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明朝衛所制度,明王朝如何建立完善的大明軍隊?

2020-12-12 史飛卿

明代的軍事制度是承上啟下的,它既有中國古代軍事制度的特點,又獨有自己的特色,既繼承了唐朝的府兵制,元朝的世襲制度——武官襲替,旗軍世役制度,後啟清點的綠營兵制度。而明朝的軍事制度延續了有明一代近三百年的,便是衛所制度,在衛所制度的基礎上,其發展呈現出一定的變化來適應衛所制度的發展。

衛所制度的來源衛所制度在明王朝時期非常重要,並且也是比較獨特的一種軍事組織管理制度,行政組織管理制度,它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便是軍戶世襲制度,其來源主要是借鑑唐朝的府兵制,宋代的更戍法,漢代的屯田制度還有就是軍戶世襲制。

朱元璋從投奔起義,到自己成為一個軍事將領,掌握軍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軍權既要對一個軍隊具有最高的最有效的控制和指揮,有需要對軍隊除了自己之外的最高指揮有約束,還要平衡軍隊之間的明確的分工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便決定用衛所制度編組軍隊,沿襲元代的稱謂而來,元代的侍衛親軍都以「衛」,後來決定用衛所來改造和統一各個武裝力量。

其規定:

「其核諸將所部,有兵五千者為指揮,滿千者為千戶,百人為百戶,五十人為總旗。」

法令中有關指揮、千戶、百戶、總小旗所轄軍數的規定,成為有明一代衛所的基本建制。此所謂「甲辰整編」。

大明王朝建立以後,衛所制度被正式確定為國家的軍事行政制度,一般規定是「一衛五所」,但是隨著防禦形勢的變化,不得不拆分「衛」所以一衛所轄隨著形勢的變化遂不足五所,就如《嘉靖河南通志》記載:

「信陽衛,南陽衛,南陽中護衛和潁川衛均轄5個千戶所,懷慶衛4個千戶所,洛陽中護衛2個千戶所」。

衛所是明代統軍機構的重要組織形式,為了維持衛所制度的發展,還有其他的措施,像是世襲制度。這是衛所制度的主要保障制度。民籍隸屬的是戶部,而軍籍隸屬的是都督府等軍事系統,軍民戶籍是不同的,而軍戶的職位屬於世襲制,一旦加入衛所,則衛所制度下屬的兵士則是世代為軍的,所以衛所服役單位一般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一戶出一軍,要是家裡有多餘的男丁則可以充當替補,一旦家裡的軍士或是陣亡,或是年邁抑或是當了逃兵,這個家庭的替補男兵就會出場遞增。如果這個家庭,沒有再合適充軍入伍要求的人,那麼則會到對應州縣軍戶家裡再補上服役人員。

二,衛所制度的職能

衛所制度在明朝不僅僅是軍事機構,因為他們的職能不僅僅是充當兵士,還有其他的職能,其中一項便是屯田制度。

屯田制度不是從明代開始,而是由來已久,其目的就是為了緩解軍費、軍餉供給而出臺的一項比較有效的措施,主要分為軍屯,民屯和商屯三項「命天下衛所軍卒,自今以十之七屯種,十之三城守,務盡力開墾,以足軍食」,一般情況下都用這一原則「屯七守三」。

屯田制度是一項比較重要的制度方式,它能有效解決軍餉供給問題,就像是在永樂年間,雖然屯田所產軍餉沒有完全實現自給自足,但是其收入卻大體和戶部收入持平,要是沒有這個屯田制度,全靠國家支持,大部分士兵恐怕就要喝西北風了。

此外,明初的屯田制度對於明初經濟的恢復也有一定的作用,明代初年,百廢待興,社會經濟經過多年的戰亂,遭到嚴重的破壞,屯田制度的確立,對於耕地的開墾,有很大的作用,有效緩解了耕需矛盾。

衛所除了軍事職能之外,還具有行政管理職能,明朝的疆土主要分為軍事和行政兩個系統管理,而衛所制度除了具有軍事只能外,還具有行政職能,所以它更像我們現在的建設兵團,具有獨立的行政職能,管轄的是旗軍還有普通民眾。

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認為單單建立行政機構會增加百姓的負擔,所以衛所制度在承擔了生產,防禦等軍事機構之外,還承擔了一部分的行政職能,主要管理地方事務,尤其是在邊疆地區還有建國之初比較貧困的地區。

「口外東勝、蔚、朔、武、豐、雲、應等州,皆極邊沙漠,宜各設千百戶,統率士卒,收撫邊民。無事則耕種,有事則出戰,所儲糧草,就給本管。不必再設有司,重擾於民」。

另外,衛所的旗軍還擔任漕運,生產並管理軍器的職能,遷都北京之前主要擔任的是戍守,屯田還有部分行政職能,而成祖遷都北京以後,衛所的旗軍也擔任了運送漕糧的職能,永樂年間開始大規模抽調旗軍擔任漕運的職能「以軍法結漕法」。也因為漕軍的軍士也隸屬於衛所,他們仍舊要承擔屯田,戍守等多種指責,相比於其他單一職能的人來說,他們簡直苦不堪言。到正統年間「運糧旗軍不與操守之事」,從此漕軍由守戍的職能演化為專門運送糧草的漕軍,以後「運糧兵全不知兵,敵器鹹成戲具」。

三、衛所制度的發展

雖然這項制度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兵部和五軍相互牽制,加上這個衛所制度,但是這個制度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那便是衛所制度長期守在一地,行使的職能是耕種和戍守,但是長此以往,一旦發生戰爭的話,就會導致因為將領長期見不到兵士,無法正常調動軍隊,造成兵不識將,將也不識兵的情況,兵將分離這種情況會影響兵將的協調作戰能力,也沒有辦法適應詩句的變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營伍制便應運而生。

營伍制正好彌補了衛所制度的不足,他們的主要職能便是防禦,徵戰戍守,官職系統也是和衛所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武官大部分是由衛所的官員選派,永樂年間已經有了營伍制,營伍制和衛所制結合起來,既保證了日常的軍隊操練管理和行政管理,又具有了守戍的職能。營伍制的編制也和衛所制有比較大的差別,營伍中的軍隊既可以是衛所旗軍也可以是通過招募而來的普通民兵。

明代以來北方少數民族經常進犯我國的邊境地區,而邊防重鎮大都採用了這樣的編制,彌補了衛所制度帶來的缺陷。

衛所制度的另一缺陷便是有旗軍不足的情況,因為衛所制度的旗軍均是世襲的,他們雖然歷代為兵,但是問題卻是並不是普通民眾都是衛所兵,一旦戰事發生,衛所旗軍有限,為了不傷世襲旗軍不足的情況,募兵制也應運而生。

募兵的發展主要是在景泰初年以後,因為一場土木之役使得大半精銳都折損,所以景泰右後開始招募軍隊,招募的對象有軍餘,勇士也有普通民兵。根據招募的情況,有的派去鎮守有的則是充當家丁,募兵的來源一般是衛所之外的人員,還有衛所的軍餘補充兵員。但是招募之兵似乎是義務兵,並且要求是強壯體格的人,國家對他們沒有什麼補貼「既無素養之恩,有疾輒汰,又無歸老之計」,主要收入也只是安家和餉銀。這對於國家來說可以說是縮減了一部分開支了。

此外募兵另一個好處便是不必從外地抽調旗軍,比如在邊境地區的戰事來說,外地抽調的軍隊對於此地的地形等方面都不甚了解,反而從本地招募的兵士比他們更加了解,對於戰術的安排也有很大的好處。

募兵制解決了衛所制旗軍不足的情況,但是也給衛所帶來了比較大的衝擊。一是招募的兵士一部分來自衛所的人,他們一旦參加戰爭,產生的傷亡會影響衛所人員的遞增。募兵開始以後的軍餉軍需,國家就會抽調大部分給募兵,還有賞銀等等,這對於衛所的人來說也是極為不利的。

嘉靖以來,東南邊境戰事不斷,倭寇頻頻騷擾,所需軍隊軍資巨大,而衛所的旗軍是遠遠不夠用來對抗倭寇的,所以在這個時候,募兵便成為了軍隊補給的重要來源,並且戰鬥力也高與衛所軍。

所以整個大明,營伍制度,募兵制和衛所制度相互聯繫,相互配合,明朝的軍隊建設也朝著更加積極強大的方向發展。而衛所制度能夠應急,實行起來比募兵制度也更為方便快捷,因此得以保存應延續下去。

相關焦點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實行的軍事制度,他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派系的軍事實力,在元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下,衛所制度可以幾乎零成本的維護龐大的軍隊。到了嘉靖年間,明朝發現自己幾乎失去了軍事能力,明中期又開始募兵制,而殘破不堪的衛所制度卻一直沒有被廢除,他成為了明朝很長時間內軍事無能主要的擔責者。
  • 明朝宗室制度,壓倒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導語如果真的有時光穿梭,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想穿越,回到崇禎十七年,去拯救瀕臨滅亡的大明王朝。明朝的滅亡有人說亡於朝廷黨爭,有人說亡於設立錦衣衛,也有人說明亡於宦官攝政。但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想到,壓倒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這個由朱元璋一手創立,並且貫穿整個大明王朝的制度——宗室制度。
  • 從明初到南明末,明朝一系列的轉折點重要事件,探索明朝滅亡根源
    明朝國祚享有276年,從皇覺寺小沙彌創立大明開始,一直到南明永曆帝的覆滅,大明成為歷史,但是也成為了中國人心中最硬氣的朝代,強漢,盛唐,富宋,剛明,不只是說說而已,明朝真正做到了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明憲宗主導「成化犁庭」戰役,對大明王朝的命運,造成了深遠影響
    ,是後來經歷了分散遷徙,以及幾經變遷,才最終建立了滿清王朝。  1403年,就是永樂元年,首先是酋長阿哈出朝明,明朝廷以其所部置衛,延用建州故名,稱為建州衛,建州女真之名也是始於此,其後猛哥帖木兒女真部也歸屬建州衛管轄,至1408年,永樂六年三月,女真野人頭目哈刺等朝明,至此建州衛管轄的女真人分布區擴大,西至今吉林市東南,東近日本海,北達穆稜河,南過圖們江,以至於後來又建立了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共同管轄女真部族。
  • 戰時上前線,閒時去耕田,耕戰結合的「衛所」制度拖垮明軍戰鬥力
    衛所制度的腐敗導致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 朱元璋時期,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衛所制度,實際上就是為了能夠將全國,控制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而這種以衛所為基本單位的軍事制度,大有此前隋唐時期盛行的府兵制度。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趙孝雲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奪取全國政權之後,軍事上在全國實行衛所制度。衛所設置的原則是「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大率5600人為衛,1200人為千戶所,120人為一個百戶所」。明王朝在西南民族地區建立和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時,為加強對西南的鎮戍,在邊緣地帶、險要地區設置衛所,駐守重兵,一般每衛設置左、右、前、後、中5個千戶所。
  • 一向令中原漢族王朝頭疼的東北,為何會被明朝一舉徵服?
    圖/納哈出的元軍公元1387年(洪武二十年),兵精糧足的大明軍隊誓師北伐。明軍以馮勝為徵虜大將軍,傅友德與藍玉為副將軍,名將雲集的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北出松亭關。北元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至明邊投降,元室東藩遼王阿禮失裡,以及東蒙的朵顏元帥等皆來歸順。在此基礎上,明朝於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五月,在今吉林省洮安附近設泰寧衛,以遼王阿札失裡為指揮使,在今齊齊哈爾一帶設福餘衛,以海撒男答奚為指揮同知在今吉林西部洮兒河上遊設朵顏衛,以脫魯忽察兒為指揮同知。此三衛即是明代東北著名的元良哈蒙古三衛,標誌著明朝對東北西部蒙古族聚居區的全部佔領。
  • 大明軍隊中,始終都有蒙古族士兵,他們為什麼願意為明朝死戰
    明朝和蒙古是死敵,打了兩百多年沒消停過。不過許多人或許想不到,為明朝效力的蒙古人有多忠誠。大明軍隊中,自始至終都有蒙古族的士兵,從洪武到崇禎乃至南明,從不曾消失,國破家亡之時,他們也如同漢族勇士一般,死戰到最後一刻。
  • 官府、民間雙重作用,明代馬政制越發完善,為何中期後又走向衰敗
    因而被歷代王朝所重視。 《後漢書》曾言:"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 因此馬的重要性使統治者意識到需要一個專門的機構實現對馬的管理,這樣才能保證馬匹的不間斷供應,以實現國家戰略目標。
  • 大明王朝之明世宗(大明史上著名的道君皇帝)
    誰來接手這大明江山呢?那今天的主角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便登上了歷史舞臺,開啟了他以「道」治天下的帝王生涯。 誰來接手這大明江山呢?這是擺在群臣面前的一道難題。按照老祖宗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位繼承制度:「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現在武宗並無子嗣,只能從兄終弟及這條線去尋找了。於是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這樣這位道君皇帝便拉開了他執政46年王朝的神秘面紗。
  • 八旗軍隊萬不可敵,入主中原建立帝國,享盡榮華富貴卻淪為兵痞
    滿族之所以能夠以幾十萬人口,先後戰勝蒙古,朝鮮,大明帝國進而入主中原建立享國數百年的大清王朝,這與八旗軍隊超強的戰鬥力是分不開的,說起「八旗軍隊」,必須提一提,他的前身女真族,《金史》和《五雜組》分別記載「遼人嘗言,女真兵若萬則不可敵,至是始萬雲」;「女真兵滿萬則不可敵,今建是也。」
  • 高麗作為明朝屬國,卻總是蠅營狗苟,也難怪大明對它脾氣不好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當年的十二月就派使節前往高麗告知明朝建國之事,由此明朝和高麗就建立了聯繫。但這種聯繫並不是以後的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的聯繫。明朝方面對高麗的外交政策也因為國內鞏固統治和高麗親元派勢力等因素而多次變動,反覆無常。尤其在恭愍王時期、時期和李成桂時期,這從側面表現出明朝對高麗的政策存在不確定性和時局所迫的無奈性。
  • 明朝的權力遊戲,比影視劇精彩多了
    原創 硬核讀書會 硬核讀書會電影《繡春刀》,張震身穿錦衣衛飛魚服。歷史學者張宏傑解讀大明王朝的權力遊戲說起明朝,你會想到什麼?北京的故宮、天壇、長城,是可以看到見摸得著的明朝軀幹,那些已逝於歷史長河中僅僅留於史書的人物,才是復盤這個王朝的靈魂。張宏傑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是一本「歷史人物另類傳記」,大都以史料為依據,絕非民間「戲說」。在他的筆下,明朝有了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色彩。
  • 大明永樂朝火器水平居然比不過越南?明黑不要胡說八道了!
    太可笑了,吹越南火器多麼多麼厲害,明朝火器是粗製濫造,結果前者反而被後者打得滿地找牙,直接被打進了屬明時期,借用有人槓我的一句話「你大明這麼牛逼,怎麼就讓大清入了關呢?」「越南科技這麼發達,怎麼直被落後的明朝來了個一口悶呢?」有人黑之後明軍在越南的表現,先不說越南那戰績是否靠譜,就不想想為啥會有這麼多明軍駐紮在越南?
  • 大明王朝算是世界性帝國嗎?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我們來看一下大明王朝是否具備這個條件?是否可以算世界性帝國?如果按照明朝早期、中期、晚期三個時代來看似乎只有奧斯曼帝國可以與之匹敵。曾經強悍以是的帖木兒帝國、金帳汗國以及波蘭-立陶宛都已經雨打風吹去,橫跨亞歐的沙俄和大航海時代崛起的西歐諸國逐漸強大。下面我們從明朝版圖、財富總量、人口、航海能力以及軍隊戰鬥力等各個因素做下一評測。
  • 剖析農本思想內涵:從「重農減徵」到「竭農重徵」看明朝的衰落
    但是同樣是貧困的朱元璋並沒有被所謂「骯髒」的社會同化,而是由內而外的發出正義之聲,在他的身邊聚攏了諸多的有識之士,促就了他輝煌的一身,也從而創建了大明王朝。二、明朝建國初期為了恢復民生,設置了「屯田制度」,實行「重農減徵」的農業政策在明朝開國之初,社會諸多方面都陷入混亂明朝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恢復民生。
  • 明朝的都司衛所制度——逐漸走向荒唐的弊政?
    提起明朝的軍事制度,總是不可避免地提到都司衛所制度。從洪武時期開始,明朝廷便在全國各地大量設立都司衛所。以軍隸衛,以屯養軍。這使得都司衛所獨立於一般的行政機構之外,自成一個管理體系。軍士初進駐衛所時被稱為祖軍,此後世襲在役的軍士一戶稱為正軍。祖軍在衛所繁衍三代後,按照習俗其後人便不再計較祖籍,而普遍以衛籍作為自己的籍貫。
  • 大明王朝的先進火器,領先世界
    在了不起的大明王朝,軍事科技十分的發達,軍隊當中普遍配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器,大明王朝的火器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火銃和鳥銃。火銃和鳥銃的形體和口徑都比較小,桶內填裝鉛彈和鐵蛋,射程大約150米。明朝鳥銃第二類是火炮。火炮射程約1500米,主要用於守城和攻城、水戰、海戰。
  • 大明王朝帝王世系:平民朱元璋一手締造大明王朝,國祚276年
    明朝是平民朱元璋一手創立的王朝,從1368年建立,到1644年京城陷落,共傳16帝,享國276年。元朝統治者不重視農業生產,社會動蕩不安。1344年,濠州地區發生天災,導致瘟疫肆虐,饑民流離失所。朱元璋的父母及兄長相繼離世,朱元璋走投無路,只好到皇覺寺做了行童。
  • 朝鮮在明朝只是個不起眼的藩國,卻為何對大明死心塌地
    660年至668年唐朝與新羅聯合剿滅百濟和高句麗,但後來唐朝軍隊由於戰事連連失敗,外加吐蕃興起,薛仁貴不得不從朝鮮撤軍,並將安東都護府牽至遼東新城。伴隨著新羅統一,以及唐朝、五代十國、宋朝的消極政策,中原王朝始終難以對朝鮮半島實現長久統治,進而產生穩定又特殊的宗藩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