奈爾大學的學生正在進行一場長曲棍球比賽

哈佛大學校園內的牆上張貼著各種學術講座的廣告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畢業生參加畢業典禮

掃碼加友,以備時需

相關焦點

  • 蘇德超:通識教育與批判性思考
    但學校委員會(Committee of the Corporation and the Academical Faculty)否決了這些提議,認為耶魯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為學生今後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廣泛、堅實而深厚的基礎,重要的是訓練和裝備學生的心智(the discipline and the furniture of the mind),精深的專才教育或泛泛的通才教育不在其中。
  • 【通識教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簡介
    【編者按】以2003年版本科生教學手冊修訂為標誌,北京大學全面開始了通識教育改革。隨著理念的探討與實踐的深入,從今年開始,北大教務部推出一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推進通識教育的前沿陣地。它凝聚了「閱讀經典、批判思考」「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課後寫作讀書報告」等基本共識,匯集了北大各院系的教學名師及助教團隊,探尋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以期助力於培養引領未來的北大青年。
  • 通識教育 中小學學段的推廣之路
    據了解,目前海澱區教科院已經開始向市面上的中小學通識教育機構購買相關課程,作為主科之外的補充課程。而北京商報記者通過梳理目前中小學通識教育賽道的現狀發現,目前進入這一垂直領域的機構並不多。  通識教育教什麼?
  • 北大教授李猛:為什麼中國學生特別需要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的意義 通識教育對於不同的主體來說意義各有不同。 從美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看,大學教育融匯了來自英國與德國的不同傳統:像哈佛這樣的本科學院強調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而像約翰 霍普金斯這樣的現代研究型大學則比較重視精深的學術研究。 這兩個傳統在美國比較好的大學中得到了很好的結合。
  • 浸潤傳統文化 創新通識教育
    該成果依託山東大學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立足立德樹人模式創新和通識教育改革,圍繞「中華文化體驗與傳播」課程群建設,歷時八年積澱而成。成果抓住了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育人資源的關鍵環節,著力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與立德樹人相結合的大學路徑,將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器物、觀念、習俗、工藝等轉化為學生可以動手參與、沉浸體驗的教育教學模式,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中心,實現知識、技能、情感教育相統一,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審美教育相統一,彰顯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山大特色。
  • 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香江觀察)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
  • 《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通識教程》為消費教育提供教材藍本
    中國消費者報廣東訊(李智華 記者 李青山)近日,在廣東省佛山市消費教育基地的揭幕儀式上,《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通識教程》引起了消費者組織和維權專業人士的高度關注。據悉,該書由長期從事市場監管消費維權領域一線實務工作的龔恆超博士主編,其他編者包括市場監管領域政策法規專家、消費維權調解崗位標兵、全國最美維權人物。
  • 立足家庭雙語通識教育,北京先後學堂開闢英語教培市場新藍海
    >  近期,專注於家庭通識教育啟蒙的品牌「先後學堂」上線了新一年的家庭英語進階學習課程,適合5-12歲兒童。  回歸:做好孩子英語啟蒙,教培班不是唯一最優解  無論中英文,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在生活中有效溝通,在學習裡自如運用。想要快速幫孩子理解語義,語境和時長必不可少。所以,僅靠英語教培班每周幾節外教課,每節課30分鐘-90分鐘不等的時長,顯然並不能滿足讓孩子高效掌握一門語言的需求。
  • 港媒驚人發現:香港高校的通識教育很大程度上由美國操控!
    有港媒16日調查發現,由美國駐港總領館主導及撥款資助的中文大學香港美國中心(即「港美中心」),執行美國國務院教育及文化事務局轄下的「傅爾布萊特計劃」(Fulbright Program),聲稱推動學術交流,其實是滲透香港八所大學,設計通識教育課程等,變相操控香港高等教育重要課程。
  • 別一種風景——河北師大音樂通識教育系列之《舞者》
    且看這張照片這是我們的學生——音樂學院舞蹈系的學生這是我們的舞臺——「真知講堂」的舞臺河北師範大學音樂通識教育系列《舞者》正在這裡隆重演出河北師大音樂通識教育「叩響音樂之門」系列校園音樂會始於2015年以後每年舉辦這是一種以聽覺視覺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種形式
  • 專注美妝通識教育,打造美妝全產業鏈,艾尼斯稱霸「中國第一美妝...
    注重通識教育,打造東方美妝教育頂級殿堂艾尼斯美妝學院向來非常注重通識教育,在22年的發展歷程中,早已超越了傳聲筒和教學工廠的教學模式從美妝教育的「長江商學院」式或者哈佛商學院式的教育理念中汲取經驗,不局限於傳授專業知識技能,還要讓學員博取各專業領域知識,融會貫通。
  • 美弗留學:美國大學強調的通才教育有啥優勢
    中國和美國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區別,美國的大學特別強調學生的通識教育,在美國讀本科,學生一般在前兩年不定專業,大三大四的時候才會定專業。今天美弗留學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美國的大學是如何實行通才教育的。19世紀中期,著名教育家艾略特在美國實踐並發展了這種通識教育,他將哈佛大學過去的以教為主改為以學為主。也就是說,並非教授們懂什麼就教什麼,學生被動地學。而是應該學生想學什麼,教授就教什麼。如果教授不能勝任,就找能夠勝任的教授來教。在艾略特之後,哈佛大學一直堅持以這種方式辦學。
  • 香港立法會議員何君堯:正籌備設立國家安全教育中心,監督香港通識...
    與此同時,香港社會對加強推廣國家安全教育,進行教育、司法等領域改革的呼聲也日益高漲。香港立法會議員何君堯日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透露,他正在籌備設立一間國安教育中心,旨在全面推動涉及國家安全的教育工作。
  • 科學+歷史+文學,6-12歲少兒通識雜誌推薦
    想要孩子見世面,就少不了一本通識雜誌。《好奇號》是引入Cricket Media版權,專門針對6-12歲的通識讀物,內容涵蓋科學、歷史、文化、文學等多個領域。1源自Cricket Media全球少兒讀物與STEM教育的頂尖品牌Cricket Media(蟋蟀童書)在美國的名氣絲毫不亞於中國的山海經,這個著名的STEM教育專業出版機構
  • 南懷瑾: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我們接受近半生的教育,很多時候只想求一張能讓自己安生立命的文憑,卻忽略了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做人,要先學做人,再來汲取知識,因為一個不懂得做人的人,即使上知天文下至地理,那麼他也永遠都活在黑暗裡。正如著名教育家、詩人、國學大師南懷瑾所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 2020年寧夏事業單位綜合寫作:應用文寫作的通識格式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布:2020年寧夏事業單位綜合寫作:應用文寫作的通識格式,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通識格式包括:標題、主送單位、正文、發文機關、成文時間。   1.標題   第一行居中書寫標題。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盧寶榮:如何提煉和發表科研數據
    在研究型大學中,學術是大學生活的一種訓練方式,而寫作則是學術的主要呈現方式,寫作能力是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應貫穿於本科教育的全過程。學術寫作,不是工具性寫作,不是創意寫作,也不是文學性寫作。它本質上是思維能力的訓練,注重縝密性、理性化、說服力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 嘟比英語,專為4-9歲中國孩子打造通識英語課堂
    嘟比英語是一款專為4-9歲中國孩子研發的通識英語教育類APP。  產品簡介  嘟比英語是一款專為4-9歲中國孩子研發的通識英語教育類APP,根據中國孩子的特點研發了全新AI互動課程,嚴選北美認證外教和AI互動授課,研發AI伴學系統,準確測評孩子學習效果,定製個性化學習內容。
  • 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在教師招聘筆試中,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這一部分的知識點主要以單選、多選、辨析為主,重點理解各個層次的概念、區分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因此對於這塊知識點需要著重去理解。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也叫教育目的體系。總共有四個層次,分別是: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
  • 大學教育的「通才」與「專才」之爭
    目前,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只是停止從高中畢業生中招收本科學生,但這並不是說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本科教育就此關張,而是將轉入日新書院,與日新書院共同開展文科課程。這意味著,本科生依然有機會學習新聞課程。此次改革的目的在於擴大學生視野,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應該被理解為清華大學通識教育建設的「強基計劃」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