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生主要指與民生相關的經濟等問題。民本也叫重民、愛民,今天叫以人民為中心。可以說唯有以民為本,要求樹立為民服務的意識,要求永遠要以人民為中心,而不是以貴族為中心,更不是以富人為中心,也不是以少數人為中心。所以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四十九章》)
荀子認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意思是說,天生百姓,不是為了讓君主過好日子,而設立君主恰恰是為了安民,讓百姓過好日子。
漢代賈誼說:「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新書·大政上》)賈誼的意思是,沒有不把百姓作為根本的,國家以百姓作為根本,君主以百姓為根本,官吏以百姓為根本。漢代班固也說:「故列土為疆,非為諸侯;張官設府,非為卿大夫。皆為民也。」(《白虎通·封公侯篇》)意思是分封土地、劃定疆界所為不是諸侯,而是為了百姓。設立官職,仍然是為了百姓,而非為了官員。在古代地域廣大,人煙稀少,天子分封諸侯便於管理,但目的不是為了諸侯,而是為了安民。同樣設置百官,以協助天子共同為民服務,以得民心。
唐代陸贄說:「是以人為本,以財為末。人安則財贍,本固則邦寧。」(《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一條》)陸贄主張人民是根本,財富是其次的,財富是為民服務的手段。人民安穩了,財富自然也會充裕。根本穩固了,國家自會安寧。
歷代統治者重民、愛民,不是讓民不勞而獲,不勞而食。恰恰相反,是讓民勤儉樸素。依靠人民之力安民惠民。《管子·形勢解》曰:「明主救天下之禍安天下之危者也。夫救禍安危者,必待萬民之為用也,而後能為之。」意思是救危解禍在於動員人民、依靠人民,唯有人民被動員起來,依靠人民為其所用才能完成。孔子講的「惠而不廢」其實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要依靠人民而安人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今日扶貧工作也應堅守這個原則,要讓貧困者自己覺悟起來,勤於耕作,勤於置業,並且知道節儉,量入為出,開源節流,以自力更生為主,扶貧只是在啟發引導,解決一些生存與發展瓶頸冋題,培養互助的團結精神,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農戶要充分激發其奮進勤儉的精神,對於無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鰥寡孤獨者則要啟發以家文化為核心的祠堂文化、鄉約文化予以解決,以促使尊老攜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傳統文化的復興。扶貧一定要在構建傳統扶貧文化上下功夫,依靠祠堂文化、鄉約文化來完成,如同中醫之「扶正祛邪」,依靠自身之力,獲得健康,絕不是全然依靠外力,更不是養懶,使不勞而得成為風氣。「國無民,豈有四政!封疆,民固之;府庫,民充之;朝庭,民尊之;官職,民養之。奈何見政不見民也。」這是清人唐甄《潛書·明鑑》中的一句話。意思仍在強調人民與政治的關係。人民是國家的根本,無此根本,疆域誰來守護,誰來充實府庫,誰來養活官吏。由此可見,國家必須將安民、用民結合起來,安民之要在於恰當地用民。所以在周朝推行了井田制,在春秋戰國時,秦國率先推行了小家庭土地私有制,從而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將安民、用民、強國結合起來。安民、用民,才能使國家富強,而國家富強才能更好地安民。安民、用民與強國相輔相成。安民之本在衣食無憂,衣食無憂在耕藝,耕藝在鄉村社會的繁榮,鄉村社會繁榮在於獎勵耕織,維護農戶的土地制度,使農戶確實享有土地產權,無期限的擁有,而不是幾年調整一次,更不能被城市發展規划進去,使農戶提心掉膽,心無著落,或者心存僥倖心理,右盼左顧,希翼轉變身份,寄希望過商賈生活,擺脫艱苦的農耕生活。可以明確地講,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農耕生產永遠是基礎,吃飯問題永遠是最大的問題。
《六韜·國務》曰:「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也。見其饑寒則為之哀,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於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意思是說民眾與國家的關係如一家人,國君乃人民的家長,如父子,如兄弟,設立賞罰如賞罰自己,收稅如同從自己身上收取。國君與民眾不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更不是階級關係,而是倫理關係。關於愛民的具體方法,管子講得好!《管子·版法解》曰:「凡眾者,愛之則親,利之則至。是故明君設利以致之,明愛以親之;徒利而不愛,則眾至而不親;徒愛而不利,則眾親而不至。愛施俱行,則悅君臣、悅朋友、悅兄弟、悅父子。」意思是說愛民與利民兼而有之,這樣才能使人民親近且歸附國家。那麼,君臣喜悅、朋友喜悅、兄弟喜悅、父子喜悅、民眾皆大歡喜了!
那麼如何利民呢?孟子提出恆產論。孟子說:「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闢邪侈,無不為已。」(《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孟子之意在於給百姓安置適合於自家勞動力的恆產,恆產主要指田宅,這樣百姓才會安居好德。「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這裡的百畝相當於現代的三十畝地。孟子認為利民莫過要求人民獲得土地、田宅,讓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獲得衣食之足。孟子的制民恆產思想對於今日中國農村土地改革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今日中國農村土地產權不歸農戶,而歸集體,雖說有三十年的承包權,但各地執行不一,很多地方以人口增減為由三年一調整,五年一變化,致使很多農戶不願意對土地進行長期投資;今日之農村還受城市化思想導向影響,撂荒現象更加嚴重。真有被古人稱之為「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令人擔憂的局勢。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也是置民恆產,並將耕作與寓兵於農結合起來,同時在秦國土地多與人口少的背景下,吸引秦國以外的百姓到秦國安家,開墾土地,以增強秦國的實力,最後統一天下。管子的「均田分力」思想仍然是制民恆產,只是強調讓「力」與「田」分配得當,既無田野之荒,也無人力之閒置,有效的配置人力資源與土地資源。
荀子說:「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荀子·天論》)強本就是以農為本,節用就是節約支出,量入為出。強本節用是利民安民的根本。
清人王夫之講:「人主移於賈而國本凋,士大夫移於賈而廉恥喪。」(《讀通鑑論》卷三)其意是以農為本。
那麼如何正確認識以農為本呢?
一則農業耕作方式一定是在「天人合一、心物一體」價值下進行的精耕細作,即不違農時、因地制宜、家庭耕作,這樣既可以和諧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可以和諧人之身與心的關係;二則「均田分力」,縮小貧富差距,有效充分地配置人力與土地,剪除富商大賈等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構建農耕的倫理社會主義,和諧人與人的關係;三則勤耕向內求,而非向外求,使民眾的品德較之從事商業者為高,勤儉孝悌之美德遠比城市為優;四則從事農耕者身體強健,農民是最好的兵源;五則致人而不致於人,勤耕自力自給自足,無求於外,具有致人而不致於人的優勢,試想當年延安被國民黨封鎖之所以解放區的兵民沒有被餓死,就是我黨推行了大生產運動的原故;六則農耕利於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使人得以全面發展,不似工業大機器生產,使人異化,農耕生產方式是體用合一的一種生產方式,合於正義的原則。
雷原於耕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