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朝代之一,有著獨特的服飾文化。其中髮飾是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伴隨古代女子一生的首飾。這些髮飾形式多樣,看似花裡胡哨,其實內藏乾坤。
明朝的手工藝產業經過發展,在頭飾製作方面比前朝更加精美,選材範圍也更廣,製作出了不少髮飾工藝品傑作。我們結合歷史記錄和文物,來了解一下明朝女子的髮飾都是怎樣的。
古代女子的頭飾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這和不同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有直接關係。總體趨勢是時代越晚,頭飾的工藝水平、貴金屬含量、以及寶石名貴程度也越高。
古人非常講究對頭髮的保護,孔子曾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從春秋時期一直到明朝,女子和男子都不剃髮。這麼長的頭髮如何避免它們凌亂就成了一個難題,於是各種各樣的髮飾應運而生,他們的主要用途就是為了固定長發,裝飾作用反而是次要的。
明朝女子常用髮飾的第一種叫笄,這種髮飾可以說是古代女子人生中的第一個重要髮飾,必不可少。原因是它代表了一個人從幼年走向了成年,女子滿十五歲的時候,父母會親自給她戴上笄。戴上笄的姑娘就有了新的身份,古人稱為「待字閨中」,意思是可以嫁人了。
若其他人家的男子相中了,就可以來談婚論嫁。笄的樣子和髮簪差不多,長條形,穿插在髮髻裡,但外觀往往比較簡單,它很重要,但不經常戴。
明朝女子常用髮飾的第二種是髮簪,它是古代女子最常用的首飾,成年女子幾乎每天都離不開發簪。今天很多女孩子穿漢服出門也會戴髮簪,或者製作符合自己心意的髮簪。髮簪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是單根長條,第二種是兩到三根並列長條,固定著另一頭的雕花首飾。主要用途是固定頭髮,使用的材料多種多樣。
明朝的手工藝水平很高,髮簪有金、銀、玉、骨等各種材質,當時鏤空工藝已經十分成熟,可以把這些硬材質雕的非常精巧。再結合鏨花和盤花工藝,使得明朝的髮簪製作水平較高,勝過唐宋時期。
明朝女子常用髮飾的第三種是釵。釵的用法比較複雜,一般需要其他人幫忙才能整齊地戴在頭髮上。前兩種頭飾門檻略低,即使是家境普通的姑娘也能戴,只是材質等級不同。
但釵就必須是富貴之家才用得起了,它是一個複雜的整體,由多根簪子交叉組合而成,至少一對,最多是十二個。這些簪子要互相搭配得當,材質和工藝要求較高。如果不是權貴之家,肯定戴不起完整的一套釵。
明朝女子常用髮飾的第四種是步搖。這種首飾在影視劇裡比較常見,一直是古代女子最喜歡的髮飾之一。它和髮簪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有靈動感,是在髮簪的其中一端掛上整串的垂珠。
人在步行時,垂珠也隨之搖動,故得名「步搖」。除了掛串珠,還可以掛上各種流蘇、吊墜、蝴蝶、花朵、金片、玉雕等。這些物品在陽光下絢麗多彩,能夠體現出女子的優美,步搖一般根據其材質的不同來衡量價值。
明朝女子常用髮飾的第五種是冠。這是古代女子髮飾裡的最高端首飾,一般只有王公貴族才有資格使用。故宮藏品中有好幾個明朝的冠飾,其中的代表是九龍四鳳冠,它是明朝皇后的頭飾,由九條翡翠龍和四條金鳳凰組成。在龍鳳之間還穿插了各種其他寶石和貴金屬,代表金枝玉葉。
整個冠飾非常重,一般在皇家典禮上才會戴,它的政治象徵意義要大於實用價值。其實皇后日常也不戴這個冠,一般都是以髮簪和釵為主,這些頭飾是固定頭髮的必須品。
除了以上這幾種,還有很多輔助髮飾。有一種叫華盛的頭飾,普遍做成花草形狀,可以套在髮簪上。還有一種叫鈿的髮飾,一般是金玉和貝殼材質,可以直接穿插到髮簪上,作為一種輔助小飾品。
宮廷中還有一種叫梳篦的首飾,是八大髮飾之一,是典型的貴族飾品,它集裝飾性和實用性於一身。這些髮飾都是古代手工業者的智慧結晶,它們既有實用價值,幫助人們解決長發固定問題。同時也富有美感,能夠體現佩戴者個人的品味和性情,它們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的璀璨明珠。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