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君教授:讀書與治學——追尋人生的意義|治學大家談

2020-12-21 蘭州大學

讀書與治學:追尋人生的意義

「治學大家談」欄目開闢已久,收到校長的郵件邀請時過多日。在這些日子裡,我一直處於「觀望」之中。之所以「觀望」,一是對於「大家」的理解。何謂「大家」?檢索新華字典,其涵義多樣,有關者四:巨室,世家望族;知識淵博者,博學之人;大作家,大專家;眾人,大伙兒。與此對照,我既非出生於世家望族(家族屬於至少八代貧下中農),也非博學之人(喜歡讀書而已),更非大專家(至今無名篇名作問世,也無待訪錄之類的私藏)。這樣看來,只有「眾人」「大伙兒」符合我,我是「眾人」「大伙兒」中的一份子。二是觀望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我一直閱讀欄目中「大專家、博學之人」所發表的文字,學習他們的治學心得,分析他們的討論視角,收穫他們極具指導性啟迪性的建議。

作為「眾人」「大伙兒」中的一份子,我還是願意分享讀書體會的。我以為,讀書也好,治學也罷,其終極目的在於追尋人生的意義。

讀是基礎

對於「眾人」「大伙兒」來說,讀書應是常態。若要成為智慧之人,那就要首先成為「愛智慧」之士,書不離手,手不釋卷,至少表現出了一種「愛智慧」的形象和態度。常讀書,多讀書,智慧就在其中了。清人蘅塘退士在其所編《唐詩三百首》序中引用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由此看來,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常讀即通,也是可能的事情。

對於專業人士來說,治學是常態,讀書也是常態,讀書是治學的基礎,治學是讀書的追求。在學科分立的今天,專業人士研究高深學問,以創新專門知識、傳播專門智慧為己任。只不過,治學人士所讀之書,大都以與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有關的書為優先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創始人馬克思在深入批判性地研讀同時代「大家」著作基礎上創立的,可以想像到,直到「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恩格斯語)的那一刻,在馬克思的書案上仍然擺放著許多讀過或者來不及讀的書。即使這樣,恩格斯說,馬克思一生只有「兩個發現」。由此看來,治學很難;但讀書,卻是一輩子的事情。

讀書與治學,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因為讀書與治學是為了追求真理;所有留存於世的書籍皆是人類探索真理過程中所擷得的一瓣「真理之花」。《論語》開篇《學而》即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楊伯峻先生和南懷瑾先生把「說」解釋為「高興」。孔子稱顏回好學,雖貧而不改其樂。可見,學即讀書得智慧,習即實踐以悟道,都是令人愉悅的事情。

無獨有偶,古希臘聖哲柏拉圖也把讀書和治學視為一件愉悅的事情。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在《哲學的故事》導言中告訴讀者:在古希臘時代,「那時候哲學事實上是柏拉圖稱之為『那種可愛的娛樂』;那時候愛好相當難以捉摸的真理,無可比擬地比肉慾的享受和世俗的追求還要榮光」。

讀書與治學,讓人獲得洞察世界與人生的能力,使人得到精神的升華;讓人知曉文化的多樣性,使人養成寬容的態度以與社會相處;讓人承繼先賢的智慧,使人以覺悟未知。

如何讀書?從我的經驗來看,有如下策略:

1.拓展廣泛性。進入學科分立時代以來,所有出版物都是可以分門別類的,哲學的、歷史學的、政治學、社會學的、文學的、經濟學的、管理學的,或者其它門類的。不同的時代,面臨的問題都很多,有些問題是個人性的,更多的問題是社會性的。不同的學科,看問題的視角不同,比如說,經濟學側重於市場,政治學側重於權力,雖然都是基於人性而展開,但經濟學和政治學對於人性的假設不同,由此得到的解釋和解決也不一樣。僅讀某一門類的書,或許會得到解答,但這種解答也只是側面的。於我而言,也常讀一些科普類出版物,比如量子力學的科普讀物,思考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於人類社會的可能影響。讀書,需要有一定的廣泛性,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綜合性的思維。

2.注重連續性。多讀歷史類的書,能夠習得前人對於他們所處時代所面臨問題的經驗與智慧,能夠開啟今人對於我們所處時代所面臨問題的思考與探究。比如說,在中國史的研究領域,從古到今的史學著作,連續性相當強,對於中國史感興趣的讀者或者有志於中國史研究的學人來說,連續性閱讀大抵是最為基本的功夫。甚至我們不僅要關注中國人對於中國歷史的解讀,還要關注域外學者的解讀。在這方面,我時常推薦劍橋中國史、講談社中國史、哈佛中國史、史景遷的追尋現代中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歷史,處於某個時代中的區域、社會組織(如家族)和個人也有其歷史。因此,閱讀區域史、社會史、個人史也是必要的。在這裡,特別要提到一些偉大思想家的個人傳記和他們所寫的個人傳記作品,對於我們思考他們所處時代面臨的問題和我們所處時代面臨的問題,非常具有啟迪性。比如,從茨威格的個人傳記以及關於其他人的個人傳記作品、房龍的「與世界偉人談心」、史景遷對康熙皇帝的刻畫和對王氏命運的解讀中,我們可以從一滴水而想像大海。

在專門學問的領域,對於思想史的連續性閱讀更是必不可少,經濟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社會思想史、管理思想史、藝術思想史等等,不一而足。閱讀思想史,可以讓我們直擊思想家心靈,直取思想家精髓。

3.聚焦專門性。研究專門學問,需要有專門知識。對於經濟學人而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模型,這是必須全面掌握的專門學問。所有專門學問,都是培養人的推斷能力的,推斷能力的具備,是從讀書到治學的一個初始轉折點。聚焦專門性,首先需要閱讀關於某一學科的思想史。任何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因此理論也是演化的。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們所處時代面臨的問題,總能夠從歷史中找到蹤跡,並發現其來有自。以知識考古學的方法閱讀思想史,至少能夠還原被總體歷史觀遺漏或忽視的細節,並能找到當代的鏡鑑。閱讀思想史,形成基於某一學科的專業素養,這是治學的第一步。其次,需要精讀經典。凡為經典,必有創新。精讀經典,跟隨大師,是形成專門知識體系和創新性思維的前提。精讀經典時,需要把握經典著作所要探討的總體性問題和具體性問題,需要把握核心概念和範疇,需要把握立論基礎和分析邏輯,需要把握結論的一致性與創新性。再次,比較。比較式閱讀,即研讀,其功能之一在於,隨著閱讀量的積累,在一本經典中讀不懂的問題,自有另一本來解答,達成無師自通。另一個功能在於,隨著閱讀量的積累,總能引發對於某一專題問題的歸類與思考,這時比較經典作家對這一專題問題的討論就成為必要。比如在經濟學領域,關於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一個常說常新的問題,從斯密到林德布羅姆,都提出了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和功能。把這些經典中的專題論述集中起來比較式閱讀,就能夠獲得截止目前關於此問題的全面討論和結論。

悟即心得

讀書與治學,需要有悟性。悟性不是天生的,從心從我,即為悟;多讀多思,即為悟。閱讀時,悟,即「我思故我在」,自我是參與者,而不是被思想家替代自我甚至淹沒自我。悟是人的一種認識轉變過程,是由迷惑到清醒、由模糊到清晰、由錯誤到正確的認識轉變過程。

比較式研讀,即是悟的一種。但這種悟,只是將知識分裂成為專題而進行自我的彌補,是一種主動歸納、被動吸收的行為。因此,這種悟,只是初級的階段。

探究式研讀,是悟的另一種。凡事多問「為什麼」,並且試圖尋求他人的解答,這是探究式研讀。有人說,新冠病毒導致疫情肆虐,門禁人員只問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是哲學上的終極問題。一切哲學,都是回答這三個問題的,豈止如此?一切學問,無論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本質上都是思考人的問題,都是回答這三個終極問題的。洛克爾的《六人》、房龍的《人類的故事》,是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解答;波蘭尼的《大轉型》、彭慕蘭的《大分流》,也是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解答;甚至霍金的《時間簡史》,本質上也是對這三個問題的解答。這些解答,都是基於他們總是「為什麼」的追問及其深入的探究。

思考式研讀。凡事多問「為什麼」,並且試圖尋求自我的解答,這是悟的高級階段。有人讀《聖經》,問為什麼上帝用亞當的左肋骨造夏娃,而不用腳趾頭或頭蓋骨?這一問不打緊,他思考得出的結論是:不用腳趾頭,是因為上帝不希望女人臣服於男人;不用頭蓋骨,是因為上帝不希望女人服從男人的意志;用左肋骨,是因為上帝希望女人貼近男人的心。這樣的思考著實有新意。我們是唯物主義者,不信上帝的,但其中「為什麼」的追問與尋求自我解答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這就告訴我們,即便思想家對某些問題進行了「為什麼」的追問並給出了他們的答案,我們還是可以繼續提出「為什麼」的質疑,進而進行「是什麼」的刻畫和「怎麼辦」的求索。這些都是尋求自我的解答,以達到自我的清醒,並指導決策和行動。比如,價值觀是一個譜系,公平和公正,是價值譜系的構成,但它們是有區別的:公平強調一視同仁,公正強調區別對待。當我們搞清楚了它們的區別,我們就可以在工作中正確地運用這兩種價值觀來指導決策和行動。具體地說,在招生過程中,我們就能夠正確處理好第一志願考生和申請調劑考生的利益關係。

文為分享

如果把「悟」之所得具以成文並公開分享,那就是治學的最高境界了。

文,錯畫也。把悟之所得有理論基礎,有實據支撐,有邏輯延展,有層次構造,有方法運用,有結論創新地表達成文,這就是知識的分享。

我時常講,為文不難,五「說」即可:「沒話找話說,有話敞開說,不要胡說,自圓其說,不同他說」。難乎?不難。

其實是很難的。

「沒話找話說」,要求治學者有問題意識,從所關注的問題中找出大議題、小議題,找出主要問題、次要問題,找出本原問題、派生問題,並且形成問題聚焦。因此,「沒話找話說」的過程,是形成問題意識的過程,是聚焦研究對象的過程。

「有話敞開說」,要求治學者對於有關研究對象的已有研究成果,包括經典的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完整的掌握,並形成系統性回溯,以發現現有研究存在的忽視或者現有解釋存在的不足。

「不要胡說」,要求治學者對於研究對象有清晰的描述和堅實理論的支撐,從而形成立論的基礎,用以指導全文的表述。

「自圓其說」,要求治學者有邏輯、有結構、有層次、有方法地討論問題,並使行文達到自洽。

「不同他說」,要求治學者對於研究對象的探究有新的發現和新的結論,哪怕在某一點上給讀者提供了新的認識和啟發。「不同他說」,就是學術創新。

讀書是大眾的事,治學是小眾的事。因此,本文多言讀書,少言治學,姑且當成一種大家談吧。若有收穫,本人榮幸;若無啟示,請君繞行,說不定轉角遇到愛呢,果真如此,那我恭喜您!

愛,正是人生的意義。

人生一輩子,只有讀書學習才是給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因為學得的知識、習得的信仰、悟得的態度、研得的思想,都儲存於自己的大腦,是使自己終身受益的財富。

疫情尚未結束,好好讀書治學吧,從讀書治學中追尋人生的意義。

作者簡介

郭愛君,教授。蘭州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從事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公共政策研究。

內容來源 |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教務處

編輯 | 吳新月

責任編輯 | 韋世龍

主編 | 肖坤

相關焦點

  • 治學態度決定人生高度
    今天要講的名人叫張載,他是宋朝大咖級人物,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可能大家聽說過他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段氣勢恢宏的句子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發奮圖強努力拼搏,最終成就非凡的業績!
  • 張連生教授:逆行天使 懸壺濟世|治學大家談
    愛因斯坦曾說:「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正是這些有愛有智慧的醫者,讓更多人獲得生命的曙光,讓更多家庭歸屬幸福的祈望。不管是一名醫者還是一名醫學生,都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不斷地記憶和實踐,而疾病的變化莫測,又需要更多的經驗與良好的悟性才能成為良醫。面對疾病的變化莫測。
  • 伊家清風小講壇丨向曾國藩學家教家風第三期——修己治學
    伊家清風小講壇丨向曾國藩學家教家風第三期——修己治學 2020-08-21 15: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諸葛亮的家傳秘籍,短短86字將修身、立志、治學的道理均概括其中
    古代的家訓,大都十分精煉而且富有智慧,因為是寫給自己最親近的人看的,所以這些家訓,大都凝聚了自己的生活經歷、人生經驗、處事心得等方面的內容,具有寶貴的借鑑意義,即便是現在讀來,也一點都不「落時」。諸葛亮不能親自教育兒子了,所以便留下了這封家書來勉勵兒子的治學、養性、修身等各個方面。從這封家訓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作為父親的另一面,他實在是一位才識淵博、品德傑出的慈父。通過智慧且簡練的文字,將普天下父親對兒子的熱切期盼都凝結在了其中,即便千百年後我們讀來,也依然是修身、立志、治學的絕好參考。文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百齡教授陳祥耀與國學研究座談會」泉州舉行
    本報訊 12月19日,由泉州孔子學會、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七彩藝文會館協辦的「百齡教授陳祥耀與國學研究座談會」在泉州舉行。在當天的座談會上,來自省內各地的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陳祥耀的治學態度、國學觀點、學術成果、書法藝術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認為他重視品學修養,治學嚴謹,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半個多世紀傾心於國學儒術,造詣高超,堪為師表。陳祥耀,字喆盦,1922年生,福建省泉州市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退休),中華詩詞學會名譽理事,中國韻文學會、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傅佩榮全新力作《讀書與人生》與讀者見面
    新報訊【記者 張治】讀書可以改變人生,這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共識。但是,面對浩瀚書海,如何選擇、閱讀、思考、運用?  近日,知名學者傅佩榮繼《哲學與人生》後再出全新力作《讀書與人生》,將國學與哲學的智慧融入讀書經驗與心得,並分享了獨家的選書方法與讀書技巧,帶領讀者克服知識焦慮,實現終身成長。  在《讀書與人生》中,傅佩榮分三部分分享了他的獨家讀書心得。
  • 【治學大家談】楊永建教授:我與植物的故事
    新冠肆虐 舉國戰疫閉門宅家共克時艱校長邀約治學之談欣然提筆感慨頗多教書育人 四十餘載幾多感悟高興歸高興,但實驗沒進展,大家愁眉不展,「能不能拿人做實驗」,不知是誰提議的,「太危險了,誰都沒數」,「但兔子畢竟和人不一樣,不試咋知道」,我聽後說:「我來吧,我年輕身體好」,李家仁藥師也要搶著試,爭執不下時,我說:「我是黨員,還是讓我來吧,大家就不要爭了」。
  • 錢穆《人生十論》:人生可以因此而厚重
    這些推論,在《人生十論》中都能找到理論支撐。書中彙編了錢穆關於人生的講演或散文16篇,分別作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作為撰寫過《國史大綱》等經典的傳統大家,錢穆對人生,特別是中國人的觀點看法自然令人信服。全書的內容自成體系,從內在自我的建設到對社會世界的影響均有論及。
  • 明經胡氏:治學從商,奇才輩出
    明經胡氏:治學從商,奇才輩出 三兄弟自幼在胡紹的教導下讀書識文,學習儒業。  紹聖四年(1101年),胡伋、胡伸一起考中進士,在徽州一時傳為佳話。胡伋,字彥思,曾任深州(今河北深州市)通判,官至金部郎中。胡伸,字彥時,「幼穎晤,善屬文」,在三兄弟中成就最大。  14歲那年,胡伸跟隨兩個哥哥到杭州遊學,後來進入太學讀書。考中進士後,胡伸出任潁州教授。崇寧元年(1102年),胡伸被召入朝廷出任大學正,後晉升為博士。
  • 「黨建治學」徐光春:指引新中國創造發展奇蹟 ——新中國成立70年...
    「黨建治學」徐光春:指引新中國創造發展奇蹟 ——新中國成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光輝歷程 2020-06-08 0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正偉老師:時間的無情浪漫了文字的憐愛|治學大家談
    讀書有感時間的無情浪漫了文字的憐愛沒有人可以擋住平凡日子的侵蝕,我們都是紛繁世界的行人,不可偷懶懈怠,更不能逃離固有的秩序。我們總是喜歡拿「順其自然」來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坎坷,卻很少承認真正的順其自然其實是竭盡所能之後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記憶的書箋,生活的餘溫,蕩漾在我略有苦澀的漂泊的心海。讀書讀到什麼時候才算成功,也許《我花了18年時間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是一種。而今,我在生活上仍然沒有穩定下來,但我在人生觀和心境上已經再上了一層樓。
  • 靜以致知,定以彰德——復旦大學政治學學科帶頭人陳明明教授
    陳明明,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法學博士,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政治學系主任、陳樹渠比較政治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老師精彩的課堂表現源自於靜謐的治學之心,靜心讀書、聆聽、思考是我從老師身上得到的珍貴教益。讀書重在從成型知識成果中汲取養分,不靜則只見皮相,不見內涵;聆聽重在從他人思想運動中尋找共鳴和對照,不靜則只識自身,不識他人;思考重在從自我思想體系中內省淬鍊,不靜則只明片段,不明全局。
  • 議論文閱讀:《讀書莫忘做筆記》閱讀答案
    遇到好詞佳句則隨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順寫下,既能加深印象,積累知識,亦方便日後檢索,為作文治學打下基礎。⑵前人讀書治學,多有做筆記的習慣,學問也常常從筆記本中得來。顧頡剛先生一生治學,勤於做讀書筆記,從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筆記的習慣從未間斷,60餘年積累筆記近百冊,共四五百萬言。
  • 備考故事|推廣大使趙怡寧:談人生三境,繪備考心路
    備考故事談人生三境,繪備考心路中財MBA推廣大使趙怡寧中央財經大學MBA2020級P6班學生中財MBA第三屆推廣大使團成員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人力「人生三境界」語出王國維《人間詞話王國維用以表現「懸思—苦索—頓悟」的治學三重境界,恰是人生和求索路上的三階段,我想在此時此刻,這幾句話對於在備考的人來說頗具意味吧。回望之前,思緒被拉扯,像一根線一樣,帶我回溯到去年的這個日子,十一假期對於很多上班族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假期,朋友圈天南海北的美景和美食讓忠實口腹之慾和遠方風景的我垂涎欲滴。
  • 鳥語花香,治學嚴謹!我的香港中文大學就讀體驗
    第三個詞就是治學嚴謹,這個後面會具體講,這裡就先不贅述了。最後一個四字詞語就是高端大氣,每一個新生去港中文的時候都會去參加一個welcome dinner,通過這樣一個歡迎晚宴,學生和教授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都可以互相認識,吃的東西也都是牛排啊,魚排之類的。當時我們的合影看著也非常大氣。
  • 「黨建治學」李君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專題研究
    李君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專題研究黨建治學我們的事業, 要求的是實幹, 實幹, 再實幹;堅定「四個自信」, 也是為了動員大家實幹, 實幹, 再實幹;領導幹部更要帶頭實幹, 實幹, 再實幹。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是有信仰有理想的奮鬥論者, 我們提出要堅定「四個自信」就是要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
  • 曾國藩:讀書須立志、有恆心
    讀《曾國藩家書》,其中《致諸弟·讀書須立志》《致諸弟·讀書必須有恆心》兩篇,都是曾國藩告誡弟弟們如何讀書的家信。雖然每封信各有側重,但也可以從中看出曾國藩關於讀書的一些見解。01 讀書須立志古往今來的聖賢名人都在反覆強調立志對人類活動的重大意義。
  • 嚴謹治學,敢於質疑(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資料圖片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為繼承這份彌足珍貴的財富,從今天起,本版與中國科協合作,開設「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專欄,刊登科學家的故事。
  • 張文亮臺大公開課【人生意義的追尋】
    張文亮,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avis)博士,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臺灣大學新生專題課程(大學101)授課教師,臺灣大學生態工程中心主任,曾獲臺灣大學優良導師獎。他身高183,自詡是房子裡的一根柱子。大門歪斜、窗戶破碎、屋簷破角、屋瓦朽爛,都不用慌;房子裡只要有幾根柱子,就可以站得非常穩。在專業與教師身份上,他深深委身,二十年來,盡力做一根站穩的柱子。
  • 長沙銀行思賢講壇:三明(民)會講·讀書明理之君子
    讀書的目的和好處是什麼?該怎麼讀書和讀什麼書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大多數人都無法迴避。孔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君子是可以通過讀書、學習養成的。「君子」一詞在《論語》裡出現百餘次,足見孔子對君子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