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東北統治機關,「奴兒幹都司」到底是幹嘛的?

2020-12-26 國史拾遺

在現在官方發行的中國歷代疆域版圖中,明朝鼎盛時期的版圖形狀是很突兀的:由於蒙古殘餘勢力的影響,明朝在華北地區的疆域基本就是長城在往上延伸一部分,但是在東北地區,明王朝的疆域則劃得相當之大,而這一片,幾乎所有的地圖上都會標上五個字——「奴兒幹都司」!

「奴兒幹都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機構呢?先來看看這個詞,「奴兒幹」,這個詞一聽就知道不是漢語,它其實是女真語,意思是「山水畫」;而「都司」呢?這其實是「都指揮使司」的簡稱,「都指揮使司」其實是明代地方最高軍事領導機構,但是,「奴兒幹都司」 和「浙江都司」、「江西都司」等還是有區別的,這個「都司」實際並完全是明朝的官署衙門,而是屬於一種名義上的羈縻統治機關。

目前最常見的明朝版圖(1435年)

要了解「奴兒幹都司」,就必須了解中國東北地區古代的情況。

大家看上圖,這是明朝長城在東北地區的那部分,稱為「遼東邊牆」,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遼東基本在長城以內,這是從戰國時期燕國就一直延續下來的情況,所以遼東地區除了很特殊的時期(如高句麗鼎盛時期入侵),基本都是中原王朝的直接控制疆域,屬於「直屬郡縣」,但是遼東以北,長城以外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吉林、黑龍江甚至更北呢?

這個地方,中原王朝的政權是從沒有大力經營過的,古代的白山黑水可不是今天的糧倉寶盆,那裡氣候惡劣,遍地蠻荒,在清末「闖關東」之前,基本沒有進行過大規模開發,漢人也基本不會去那裡,那當地生活著的是什麼人呢?那就是一些漁獵民族。這些人往往文化比較落後,但相當彪悍,典型的就是女真人,他們在12世紀亡遼滅宋,直接南下建立了金朝。

遼東屬於明朝直接控制的地域,以北屬於羈縻區

元朝比較特殊,在蒙古人冠絕全球的武力徵服之下,這裡和內地一樣被設置成了「遼陽行省」,但這個行省的發展也是很有限的;而元朝滅亡後,接下來明朝是怎麼處理這裡的呢?

其實明朝對於東北也不太熟悉,因為這個地方中原王朝真的幾乎沒有實際性經營過,元朝設置行省,那可以說是歷史上頭一回,但按照中國歷史的潛規則,前朝的領土,後朝是需要繼承的,要不怎麼能說是正統呢?更何況,當時遼陽行省還有很強的蒙古殘留勢力,這是明朝新政權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明朝嚴厲打擊,終於在洪武二十年(1397年)迫使實際控制此處的元朝太尉,擁兵20萬的開元王納哈出投降,明朝勢力滲透入東北,至於怎麼管理這裡,明朝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首先當然是要讓當地分布的部落服從了,所以明朝的工作就是去各個女真人部落,要求其稱臣納貢,同時抵制朝鮮王朝對此處的滲透並驅逐蒙古人,當地部落知道明軍的厲害,自然也大多歸附。

那怎麼管理呢?這一片地方上百萬平方公裡,絕大部分地方都是雪原和林海,明王朝根本不可能嚴密控制,甚至各個土著部族也是分布非常稀疏,所以明朝只能是設置一些衛所當據點,而這些衛所的控制著都是女真人。

根據記載,永樂元年(1403年),明廷派行人邢樞等往諭奴兒幹,招撫諸部。次年,置奴兒幹衛,後陸續建立一百三十餘個衛所作為據點。這些衛所其實明朝自己也不一樣完全能弄清楚在哪裡,衛所長官基本都是當地土著部族頭領。

「奴兒幹」在哪裡?狹義的「奴兒幹衛」地點在現在的黑龍江江口,這裡古稱廟街,現在是俄羅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而明朝權威的統治中心後來也設立在這裡,就是本文說的「奴兒幹都司」,治所位於黑龍江下遊東岸靠近入海口的奴兒幹城

《明史》的記載是這樣的:永樂七年(1409年)四月,奴兒幹當地的頭目忽剌修奴(蒙古後裔入朝朝貢,見到了永樂皇帝朱棣,永樂皇帝很高興,向他詢問當地情況,忽剌修奴表示奴兒幹地方設立了衛所,但這裡地處交通要道,只設立衛所是遠遠不夠的,應該仿照元朝建立「元帥府」加大權威,按舊制進行冊封。

這裡的「元帥府」是啥?其實是元朝的舊的建制,元朝曾經在這裡徵東元帥府(又稱徵東招討司,元朝控制這裡的軍事機構,隸屬遼陽行省)作為當地軍事管理機構。朱棣同意了他的提議,在當地建立了進一步的行政機關,不過明朝沒有元帥府,而是設置了比「衛所」更高一等級的「都司」,這就是「奴兒幹都司」,這是繼「遼東都司」後,明朝在東北設立的另一個機構

永樂九年(1411年),奴兒幹都司正式開始行政管轄權。

根據記載,明朝在奴兒幹城有駐軍,士兵每兩年一換。鼎盛時駐軍多時達3000人,最少也不少於500人,輪番戍守,可以這麼說,奴兒幹城就是明朝在遼東之外的東北地區的勢力中心。

那這「奴兒幹都司」是個什麼性質呢?首先要注意,它和遼東都司不一樣,「遼東都司」屬於明朝直控的「疆域」,屬於中央朝廷直接管轄的地域;「奴兒幹都司」則是 羈縻統治機關,是象徵性的建制,這類都司明朝一共有三個:烏斯藏,朵甘和奴兒幹(如下圖)。這些地方明廷基本是不管理的,其統治方式是這樣的:朝廷冊封當地某些部族首長為部族長官(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都指揮使、鎮撫等官,賜給敕書印記,管理當地事務),給他們官服、官印等,使他們名義上屬於朝廷官吏,但實際上,除了表示臣服,按慣例納貢,他們的一切行為基本照舊。

奴兒幹都司的情況如下圖,大家可以看到。大部分都司衛所都是沿著江河設立的,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古代的情況,最方便的交通就是水路,明朝的據點自然只能沿著江河設立,水路不通的地方,基本也就沒人去了。而圖中的「北山女真」,這是外興安嶺以北所分布的一些與女真人有一定關聯的通古斯部族,這批人分布非常廣,最遠甚至到了北冰洋沿岸,這裡的部分部族也曾名義服從過明廷,但具體分布地點不詳,這也是現在大多數明朝鼎盛時期的版圖中,東北方沒有上界的原因、

那,奴兒幹都司是幹嘛的呢?是類似內地「省會」一樣管理廣大地域的嗎?這想想就知道不可能,東北地區極為遼闊,一個小小的奴兒幹城根本不可能起到統轄全地域的效果,這些部族互相聯絡都很困難,更別提集中起來了。

根據記載,奴兒幹都司最盛(萬曆年間)時有384個衛,24個所、7個地面、7個站、1個寨,通常直接簡稱384衛,但這些衛所和明朝中央都是直接聯繫的,並不需要再通過奴兒幹都司這一環節。

既然管理職能不具備,那奴兒幹都司的實際職責是幹嘛的呢?

答案是招撫!

東北這麼一大片地方因為沒有直接控制,所以需要通過「招撫」不停維持存在感的,在設立了奴兒幹都司後,朱棣派遣心腹太監亦失哈前去黑龍江地區進一步開拓,以加大明廷的影響力。從永樂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二年裡,亦失哈多次奉旨巡視黑龍江流域(俗稱「九巡北海」),亦失哈曾經主持在奴兒幹城修建永寧寺供奉觀世音菩薩,並用漢文、蒙古文和女真文豎立石碑以記其事,這是唯一一塊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滅亡之後刻有女真文的石碑,宣德七年(1432年)亦失哈再度巡視此處發現廟已毀,便下令重修永寧寺,同時另立一塊石碑——《重建永寧寺記》,宣德碑全為漢文。1904年,兩座石碑被搬移進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的兩座博物館。

註:亦失哈,海西女真人,14世紀末期被明軍俘虜並送入京城成為了宦官,後得到朱棣信任巡視北海,此人堪稱陸地版的「鄭和」 ,15世紀最著名的中國探險家之一。

註:俄羅斯阿爾謝涅夫博物館一樓室內的永寧寺姐妹碑

《永寧寺碑》介紹了明朝設立奴兒幹都司的情況:…永樂九年春特遣內官亦失哈等率官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復至其國,開設奴兒幹都司。昔遼、金疇民安故業,皆相慶曰:「□□今日復見而服矣!」遂上□朝□□□都司,而餘人上授以官爵印信,賜以衣服,賞以布、鈔,大賚而還。依土立興衛所,收集舊部人民,使之自相統屬。(方格表示漢字已難以識別)

「永寧寺碑」在當地居民中有相當神聖的地位,185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律師、駐俄國商務代辦佩裡·麥克多諾·柯林曾到黑龍江流域考察,記錄到:這些土著居民對這個地方(永寧寺碑)及其在古代的用途,懷有一種神聖、持久和強烈的信仰,這種木片製成的花朵無疑是一年一度的獻禮,還可能加上一頭牲畜作為向這個地方的神抵贖罪的犧牲。

但是,「招撫」實際也是王朝較為開拓性的政策,由於永樂皇帝朱棣在位之時耗費了大量國力,明朝內部有些疲敝,所以其去世後,明朝的內外政策均轉為保守。到了宣德年間,明朝逐步放棄對東北地區的巡視工作。

宣德四年(1429年)十二月,明朝「召內官亦失哈等還。」,宣德五年(1430年)十一月, 「罷松花江造船之役。」(巡視東北主要靠水路,明朝在吉林省吉林市一帶設立有造船廠,為奴兒幹都司服務),宣德十年(1435)正月,奴兒幹巡視工作徹底停止。

不過,這不代表的明廷放棄對當地部族的宗主權,明朝只是不再進行招撫而已,但明廷在當地存在感的漸漸下降則也是必然的趨勢。

註:宣德皇帝朱瞻基,統治期間全面收縮,以恢復國力。

既然招撫任務停止了,那負責招撫的奴兒幹都司呢?大家現在看到的很多資料都會顯示宣德年間奴兒幹都司被廢除,這其實並不太準確,其實宣德之後,明廷的文書中仍然經常出現奴兒幹都司,這個機構其實也同樣存在,並且有負責的官員。

只不過,這個時候的奴兒幹都司,基本屬於「名存實亡」,明朝為什麼要保留這個機構呢?其實更多是「政治需要」,因為明代軍職世襲制度(奴兒幹都司屬於兵部),奴兒幹都司三個主要負責人都是韃官(歸附明朝的少數部族)身份,所以不太好廢除。但實際上,當地有關事務基本都是由遼東都司直接過問的。

奴兒幹都司的驛站圖,可以看到基本都是沿著烏蘇里江等江河分布的

而這個時候,「奴兒幹」實際已經由一個「機構」變為泛化的 「地理概念」,萬曆《大明會典》記述,「奴兒幹都司,衛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 地面七,寨一。」,其實萬曆年間的奴兒幹都司幾乎已經不存在了,所以這裡不是說「奴兒幹都司」負責管轄這麼多衛所,而是說,「奴兒幹都司」這個地域分布著這麼多衛所。

類似漢代的西域都護府,唐代的安西都護府,設立奴兒幹都司是明王朝鼎盛時期的壯舉,象徵著強盛的國家實力與奮力開拓的國家氣度,然而滄海桑田,今日的奴兒幹城已經不在,只剩下永寧寺碑的碑文訴說著明王朝當年的強盛輝煌。

「(宣德)七年,上命太監亦失哈同都指揮康政率官軍二千,巨舡五十再至。民皆如故,獨永寧寺破毀,基址有焉。究□之,其□人吉列迷毀寺者,綿悚懼戰慄,尤之以戮。而太監亦失哈等體皇上好生柔遠之意,特加寬恕。斯民謁者,仍宴以酒食,給以布物,愈撫恤。於是人無老少,踴躍歡忻,鹹嘖嘖曰:「天朝有仁德之君,乃有啟處之方,我屬無患矣!」時眾議西郭仍建原寺,敢不復治。遂委官重造,命工塑佛,不勞而畢,華麗典雅復勝於先。國人無遠近。皆來頓首,謝曰:「我等臣服,永無疑矣!」以斯觀之,此我聖朝聰明德博,道高堯舜,存心於天下,加惠於窮民,使八方四裔、多士萬姓無一饑寒者。」——《重修永寧寺記》

參考文獻:

《奴兒幹都司職能分析》——鞍山師範學院歷史系

《論明代奴兒幹都司的設置及實效性》——尹興龍

相關焦點

  • 明朝時期,邊疆都分布著哪些少數民族?四個方位都有其他民族
    明朝時期,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活躍異常,東北、西北、西南、北方都有其他民族勢力,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明朝時期這些邊疆民族的分布。 女真 東北邊疆的女真族在明早期,主要聚居於鴨綠江流域、圖們江流域、黑龍江流域和庫頁島一帶。
  • 一向令中原漢族王朝頭疼的東北,為何會被明朝一舉徵服?
    中原王朝對於東北大地的統治總是斷斷續續。秦漢魏晉時代,中原王朝依靠遼東郡對遼河平原進行了相對穩定的治理。南北朝與隋唐時代早期,崛起於遼寧一帶的高句麗民族長時間盤踞東北,雖然經過唐朝的短暫佔領,東北地區又重新落入了渤海、契丹、女真與蒙古等少數民族的交替統治中。
  • 通常說明朝國土是「兩京十三省」,可為何明朝地圖卻有十六塊?
    但大家可能覺得不對啊,古代的一些書籍之類的出現「省」也很常見啊,那其實是一種民間約定俗成的說法,民間和官方公文為了方便,通常都將布政使司簡稱為「省」,說「省」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一直到了民國時期,「省」才成為正式的行政區劃。比如說到明朝的領土,大家通常都聽過一個詞「兩京十三省」。這指的就是明朝的核心領土(漢族居住地區)的行政區劃,「兩京」是什麼呢?
  • 【地理探究】從明朝皇帝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的反應看明朝和清朝對...
    需要注意的是,明朝並未在遼東設置民政機構的布政使司、府、州等,而只有遼東都司等軍事機構,這對於秦漢在此設立郡縣管理來說相對退步了。不過明朝對遼東的控制一直很強,直到明朝末期才完全丟失。遼西地區,生活著蒙古的兀良哈三部,洪武和永樂時期都冊封過「兀良哈三衛」,但是三部時叛時降,十分不穩定。永樂之後,就基本投入了蒙古本部。黑龍江流域,永樂時期設立了奴兒幹都司。但是該都司在1434年就撤銷了。
  • 明朝末年此人發下毒誓,200多年後清朝竟真的因此滅亡
    我們知道,入主中原的滿清前身是居住在中國東北的女真族,後來改名叫滿族。他為什麼要改名叫滿族呢?此事說來話長,在這個過程中有個人發了個毒誓,沒想到兩百多年後清朝竟真的滅亡於此。 從元到明位於東北的女真族主要分為3支,分別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
  • 歷史不是寫小說,清朝真的僅靠十三副鎧甲就能攻克明朝?
    很多自媒體總是在說清軍僅靠十三副鎧甲就能攻克三徵後的明朝,然而事實真是這樣麼?很多人以為明朝的女真人都是野人,啥都不會,還在過著啃樹皮的日子,然而恰好相反,努爾哈赤是漢化程度較深的女真人,結合女真的實際情況,又琢磨除了具有自己特點的軍事組織形式。
  • 明朝有多少個皇帝,具體都有什麼功績?
    明朝一共有十六皇帝,這裡面不包括死後追諡的,如朱標和嘉靖帝的父親等。明朝皇帝個個都是奇葩,都有一段傳奇故事,不過對明朝皇帝後人還是有一個不錯的總結: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算是恰與其分吧。1、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朱元璋的功績主要表現在:驅趕蒙元,統一全國,建立漢人統治政權;鞏固漢民族地位,光復傳統文化;加強皇權,改革吏制;減輕稅賦,休養生息;懲治貪官。
  • 明朝的都司衛所是個怎樣的存在
    明朝的都司衛所,相信大家很少聽說過,接下來,我們就從都司衛所制度的所處背景、原則、機構設置和作用等幾方面來聊聊這究竟是個什麼機構、它的存在有著怎樣的作用。一、都司衛所的建立背景明朝初期,當時的隊伍編制比較混亂,因為那時候軍隊有原紅巾軍、新徵軍、歸降軍、犯罪充軍等多種軍隊來源,相對來說編制制度有些雜亂,各個軍種戰鬥力不一,而且不好管理,在朱元璋這一明朝統治者來說,這已經嚴重不符合自己及國家的利益需求了。
  • 張作霖統治東北,引發闖關東人口大爆炸,瀋陽人的直爽由此而來
    後來,蒙古納哈率二十萬軍隊投降明朝。這二十萬人中原本一部分是被蒙古人俘虜北上的口內居民。他們投降明朝後,又隨著蒙古軍南下,原本可以返回各自的家鄉。然而,因為明朝送達的文書太晚,很多人已經在遼東定居了下來。之後,明朝又從中原各地向遼寧地區輸送漢族人口,進一步充實和補給了遼寧地區漢族人口數量。
  • 埋藏在山底的桂林明朝巡檢司清朝綠營兵駐地
    在桂林城北七裡灕江畔有一個地方叫『白石潭』,由於這個地方古時候是水路陸路的結合點,明清時期設有軍隊駐紮守護,明朝時期稱為『白石潭巡檢司』,清朝時期還是延續明朝的建制在白石潭設軍隊駐紮,清朝時期駐紮的軍隊稱為『綠營兵』。
  • 明朝的都司衛所制度——逐漸走向荒唐的弊政?
    提起明朝的軍事制度,總是不可避免地提到都司衛所制度。從洪武時期開始,明朝廷便在全國各地大量設立都司衛所。以軍隸衛,以屯養軍。這使得都司衛所獨立於一般的行政機構之外,自成一個管理體系。衛籍是明朝政府管理世襲軍士及其後代的一種軍事管理制度,本是為了滿足朝廷對兵源的需求而設立。但因為古代人口繁衍崇尚開枝散葉,軍士後代除去世襲軍職的正軍之外,還有大量不能世襲軍職——因此也並非軍士的百姓在都司衛所的管理之下,由此就帶來了許多弊病。
  • 明朝皇家特務機關:錦衣衛、東廠和西廠誰的權利大
    明朝是漢人所建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的政治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是血腥恐懼的,而這恐怖政治的代言人就是由明朝皇帝一手建立起來的錦衣衛、東廠和西廠。雨公公 錦衣衛,全稱是錦衣衛都指揮使司,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創辦,原來屬於皇家近衛軍,專已保衛皇宮、保障皇帝出行安全的。
  • 大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幹什麼?清華教授:明朝滅亡出乎意料
    ——文天祥《過零丁洋》1368年-1644年,明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放眼整個歷史長河,這兩百多年的統治壽命都算是比較長的了。在我們眼中,明王朝是一個十分有血性的王朝,但同樣也是一個問題王朝,有的人說他沒什麼文臣武將明君。明王朝的滅亡似乎看著也很倉促,這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從繁盛到滅亡,兩百多年底蘊的王朝頃刻瓦解,著實也讓人唏噓。
  • 明朝那些有趣「冷知識」,城隍爺成官員,你知道寶鈔司幹嘛的嗎?
    明朝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說的就是明朝永樂大帝朱棣為了防止東北蒙古勢力的入侵,加上北平在靖難之前是朱棣的封地,於是朱棣就把京都遷去了北平。明王朝的京師十分靠近邊關重地山海關,又是天子住的地方,就有了天子守國門的叫法。
  • 地理答啦:明朝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是什麼意思?
    對於明朝省級行政區劃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專注於地理知識和旅行資訊的——地理答啦,簡要為大家進行一下介紹。明朝建立以後,最初定都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間,將元朝的「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並將「中書省」直接管轄的州府,直隸於六部管理。
  • 明朝的東廠和西廠,背後還有更大推手:了解下什麼叫內行廠
    我們都知道,自秦始皇併吞六國,統一國家之後我們的封建王朝開始了。他開創了前古未有的皇帝制度,自此為了鞏固皇權,各朝的皇帝用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統治。等到明朝的時候,君主專制制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上過高中的一定忘不掉,明朝廢宰相,設內閣,來進行朝廷上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