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點擊關注並且評論,每天給你一篇野史段子!
公元1572五月,明穆宗駕崩,六月由剛剛十歲的朱翊鈞即位,定年號為萬曆第二年也就是1573年為萬曆元年。由於神宗年幼便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而太后便讓內閣首輔大臣裁決朝中的一切軍政國事。
此時的整個大明朝由於滿心希望煉丹成仙的嘉靖和喜好淫樂的隆慶兩代皇帝的折騰,整個朝廷吏治腐敗,財政拮据、國防鬆弛,而民間由於百姓的土地被皇族宦官等各大地主奪佔兼併致使大量百姓無田可種,造成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社會矛盾頻發。明王朝這部龐大的機器已經弊病叢生,眼看著就要轉不動了。鑑於這種情況,大廈將傾的明王朝迫切的需要一位能人對整個國家進行一場改革。於是,在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內閣首輔張居正對經濟、政治、軍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政治上張居正為了加強對官員的監督,於萬曆元年創立了考成法。明朝早期,六部和六科的國家事務全部都是繞過內閣直接向當皇帝的負責,而考成法則加大了內閣的權利,由內閣通過六科和都察院控制了六部,而個地方的省府則交由六部所控制,這樣一來,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的各級機構全部都由內閣控制住了,從而大大加強了政府權力向中央的集中,使得內閣成了整個變法改革的中樞。
搞定了政府這邊之後,張居正又下令重新丈量了全國的土地,然後推行了「一條鞭法」的賦稅制度開始了經濟上的改革,使得賦稅由窮人轉移到了又有大量土地的富人階層,大大減輕了貧苦百姓的負擔,同時還抑制住了土地被進一步兼併的風險。
而在軍事上,張居正為了進一步加強了北邊的國防,相繼啟用了在東南海疆抗擊倭寇立大功的戚繼光等一批軍事指揮卓越的邊防將領,大大鞏固了明軍的邊境防禦。為了改善朝廷與北方遊牧民族的的關係,加強雙方的友好往來,便允許漢族與蒙古在邊疆開市通商,只這一條政策就使得明朝的邊境地區幾十年無戰事,整個長城沿線實現了六十多年的和平的景象。
張居正改革之後,扭轉了自嘉靖、隆慶兩帝以來的政治腐敗,邊防鬆弛和民窮才竭的局面,使得明朝的財政收入顯著增加,社會矛盾也得到了緩解,吏治也更加的清明,與蒙古各部的關係緩和,邊境晏然,解決了明朝上百年來發展中所留下的各種重症疾病問題,可以說他對明朝的整頓改革乃是晚明暮靄中的一抹霞光,使得明朝在歷史的長河中又掙扎著向前走了幾十年。張居正因此也被譽為一代名相。
本文屬於野史段子,謹慎申辯,僅供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