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就連國外也是誇讚連連,中國的基建隊伍早已奔赴世界,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中國在馬爾地夫修建的中馬友誼大橋在2018年竣工,極大方便了當地民眾的出行。國際上對中國道路橋梁工程技術的認可,主要還是因為中國在國內有許多代表作,其中港珠澳大橋因難度高、規模大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而我國除了在海面建橋以外,日前又實現了跨海通道建設領域新成就。
我國跨海通道建設創紀錄
我國南北雙海底沉管在12月9日實現同日精準對接,大連灣海底通道完成首節沉管安裝,這是我國首次在寒冷地區進行沉管隧道施工。深中隧道長度接近千米級別,創下了世界新紀錄。而南北兩大跨海通道工程同日完成工程施工重要節點,也創造了我國乃至世界在跨海通道領域一項新紀錄。其中,大連灣海底隧道項目,在12月9日曆經17小時連續作業後,成功實現首節沉管沉放海底,並與北岸暗埋的管道實現精準對接。
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
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項目也是我國跨海交通工程中的代表作,它和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都成為中國交通工程的名片。按照施工標準,大連灣海底隧道長5.1公裡,總共需要沉放18節沉管,首節沉管長135米,寬度為33.4米,高9.7米,重量約為4.1萬噸。大連灣海底隧道作為我國重要的大型民生工程,,在2017年3月30日正式動工,計劃施工時間為50個月。
負責該項目施工的總工程師尚乾坤表示,E1管節施工海域為巖石基礎,地質狀況較差,無法採用全抬升式常規整平船插樁作業,研發團隊在國內首創整平船全漂浮式整平工藝,填補了我國跨海通道領域碎石基床整平工藝空白。工程研發團隊歷經6年左右時間,克服重重困難,完成專項施工方案140項,創新很多施工技術,填補了我國在海底通道建設領域的空白。
深中通道創紀錄
12月9日,深中通道順利完成E6管節對接,隧道設計長度948.5米,刷新世界鋼殼沉管隧道長度紀錄。沉管安裝位置位於水下30多米,使用「運安一體」的「智能化」核心裝備。為了實現沉管精確對接,施工團隊首次引入北鬥系統,在冬季惡劣天氣下保證衛星信號接收穩定。深中通道長24公裡,雙向8車道設計,預計在2024年通車。通車後,中山到深圳寶安機場的時間,將會從2小時縮短至半小時。
免責聲明:本文由海峽資訊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信息參考來源: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