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用音樂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2021-01-11 大眾網

  從鄧麗君把溫柔婉轉的寶島歌聲帶到大陸開始,臺灣流行音樂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大陸同胞。羅大佑的詩人氣息、李宗盛的款款深情、五月天的熱情奔放、周杰倫的個性張揚,似乎成為了你我共同的青春記憶。

  不過,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大陸年輕音樂人到臺灣交流、學習,把自己創作的音樂帶到這座島嶼的各個角落,用帶有濃濃地方特色和新銳時代氣息的民謠和搖滾,打動海峽對岸的聽眾。不僅如此,他們還把在臺灣學習到的音樂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吸收、探索出適應中文世界普遍審美需求的嶄新藝術形式。這其中就有出現在周四江蘇衛視中國樂隊舞臺上的向日葵樂隊。

  成立於大西北 卻帶有清新的臺灣情調

  「向日葵」樂隊是這次節目中出現的唯一一支在讀研究生樂隊,也是唯一的異地「隔空」樂隊。目前,成員分散在全國五所985、211大學的地理、歷史、哲學、電影及古生物專業。學業之餘,他們通過網絡一起製作歌曲,把各自的生活感受融入音樂中去。他們的理念之一,是「把不能留在身邊的人寫成歌留下來」,它讓這支成立於大西北蒼茫土地上的樂隊,帶上了一絲清新色彩。

  2012年樂隊成立,經歷了大大小小眾多校園演出後,主唱沈雪晨前往臺灣交換學習,開始了他們分離各地卻不解散、身處西北卻能促進兩岸音樂交流的獨特生涯。

  沈雪晨剛到臺灣的時候,很多臺灣同學問他,「為什麼選擇來臺灣呢?」他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喜歡五月天啊!」引來大家的笑場。沈雪晨從來不否認自己是個資深「五迷」:「很多獨立樂隊會不願意承認五月天的音樂做得好,覺得它太過商業化,我不太認同。音樂的本質應該是溝通和感動,五月天的歌曲裡就有一種跨越地域和時間隔閡的東西,它能讓人不管身在何處都感動不已。」

  為了尋找更好的音樂表達方式,除了自身專業學習,沈雪晨在臺灣也通過朋友找到臺灣的老師來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電吉他、架子鼓、聲樂等不同領域的學習,很快讓他體會到臺灣音樂人的成熟音樂態度:他們在流行音樂方面起步比大陸早,從民歌復興時代到四大唱片公司鼎盛的時期,臺灣音樂人摸索出了一套把接地氣、本土化的東西用通俗流暢的商業形式表現出來的方法。比如《流浪到淡水》的作者陳明章,他吸收了臺灣北投溫泉鄉地區的演歌曲調,將原來那些流傳於歌姬、舞女間的音樂元素,融入到自身民謠創作中,表達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人民為生活四處奔走、艱苦奮鬥的動人往事。而五月天耳熟能詳的搖滾歌曲《志明與春嬌》,更是取材於「志明」和「春嬌」兩個閩南語裡最常見的男生和女生小名,他們經歷的情感糾葛亦喚起了普通人的共鳴,讓這首歌成為了五月天的成名曲。

  這種接地氣、注重與聽眾溝通的創作態度也一直是沈雪晨在音樂上所堅持的方向。除了詞曲寫作取材於真實成長經歷,向日葵的整體音樂更表現出對普通人日常生活所遭遇困境的深切關懷。像《媽媽,你不要再對我生氣啦》一歌中,就以戲謔的方式反映了當代女性在家庭、社會中碰到的問題:在許多年輕人並沒有做好準備當父母的時候,孩子的意外來臨,是否會造成更大的心理負擔?在聽起來輕鬆愉快的音樂背後,是略顯沉重的人生百態。這種人文情懷使得他們的音樂更加溫暖人心,在保留中國北方文化特有的豪放感的同時,也抹去了一絲粗糲和荒涼,顯示出如同臺灣音樂一般的獨特情調。

  雖身處大陸 但臺灣音樂人影響

  沈雪晨平時會在公館女巫店、河岸留言這些臺北的演出場館做個人彈唱表演,在和臺北的聽眾互動過程中,逐漸感受到音樂如何跨越兩岸的界限,傳達人們普遍的情感。臺灣聽眾喜歡他的民謠,不過他依然覺得,包含有電吉他、電貝斯、架子鼓的搖滾樂隊才是他最大的音樂夢想。很早他就從臺灣音樂人的訪談裡看到,最難能可貴的搖滾樂,並不是由管弦樂、電子樂等華麗的元素編配而成,而是如何用這三件基本的搖滾配器彈出自己的個性特色。

  儘管「向日葵」的其他成員還沒有到過臺灣,但是他們的音樂創作也受到臺灣流行樂潛移默化的影響。富有詩人特質的吉他手顧愷說,「臺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些民謠歌手時而熱烈、時而低沉的吟唱,就像太平洋裡被夏季風吹起的海浪,舒適、濃鬱,直擊人們的心房。」

  貝斯手鄭芊蕙認為,高中時就喜歡張懸歌曲裡那種表達的「暢快感」,這至今仍讓她欽慕不已。同樣身為女性創作人的陳珊妮,則將歌曲的多樣化發揮到極致,善於抓住生活中有趣的想法,讓歌曲變成靈光一現的瞬間。吉他手張立記得,小時候學唱周杰倫的R&B音樂,總會被「長輩們」批評「吐字不清」,成為班裡同學表現自己叛逆的必備教材。鼓手黃河覺得,像周杰倫帶給我們90後的影響,似乎都是耳濡目染、不可避免的。

  面積只有北京六十分之一的臺北市,產生了一代又一代有影響力臺灣音樂人,他們的很多作品,至今仍然是「向日葵」樂隊創作的標杆。 不過沈雪晨在交流愈發深入後也逐漸了解到,養育「向日葵」音樂的土壤在大陸,「向日葵」真正的舞臺也紮根在大陸,自己通過學習可以把更好的理念帶回到樂隊中,但不必沉湎或崇拜臺灣唱片界過去的輝煌,而應該探索出一條獨一無二的方式。

  與臺灣朋友一起創作 用音樂架起兩岸溝通的橋梁

  音樂交流的最大樂趣,莫過於創作上的合作。一次沈雪晨和畢業於臺大中文系的朋友、一位小有名氣的臺灣作家陳茻長聊,酒過三巡,夜晚的清風徐來,陳茻突然對兩人之間的友誼頗有感觸:「人生漫長,相聚短暫,告別其實不必過於悲傷,也可以像伯夷叔齊,瀟灑豪邁,名垂青史。我在島嶼長大,未曾親赴首陽山朝見,卻對兩人的名節氣度,心馳神往。」於是寫下了《伯夷叔齊歌》的歌詞。交換結束、離開臺北的那個晚上,沈雪晨對歌詞裡那句「所以離開吧,最親愛的人吶」突生感慨,一氣呵成將整首歌譜曲,記錄下在臺灣的這段成長經歷。

  回到蘭州後,「向日葵」樂隊把《伯夷叔齊歌》編配成了氣勢磅礴的民謠搖滾作品,用模仿古琴的貝斯前奏和傳統中國音樂的五聲音階詮釋出來,激烈的吉他掃弦像穿越大西北的一陣狂風,吹入了每一個離家漂泊的異鄉人的心中。陳茻在臺北收到這首歌的錄音後,幾乎感動得泣不成聲。

  另一次有趣的合作發生在「向日葵」樂隊與臺灣詩人楊牧之間。沈雪晨看到《他們在島嶼寫作》紀錄片裡的楊牧朗誦自己的詩歌,被文字中強勁的節奏感和優美的聲韻所打動,當即將它譜曲改編,並帶回大陸和同伴們編配了一首硬朗的搖滾歌曲。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他們給年近九十、畢業於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楊牧教授寫信,沒想到得到了前輩的鼓勵和肯定,楊牧並豁達地表示,現階段可以讓「向日葵」樂隊無償使用詞作版權。臺灣金曲獎題名的音樂製作人廖士賢在聽完這首歌的現場表演後則表示,這首歌非常酷,可以充分感受到這個年輕樂隊的才華與想法,十分有潛力。

  創作可以跨越歷史、地理的藩籬,好的音樂作品更能促進人與人之間建立互信,享受彼此在音樂中的相互陪伴。作為在臺交流的大陸學生中不多的樂隊主唱,沈雪晨用音樂傳遞兩岸之間的文化認同與民間善意,與臺灣的音樂創作人成為了伯夷叔齊般的君子之交。「向日葵」樂隊也從幾個聽著臺灣歌曲度過青春期的懵懂少年,變成了一支接地氣、有情懷的搖滾樂隊。從大學畢業時發起眾籌、建立自己的車庫錄音棚,到讀研期間走上中國樂隊的舞臺,他們只用了短短的一年時間。他們歌唱著兩岸青年心中的旋律,執著地走在這條由音樂鋪成的未來之路上。

相關焦點

  • 用音樂促進兩岸交流,以青春傳遞時代強音 《青春最強音》第三季圓滿收官
    當「促進兩岸青年交流」成為一個時代命題時,音樂無疑是最生動、最高效的溝通語言。正是因為敏銳捕捉到了這一點,《青春最強音》得以成為當下市場上獨一無二的音樂類綜藝節目。這個舞臺,不僅成全了兩岸青年音樂上的分享與合作,也促進了文化上的交流與互動。音樂屬性、娛樂屬性、文化交流屬性,成為《青春最強音》作為「綜N代」可以不斷創新的重要法寶,並且持續釋放著音樂和青春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 龍巖武平:打造定光佛文化品牌 促進兩岸交流合作
    此次兩岸合作交流,是在定光佛文化節交流活動持續影響下的又一次深度合作。近年來,武平與臺灣方面圍繞定光佛文化展開經常性交流合作,定光佛文化成為維繫兩岸情感的一條紐帶,在增進同胞感情和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夯實了基礎。
  • 周杰倫盛讚宋祖英臺北演唱會 冀促進兩岸音樂交流
    周杰倫盛讚宋祖英臺北演唱會 冀促進兩岸音樂交流 2011年05月10日 14:1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
    《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  國臺發〔2019〕1號  2020年4月,安徽省協調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學技術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和保障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 10年「杭漂」臺灣青年陳聖浩:文化始終是兩岸交流的橋梁
    中新網杭州12月21日電(趙曄嬌 徐翹楚)「我始終認為,文化是兩岸交流的橋梁,挖掘兩岸文化元素就是我們的特色和使命。希望可以通過文化交流和教育融合將大陸與臺灣的精粹和氣息展現出來。」在從事了10年文化傳播和幼兒教育之後,陳聖浩更加堅定了文化對於兩岸交流的重要性。
  •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揭牌 曾衛東:提升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廣度與深度
    「廣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揭牌 曾衛東:提升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廣度與深度 2020年12月05日 17:5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張玲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5日廣州訊 (記者高旭)12月5日,廣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揭牌儀式暨2020年兩岸青年繪畫展開幕式在廣州舉行。
  • 一位「90後」臺籍青年的「兩岸藝術交流夢」
    張金川 攝中新網漳州12月16日電 (張金川 龔雯)「音樂和藝術能打破時間、空間限制,使人心與心相通。」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市的「90後」臺籍青年蔡鶴立對此深信不疑。從大學畢業便開始創業的蔡鶴立,把藝術「玩」成了事業。如今,他又有了一個「兩岸藝術交流夢」:創建兩岸青年藝術展交流品牌,以音樂和藝術展促進兩岸青年交流。
  • 廖中武:就加強兩岸文化交流的三點建議
    ,所以如何鞏固和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文章摘編如下:  廖中武稱,相較而言,兩岸經濟交流有ECFA(即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做保障,文化交流領域一直缺乏一個雙向穩定的交流機制與主要平臺,大陸的「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最後往往變成只談經貿,文化議題常常被邊緣化。
  • 北京石景山區舉辦石景山·宜蘭兩岸情社區交流活動
    按照北京市委「發揮區縣優勢,推動京臺基層交流合作」的要求,石景山區臺辦積極探索、主動作為,協調區相關部門,整合社會資源和力量,共同搭建京臺基層交流平臺,以社區發展研討和社區文化交流為載體,促進兩岸社區基層民眾深入交流、凝聚共識、加深情感。
  • ...韻·兩岸情」——上海學生民族樂團與臺灣新竹縣國樂團交流演出。
    原標題:2016年7月15日下午,於楊浦區少年宮夢想劇場舉辦了「中華韻·兩岸情」——上海學生民族樂團與臺灣新竹縣國樂團交流演出。上海學生民族樂團成立於2015年,基於為促進上海青少年民族音樂教育普及事業的發展,提高學校和課外、校外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水準,充分發揮文教結合的平臺作用而建立。旨在全面提升上海學生民樂藝術水準,力爭建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上海名片。
  • 一位「90後」臺籍青年的「兩岸藝術交流夢」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張金川 攝中新網漳州12月16日電 (張金川 龔雯)「音樂和藝術能打破時間、空間限制,使人心與心相通。」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市的「90後」臺籍青年蔡鶴立對此深信不疑。從大學畢業便開始創業的蔡鶴立,把藝術「玩」成了事業。如今,他又有了一個「兩岸藝術交流夢」:創建兩岸青年藝術展交流品牌,以音樂和藝術展促進兩岸青年交流。
  • 昆明臺灣美食文化交流啟幕 「山珍海味」串起兩岸情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解說】12月29日,2020昆臺美食文化交流活動在雲南省昆明市拉開帷幕,本次活動以「山珍海味·記住鄉愁」為主題,通過展示昆明和臺灣兩地特色美食,促進文化交流。【同期】臺胞 張倍榮我覺得民以食為天,所以兩岸的交流用各種不一樣的食品交流、來分享這是一種傳遞內心的感覺,我覺得相當好。而且大家會互相分享經驗、分享食品的做法、它的由來、它的文化是為什麼要這樣吃,這是很好的。【解說】張倍榮來自臺灣,妻子王暉是昆明人,兩人因美食結緣,共同在昆明經營了一家主營野生菌和臺灣小吃的餐館。
  • [兩岸春節]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為臺灣春節添年味
    春節長假期間,臺灣各地紛紛舉辦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來自雲南的普洱茶香、民族歌舞,來自河北的舞獅、年畫,以及福建的雜技等,給島內的春節帶來濃濃的年味。佛光山賞雲南民族歌舞,學藏語吉祥話  這次以「弘揚中華文化、共賀新春佳節」為主題的第二屆「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交流系列活動由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雲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和昆明市民族歌舞劇院承辦的,以「孔雀開屏?諸事吉祥」為主題的文藝表演於2月5日在佛光山和臺灣民眾見面,每天兩場,演出將一直持續到2月14日,此外,還將赴南投縣舉辦兩場燈會專場演出。
  •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季暨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在廈門舉行
    (中國臺灣網發)  中國臺灣網12月2日訊 為將《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規劃部署落入實踐,促進兩岸文化、經濟融合發展,推動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領域的交流與合作,12月1日至4日,由九州文化傳播中心與福建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九州出版社、福建省海峽文化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與廈門外圖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
  • 2020兩岸關係回顧(二):兩岸民間交流凝心聚力,助推和平發展
    大陸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以後,兩岸同胞克服困難,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經濟、文化、醫療衛生、教育、青年、基層、民間信仰等多領域多界分別成功舉辦了一系列不同主題的交流活動。兩岸民間交流非但沒有停止腳步,反而通過雲端等各種方式不斷深化發展,兩岸同胞通過民間交流平臺持續溝通、融合,凝心、聚力,為兩岸關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 驚嘆科技浸潤文化交流情感 海峽兩岸青年徽文化交流月活動啟幕
    海峽兩岸(安徽)青年徽文化交流月在淮南舉行。(圖片來源:淮南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7月16日訊 體驗智慧騎行、領悟大數據奧妙、參訪人文景觀、開展學科和社團交流,7月7日至13日,海峽兩岸(安徽)青年徽文化交流月暨2019年安徽理工大學第二屆淮臺高校科技文化交流論壇在淮南舉行。
  • 「傳承·發展」京味文化之旅二十周年 首創兩岸文化大師雲端交流對話
    圖/梁忠儀你好臺灣網臺北12月28日消息(記者 張希達 通訊員 林麗萍)由北京市臺灣事務辦公室、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書法家協會、臺灣中國文藝協會、臺北市中華書畫藝術協會聯合主辦、騰訊新聞、旺旺集團,共同支持的「傳承·發展」兩岸文化大師對話暨京味二十周年書法交流活動,在北京勸業場及臺灣臺北國際會議中心兩地拉開帷幕,迎來了兩岸書法大師百餘位共同參與。
  • 「兩岸情,內江行」,四川、臺灣文旅新幹線,兩岸專家對話2021海峽兩岸大千文化藝術交流活動
    「兩岸情,內江行」,2021海峽兩岸大千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弘揚大千文化,賦能城市發展(兩岸專家對話)     沱江之濱
  • 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福建戲劇新引擎 兩岸交流急先鋒
    在他這裡,廈門的藝術發展和對臺文化交流,已成為一種責任和使命。  打磨精品 讓「廈門劇」叫響全國  小劇場話劇《日子》、歌仔戲《邵江海》《蝴蝶之戀》、高甲戲《阿搭嫂》《大稻埕》、南音樂舞《長恨歌》《情歸何處》……梳理廈門近年來在全國叫得響的文藝作品,曾學文的貢獻有目共睹。
  • 百般阻撓兩岸交流,民進黨在怕什麼?
    在12月9日,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將在廈門、臺北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辦,不出意外的話,民進黨肯定也會出手阻撓兩岸舉行的這一次峰會,臺灣陸委會之前就發布了通知,希望參加會議的臺灣民眾要注意「兩岸條例」的相關規範。