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都司衛所是個怎樣的存在

2020-12-12 千史千尋

明朝的都司衛所,相信大家很少聽說過,接下來,我們就從都司衛所制度的所處背景、原則、機構設置和作用等幾方面來聊聊這究竟是個什麼機構、它的存在有著怎樣的作用。

一、都司衛所的建立背景

明朝初期,當時的隊伍編制比較混亂,因為那時候軍隊有原紅巾軍、新徵軍、歸降軍、犯罪充軍等多種軍隊來源,相對來說編制制度有些雜亂,各個軍種戰鬥力不一,而且不好管理,在朱元璋這一明朝統治者來說,這已經嚴重不符合自己及國家的利益需求了。

現實需要一種新的軍隊編制形式,來把這些「良莠不齊」的軍種整合起來。

二、都司衛所的建立原則

面對上述情況,一套新的軍隊編制制度應運而生,它具備以下建立原則:

1.治下軍隊要絕對忠誠;

2.軍隊要國有化,不能成為某個家族或個人的私人武裝;

3.統一軍事形式,提高軍隊戰鬥力,這樣的軍隊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統治階級上層來指揮或進行調動;

4.需要考慮軍費精簡,減少軍費開支;

5.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保衛國家。

都司衛所便是主要基於以上幾點的政治和軍事考慮,來設想、提出,並加以實踐的。

三、都司衛所的機構設置

都司衛所制度根據以上建立原則完成了創建,它包括都司、衛所、軍戶等機構,兼軍事功能和行政功能於一體。

1.軍戶是什麼呢?

軍戶包括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小旗等,這裡面有軍有民,軍民合一;戰時出徵,閒時勞作和進行軍事訓練。千人為千戶,百人為百戶,這個好理解,另外50人為總旗,10人為小旗。

2.衛指揮都司簡稱衛,衛所管著軍戶,各分所5000人為指揮。

在洪武元年時分屯設兵,一郡或府設所,連郡或府設衛,從都城到地方都這麼設置衛所。七年後這種制度發生了些許變化,衛、千戶所和百戶所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加了人數。

3.都司則管著衛所,五軍都督府管著都司(都督府和兵部分別對都司有管理權和軍隊調度權)。

四、都司衛所的重要作用

都司衛所的建立對明朝的政治和軍事統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明朝實行的都司衛所制度繼承和發揚了了府兵制度,深化了軍隊管理權,實現了對軍戶的統一管理。

更重要的一點是,加強了中央集權思想,加大了對地方的控制,避免了地方同時掌控軍政大權的情況發生。

相關焦點

  • 明朝的都司衛所制度——逐漸走向荒唐的弊政?
    提起明朝的軍事制度,總是不可避免地提到都司衛所制度。從洪武時期開始,明朝廷便在全國各地大量設立都司衛所。以軍隸衛,以屯養軍。這使得都司衛所獨立於一般的行政機構之外,自成一個管理體系。衛籍是明朝政府管理世襲軍士及其後代的一種軍事管理制度,本是為了滿足朝廷對兵源的需求而設立。但因為古代人口繁衍崇尚開枝散葉,軍士後代除去世襲軍職的正軍之外,還有大量不能世襲軍職——因此也並非軍士的百姓在都司衛所的管理之下,由此就帶來了許多弊病。
  • 明朝的東北統治機關,「奴兒幹都司」到底是幹嘛的?
    在現在官方發行的中國歷代疆域版圖中,明朝鼎盛時期的版圖形狀是很突兀的:由於蒙古殘餘勢力的影響,明朝在華北地區的疆域基本就是長城在往上延伸一部分,但是在東北地區,明王朝的疆域則劃得相當之大,而這一片,幾乎所有的地圖上都會標上五個字——「奴兒幹都司」!「奴兒幹都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機構呢?
  • 明朝衛所是怎麼選址和修築的?火炮+青磚維繫二百多年帝國的穩定
    那麼,明朝全國衛所是怎樣分布,兩百年是如何變化,又怎樣去建造、選址的?01全國衛所的修建洪武七年,明朝確定了衛所制度,定全國都司衛所,共計17都司,1留守司,有329個內外衛,65個守御千戶所山西都司的宣德衛;陝西都司的臨洮衛、蘭州衛、四川都司的利州衛、河南都司的弘農衛、湖廣都司的茶陵衛等。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一天到晚在打仗,要是砍下幾個首級,說不定能混個小軍官噹噹呢,畢竟這可是世襲的職位。明初更正苗紅的從政老幹部,解放戰士,戴罪立功的同志,新兵蛋子,四個成份在衛所革命的熔爐裡凝結出了偉大的友誼,明軍的戰鬥力提升的很快,量產合格的戰士,最重要的是,這是不用財政投入的軍事力量。
  • 貴州,為什麼直到明朝才變成了省?
    當我們回望貴州歷史,發現貴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並沒有形成獨立的省級建制,這種情況直到明朝才發生了改變。那麼,是什麼讓貴州突然成「省」呢?圖/貴州山地美景在西北部巴蜀地區,東部荊湖地區以及南部嶺南地區的包圍之下,貴州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都是處在農業文明難以觸及的山脈夾縫之中,甚至自身內部各個區域也因為烏江、沅江與珠江等不同水系流域的劃分而難以形成統一的整體。
  • 探析明朝衛所制度,明王朝如何建立完善的大明軍隊?
    而明朝的軍事制度延續了有明一代近三百年的,便是衛所制度,在衛所制度的基礎上,其發展呈現出一定的變化來適應衛所制度的發展。朱元璋從投奔起義,到自己成為一個軍事將領,掌握軍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軍權既要對一個軍隊具有最高的最有效的控制和指揮,有需要對軍隊除了自己之外的最高指揮有約束,還要平衡軍隊之間的明確的分工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便決定用衛所制度編組軍隊,沿襲元代的稱謂而來,元代的侍衛親軍都以「衛」,後來決定用衛所來改造和統一各個武裝力量。
  • 地理答啦:明朝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是什麼意思?
    對於明朝省級行政區劃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專注於地理知識和旅行資訊的——地理答啦,簡要為大家進行一下介紹。明朝建立以後,最初定都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間,將元朝的「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並將「中書省」直接管轄的州府,直隸於六部管理。
  • 埋藏在山底的桂林明朝巡檢司清朝綠營兵駐地
    在桂林城北七裡灕江畔有一個地方叫『白石潭』,由於這個地方古時候是水路陸路的結合點,明清時期設有軍隊駐紮守護,明朝時期稱為『白石潭巡檢司』,清朝時期還是延續明朝的建制在白石潭設軍隊駐紮,清朝時期駐紮的軍隊稱為『綠營兵』。
  • 【地理探究】從明朝皇帝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的反應看明朝和清朝對...
    但是利瑪竇這個人本身還是一個比較有野心的人,他認為自己應該接觸明朝最為頂尖的存在,那就是皇帝。而只有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在明朝利瑪竇才可以更大範圍的推行他們的教義和宗旨。
  • 大明朝離不開的「番兵」是怎樣的存在?
    > 缺少強悍的騎兵部隊一直是中原王朝心中永遠的痛,宋朝被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壓制三百餘年就是受制於此,最後連皇帝都只能跳海明志,也幫助剛經歷戰亂之苦的大明朝開創「仁宣之治」,明朝逐步走上巔峰。
  • 明朝一個土司的妻子被休,引發殘酷戰爭,貴州官兵幾乎全部遇害
    明朝建立後,因西南地區地處偏僻,遠離中樞,而且山高林密,瘴氣瀰漫。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條件,中央政府很難在那裡實現直接統治,因而實施了一種土司制度,即由部落酋長擔任世襲的土官,對其領地實行自治。朝廷在這些地區也設立官署和衛所,派兵屯田,並推行漢化,以期化夷為夏,使當地土著逐漸融入中華。
  • 明朝女子的髮飾都是怎樣的?
    我們結合歷史記錄和文物,來了解一下明朝女子的髮飾都是怎樣的。古代女子的頭飾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這和不同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有直接關係。總體趨勢是時代越晚,頭飾的工藝水平、貴金屬含量、以及寶石名貴程度也越高。古人非常講究對頭髮的保護,孔子曾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從春秋時期一直到明朝,女子和男子都不剃髮。
  • 明朝昭獄什麼樣,看看明朝目擊者的描述,讓你瑟瑟發抖
    明朝一朝有很多失敗的安排,這些安排也間接跟明朝的滅亡有很大關係,比如任用太監、比如錦衣衛,這些人可以說伴隨明朝的始終,但是還有一個它跟錦衣衛一樣悠久,而且在明朝大臣聽見這名字都會瑟瑟發抖,這就是昭獄。提起昭獄只要對明朝有些了解都知道這個地方,現在史料中有很多關於昭獄的記載,有些甚至能讓你頭皮發麻,而昭獄裡面主要是做什麼呢?
  • 明朝的家丁制度雖維護邊防,但也使其忽視正兵的訓練
    明朝初年建立衛所制度,主要以屯田收入來供養衛所軍隊,這樣國家就能以最低成本供養龐大的軍隊。但是隨著年深日久以軍屯為基礎的衛所制度弊端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以維持。 其中破壞屯田制度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土地兼併。
  • 明朝的最高的軍官是誰?是啥級別?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於軍隊管理,開始下起了一番苦功。明朝以武力平定天下,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武將仗著功勞最大,飛揚跋扈的情況。而且,除了少數人,大部分武將都不會自我約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開國將軍藍玉。他在自己家裡很多莊奴,還認了很多乾兒子,培植自己的私人勢力,做了很多違反的事情。
  • 歷史不是寫小說,清朝真的僅靠十三副鎧甲就能攻克明朝?
    很多自媒體總是在說清軍僅靠十三副鎧甲就能攻克三徵後的明朝,然而事實真是這樣麼?很多人以為明朝的女真人都是野人,啥都不會,還在過著啃樹皮的日子,然而恰好相反,努爾哈赤是漢化程度較深的女真人,結合女真的實際情況,又琢磨除了具有自己特點的軍事組織形式。
  • 明朝、朝鮮、女真,三者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明朝與朝鮮、女真之間的關係非常明確。明朝是老大,朝鮮是明朝的藩屬國,女真則是明朝的屬民。然而站在真實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卻沒有那麼簡單。明朝建立後,東北地區的形勢也隨之發生變化。原先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因不滿明朝在東北設立鐵嶺衛而出兵挑釁。
  • 明代的三司會審嚴世蕃是怎樣審的
    三法司平時各司其職,如有重大案件,則由三司主官共同審理。大理寺覆核、覆審中發現有重大疑難的案件,可提請會審。另外就是皇帝親自指派三司會審,通常也有錦衣衛的參與,錦衣衛通常有皇帝直接掌握,也可以看作是皇帝對三司會審的一種監督行為,通常這種情況居多。三司會審制度只處理重大案件,這類案件通常影響很大。審判朝廷要員的案件,通常要經過三司會審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