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鄧麗君把溫柔婉轉的寶島歌聲帶到大陸開始,臺灣流行音樂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大陸同胞。羅大佑的詩人氣息、李宗盛的款款深情、五月天的熱情奔放、周杰倫的個性張揚,似乎成為了你我共同的青春記憶。
不過,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大陸年輕音樂人到臺灣交流、學習,把自己創作的音樂帶到這座島嶼的各個角落,用帶有濃濃地方特色和新銳時代氣息的民謠和搖滾,打動海峽對岸的聽眾。不僅如此,他們還把在臺灣學習到的音樂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吸收、探索出適應中文世界普遍審美需求的嶄新藝術形式。這其中就有出現在周四江蘇衛視中國樂隊舞臺上的向日葵樂隊。
成立於大西北 卻帶有清新的臺灣情調
「向日葵」樂隊是這次節目中出現的唯一一支在讀研究生樂隊,也是唯一的異地「隔空」樂隊。目前,成員分散在全國五所985、211大學的地理、歷史、哲學、電影及古生物專業。學業之餘,他們通過網絡一起製作歌曲,把各自的生活感受融入音樂中去。他們的理念之一,是「把不能留在身邊的人寫成歌留下來」,它讓這支成立於大西北蒼茫土地上的樂隊,帶上了一絲清新色彩。
2012年樂隊成立,經歷了大大小小眾多校園演出後,主唱沈雪晨前往臺灣交換學習,開始了他們分離各地卻不解散、身處西北卻能促進兩岸音樂交流的獨特生涯。
沈雪晨剛到臺灣的時候,很多臺灣同學問他,「為什麼選擇來臺灣呢?」他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喜歡五月天啊!」引來大家的笑場。沈雪晨從來不否認自己是個資深「五迷」:「很多獨立樂隊會不願意承認五月天的音樂做得好,覺得它太過商業化,我不太認同。音樂的本質應該是溝通和感動,五月天的歌曲裡就有一種跨越地域和時間隔閡的東西,它能讓人不管身在何處都感動不已。」
為了尋找更好的音樂表達方式,除了自身專業學習,沈雪晨在臺灣也通過朋友找到臺灣的老師來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電吉他、架子鼓、聲樂等不同領域的學習,很快讓他體會到臺灣音樂人的成熟音樂態度:他們在流行音樂方面起步比大陸早,從民歌復興時代到四大唱片公司鼎盛的時期,臺灣音樂人摸索出了一套把接地氣、本土化的東西用通俗流暢的商業形式表現出來的方法。比如《流浪到淡水》的作者陳明章,他吸收了臺灣北投溫泉鄉地區的演歌曲調,將原來那些流傳於歌姬、舞女間的音樂元素,融入到自身民謠創作中,表達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人民為生活四處奔走、艱苦奮鬥的動人往事。而五月天耳熟能詳的搖滾歌曲《志明與春嬌》,更是取材於「志明」和「春嬌」兩個閩南語裡最常見的男生和女生小名,他們經歷的情感糾葛亦喚起了普通人的共鳴,讓這首歌成為了五月天的成名曲。
這種接地氣、注重與聽眾溝通的創作態度也一直是沈雪晨在音樂上所堅持的方向。除了詞曲寫作取材於真實成長經歷,向日葵的整體音樂更表現出對普通人日常生活所遭遇困境的深切關懷。像《媽媽,你不要再對我生氣啦》一歌中,就以戲謔的方式反映了當代女性在家庭、社會中碰到的問題:在許多年輕人並沒有做好準備當父母的時候,孩子的意外來臨,是否會造成更大的心理負擔?在聽起來輕鬆愉快的音樂背後,是略顯沉重的人生百態。這種人文情懷使得他們的音樂更加溫暖人心,在保留中國北方文化特有的豪放感的同時,也抹去了一絲粗糲和荒涼,顯示出如同臺灣音樂一般的獨特情調。
雖身處大陸 但臺灣音樂人影響
沈雪晨平時會在公館女巫店、河岸留言這些臺北的演出場館做個人彈唱表演,在和臺北的聽眾互動過程中,逐漸感受到音樂如何跨越兩岸的界限,傳達人們普遍的情感。臺灣聽眾喜歡他的民謠,不過他依然覺得,包含有電吉他、電貝斯、架子鼓的搖滾樂隊才是他最大的音樂夢想。很早他就從臺灣音樂人的訪談裡看到,最難能可貴的搖滾樂,並不是由管弦樂、電子樂等華麗的元素編配而成,而是如何用這三件基本的搖滾配器彈出自己的個性特色。
儘管「向日葵」的其他成員還沒有到過臺灣,但是他們的音樂創作也受到臺灣流行樂潛移默化的影響。富有詩人特質的吉他手顧愷說,「臺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些民謠歌手時而熱烈、時而低沉的吟唱,就像太平洋裡被夏季風吹起的海浪,舒適、濃鬱,直擊人們的心房。」
貝斯手鄭芊蕙認為,高中時就喜歡張懸歌曲裡那種表達的「暢快感」,這至今仍讓她欽慕不已。同樣身為女性創作人的陳珊妮,則將歌曲的多樣化發揮到極致,善於抓住生活中有趣的想法,讓歌曲變成靈光一現的瞬間。吉他手張立記得,小時候學唱周杰倫的R&B音樂,總會被「長輩們」批評「吐字不清」,成為班裡同學表現自己叛逆的必備教材。鼓手黃河覺得,像周杰倫帶給我們90後的影響,似乎都是耳濡目染、不可避免的。
面積只有北京六十分之一的臺北市,產生了一代又一代有影響力臺灣音樂人,他們的很多作品,至今仍然是「向日葵」樂隊創作的標杆。 不過沈雪晨在交流愈發深入後也逐漸了解到,養育「向日葵」音樂的土壤在大陸,「向日葵」真正的舞臺也紮根在大陸,自己通過學習可以把更好的理念帶回到樂隊中,但不必沉湎或崇拜臺灣唱片界過去的輝煌,而應該探索出一條獨一無二的方式。
與臺灣朋友一起創作 用音樂架起兩岸溝通的橋梁
音樂交流的最大樂趣,莫過於創作上的合作。一次沈雪晨和畢業於臺大中文系的朋友、一位小有名氣的臺灣作家陳茻長聊,酒過三巡,夜晚的清風徐來,陳茻突然對兩人之間的友誼頗有感觸:「人生漫長,相聚短暫,告別其實不必過於悲傷,也可以像伯夷叔齊,瀟灑豪邁,名垂青史。我在島嶼長大,未曾親赴首陽山朝見,卻對兩人的名節氣度,心馳神往。」於是寫下了《伯夷叔齊歌》的歌詞。交換結束、離開臺北的那個晚上,沈雪晨對歌詞裡那句「所以離開吧,最親愛的人吶」突生感慨,一氣呵成將整首歌譜曲,記錄下在臺灣的這段成長經歷。
回到蘭州後,「向日葵」樂隊把《伯夷叔齊歌》編配成了氣勢磅礴的民謠搖滾作品,用模仿古琴的貝斯前奏和傳統中國音樂的五聲音階詮釋出來,激烈的吉他掃弦像穿越大西北的一陣狂風,吹入了每一個離家漂泊的異鄉人的心中。陳茻在臺北收到這首歌的錄音後,幾乎感動得泣不成聲。
另一次有趣的合作發生在「向日葵」樂隊與臺灣詩人楊牧之間。沈雪晨看到《他們在島嶼寫作》紀錄片裡的楊牧朗誦自己的詩歌,被文字中強勁的節奏感和優美的聲韻所打動,當即將它譜曲改編,並帶回大陸和同伴們編配了一首硬朗的搖滾歌曲。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他們給年近九十、畢業於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楊牧教授寫信,沒想到得到了前輩的鼓勵和肯定,楊牧並豁達地表示,現階段可以讓「向日葵」樂隊無償使用詞作版權。臺灣金曲獎題名的音樂製作人廖士賢在聽完這首歌的現場表演後則表示,這首歌非常酷,可以充分感受到這個年輕樂隊的才華與想法,十分有潛力。
創作可以跨越歷史、地理的藩籬,好的音樂作品更能促進人與人之間建立互信,享受彼此在音樂中的相互陪伴。作為在臺交流的大陸學生中不多的樂隊主唱,沈雪晨用音樂傳遞兩岸之間的文化認同與民間善意,與臺灣的音樂創作人成為了伯夷叔齊般的君子之交。「向日葵」樂隊也從幾個聽著臺灣歌曲度過青春期的懵懂少年,變成了一支接地氣、有情懷的搖滾樂隊。從大學畢業時發起眾籌、建立自己的車庫錄音棚,到讀研期間走上中國樂隊的舞臺,他們只用了短短的一年時間。他們歌唱著兩岸青年心中的旋律,執著地走在這條由音樂鋪成的未來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