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本與厚生

2020-12-13 破爛白菜

厚生主要指與民生相關的經濟等問題。民本也叫重民、愛民,今天叫以人民為中心。可以說唯有以民為本,要求樹立為民服務的意識,要求永遠要以人民為中心,而不是以貴族為中心,更不是以富人為中心,也不是以少數人為中心。所以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四十九章》)

荀子認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意思是說,天生百姓,不是為了讓君主過好日子,而設立君主恰恰是為了安民,讓百姓過好日子。

漢代賈誼說:「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新書·大政上》)賈誼的意思是,沒有不把百姓作為根本的,國家以百姓作為根本,君主以百姓為根本,官吏以百姓為根本。漢代班固也說:「故列土為疆,非為諸侯;張官設府,非為卿大夫。皆為民也。」(《白虎通·封公侯篇》)意思是分封土地、劃定疆界所為不是諸侯,而是為了百姓。設立官職,仍然是為了百姓,而非為了官員。在古代地域廣大,人煙稀少,天子分封諸侯便於管理,但目的不是為了諸侯,而是為了安民。同樣設置百官,以協助天子共同為民服務,以得民心。

唐代陸贄說:「是以人為本,以財為末。人安則財贍,本固則邦寧。」(《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一條》)陸贄主張人民是根本,財富是其次的,財富是為民服務的手段。人民安穩了,財富自然也會充裕。根本穩固了,國家自會安寧。

歷代統治者重民、愛民,不是讓民不勞而獲,不勞而食。恰恰相反,是讓民勤儉樸素。依靠人民之力安民惠民。《管子·形勢解》曰:「明主救天下之禍安天下之危者也。夫救禍安危者,必待萬民之為用也,而後能為之。」意思是救危解禍在於動員人民、依靠人民,唯有人民被動員起來,依靠人民為其所用才能完成。孔子講的「惠而不廢」其實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要依靠人民而安人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今日扶貧工作也應堅守這個原則,要讓貧困者自己覺悟起來,勤於耕作,勤於置業,並且知道節儉,量入為出,開源節流,以自力更生為主,扶貧只是在啟發引導,解決一些生存與發展瓶頸冋題,培養互助的團結精神,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農戶要充分激發其奮進勤儉的精神,對於無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鰥寡孤獨者則要啟發以家文化為核心的祠堂文化、鄉約文化予以解決,以促使尊老攜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傳統文化的復興。扶貧一定要在構建傳統扶貧文化上下功夫,依靠祠堂文化、鄉約文化來完成,如同中醫之「扶正祛邪」,依靠自身之力,獲得健康,絕不是全然依靠外力,更不是養懶,使不勞而得成為風氣。「國無民,豈有四政!封疆,民固之;府庫,民充之;朝庭,民尊之;官職,民養之。奈何見政不見民也。」這是清人唐甄《潛書·明鑑》中的一句話。意思仍在強調人民與政治的關係。人民是國家的根本,無此根本,疆域誰來守護,誰來充實府庫,誰來養活官吏。由此可見,國家必須將安民、用民結合起來,安民之要在於恰當地用民。所以在周朝推行了井田制,在春秋戰國時,秦國率先推行了小家庭土地私有制,從而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將安民、用民、強國結合起來。安民、用民,才能使國家富強,而國家富強才能更好地安民。安民、用民與強國相輔相成。安民之本在衣食無憂,衣食無憂在耕藝,耕藝在鄉村社會的繁榮,鄉村社會繁榮在於獎勵耕織,維護農戶的土地制度,使農戶確實享有土地產權,無期限的擁有,而不是幾年調整一次,更不能被城市發展規划進去,使農戶提心掉膽,心無著落,或者心存僥倖心理,右盼左顧,希翼轉變身份,寄希望過商賈生活,擺脫艱苦的農耕生活。可以明確地講,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農耕生產永遠是基礎,吃飯問題永遠是最大的問題。

《六韜·國務》曰:「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也。見其饑寒則為之哀,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於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意思是說民眾與國家的關係如一家人,國君乃人民的家長,如父子,如兄弟,設立賞罰如賞罰自己,收稅如同從自己身上收取。國君與民眾不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更不是階級關係,而是倫理關係。關於愛民的具體方法,管子講得好!《管子·版法解》曰:「凡眾者,愛之則親,利之則至。是故明君設利以致之,明愛以親之;徒利而不愛,則眾至而不親;徒愛而不利,則眾親而不至。愛施俱行,則悅君臣、悅朋友、悅兄弟、悅父子。」意思是說愛民與利民兼而有之,這樣才能使人民親近且歸附國家。那麼,君臣喜悅、朋友喜悅、兄弟喜悅、父子喜悅、民眾皆大歡喜了!

那麼如何利民呢?孟子提出恆產論。孟子說:「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闢邪侈,無不為已。」(《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孟子之意在於給百姓安置適合於自家勞動力的恆產,恆產主要指田宅,這樣百姓才會安居好德。「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這裡的百畝相當於現代的三十畝地。孟子認為利民莫過要求人民獲得土地、田宅,讓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獲得衣食之足。孟子的制民恆產思想對於今日中國農村土地改革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今日中國農村土地產權不歸農戶,而歸集體,雖說有三十年的承包權,但各地執行不一,很多地方以人口增減為由三年一調整,五年一變化,致使很多農戶不願意對土地進行長期投資;今日之農村還受城市化思想導向影響,撂荒現象更加嚴重。真有被古人稱之為「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令人擔憂的局勢。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也是置民恆產,並將耕作與寓兵於農結合起來,同時在秦國土地多與人口少的背景下,吸引秦國以外的百姓到秦國安家,開墾土地,以增強秦國的實力,最後統一天下。管子的「均田分力」思想仍然是制民恆產,只是強調讓「力」與「田」分配得當,既無田野之荒,也無人力之閒置,有效的配置人力資源與土地資源。

荀子說:「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荀子·天論》)強本就是以農為本,節用就是節約支出,量入為出。強本節用是利民安民的根本。

清人王夫之講:「人主移於賈而國本凋,士大夫移於賈而廉恥喪。」(《讀通鑑論》卷三)其意是以農為本。

那麼如何正確認識以農為本呢?

一則農業耕作方式一定是在「天人合一、心物一體」價值下進行的精耕細作,即不違農時、因地制宜、家庭耕作,這樣既可以和諧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可以和諧人之身與心的關係;二則「均田分力」,縮小貧富差距,有效充分地配置人力與土地,剪除富商大賈等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構建農耕的倫理社會主義,和諧人與人的關係;三則勤耕向內求,而非向外求,使民眾的品德較之從事商業者為高,勤儉孝悌之美德遠比城市為優;四則從事農耕者身體強健,農民是最好的兵源;五則致人而不致於人,勤耕自力自給自足,無求於外,具有致人而不致於人的優勢,試想當年延安被國民黨封鎖之所以解放區的兵民沒有被餓死,就是我黨推行了大生產運動的原故;六則農耕利於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使人得以全面發展,不似工業大機器生產,使人異化,農耕生產方式是體用合一的一種生產方式,合於正義的原則。

雷原於耕讀園

相關焦點

  • 《周易》小畜、泰、謙卦「不富以其鄰」解析;德惟善政,政在養民
    《尚書·虞書·大禹謨》「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正德、利用、厚生。「《尚書·周書·康誥》「肆汝小子封。惟命不於常,汝念哉!無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聽,用康乂民。」;強調講說:百姓安居樂業,才能「汝乃以殷民世享」永享其國。
  • 從《君主論》到《論法的精神》;從《民約論》到《獨立宣言》
    油畫 滑鐵盧戰役所以當我想摸清西方文明崛起的歷史脈絡時,我應該看到的就是整條歷史長河,而不是某幾個單一的歷史事件,所以我用了五篇的篇幅試圖串起人本身價值的提升這一主要脈絡,所以即便我沒有讀過《君主論》、《論法的精神》以及《民約論》等文藝復興時期影響巨大的哲學政治巨著,我依舊會談到和點評它們,不要留言問我,是不是為了要冠冕堂皇的說出我沒讀過這些書才扯這麼多的,我是不會承認的。
  • 《中國民本思想史》讀書心得與得失
    將民本思想引入到政治哲學中來,用以解釋商滅周興的正當性。從這個意義上看,是對政權合法性內在解釋的需要促進了民本思想的產生。同時,以宗親為紐帶的權力分封形式使得君主(王候等諸侯國的實際掌控者)成為了基層人民的天然同盟者,出於對自己利益的維護,君主有對民本思想認可的傾向。最後,儒家在構建文化目標和社會目標時也強調了民本的因素,從而促進了民本思想的傳播。
  • 涵養組工幹部的民本情懷
    「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組工幹部要時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忘公僕身份,涵養民本情懷,切實察民之所需,緩民之所憂,解民之所難,當好群眾的貼心人。  涵養好「下得去」的民本心境。古語云:「善治必達情,達情必近人」。只有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 堅持以民為本 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論學習貫徹省委...
    我們必須堅持以民為本,堅決落實這一目標。堅持以民為本,就意味著要讓吉林人民擁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以民為本,就要緊扣更多實實在在的目標。民生目標像一串跳動的音符,律動在吉林振興發展目標的華彩樂章中。展望二○三五年,全會提出,吉林要在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基礎上,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 堅持以民為本 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論學習貫徹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 「滄海滔滔,民生不息。」我們必須堅持以民為本,堅決落實這一目標。 堅持以民為本,就意味著要讓吉林人民擁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我國傳統民本倫理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其核心思想是「以民為本、德治仁政」,具體表現為「重民、愛民、富民、安民、信民、教民」。民本倫理思想源遠流長,其發展經歷了從萌芽、確立到完善,一直到近代經過中西思想的碰撞融合,逐步開始走向了現代。    據史料記載,民本倫理思想的萌芽散見於三皇五帝的神話和傳說中,如神農嘗百草,在部落首領對成員的犧牲奉獻中體現了一定的愛民重民思想。
  • 厚生牡丹抗敏消字號面膜
    一、 公司背景貴州厚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厚生牡丹(HOPESUN),成立於2018年5月2日,背靠北京強佑集團的雄厚資金支持,註冊資本高達6000萬元。厚生生物公司是響應貴州省委省政府工業強省戰略下成立的,是一家集生態農業、生物技術、健康旅遊等多產業綜合的大型現代化企業。在國家大健康產業發展布局下,為助力平衡良性生態產業模式,厚生生物公司斥巨資23億購得的牡丹花田,種植了既可使用也可以食用的牡丹花系產品——牡丹花籽油。為了使得受眾群體廣泛可用,在產品研製過程中,無論男女老少均有一款適用於自身的產品,來體驗來自於牡丹花的魅力。
  • 孟子最重要的「民本思想」是什麼?
    周公的一些思想對後世也有著很深的影響,尤其是「保民」思想是儒家的思想來源之一。周公保民思想直接啟迪了後世的民本思想。「保民」思想作為周公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周公利用德治思想來進行加強統治,就必須要實現「敬德」,從而實現「保民」。 《尚書·五子之歌》是現存最早記錄有民本思想的著作,它主要是通過對國家滅亡進行反思來寫的。
  • 「孫中山民本思想」學術研討會在滬召開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吉朋曉 記者 江躍中)29日,上海中山學社、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事業管理中心共同主辦「孫中山民本思想」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內的十餘位專家學者,圍繞孫中山民本思想的歷史源流、核心內容及當代啟示作深入交流研討。
  • 涵養以民為本情懷 當好群眾貼心人
    「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作為一名基層年輕幹部,我們應時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忘公僕身份,涵養民本情懷,緩民之所憂,解民之所難,當好群眾的貼心人。砥礪好「幹得了」的民本理念。人民群眾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 從人本和民本思想入手,分析春秋戰國人學思想?天人合一與相分
    導語:春秋戰國時期,人本思想與民本思想如何形成?本篇文章著重分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以人本思想、民本思想為主的人學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在統治階層發揮著哪些作用?;其中有兩個最精華的思想,那就是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
  • 孫中山民本思想的內涵:改善民生與實業救國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民本革命理論對中國民主建設的重大歷史價值,2020年11月29日,「不忘初心:孫中山民本思想」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市委統戰部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事業管理中心和上海中山學社聯合舉辦
  • 蘇軾的民本情懷:初心不改,篤志不移
    蘇軾一生秉持家國情懷和民本情結,無論是身處清風朗月的坦途,還是置身悽風冷雨的逆境,他都恪守民胞物與的政治理念和為民請命的價值操守,初心不改、篤志不移,「奮厲有當世志」,把貧庸之輩的苟且活成了詩和遠方。 民本是我國古老的道統思想,民本思想是中華文化的主流觀念,民生情懷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價值追求。
  • 恪守以民為本 共建法治社會丨時評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習近平同志《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一書,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這部專題文集,收入習近平同志關于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文稿54篇。其中許多文稿是首次公開發表。因此,我們要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行深刻認識與準確把握,恪守「以民為本」的基本準則,共建一個和諧美好的法治社會。以人民為中心,廣泛汲取人民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我們深深紮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向前。」在法治工作中,我們要積極、充分、廣泛地汲取群眾的智慧。
  • 村支書用腳「接待」村民,缺失「民本意識」
    (8月21日《澎湃新聞》)村支書面對村民反映問題,竟然將雙腳放在桌上,這不僅僅是缺失最起碼的禮貌,更是對村民尊嚴的無視,其骨子裡是民本意識的缺失,這對於一個基層幹部來說,是最可怕的,也是最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
  • 醫院酒精消毒液不夠,日本厚生勞動省:可用高度數酒品代替
    對此,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天宣布:醫療機構可使用高度數的酒代替酒精消毒液使用。據日本廣播協會(NHK)13日報導,就酒精消毒液不足的問題,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天向全國醫療機構通知稱,在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醫療機構可使用釀酒商製造的高度數酒作為代替品。報導稱,「高度數酒」並非度數越高越好,而是特指酒精濃度在70%到83%的酒。
  • 洞見|張維為:我的初步結論是「中國民本模式」已經勝出
    如果說有一個「西方民主模式」和「中國民本模式」競爭的話,我的初步結論是「中國民本模式」已經勝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不久前對中國做了一些民調,也證明了這一點。我後來自己在民主問題的研究中,又進一步把中國民主模式稱為「中國民本主義民主模式」,簡稱「中國民本模式」。與「西方民主模式」相比,「中國民本模式」實際上是一條非常深刻的執政規律,那就是不管你採用什麼政治制度,多黨制也好,一黨制也好,無黨制也好,最終都必須落實到民生的改善。這種民生的改善包括物質層面,也包括非物質層面。
  • 「聚焦學理中國」中國傳統民本文化的價值底蘊及繼承創新
    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等在內的民本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本文化在推動中華文明發展、促進民族融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對近現代諸如「三民主義」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的形成,對當代中國制度的建立、發展和完善產生了深遠影響。傳統民本文化強調以人為尊、以民為貴、以仁為本等理念。西周 「禮樂文化」是傳統民本文化的開端。
  • 民本思想與君主之私:貫穿明代發展史的君臣之爭
    明末權臣溫體仁二、民本思想與君主之私的衝突(一)大臣們的民本思想明代大臣和君主的衝突除了表現在政治見解方面的不同,還有當時已經在明朝流行的民本思想和君主之私的衝突。其實民本思想自古有之,從戰國時代,孟子就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尚書》中也寫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自漢武帝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思想以後,儒家思想就成為了歷代的官方指導思想,於是孔孟之道中「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得以伸張,信奉儒家思想的大臣們,他們的民本觀念也更加先進,並且隨著明代進步思想的誕生而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