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富以其鄰」句式在《周易》中共出現三處;卦九小畜: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卦十一泰: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卦十五謙: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何為「鄰」?
鄰:《說文解字》「鄰:五家為鄰;從邑,粦( lìn)聲。」;從「邑」,表示與行政區域有關;本義:西周時期,一種居民組織。《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裡。」;《釋名·釋州國》「五家謂伍,又謂之鄰。鄰:連也,相接也。」
五家為一組,彼此相距不遠,因此「鄰」引申為「鄰近、近鄰」。《小爾雅》「鄰:近也。」;《廣韻》「鄰:近也,親也。」;《詩經·小雅·正月》「恰比其鄰」;鄰居;鄰國。
「鄰」由「鄰近、近鄰」義,又引申出「親近、親密」。《左傳·昭公十二年》「倍其鄰者恥乎!」;遠親不如近鄰。
故,我認為爻辭中「鄰」為「比鄰而居」和「親近」,具有兩重含義。
「不富以其鄰」句式,一處居四爻,兩處居五爻;四爻為諸侯位,五爻為天子位;故「鄰」講的是:諸侯之鄰,天子之鄰。
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天子分封宗親、功臣於四方,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宗親、功臣封土建國,諸侯國作為藩籬拱衛西周;諸侯在封國內治疆安民。
故,諸侯之國與天子王畿比鄰而居;諸侯之民、國人在都邑內與諸侯比鄰而居。(國人:古代居住在城邑內的人。詳見:比卦六三「比之匪人」中關於「國人、野人」的解析)
天子之鄰為諸侯、諸侯國;諸侯之鄰為封國內的百姓、國人。《尚書·虞書·益稷》「臣哉鄰哉!鄰哉臣哉!」
天子要安定諸侯,以身作則,與諸侯共富;諸侯要效法天子,安定百姓,與國人共富。《尚書·周書·泰誓·上》「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大意為:上天幫助下民,為人民選立君主,設立師長,就是希望他們能夠輔助上天,愛護和安定天下百姓。
天子要安定諸侯,以身作則,與諸侯共富。
《周易·屯卦》「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
《詩經·大雅·皇矣》「萬邦之方,下民之王。「
《詩經·大雅·文王》「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詩經·周頌·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爾極。「
《詩經·周頌·桓》「綏萬邦,屢豐年……保有厥士,於以四方,克定厥家。「
《詩經·小雅·節南山》「式訛爾心,以畜萬邦。「
諸侯要效法天子,安定百姓,與國人共富。
《尚書·虞書·大禹謨》「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正德、利用、厚生。「
《尚書·周書·康誥》「肆汝小子封。惟命不於常,汝念哉!無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聽,用康乂民。」;強調講說:百姓安居樂業,才能「汝乃以殷民世享」永享其國。
《國語·楚語·子常問蓄貨聚馬鬬且論其必亡》「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
《管子·山至數》「民富君無與貧,民貧君無與富。」
解析:卦九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卦十一泰: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這兩爻皆是四爻,為諸侯之爻;講的是諸侯的行為處事。「小畜」為積蓄的時間短,積蓄還不足;「泰」為通順。諸侯要效法天子,安定百姓,與國人共富。
《管子·牧民·國頌》「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
大意為:政令所以能推行,在於順應民心;政令所以廢弛,在於違背民心。人民怕憂勞,我便使他安樂;人民怕貧賤,我便使他富貴;人民怕危難,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滅絕,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為我能使人民安樂,他們就可以為我承受憂勞;我能使人民富貴,他們就可以為我忍受貧賤;我能使人民安定,他們就可以為我承擔危難;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們也就不惜為我而犧牲了。
《左傳·文公七年》「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義而行之,謂之德、禮。無禮不樂,所由叛也。」;
大意為:平治天下三件大事,「正德」置於首位,是「利用」、「厚生」的前提,既正人德,又正物德,方能利用自然資源,以達使人們生活富足之目的。正德:正身之德;在位者要自正其德,正己以治民。利用:利民之用;要勤儉,將錢財用於為民興利除弊。厚生:厚民之生;輕徭薄役,使人們豐衣足食。
《國語·楚語·子常問蓄貨聚馬鬬且論其必亡》「公貨足以賓獻,家貨足以共用,不是過也。夫貨、馬郵則闕於民,民多闕則有離叛之心,將何以封矣。「;
大意為:公卿的財貨足夠饋贈貢獻所用,大夫家的財貨足夠供給使用,不超過這個限度,財貨與馬匹過多百姓就會窮困,百姓過於窮困就會產生背叛之心,那憑什麼來立國呢?
《國語·晉語·叔向論憂德不憂貧》記載:晉國卿大夫欒武子為政有德,於民共富。至其子欒桓子驕泰奢侈,假貸居賄,但依賴其父親欒武子的餘德,才得以善終。至欒桓子之子欒懷子復修欒武子之德,但受其父欒桓子之無德所連累,流亡到楚國。晉國卿大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其身屍於朝,其宗滅於絳。
綜上:「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此為小畜卦爻辭「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的內涵。
卦十一泰: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翩翩」我認為是「絡繹不絕貌」,形容百姓不斷前來歸附的景象。「不富」貧困的人民,「翩翩」絡繹不絕的前來歸附,「以其鄰」要與其為鄰,蓋因其能與民共富,故「不戒以孚」不需要對歸附的人們戒懼防備,要用信任。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鄭子展卒,子皮即位。於是鄭飢而未及麥,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餼國人粟,戶一鍾,是以得鄭國之民。故罕氏常掌國政,以為上卿。宋司城子罕聞之,曰:「鄰於善,民之望也。」宋亦飢,請於平公,出公粟以貸。使大夫皆貸。司城氏貸而不書,為大夫之無者貸。宋無飢人。叔向聞之,曰:「鄭之罕,宋之樂,其後亡者也!二者其皆得國乎!民之歸也。施而不德,樂氏加焉,其以宋升降乎!」」;
大意為:鄭國的子展死,子皮即位為上卿。當時鄭國有饑荒而還沒有到麥收,百姓很睏乏。子皮用子展的遺命把糧食贈給國內的人們,每戶一鍾,因此得到鄭國百姓的擁護。所以罕氏經常掌握國政,作為上卿。宋國的司城子罕聽到了,說:「接近於善,這是百姓的期望。」宋國也發生了饑荒,司城子罕向宋平公請求,拿出公家的糧食借給百姓,讓大夫也都出借糧食。司城氏借出糧食不寫契約,又替缺少糧食的大夫借給百姓。宋國沒有挨餓的人。叔向聽說了這件事,說:「鄭國的罕氏,宋國的樂氏,大約是最後滅亡的啊,兩家恐怕都要掌握政權吧!這是因為百姓歸向他們的緣故。施捨而不自以為給人恩惠,樂氏就更高出一籌了,這一家大概是會隨著宋國的盛衰而升降吧!」
《管子·牧民·四順》「國多財,則遠者來,地闢舉,則民留處。」;大意為:國家財力充足,遠方的人們就會自動歸附前來,荒地開發得好,本國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
《管子·輕重甲》「至湯而不然。夷兢而積粟,飢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資者振之,天下歸湯若流水。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
大意為:商湯則不是如此。收貯蔬菜和糧食,對飢餓的人給飯吃,對挨凍的人給衣穿,對貧困的人給予救濟,天下百姓歸附商湯如流水,這就是夏桀喪失天下的原因。
《管子·權修》「無以畜之,則往而不可止也;無以牧之,則處而不可使也;遠人至而不去,則有以畜之也。」;
大意為:沒有辦法養活人民,人們就要外逃而不能阻止;沒有辦法治理人民,即使留下來也不能使用。遠地的人們來而不走,是因為有效地養活了他們。
《管子·輕重甲》「桓公曰:「何謂致天下之民?」管子對曰:「請使州有一掌,裡有積五窌。民無以與正籍者予之長假,死而不葬者予之長度。飢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資者得振,則天下之歸我者若流水,此之謂致天下之民。」」
《史記·周本紀》記載:西周太王古公亶父積德行義,國人都擁戴他。古公亶父族人所居的豳[bīn]地,地處戎狄之地,經常受到周邊戎狄部族的侵略,每遇戎狄呼嘯而來,古公亶父便命族人將滿載糧食和衣物的牛車送給戎狄。戎狄見劫掠有成,進一步提出佔領周人土地的要求。周人憤怒,紛紛請戰。古公亶父卻制止民眾抵抗,說到「民眾擁立國君,國君就要為民眾謀利。戎狄攻戰,無非是為了土地和民眾;民眾在我治下,與在戎狄治下,有何區別?民眾因擁護我這個國君而戰,靠犧牲別人的父親和兒子來成為國君,我不忍心這樣!」此後,古公亶父便率領自己的直系部族人遷徙到岐山下的周原,將自己部族的土地和民眾留給了戎狄。此後不久,留在豳地的男女老幼一齊追隨而來,豳地周圍的戎狄聽聞古公亶父的仁德也紛紛前來歸附,這便是泰卦爻辭「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的內涵。
卦九小畜: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卦十五謙: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這兩爻皆是五爻,為天子之爻;講的是天子的行為處事。「小畜」為積蓄的時間短,積蓄還不足;「謙」為謙虛敬慎。天子要安定諸侯,以身作則,與諸侯共富,進而達至百姓安居樂業。
天子要安定諸侯,與諸侯共富;相關內容詳見:比卦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齊景公和晏子的對話)陳氏雖無大德,而有施於民。豆區釜鍾之數,其取之公也簿,其施之民也厚。公厚斂焉,陳氏厚施焉,民歸之矣。《詩》曰:『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陳氏之施,民歌舞之矣。後世若少惰,陳氏而不亡,則國其國也已。」;
大意為:陳氏雖然沒有大的德行,然而對百姓有施捨。豆、區、釜、鍾這幾種量器的容積,從公田徵稅時就用小的,向百姓施捨時就用大的。您徵稅多,陳氏施捨多,百姓傾向於他了。《詩》說:『雖然沒有德行給予你,也應當且歌且舞。』陳氏的施捨,百姓已經為之歌舞了。您的後代如果稍稍怠惰,陳氏又如果不滅亡,他的封地就變成國家了。
《左傳·成公十六年》「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節,時順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無不具,各知其極。」
大意為:人民生活優厚,道德就端正;舉動有利,事情就合於節度,時宜合適,生產就有所成就;這樣就能上下和睦,相處沒有矛盾,有所需求無不具備,各人都知道行動的準則。
綜上:「上下和睦、正德厚生」 此為小畜卦爻辭「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的內涵。
卦十五謙: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國語·周語·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或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胡可專也?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能久乎?……既,榮公為卿士,諸侯不享,王流於彘。「
大意為:利是由萬物中產生出來的,是由天地所養育而成的,假如要獨佔它,所帶來的怨恨會很多。天地萬物,人人都要取用,怎麼可以獨佔呢?觸怒的人太多而不防備大難,用這些來引導陛下,陛下能長治久安嗎?……不久,榮夷公當上了卿士,諸侯都不來朝見獻享了,周厲王被放逐到了彘地。
《左傳·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鹹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於窮門。」
大意為:從前夏朝剛剛衰落的時候,有窮國國君后羿依靠夏朝的百姓取代了夏朝政權。后羿取得政權後,不致力於治理百姓而沉溺於打獵,進而導致殺身之禍。
綜上,《周易》中的「不富以其鄰」句式,講的是:天子之鄰為諸侯、諸侯國;諸侯之鄰為封國內的百姓、國人。天子要安定諸侯,以身作則,與諸侯共富;諸侯要效法天子,安定百姓,與國人共富。故《尚書》講說「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詩經》講說「式訛爾心,以畜萬邦「;《左傳》講說「正德厚生「;《國語》講說「從政者,以庇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